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总结分析济源市小麦田间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小麦施肥技术参数。通过分析小麦相对产量和土壤养分测试值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小麦P、K丰缺指标。在建立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的基础上,根据田间肥效试验结果,选用适合的回归分析方法,拟合出肥料效应回归模型,通过多年多点的试验结果,按照养分丰缺指标汇总,确定了不同丰缺等级下的平均推荐施肥量及上下限,通过效应方程计算土壤分级指标下的肥料用量范围,建立了小麦施肥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无肥基础地力产量平均为5 994.0 kg/hm2,土壤贡献率62%左右,其中,氮素62.9%,磷素93.7%,钾素93.6%.100 kg籽粒氮、磷、钾吸收量,施肥区为2.09、0.57、2.27 kg,不施肥区为1.6、0.55、2.05 kg. 氮(尿素)、磷(过磷酸钙)、钾(氯化钾)肥料利用率平均分别为38.1%、15.6%、24.4%.水稻土土壤当季贡献率、100 kg籽粒吸收氮、钾量及磷肥利用率高于潮土;而100 kg籽粒吸收磷量和氮、钾肥利用率则低于潮土.高肥力水平条件下,土壤贡献率、100 kg籽粒吸收氮量较高,氮肥当季利用率则较低.  相似文献   

3.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以土壤供肥和作物需肥为基础的测土配方施肥,能提高科学施肥水平,为求得本市水稻主栽品种在不同类型土壤上的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的供应量和肥料当季利用率等技术参数,2005年我站分别在水稻土和潮土两大代表土壤类型区进行了水稻三要素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旨在为不断完善科学施肥指标体系,指导大面积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施肥指标体系验证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施肥指标体系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龙川县肥力低的砂质土田块,根据广东省初步形成的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给出的推荐施肥量进行施肥,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应。推荐施肥、不施氮肥、不施钾肥和习惯施肥分别比不施肥对照增产41.94%、-0.77%、29.55%和38.78%,但磷肥的施用量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5.
益阳赫山区水稻施肥指标体系建立初探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在总结分析益阳市赫山区水稻田间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不同肥力水平稻田的测士配方施肥技术参数;通过分析水稻相对产量与土壤养分测试值关系,提出了水稻的P、K丰缺指标.根据3414类田间试验结果,选用适合的回归分析方法,拟合肥料效应回归模型,通过多年多点的试验结果,按照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确定平均推荐施肥量及上、下限,采用每个试验最佳产量与相应土壤速效磷钾含量建立效应方程,通过效应方程计算不同目标产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的肥料用量范围,建立水稻施肥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施肥技术参数与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小麦3414肥效试验结果的分析,计算出小麦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利用系数、肥料利用率等施肥参数,在此基础上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与肥料利用率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利用3414试验得到最佳施肥量,结合土壤测试值与相对产量的回归关系,建立基于土壤常规测试条件下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数量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水稻施肥指标体系初步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8—2011年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建立了水稻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应用养分丰缺指标法,将水稻相对产量与相应土壤养分含量分别进行方程拟合,根据方程曲线的趋势,选择一元二次方程或线性加平台方程分别计算出最佳施肥量,通过概率分布得出不同养分等级下的推荐最佳施肥量范围。水稻种植区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232、38、115mg·kg-1:N、P2O5、K2O最佳平均最佳施用量分别为83、45、21kg/hm2。  相似文献   

8.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施肥技术参数与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夏玉米"3414"肥效试验结果的分析,计算出夏玉米百公斤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利用系数、肥料利用率等施肥参数,在此基础上利用"3414试验"得到的最佳施肥量,结合土壤测试值与相对产量的回归关系,建立了基于土壤常规测试条件下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数量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浦北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的试验数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化验结果等资料,综合当地专家经验和知识,按照国家耕地地力评价程序与方法,计算出耕地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用于测土配方施肥所需的生产潜力、土壤供肥能力、单位产量需肥量、肥料利用参数的模型建立及参数估算,以水稻为例,探索了县域施肥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提出的不同肥力水平的配方肥配方,经过验证和在生产中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淮南市大通区水稻施肥指标体系初步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淮南市大通区水稻"3414"田间肥效试验为基础,结合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和相对产量,初步建立了大通区水稻施肥指标体系。在土壤肥力处于"低"等级时,建议推荐施肥量为:纯氮210 kg/hm2、五氧化二磷75 kg/hm2、氧化钾120 kg/hm2;"中等"等级时,推荐施肥量为:纯氮180kg/hm2、五氧化二磷70kg/hm2、氧化钾90kg/hm2;"高"等级时,推荐施肥量为:纯氮150kg/hm2、五氧化二磷50kg/hm2、氧化钾70kg/hm2。  相似文献   

11.
上林县在2008~2013年间完成全县高中低地块上的试验97个,其中水稻试验37个,并将所获得这些试验结果的大量数据资料汇入耕地资源管理基础数据库中,建立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属性数据库。本文主要讲述水稻施肥指标体系的试验方法和施肥指标体系的转化应用,希望能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简述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建立、发展及其意义,综述了湖南省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开展水稻氮磷钾三要素肥料效应试验,获得水稻测土配方施肥主要技术参数:无氮基础地力产量为408.1kg/667m2;土壤供氮量为7.33kg/667m2;每形成100kg水稻籽粒对养分的需求量为氮(N)2.36kg、磷(P2O5)1.10kg、钾(K2O)3.04kg;肥料养分的当季利用率为尿素(N)35.5%、过磷酸钙(P2O5)43.9%、氯化钾(K2O)45.2%。  相似文献   

14.
根据土壤养分水平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进行推荐施肥可获得最佳产量和最佳效益,产量为9 300 kg/hm2,除地力后每元肥产谷为1.39 kg,每元肥净增值为4.17元;比按当地习惯施肥除地力后每元肥产谷增加0.05 kg,每元肥净增值增加0.15元,增产增值效果好。试验表明,兴宁市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基本符合当地地力水平,推荐施肥量基本合理,可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兴宁市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表明,兴宁市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氮磷钾指标推荐施肥量基本上准确,与试验地土壤地力水平较吻合。在实际生产中,当目标产量550 kg/亩时,与该试验地地力水平相近的水稻耕作区运用该施肥指标体系时,氮磷钾指标的推荐施肥量可用N∶P∶K=7.5~9.5∶4∶4.5作为施肥配方。  相似文献   

16.
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施肥指标体系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龙川县肥力低的砂质土田块,根据广东省初步形成的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给出的推荐施肥量进行施肥,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应。推荐施肥、不施氮肥、不施钾肥和习惯施肥分别比不施肥对照增产41.94%、-0.77%、29.55%和38.78%,但磷肥的施用量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7.
棉花配方施肥技术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证明,氮磷钾配方施肥增产显著;生产100 kg籽棉,氮(N)、磷(P2O5)、钾(K2O)吸收量为5.11、1.50、4.22 kg;化肥利用率为氮25.75%、磷14.03%、钾46.41%;土壤速效养分利用率为碱解氮77.64%、速效磷70.2%、速效钾32.32%。  相似文献   

18.
通过基础地力试验、水稻"3414"试验、精确施氮试验和配方校正试验研究,探索睢宁县水稻施肥参数,制定水稻施肥指标体系,研究水稻施肥配方,以期为水稻施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合浦县2006—2010年29个杂交水稻"3414"田间试验结果为基础,利用三元二次、一元二次及线性加平台等方程模型拟合求出最佳施肥量、最佳产量,经统计分析建立杂交水稻磷、钾养分丰缺指标及氮、磷、钾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以为今后合浦县杂交水稻生产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总结分析鼎城区水稻田间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鼎城区不同肥力水平稻田的测土配方技术参数;在分析水稻相对产量与土壤养分测试值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鼎城水稻的目标产量与水稻氮、磷、钾施用量指标体系。同时,还简略地介绍了配方肥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