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其产量稳定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因此,需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及机械化种植技术。基于此,阐述了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优势,介绍了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以及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以期能提高玉米生产效率,保证玉米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鄄城县农机部门积极宣传旋耕、浅耕播种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新技术,越来越多的农民爱上这样的种田方法,全县当年完成推广小麦保护性耕作面积达35万亩。保护性耕作俗称免耕播种,是指农作物收获后不经耕、整地,再次播种时直接使用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总结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科学价值,概括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和机具系统,论述了推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贵州省地形地貌、石漠化和耕地土壤状况,得出在贵州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大意义,同时总结和列举贵州省近年来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研究和应用情况,为下一步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寒地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留茬带状分层旋耕、苗带全层施肥、免除水整地的保护性耕作方法,研究了寒地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高产群体平均产量为8467.54kg/hm2,比常规耕作增产3.0%,且在总肥料为509.7kg/hm2时,最有利于增产;保护性耕作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小于常规耕作,是由于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高的负相关造成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是水稻保护性耕作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肥模式下保护性耕作春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护性耕作采用少、免耕技术,地表有覆盖物,肥料一般不能通过翻耕、旋耕等方式与土壤混合,传统施肥模式不适用于保护性耕作。为解决保护性耕作推广过程中存在的施肥量不足、施肥模式单一、秸秆覆盖量少等问题,利用平衡施肥技术确定施肥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耕作方式,包括翻耕、留茬免耕、整秆覆盖免耕,副处理为施肥模式,P、K肥随播种一次完成,尿素追施,一次追施、二次追施为副处理,进行保护性耕作不同施肥模式下春玉米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在施肥量一定的情况下,目标产量实现与耕作覆盖方式、施肥模式有密切关系。耕作方式与施肥方法最优组合为—A3B2(整秆覆盖免耕2次追肥),经济效益最高,对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施肥管理要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从麦草切碎分散、整地标准、基肥施用、旋耕埋草等方面介绍了麦草旋耕还田后稻田耕整技术,并从移植、水层、搁田、肥料运筹、病虫草害等大田管理方面提出了麦草旋耕还田水稻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结构体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7年不同耕作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深松、旋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关中塿土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结构体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旋耕、免耕及秸秆还田+传统耕作均提高了各粒级结构体的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且深松和旋耕效果达到显著水平,免耕作用不显著;深松、旋耕、免耕对难氧化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均不明显。由此可见,各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结构体总有机碳含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结构体中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提高来实现。各保护性耕作降低了结构体有机碳的氧化稳定系数(Kos),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土壤较小粒级(0.5~0.25mm和<0.25mm)结构体中的总有机碳,易氧化、难氧化有机碳含量均比大粒级结构体中(>0.5mm)的高,且其氧化稳定系数(Kos)较低。相关分析表明,除5~2 mm粒级结构体外,各粒级结构体的总有机碳之间、易氧化有机碳之间、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之间均相关极显著,且以<0.25mm结构体的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各粒级结构体的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大。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结构体,有机碳,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正农田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产物,能有效满足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气、水、肥、土等需求的耕作技术。这种技术,打破了传统铧式犁翻耕技术,是耕作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如今,全世界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总面积已达1.7亿多公顷。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先后在河北省、山西省等地,建立了8个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经过20多年的试验研究,取得一系列的出色成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吉林省位于全球黄金玉米种植带,玉米是全省主产作物。多年来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一直保持在各类农作物之首,但连续种植导致玉米病虫草害发生日趋严重。2002年国家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农业部组织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吉林省从2008年开始实行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免耕栽培技术,该项技术解决了秸秆焚烧、水土流失等突出问题,有效缓解吉林省农业用水困难、增加土壤培肥能力,为实现粮食稳产和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16年吉林省保护性耕作面积突破650万亩,应用范围覆盖了吉林省70%的粮食生产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  相似文献   

11.
从达州市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出发,总结了达州市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三种技术模式,分析了技术特点、社会经济效益状况、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了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优点的宣传、研究对小型农机具的应用鼓励政策、建立长效支持政策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种业导刊》2008,(5):46-46
农业部从2002年启动“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建设”项目以来,实施区域已扩展到北方15个省(区、市),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3062万亩,免耕播种面积约1亿亩,带动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3亿亩。  相似文献   

13.
乌兰察布市后山旱作区保护性耕作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乌兰察布市后山旱作区保护性耕作的监测与分析,重点探索适合后山旱作区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技术工艺处理及机具配套系统,提出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前景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加快现代农业生产步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舞阳县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本情况,探索了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措施和工艺路线,并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个方面总结了保护性耕作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马超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17):143-147
黑土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养分高,是全球最优质的土壤资源之一,更是国家的宝贵战略资源。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黑土区土壤肥沃,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是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等原因造成黑土肥力下降、黑土层变薄等相关问题,需要全面推行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方法。运用数据分析法,参考文献法等方法,对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的基本情况及问题进行分析。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农户对黑土地保护耕作方式认知程度偏低、技术运用不规范、技术种类和机具数量偏少、缺少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等现实问题。因此,提议从提高农户认知程度、建立大面积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提升政府扶持力度、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研发和装备供给提供专项资金、建立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等方面建设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保护性耕作是国际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但目前该技术类型种类繁多且零散、规范性差,限制了其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因此,亟需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来研究不同技术的空间适应性和布局,制定区域保护性耕作技术区划,为区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支撑。基于以往对保护性耕作(以免耕为例)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免耕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了免耕区划的指标体系,对免耕这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适宜性区划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能够抛砖引玉,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区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麦秸还田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旨在探讨耕作方式和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粳稻‘南粳5055’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按照耕作方式(沟埋和旋耕)和还田量的组合设置5 个处理,麦秸不还田(CK)、麦秸半量沟埋还田(DB-HS)、麦秸全量沟埋还田(DB-TS)、麦秸半量旋耕还田(RT-HS)和麦秸全量旋耕还田(RTTS)。测定了水稻的产量、稻米品质和稻米淀粉粘滞性。结果表明:与CK相比,麦秸还田均提高了水稻产量,其中RT-HS和DB-TS分别增加了5.3%和3.6%。麦秸还田还不同程度地改善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对蒸煮食味品质则改善效果不显著,RT-TS显著降低了稻米的峰值黏度、崩解值和胶稠度,提高了消减值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了稻米的食味性。以上结果表明,随着麦秸还田量增加,旋耕还田不利于水稻增产和稻米品质的改善,而麦秸集中沟埋还田则对水稻高产优质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麦、玉米两茬连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在小麦、玉米生产过程中,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地耕作,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并配套实施病、虫、草害防治和机械深松技术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该技术具有减少土地风浊、水浊,提高土地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功效,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产增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为探讨在冀中南山前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可行性,于2003—2004年度,在藁城廉州镇,就免耕、深松耕、旋耕3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冬小麦作物产量和田间土壤水分变化状况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生育期田间苗情和成熟期产量性状调查结合定期的土壤水分测定分析,探明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和深松耕的耕作方式,有利于改善土体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墒性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节水、节本、增产增效明显,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孔丽 《种子科技》2023,(10):121-123
合理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能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提升玉米的质量及产量,而且能完善玉米种植生产体系,促进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文章通过分析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要点,探讨了玉米种植中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具体策略,并分析了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效果,以实现玉米种植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