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生产上常用的几种种衣剂对大豆黑河18号进行处理,研究不同种衣剂对黑河18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衣剂对大豆黑河18号产量及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大豆蛋白质含量有所增加,脂肪含量略有降低;产量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气候条件对于大豆化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丁振麟 《作物学报》1965,4(4):313-320
1.试验分析了原产三个地区的二十八个大豆地方品种和原产杭州的三个地方品种在全国八个地区的地理播种试验,以及在杭州地区两个大豆品种的播种期试验所获得生化成分的资料。初步明确大豆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所经历的气候条件是决定大豆种子生化成分的主要因素。2.从分析原产三个地区二十八个的大豆地方品种的生化成分表明,凡原产于高纬度地区的品种,其蛋白质含量较低,油分含量较高,碘价亦较高;而原产于低纬度地区的品种,其生化成分则反之。由此可以认为,大豆生化成分的品种特性,是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系统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遗传特性之一。3.从杭州原产的三个地方品种在全国八个地区的大豆地理播种试验的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凡播种于高纬度地区的,其蛋白质含量较低,油分含量较高,碘价亦较高;而播种于低纬度地区的则有相反的趋势。可以推断,大豆个体发育过程中的生境条件也是影响大豆种子生化成分的主要因素。4.以两个大豆品种在杭州举行播种期试验的结果表明,播种较早的蛋白质含量较高,油分含量较低,碘价亦较低;而晚播的有相反的趋势。由此可以说明,栽培季节的气候变化也和地区性气候差异一样,能影响大豆生化成分的含量。5.研究气候条件和大豆生化成分的关系,并揭示其变化规律,对全国大豆生产的合理布局,具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6个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分期播种,分析比较了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明确了16个大豆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和搭配组合,筛选出8个适合赤峰地区救灾补种的品种(合丰50,绥农28、黑农55、合丰47,东农48、黑河43、黑河45、蒙豆16).  相似文献   

4.
播期对高蛋白大豆籽粒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确定探明不同高蛋白大豆品种的最佳播期。本试验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主栽的4 个高蛋白大豆品种分7 个播期进行栽培,研究了播期对高蛋白大豆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 个高蛋白大豆品种在各播期蛋白质含量均值变化范围为39.14%~45.26%,最大变化幅度为15.64%;脂肪含量均值变化范围为18.82%~20.30%,最大变化幅度为7.86%;产量变化范围为2064.2~3068.1 kg/hm2,蛋白质产量均值变化范围为807.2~1377.9 kg/hm2,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随播期变化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A2 播期达到最大值,播期显著影响大豆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因此,适期播种能够提高大豆产量和蛋白质产量,适合当地高蛋白大豆品种的最佳播期是5月4日左右。  相似文献   

5.
大豆蛋白质含量与生态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大豆蛋白质含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1965年丁振麟[1]用3个大豆品种在8个地点进行了试验,证明高纬度地区蛋白质含量较低,低纬度相反.1990年胡明祥[2]的研究证明,大豆蛋白质含量与大豆生育期气温、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日照、日温差呈负相关.1996年张敬荣[3]的6个品种盆栽试验,用最适水分的40%和100%供水,表明大豆开花结荚及鼓粒期干旱均使蛋白质含量上升.1997年韩天富[4]在光照长度对大豆化学品质影响的研究中证明,长光照下大豆蛋白质含量下降.以上是大豆全生育期气象因子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或某生态因子在各生育期与蛋白质含量定性或定量关系的研究.本文在2年时间内于河南省夏大豆主产区5个地点分期播种,对于光温水等气象因子对大豆出苗、幼苗、分枝、开花结荚、鼓粒成熟等主要生育期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且将土壤肥力、海拔纬度等多因素同时进行统计筛选,得出蛋白质含量与各生态因子的定量关系,并比较了后者对前者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6.
大豆是食用植物蛋白质和油脂的主要来源,提高大豆蛋白质和油分含量是主要的育种目标,与传统育种相比,利用分子标记定位QTL辅助育种,在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上都对大豆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利用蛋白质与油分含量差异较大的大豆亲本东农L13和合农60、黑河36,分别构建了以东农L13为共同亲本的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RIL3613(东农L13×黑河36)和RIL6013(东农L13×合农60),分别包含134,156个株系;利用3个生态环境下数据对大豆蛋白含量和油分含量进行了表型数据分析,分别利用150,137个SSR标记构建遗传图谱,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对3个环境下的油分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QTL定位。通过对表型数据的分析,2个RIL群体的蛋白质与油分含量在基因型间或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基因型与环境间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2个群体中,共检测到8个蛋白质含量QTL,分布于7个连锁群上;共检测出5个控制油分含量的QTL,分布于5个连锁群上,有1个油分含量的QTL在2个种植环境下重复检测到。在定位的QTL中,7个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和3个油分含量相关的QTL与前人研究一致,另外3个QTL(qPro-G-1、qOil-C1-1、qOil-H-1)是本研究新发现的,是本研究遗传背景特有的QTL。研究结果对大豆品质性状的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树民 《种子》2013,32(2):93-94
通过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种衣剂处理对大豆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衣剂不同程度降低大豆蛋白质含量,提高大豆蛋白质产量;种衣剂不同配比能提高脂肪含量,提高大豆脂肪产量。  相似文献   

8.
郑伟 《中国种业》2016,(7):57-58
利用国内优良大豆种质垦农19与含有美国矮秆基因的大豆种质合农57杂交,在窄行密植条件下,结合品质分析与抗病鉴定,经过11年连续定向选择,创新出半矮秆耐密植、蛋白质含量高、抗病能力强的大豆新种质合农76。该品种适宜垄三栽培和窄行密植栽培,垄三栽培密度为35万~40万株/hm~2、窄行密植栽培种植密度40万~45万株/hm~2;蛋白质含量41.98%,脂肪含量为20.43%,为油饲兼用型品种;高抗灰斑病;在窄行密植条件下参加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046.5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号平均增产15.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311.9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号平均增产16.1%。合农76是我国自主育成的第一个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应用的半矮秆耐密植型春大豆种质,对推动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不同肥料组合对高油大豆黑河19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9个不同肥料组合对高油大豆黑河19脂肪、蛋白质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主茎节数和单株粒数在各肥料组合间有显著差异,单株荚数和产量在各肥料组合间有极显著差异,其它性状在各肥料组合间无显著差异。C、E和F等3个肥料组合具有增加大豆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的作用,能使高油大豆绥农20极显著增产。尤其是F、E两个处理,还具有提高黑河19脂肪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播种及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闻艳 《中国农学通报》2004,20(4):135-135
针对黑龙江省目前的几播种方法和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垄三栽培的基础上,设定了三种处理:常规垄作、45cm平播密植后起垄、常规垄作行间覆膜三种栽培方式,试验设计采用大区对比法。试验结果是45cm平播密植后起垄效果最好、其次是常规垄作行间覆膜。  相似文献   

11.
不同播期东农42产质量性状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试验通过高蛋白品种东农42的六个播期试验,对品质性状和部分产量性状动态取样分析进行研究。确定不同播期对大豆产质性状影响,为指导大豆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基础。试验通过对大豆东农42在六个不同播种时期的形态及产质量性状中的九个性状进行动态取样和测量,并通过EXCEL和SPSS10.0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东农42不同播期动态规律研究表明:不同播期之间对品质性状、产量性状和形态性状影响均较大。随着播期推迟,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增加,油分含量减少;产量性状的单株荚数、鲜粒荚比降低,而鲜皮荚比升高;形态性状的主茎节数降低。但其它一些性状受环境光温条件和降水量影响较大,如株高,平均鲜粒重和平均鲜荚重等。本实验证明,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大豆的适宜播种期在4月底至5月上中旬,如果播期太晚,会严重影响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12.
播种密度对甘肃东部旱作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东部旱作条件下,对3个不同成熟期大豆品种进行适宜播种密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早熟品种晋豆19明显低于生育期间田间耗水量,可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不同类型大豆品种适宜播种密度为13.5万~18.0万株/hm2,播种密度对大豆生育期田间耗水量影响不显著,适宜播种密度能显著提高大豆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播种期对北方春早熟大豆生育进程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域主栽早熟大豆品种合丰42、黑河38和东农44为试验材料,通过5个播种期处理(S1、S2、S3、S4和S5,研究播种期对北方春早熟大豆生育进程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延迟,出苗速度逐渐加快,营养生长阶段逐渐缩短,生殖生长阶段逐渐提前,后熟阶段加快,生育日数逐渐缩短;株高、主茎节数及百拉重呈逐渐降低趋势,单株芙数、单株拉数及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合丰42在5月30日播种获得最高产量,为4010.7kg/hm2,黑河38和东农44在6月9日播种获得最高产量,分别为4466.3和4383.0kg/hm2。  相似文献   

14.
接种俄罗斯大豆根瘤菌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娟 《作物杂志》2007,23(4):36-37
生物固氮是一种低能耗、无污染的植物生长氮素供应形式。应用这一技术,可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收到节能增效、绿色环保的效果[1~3]。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阿穆尔州邻近,生态条件相似。2005年黑河农科所从全俄大豆所引进大豆根瘤菌OM.37和CB.51,进行田间试验,本文就引进的两个大豆根瘤菌对黑河92-1326大豆品种的增产作用进行分析。1试验设计与方法田间试验在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农科所试验地进行,试验地为草甸暗棕壤。共设3个处理:①CK;②OM.37;③CB.51。施肥方法为:在播种前取菌剂2g(含菌量约为3亿/g),加水5mL,稀释后拌入250g种子,充分搅拌后,摊开晾干备用……  相似文献   

15.
以3个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起垄栽培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及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垄栽培可以提高灌浆初期小麦旗叶及子粒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灌浆后期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子粒蛋白质含量,但不同基因型品种之间存在差异。起垄栽培可以显著提高藁麦8901和郑麦975子粒蛋白质含量,而对弱筋品种豫麦50号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红绿橙功能叶面肥在花生上的应用效果,在吉林松原、四平和内蒙古通辽进行田间试验,于花生收获干燥后进行生化品质测定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当地施用的其他叶面肥,喷施红绿橙叶面肥在不同试验点均有明显增产作用,增产荚果11.00%~36.46%;按商品花生计,净增收3 124.65~5 290.00元/hm2,投入产出比5.63~9.54;收获的花生种子的油酸、亚油酸、棕榈酸、脂肪、蛋白质和蔗糖含量,与施用其他叶面肥相比无显著差异;喷施红绿橙叶面肥后收获的花生种子发芽率达100%,极显著高于施用其他叶面肥。试验结果表明,红绿橙叶面肥不仅可用于原料花生生产,而且在种用花生生产上极具潜力,是一款值得在花生种植上推荐使用的肥料。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研究了轮作体系下窄行密植免耕与传统垄作对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单株叶片干重、叶绿素含量、群体叶片干重、叶面积指数、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窄行密植免耕叶面积指数、群体叶片干重明显高于垄作大豆,单株叶片干重、叶片SPAD值低于垄作大豆;免耕处理下百粒重均小于垄作处理,但单株荚数、荚粒数均高于垄作大豆;免耕大豆产量明显高于垄作大豆.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不同栽培方式下芝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差异,为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冀芝128为材料,进行了单垄先播种后覆膜(T1)、单垄先覆膜后播种(T2)、双垄先播种后覆膜(T3)、双垄先覆膜后播种(T4)、双垄不覆膜(T5)和平地播种种植(CK)6种栽培方式的试验,并采用GGE双标图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芝麻在不同栽...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研究了轮作体系下窄行密植免耕与传统垄作对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单株叶片干重、叶绿素含量、群体叶片干重、叶面积指数、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窄行密植免耕叶面积指数、群体叶片干重明显高于垄作大豆,单株叶片干重、叶片SPAD值低于垄作大豆;免耕处理下百粒重均小于垄作处理,但单株荚数、荚粒数均高于垄作大豆;免耕大豆产量明显高于垄作大豆。  相似文献   

20.
作物茬口与施肥对连作大豆化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薛庆喜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5):199-205
采用两因素有重复完全随机试验,研究苜蓿、玉米和大豆3种茬口与施肥对连作大豆化学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茬口主效应对连作大豆的蛋白质含量、蛋白和脂肪的总含量分别有极显著和显著的影响,对脂肪含量影响不显著;即连作2年的大豆蛋白质含量分别比苜蓿茬和玉米茬上连作1年的蛋白质含量高1.08%和1.32%,差异极显著;连作2年的大豆蛋白质和脂肪总含量比玉米茬上连作1年的二者总含量高1.45%,达显著水平。施肥主效应对连作大豆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及二者的总含量影响均不显著,脂肪含量随施肥量增加有升高的趋势。茬口主效应与施肥主效应的互作对连作大豆的蛋白、脂肪含量及二者的总含量影响均不显著,大豆茬上施大豆专用复合肥375 kg/hm2(A3B4)组合蛋白质含量及蛋白和脂肪总含量最高,分别达39.86%和58.19%。茬口、施肥主效应及二者互作效应对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和脂肪总含量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