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前,在东北地区造林工作中,为拓宽林业面积,开始使用人工造林方法,但是在人工造林方面,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人工造林的效果。介绍了影响人工造林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藏柏以其耐瘠薄、生长快的特性,已成为石灰岩山地、白云石质砂石山地等难造林地的先锋树种。藏柏裸根苗造林由于受到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造林成活率低,效果不是很好。使用藏柏容器苗造林,能极大地提高难造林地的造林成活率,使人工造林提早郁闭成林。重点阐述了藏柏容器育苗及造林的技术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期在植树造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造林的成败。在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制约樟子松造林成活率的因素,除了苗木质量、苗龄、造林季节、造林密度和采用先进适用的造林技术外,水分条件尤为重要。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水资源的日益减少,水分不足是榆林沙区影响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及其生长的主要因子。笔者采用对比试验的研究方法,充分利用毛细渗灌节水技术的保水保墒、持续稳定平衡水分的功能,在榆林沙区常用绿化造林树种樟子松造林中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毛细渗灌节水技术不但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而且能够促进其生长发育,增强植物的抗旱保湿、改善和优化植物的生长环境,增强苗木的抗逆性,提高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  相似文献   

4.
造林规划设计作为林业生态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其直接关系到造林工作的成败,对林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造林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树种生物学特征,遵循因地制宜以及适地适树等原则,有效确定造林的密度,科学选择造林树种,从而促进人工林经营质量的提升,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造林规划设计中造林树种及密度选择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保持水土、优化生态环境是加大造林工作力度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实际造林过程中,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植树造林的效果一直很不理想,自然条件也成为林木成活率不高的重要影响因素。刺槐作为一种抗干旱作物,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造林工作中有着较高的推广价值。就截干覆土造林技术在刺槐秋季造林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林木种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造林的成败,是造林后能否成活、成林与生长好坏的内在决定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的营林生产,比较落后,影响造林绿化的效益。解放以来造林保存率不到30%,不少人工林成为生长缓慢的小老树,用种不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提高值树造林的效益,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有  相似文献   

7.
容器育苗能够在不受气候影响的条件下,改善育苗质量,降低造林成本。对油松容器育苗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比了容器育苗与裸根育苗造林的成本、平均高度、根茎及主根长、侧根数,得出采用容器育苗造林的方法能够取得更好效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师新忠 《种子科技》2020,(3):40-40,43
干旱地区及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在土壤贫瘠的情况下,不仅树木难以成活,就连造林工程的规划、建设等都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想改善恶劣环境,利用有效的人工造林技术进一步提升林木成活率显得非常必要且关键。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的实际应用做了具体的研究,希望能为有关人员完成造林任务、推进抗旱工作等提供些许帮助,为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去积极影响,最终达到改善环境、科学造林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李先鹏 《种子科技》2020,(8):56-56,5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和破坏,加剧了风沙情况的发生,对荒山造林绿化工作的开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荒山造林绿化工作的重要作用是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但实际上,荒山造林绿化工作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和要点,只有使用合理的技术,才能保证荒山造林绿化工作得以有效开展。主要分析了荒山造林绿化技术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10.
造林绿化作为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造林绿化发挥着净化空气、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及缓解温室效应的作用。对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必须要重视生态建设中造林绿化作用的发挥,有效提升林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分析了造林绿化对毕节生态建设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造林绿化、加快生态建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往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林区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近年来通过人工造林有效恢复了森林生态环境,也实现了植被的更新,扩大了林区面积,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林区生长着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等珍稀植被,然而林区环境长期遭到破坏并且影响了天然林植被更新,为了恢复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人工造林方法,这一过程中需要掌握造林技术,把握造林时机、合理选择造林方法,还要提升采伐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油松属于常绿乔木,为暖温带树种,具有抗寒、抗旱、耐贫瘠的特点。油松在生长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对立地条件没有严格要求,常常作为北方土石山区造林的先锋树种,在造林绿化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造林的过程中,单一性地选择油松进行大面积造林,再加上近年来气候干旱、少雨,对林区油松自身免疫力造成很大的影响,导致油松时常发生一些病虫害问题,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造成的危害也相当严重,阻碍了油松林的健康生长,成为阻碍油松造林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此,分析探讨了油松病虫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油松病虫害的防治水平,推动油松造林工作持续、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田丹 《种子科技》2019,(11):44-44,47
在进行造林绿化过程中,为了保证成活率,技术人员需要采用先进的移栽苗木技术,提升造林绿化的效果,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由于造林绿化苗木移植涉及多方面的技术,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到位,都会影响苗木移植的质量。因此,对造林绿化移栽苗木技术应用问题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胡林立  范霞 《种子科技》2019,(10):99-99
通过对影响飞播造林成效因子的研究分析,探索了提高成效的综合措施。阐述了提高飞播造林成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林场植苗造林是优化我国生态环境的的重要举措,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主要阐述了我国林场植苗造林的发展现状,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林场植苗造林的技术对策,从而有效提高林场植苗造林的成活率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为我国林业的不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锑矿区土壤改良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利用8个造林树种应用不同剂量的专用改良剂、石灰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改良剂、石灰对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的pH值有极显著影响,对造林成活率也有极显著影响,各树种间造林成活率、1年生树高生长量有极显著差异。施用土壤改良剂,造林成活率以楸树、复羽叶栾树、杉木、刺槐、翅荚木为高,为84.5%~88%;当年林木树高生长量以翅荚木、刺槐、栾树、楸树为大,为62.44~155.33 cm;改良剂以每穴施放200 g效果为佳,此时8树种的平均成活率达89.2%,而对照仅为50.8%。合理施用改良剂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38.4%。施放石灰造林成活率以楸树、复羽叶栾树、杉木、刺槐、翅荚木为高,为84.6%~95.3%;当年林木树高生长量以翅荚木、刺槐、栾树、楸树为大,为60~152.3 cm;石灰以每穴施放200 g效果为佳,8树种的平均成活率为79.5%,而对照仅为54.7%。合理施放石灰可提高造林成活率38.4%。土壤改良剂、石灰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提高土壤pH值,相应降低土壤中可利用态重金属的含量,降低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浅析樟子松造林成活率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抗寒、抗旱,能够在贫瘠的土地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甚至在山地石砺沙土中也能够正常生长。另外,樟子松的寿命也比其他树木要长很多。在我国北方地区,樟子松是优良的造林树种。对樟子松造林的经验加以总结,分析了樟子松成活率的影响因素,以提高造林质量,为以后的造林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培育措施对云南松人工林生长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培育云南松人工林的有效措施,选择3个立地、3个来源的良种、3种基质培育的苗木和3种造林密度配置,按正交原理和随机区组排列原则安排云南松的造林组合试验,研究各培育措施对云南松蓄积、单株材积、胸径、树高等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松各生长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立地条件;其次,受良种来源的影响也较大,而各种生长量大小基本不受育苗基质的影响。此外,胸径生长还受造林密度配置的影响。因此,在云南松人工林培育中首先选好立地,其次用对良种,再次要设置合理密度。  相似文献   

19.
杨树作为我国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在防护林等生态林建设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病虫害问题是影响杨树造林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强杨树病虫害防治措施的研究,对提高杨树造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分析了杨树造林技术,并对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辽西地区的土壤状况较差,荒山、荒地较多,若不进行有效治理,必然会影响当地环境的发展。采用山杏容器育苗及雨季造林技术,可提高辽西地区造林成活率及植被绿化覆盖率,有助于改善辽西地区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