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在引进美国大豆平作密植的基础上,与我省传统垄作相结合而形成的栽培技术。其特点就是将两条垄距为70cm的垄合并为一条垄距为140cm的大垄,在垄上播种6行大豆。其增产原理是在选择矮杆、半矮杆抗倒伏品种的基础上,通过缩小行距、增大株距、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来实现个体与群体的合理配置,增加绿色面积,改善植株的受光条件,充分利用阳光和地力,提高光能利  相似文献   

2.
<正>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即将两条垄距为65~70cm的垄合并为一条垄距为130~140cm的大垄,在垄上播种5行或6行大豆。其增产原理是在选择矮杆、半矮杆抗倒伏品种的基础上,通过缩小行距、增大株距、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来实现个体与群体的合理配置,增加绿色面积,改善植株的受光条件,充分利用阳光和地力,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该模式具有抗旱耐涝、蓄水保水能力强等  相似文献   

3.
正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即将两条垄距为70cm的垄合并为一条垄距为140cm的大垄,在垄上播种6行大豆。其增产原理是在选择矮杆、半矮杆抗倒伏品种的基础上,通过缩小行距、增大株距、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来实现个体与群体的合理配置,增加绿色面积,改善植株的受光条件,充分利用阳光和地力,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该模式具有抗旱耐涝、蓄水保水能力强等优点,是目前国际上大豆栽培应用面积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一  相似文献   

4.
<正>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即将两条垄距为70cm的垄合并为一条垄距为140cm的大垄,在垄上播种6行大豆。其增产原理是在选择矮杆、半矮杆抗倒伏品种的基础上,通过缩小行距、增大株距、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来实现个体与群体的合理配置,增加绿色面积,改善植株的受光条件,充分利用阳光和地力,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该模式具有抗旱耐涝、蓄水保水能力强等优点,是目前国际上大豆栽培应用面积较大、发展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5.
大豆大垄窄行密植的关键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在引进美国大豆平作密植的基础上,与我省传统垄作相结合而形成的栽培技术.其特点:一是变常规垄为大垄,即把常规垄(垄距60~77cm)3垄变2垄或2垄变1垄,其垄距为90~105cm或120~140cm;二是在垄上实行多个窄行种植,一般种植4~6行;三是密度增加,比常规栽培密度增加30%左右,一般为35万~45万株/hm2.其大垄窄行密植的关键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6.
玉米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技术就是通过改变传统玉米垄距70cm、单行连片垄垄种植模式,实行垄距6 5cm、种2垄隔1垄、高矮秆作物间作的栽培方式,增加玉米种植株数,充分发挥边际效益,增强光合效率,提高玉米产量。2 0 0 0~2 0 0 3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多点试验、示范面积3333h  相似文献   

7.
<正>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即将两条垄距为65~70cm的垄合并为一条垄距为130~140cm的大垄,在垄上播种5行或6行大豆。其增产原理是在选择矮杆、半矮杆抗倒伏品种的基础上,通过缩小行距、增大株距、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来实现个体与群体的合理配置,增加绿色面积,改善植株的受光条件,充分利用阳光和地力,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该模式具有抗旱耐涝、蓄水保水能力强等优点,是目前国际上大豆栽培应用面积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玉米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技术就是通过改变传统农业玉米垄距70cm、单行连片垄垄种植的栽培模式,实行缩小垄距至65cm,种2垄玉米隔1空垄种植早熟矮棵作物,通过高、矮秆作物间作的栽培方式,提高光合效率、充分发挥土壤肥力的效能和边际效益优势,增加玉米的栽培株数,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9.
正大豆45cm垄上双条密植栽培技术吸收了垄作和平作的优点,在"垄三"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缩小垄距,二垄变三垄,将行距由65-70cm缩小至45cm,选用矮杆、半矮杆抗倒伏的品种,增加种植密度,采用双条密植的栽培方法。各地区试验种植证明了该技术充分发挥了大豆的群体作用,能使大豆产量大幅增加,平均增产幅度21.8%,最高达35%以上,是传统方法产量的数倍。45cm垄上双条密植栽培由于垄距窄,  相似文献   

10.
1栽培技术模式 该栽培技术是改原来的窄垄(垄距90cm)为宽垄(垄距155cm),改窄垄单行撮苗种植为宽垄双行撮苗种植,形成地膜覆盖宽垄撮苗种植模式。即垄面宽130cm,垄间行道宽25cm,垄上撮苗玉米窝距75cm,行距90cm,每撮留苗4株,亩留苗4590株,比窄垄单行地膜覆盖撮苗玉米亩增590株。这种技术不仅继承了撮苗种植法的优点,又充分利用了耕地资源,省工省时,而且垄间形成通风透光通道,有效改善了窄垄劳动强度大、产量徘徊不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甜菜是高产高效的经济作物,为了探索甜菜产量的增加能力,2013年二九一农场在第二管理区四站三号地进行了甜菜不同行距播种试验,采取50cm行距,缩窄垄距增加单位面积株数,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以获得高产高效,每亩比65cm行距增加1200棵。从产量结果分析,50cm垄种植甜菜增产效果十分明显,比对照增产24.1﹪,增加效益225.9元。  相似文献   

12.
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技术是吸纳垄三栽培技术的优点,以增加群体密度为核心,选用高产、优质、抗倒伏品种,与深松、合理施肥、化除化控、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相配套的一种成本低、高产、高效的新型栽培技术。一、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技术要点、特点、优点1、技术要点。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技术,是在垄三栽培的基础上,将苗带间距加宽到22~24cm,实行垄上三行精量密植播种,垄距65cm,垄上三苗带,两边行苗带间距22~24cm,各行苗带间距为10~11cm,单  相似文献   

13.
一、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技术要点、特点、优点 1、技术要点。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技术,是在垄三栽培的基础上,将苗带间距加宽到22~24cm,实行垄上三行精量密植播种,垄距65cm,垄上三苗带,两边行苗带间距22—24cm,各行苗带间距为10—11cm,单行播种米间落粒13粒左右,米间落粒不少于40粒,从而使植株分布合理,保群体增产。  相似文献   

14.
一、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技术要点、特点、优点 1、技术要点.大豆垄三行窄淘密植栽培技术,是在垄三栽培的基础上,将苗带间距加宽到22~24cm,实行垄上三行精量密植播种,垄距65cm,垄上三苗带,两边行苗带间距22~24cm,各行苗带间距为10-11cm,单行播种米间落粒13粒左右,米问落粒不少于40粒,从而使植株分布合理,保群体增产.  相似文献   

15.
一、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技术要点、特点、优点1、技术要点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技术,是在垄三栽培的基础上,将苗带间距加宽到22~24cm,实行垄上三行精量密植播种,垄距65cm,垄上三苗带,两边行苗带间距22~24cm,各行苗带间距为10~11cm,单行播种米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同密度不同垄距对马铃薯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90cm垄距较80cm垄距促进了晚熟品种地上部叶片的生长,株高、冠幅、主茎数、绿色叶面积、茎粗均增加,大中薯率提高;早熟品种地上部植株性状不随垄距的增加而增加,大中薯率也仅略有提高;参试的2个品种在80cm垄距与90cm垄距下产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不同垄作栽培方式下,马铃薯土壤环境和产量性状差异等的研究表明:90cm垄距栽培明显改善了土壤生态环境,使马铃薯根区的土壤容重显著降低,使10-30cm土壤保墒能力显著提高,同时使中耕培土的效果得到了最大体现;90cm垄距栽培相对于70cm垄使马铃薯总产量和商品薯产量明显增加,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大垄栽培使总产增加22.7%,商品薯产量增加得更大,达到62.32%。  相似文献   

18.
正一、选用高产品种选用适宜郸城县种植的甘薯品种商薯19、济薯25、豫薯7号等。二、机械起垄覆膜深耕细耙,起垄栽培,保持垄土疏松,要求垄形高宽,垄沟深窄。一般春薯垄距75~80 cm,夏薯垄距70~75 cm,起垄时要注意土壤不过湿或过干。在肥力较差、土层厚的沙质土或地势高的地块,以小垄方式为宜,垄高20~25 cm,垄距65~80 cm,株距30 cm,每垄1行;肥力高或地下水位高、地势低洼易涝、  相似文献   

19.
大豆是我县主要栽培作物之一,为了摸索出适宜于我县大豆栽培技术,我们组织科技人员于1998-2002年开展了大豆45cm窄行密植栽培技术试验示范。通过多年的测产结果进行汇总表明,虽然45cm窄行密植单株生产能力不如65cm垄大豆,但由于单位面积收获的株数多,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而且增产幅度较大,平均增产幅度20%以上。  相似文献   

20.
正玉米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一项能够提高光能及水肥利用率、增加积温,显著提高产量的先进栽培技术。它是通过对耕作制度与方式的改革,使玉米植株能够充分发挥边行优势与边际效应,显著提高光能和水肥利用率的先进栽培技术,此栽培技术具有培肥地力、保肥、保湿的作用从而达到显著增产、增收的目的。1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技术概述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技术就是把原来2条65cm宽的小垄合并成130cm宽的大垄,即把原来65cm均匀行距变成窄行行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