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提高水稻温敏型核不育系‘Q211S’的稻瘟病抗性,以‘Q211S’为受体材料,以携带Pi9基因的抗稻瘟病材料‘75-1-127’为供体,通过常规育种方法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相结合,选育出5个抗病性改良的两系不育系。抗性鉴定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这5个抗病性改良的两系不育系对苗瘟、穗瘟均表现较高抗性,其他特征特性与‘Q211S’相近。5个改良不育系与‘Q211S’所配组合在株高、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上差异不显著;而改良不育系所配组合在稻瘟病抗性方面较‘Q211S’所配组合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
粗山羊草-硬粒小麦双二倍体农艺性状及细胞学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从粗山羊草(DD)与硬粒小麦(AABB)合成的Am6双二倍体(AABBDD)后代中选育的30个株系的农艺性状和细胞学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个株系在分蘖力、单株成穗数、抗病性、穗长等性状方面表现优异,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利用价值。但大部分材料仍表现出一定的细胞学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种子》2019,(3)
选择以并单1号、5号、390号、669号、晋单68、华美368的父母本为核心种质构建合成改良瑞德SZA群体和改良兰卡斯特SZB群体,采用相互轮回选择方法进行群体改良。通过对SZA、SZB、SZA×SZB的产量和其它性状增益分析,结果表明:SZA、SZB、SZA×SZB经二轮改良后,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和百粒重等均有所增益,株高、穗位、生育期为负增益;株高、穗长、行粒数、千粒重等性状的变异程度较大,开花间隔天数、穗位、穗粗和穗行数、出籽率等性状的变异程度较小;SZA、SZB、SZA×SZB的抗病性得到提高。说明构建核心种质群体和适宜选择压力下,通过相互轮回选择能够较好地保持群体的有益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4.
库源调节对玉米杂交种青枯病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绍江  宋同明 《作物学报》2003,29(5):740-743
以穗叶处理作为控制库源关系的手段,对玉米杂交种青枯病的抗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库源关系对玉米杂交种的抗病性有直接影响.去穗可显著提高感病品种(掖单13)的抗性,去叶则使抗病品种(高油115)的抗病性降低.()穗叶处理间有明显的互作效应.所有处理均以去穗留叶发病率最低,以留穗去全叶的发病率最高.各叶处理对抗感品  相似文献   

5.
小偃麦异代换系抗病基因的鉴定及其SSR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偃麦山农87074-557是小麦一长穗偃麦草双体异代换系,它保留了偃麦草的许多优良特性,是小麦抗病育种和遗传改良的基础材料.本文利用接种鉴定法对山农87074-557的抗病性进行鉴定表明:其对白粉病和条锈病均表现免疫,其抗性基因来源于长穗偃麦草,且其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均分别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在592对小麦SSR引物中寻找到1个标记Xgwm344120/150与白粉病抗性基因和条锈病抗性基因连锁,推测白粉病抗性基因可能为新基因,条锈病抗性基因可能不同于已定位的抗小麦条锈病基因.  相似文献   

6.
以10个超级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株高与穗部性状间进行了相关分析及穗粒数的改良途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与株高呈负相关。而与穗长、分化小穗、结实小穗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穗长并口结实小穗数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最大。均为极显著正相关:我国超级小麦的育种目标应是在一定群体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穗粒数来提高小麦的单稳重。在穗粒数的改良过程中,应选育矮秆、大穗、结实小穗数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直播条件下行距对不同穗型粳稻产量及倒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直播条件下行距对不同类型粳稻产量的影响,以3种穗型粳稻品种通禾833、铁粳7号、沈稻506为试材,研究了直播粳稻在5个不同行距水平下的产量以及乳熟期(齐穗期后25 d)、蜡熟期(齐穗期后40 d)2个倒伏敏感时期水稻茎秆及穗部的物理性状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行距通过影响直播稻生长发育过程中行内、行间竞争关系,从而影响植株的物理性状和形态特征,改变群体结构,最终决定直播稻的产量和倒伏性状。通禾833在22.5 cm行距下产量最高,但随着行距减小,有效穗数、结实率降低,产量降低,且在低行距下弯穗型品种行间竞争激烈,造成群体郁闭、长势差、节间抗折力降低,从而易发生倒伏;铁粳7号17.5 cm行距下产量最高,且抗倒伏能力较强;沈稻506在行距20.0 cm时,协调了行内、行间的竞争,个体长势优良,群体结构合理,使其高产、抗倒。总之,过宽、过窄的行距分别加大了行间、行内竞争,从而影响植株个体长势及物理性状、群体结构,进而影响直播稻的产量及抗倒伏能力。因此,弯穗型品种应选用稍大行距(22.5 cm)、直立穗型品种选用稍小行距(17.5 cm)、半直立穗型品种选用中等行距(20.0 cm),通过协调行内和行间竞争,保证足够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较高的结实率,提高植株抗折力和基部节间弯曲力矩,构建合理植株个体形态和群体结构,以达到高产、抗倒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玉米“黄金”群体产量等性状轮回选择改良效果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群体改良方法,充分挖掘地方优异种质的遗传潜力是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黄金群5个轮次改良群体为材料,通过1年2点产量比较试验,分析了混合选择和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方法对黄金群产量及穗部性状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两种选择方法对群体产量改良是有效的,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黄金群的单株产量逐轮提高,平均每轮提高3.78%,其中,混合选择改良的3轮群体平均每轮提高4.27%,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的改良群体提高2.07%;虽然群体产量的变异系数从15.43%下降到12.80%,但群体内仍有较丰富的变异。通过改良群体穗部性状比较发现,穗长和行粒数改良效果显著,分别提高14.71%和17.62%,说明它们的提高是群体单株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国东北玉米主产区现阶段生产水平和生态环境,辽源市农业科学院在杂种优势模式上选择了改良Lancaster×改良Reid的杂优模式。针对改良Reid系熟期比较晚、抗病性下降等特点,在改良其配合力的基础上,重点对熟期和抗病性进行改良。在育种目标上,以选育高产、多抗,适应性广、活秆成熟、易于制种的中早熟杂交种作为育种的主攻目标。1亲本来源和试验概况吉东49号以自选系XF为母本,自选系D2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母本XF以Mo17×美国杂交种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6代选育而成的,D22是以478/7922/6314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6代选育而成。该品种2006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在东辽、东丰产量显著超过先玉335。2007年进行多点鉴定并参加国家东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几个重要农艺及产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以四川省5个常用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配制成的30个杂交组合和3个新品种共计33个组合为材料,运用主成分分析分析方法考察了产量及与产量有关的8个农艺性状(指标)与产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改良以穗重为代表的穗部性状可以较为有效地改良产量组成系统,从而实现高产育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陕西关中夏播玉米单产低而不稳,抗病性抗逆性降低,选育玉米新品种,应以多抗、广适、稳产、高产为育种目标。咸阳市农科所通过种质改良和系统选择,选育成功玉米杂交种隆玉五号。该品种夏播生育期95—98d。高抗大小斑病、穗粒腐病,抗茎腐病、弯孢叶斑病、黑粉病。籽粒含粗蛋白10.0%,淀粉71.0%,粗脂肪4.1%,赖氨酸0.258%,产量高、品质优良、抗病性好、抗倒伏、中早熟、适应性广,成熟时保绿性好。属于粮饲兼用型玉米杂交种。  相似文献   

12.
对大小垄栽培群体和30cm等行距栽培群体不同层次的光照强度、群体行间温、湿度等生态因子及每穴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单穴生产力三个产量性状和不同分蘖时期每穴茎数的边际效应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小垄栽培群体下部的光照强度和透光率显著增加,行间温、湿度降低,使群体内部的光、温条件得到改善。每穴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单穴生产力及不同分蘖时期每穴茎数的边际效应指数降低,说明实行大小垄种植后,群体内部的长势与边行的差距缩小,群体内部个体的生长优势得到发挥,达到了利用边际优势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东华北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0个中晚熟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东华北的5个生态区进行种植试验,对产量、穗部性状、农艺性状、抗倒性、抗病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对玉米产量潜力存在很大影响(F=13.53),品种间也存在较大差异(F=22.93);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系数为穗数>穗粒数>百粒重,穗部性状受不同生态区的影响程度为秃尖长>穗粒重>穗长>穗行数,秃尖长是不同生态条件下变化最为活跃的穗部性状,与产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不同生态区抗倒性变化较小,倒伏率变异系数的变幅仅为1.24%~2.43%;在玉米病害方面,山西是病害易发区,不同病害在各生态区的发病存在很大差异。总体上,参试的10个玉米品种在内蒙古和山西更有利于生产潜力的发挥,抗倒性弱的品种适合在内蒙古种植,抗病性弱的品种不宜在山西种植。根据不同生态区的温度、日照和降水量特点,合理调配播种时间、开花时节是提高玉米生态适应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水稻边际优势利用栽培增产的生态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大小垄栽培群体和30cm等行距栽培群体不同层次的光照强度、群体行间温、湿度等生态因子及每穴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单穴生产力三个产量性状和不同分蘖时期每穴茎数的边际效应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小垄栽培群体下部的光照强度和透光率显著增加,行间温、湿度降低,使群体内部的光、温条件得到改善。每穴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单穴生产力及不同分蘖时期每穴茎数的边际效应指数降低,说明实行大小垄种植后,群体内部的长势与边行的差距缩小,群体内部个体的生长优势得到发挥,达到了利用边际优势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玉米自交系株形和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0~90年代初我国自育和引进的39个骨干自交系株形和产量性状遗传改良效应的研究表明,随着年代的推移,自交系的穗位高、穗位高/株高比值明显降低,茎粗逐渐增加,株形更趋紧凑,雄穗分枝数和雄穗长度逐渐减少,改良效果显著.在产量性状中穗粗和穗行数的改良效果显著,单株粒重有所增加,但改良效果不明显,其它产量性状改良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16.
柠檬桉(Corymbia citriodora)是一个天然分布于澳大利亚且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外来树种;中国种植该树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却尚未对该树种进行系统的遗传材料引进和测定,缺乏对遗传材料遗传多样性的了解,限制了其应用潜力的发挥。本研究以从澳大利亚引进的柠檬桉5个种源/84个家系、国内采集的6个地点/30个家系为遗传材料,在广西南宁测定了0.5年生和1.0年生树高和病害指数等重要性状。分析表明,新引进的澳大利亚种源在速生性、抗病性上均显著优于国内采集材料,但二者在种源、家系等遗传层次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柠檬桉树高、感病指数的遗传力随树龄增加而提高,1.0年生时分别为0.270和0.269;1.0年生树高与感病指数间的呈强负相关(-0.776),利于进行速生、抗病性的改良。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新引进澳大利亚种源,柠檬桉的速生、抗病性都可得到显著提高,结果还可为确定柠檬桉的改良中性状选择、选择时间和预期改良进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1984~1986年对695份小麦品种,采用人工接种方法进行了抗根腐病鉴定,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但品种间发病有明显差异。抗病材料一般比感病材料发病和枯死都晚5~10天。叶部根腐发生早于穗部根腐,穗腐形成的黑胚粒影响小麦的品质。经过三年鉴定,Atlas66DIV、方正小麦、V-18-297、V-18-275、V-14-32、桦南九区小麦、62白抗病性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了来自CIMMYT的Pob45、Pob46、Pob69、Pob70四个改良群体自交系的玉米淀粉含量和穗部性状的关系,得出与淀粉含量关系密切的穗部性状是:穗重>行粒数>百粒重>穗粗>穗长>穗行数。玉米淀粉主要存在于胚乳细胞中,而胚乳重量占玉米籽粒90%以上。因此,选择行粒数多、百粒重大的材料有利于得到淀粉含量高的自交系。  相似文献   

19.
高粱高产育种应重视株型和穗结构性状的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士杰  刘晓辉  李继洪 《种子》2007,26(3):83-84
阐述了高梁高产育种株型和穗结构性状改良问题。通过株型改良可改善形态、降低株高、增加密度、增强抗倒性、提高收获指数。但只注重株型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株型与产量性状和穗性状结合,注重形态与机能结合。穗性状改良有利于增加穗粒数,提高穗粒重,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株型改艮和穗性状改良是现阶段乃至今后高梁高产育种的方向和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外引高粱资源的抗病性、耐瘠性、多抗性等鉴定,筛选优良的种质资源,利用这些抗源对中国类型恢复系和常用保持系进行改良,获得一批单抗、多抗性基础材料,拓宽了中国高粱资源的利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