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种植密度是影响青稞抗倒伏和秸秆饲用特性的重要因子。以抗倒伏品种昆仑14号和倒伏品种门源亮蓝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种植密度对这2个品种生长发育、抗倒伏特性和秸秆饲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2个品种的抗倒伏和秸秆饲用特性的影响存在差异。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昆仑14号根长、根体积、根数和根干重先增后降,茎粗和壁厚依次下降;门源亮蓝根系和茎秆相关指标则随种植密度增大而下降。昆仑14号抗倒伏相关指标先增后降,但整个生育期未发生倒伏;门源亮蓝各指标均显著降低,诱发倒伏现象提前发生,致使倒伏率增大、倒伏程度加剧。昆仑14号茎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化学成分含量随密度增加先增后降,门源亮蓝各成分含量呈下降趋势,相对饲喂价值随密度增加呈现增高的趋势。综合抗倒伏特性与秸秆饲用特性,昆仑14号最佳种植密度为375×104株hm~(-2),门源亮蓝粮饲兼用时适宜密度为300×104~375×104株hm~(-2)。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藜麦抗倒伏高产群体的适宜种植密度范围,通过设置品种和密度两因素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藜麦品种的形态指标、茎秆力学特性、生理指标等的差异及其与群体倒伏率和产量的关系,以期明确藜麦抗倒伏高产群体的适宜种植密度范围。结果表明:藜麦倒伏均发生在灌浆期和成熟期,且随着密度增大群体倒伏率显著增加,陇藜1号的倒伏率明显低于K2。藜麦茎粗、主茎分枝数、单株叶面积、茎秆干质量、穗干质量、单位茎长干质量、茎秆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茎秆折断力度、压碎强度、穿刺强度、单株粒质量均随着密度增大呈降低趋势,株高、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密度处理间的千粒质量无显著差异;除株高和产量外其余指标与倒伏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在内蒙古阴山丘陵区,藜麦品种陇藜1号和K2实现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15.9,14.1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倒伏是影响夏玉米在密植条件下获得高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种植密度对不同株高夏玉米品种茎秆性状与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以矮秆品种登海661 (DH661)和高秆品种鲁单981 (LD981)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4.50×104株 hm-2、6.75×104株 hm-2和9.00×104株 hm-2 3个种植密度,研究茎秆节间长度、茎秆穿刺强度、茎秆显微结构以及倒伏率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夏玉米的基部第3茎节间和穗位节间变细,茎秆穿刺强度显著下降,较密度4.50万株 hm-2,DH661和LD981 6.75万株 hm-2、9.00万株 hm-2地上第3节间茎秆穿刺强度分别降低了8.5%、22.6%和13.3%、29.6%;茎秆皮层和维管束内部厚壁细胞厚度及维管束数目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显著下降,倒伏风险增加,但矮秆品种的下降幅度小于高秆品种,而产量的增加幅度大于高秆品种,说明矮秆品种在高密度下能够保持较好的抗倒伏性能,有助于其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获得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4.
刘良峰 《种子科技》2003,21(5):300-300
豫油5号是河南省农科院棉花油料所选育的细胞质不育三系杂交种,其突出特点是抗寒性强,适合黄淮流域冬季寒冷地区种植。2002年12月通过国家审定,审定号为:国审油2003005。1 品种特性 该品种苗期发苗快,长势强,茎秆粗壮,具有较强的抗(耐)菌核病和病毒病能力,抗倒伏。群体一致性好,全生育期235 d,比秦油 2号早熟 1d。株形高大,株高170 cm,单株角果数多。  相似文献   

5.
《种子》2021,(2)
为筛选小麦优异抗倒性资源材料,分析倒伏严重年份黄淮南片麦区小麦产量构成,本试验以2016—2017年度国家冬小麦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81个小麦新品系为材料,结合多点试验抗倒性鉴定结果,利用倒伏指数法、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对黄淮南片麦区小麦新品种(系)的抗倒伏能力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聚类结果显示,有27个小麦新品种(系)抗倒伏能力处于好或较好水平,占参试品种(系)的33.3%,倒伏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0.5、28.3;抗倒性较差的品种(系)有17个,占参试品种(系)的21.0%,倒伏指数平均值为89.5,表明本年度抗倒性较好的新品系在黄淮南片麦区占据多数,试验品系抗倒伏能力总体较好。倒伏与株高、最高蘖、有效穗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株高越高,群体越大,小麦品种倒伏的风险越大。严重倒伏点率和倒伏指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倒伏越严重,产量影响越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倒伏是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在控制倒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有效穗数和穗重,延长生育期,是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增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三江平原不同玉米品种茎秆特性比较与抗倒伏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三江平原抗倒伏玉米品种的茎秆特性,筛选出优良的抗倒伏玉米品种,本研究以‘L38P05’、‘先玉1219’、‘德美亚3’、‘A6565’、‘C2235’、‘J6518’、‘迪卡556’、‘P5697’、‘中单859’和‘垦沃6’10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不同玉米品种的倒伏情况、产量表现和茎秆形态特征、力学特性及其与倒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玉米的株高、穗位高、穗高系数、节间抗折断力与倒伏率无显著相关关系,不适宜作为评价玉米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形态指标和力学指标;基部节间的茎粗系数、穿刺强度、压碎强度可作为抗倒伏玉米品种筛选的依据,测定第2~第4节间更有意义。该区域正常年份下,基部2~5节间平均穿刺强度80 N/mm2以上和第2~第4节间平均压碎强度390 N/mm2以上的玉米品种具有较强的抗倒伏潜力。综合各品种的倒伏情况、茎秆性状和产量,筛选出适合三江平原机械化种植的优良抗倒伏玉米品种为‘德美亚3’、‘先玉1219’、‘C2235’和‘迪卡556’。  相似文献   

7.
玉米种植密度增加到每亩5000株以上,就会出现倒伏,特别在7、8、9三个月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发生时,倒伏面积更大,芽变发霉果穗更多,损失也更大。为了预防或者减轻倒伏,除了采取选用抗倒伏品种、适当早播等措施之外,还应重视栽培技术措施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以6个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白鹤、吉单101、中单2号、掖单13、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比较了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下(37500、52500、67500、82500株/hm2)的抗倒性能。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间的倒伏率表现出很大差异,近现代品种显著低于早期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所有玉米品种倒伏率和穗高系数逐渐增加,茎秆穿刺强度和压碎强度逐渐降低。但不同品种间抗倒性能指标的差异远大于种植密度的处理。研究显示,虽然种植密度的提高会对抗倒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品种本身的抗倒特性才是提高抗倒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定性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评价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以2015-2016年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水地组参试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倒伏指数、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利用多试点倒伏鉴定结果,对84个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的抗倒伏能力进行了初步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84个小麦品种平均倒伏指数为7. 06,倒伏指数≤3. 50的品种有40个,占参试品种的47. 6%,倒伏指数≥20的品种有8个,占参试品种的9. 5%,河南省区域试验参试小麦新品种抗倒伏能力总体上处于较好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倒伏指数与倒伏面积、倒伏级别、严重倒伏点率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 977**,0. 912**,0. 906**,说明倒伏指数能较好地评价小麦品种的抗倒伏能力。主成分分析表明,倒伏指数、倒伏面积、倒伏级别和严重倒伏点率(2017版标准)是本研究中衡量品种抗倒性最好的指标。综合倒伏指数和倒伏参数(包含严重倒伏点率、倒伏点率、倒伏面积和倒伏级别)对品种进行抗倒性表型聚类分析,比单独应用倒伏指数或倒伏参数效果更好。上述方法在单点或多点试验中均可有效地定性和定量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大小,同时可推广到其他禾谷类作物抗倒伏能力鉴定研究,可有效估测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大小及准确地进行品种分类。  相似文献   

10.
种植密度对苦荞麦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明确苦荞麦抗倒伏特性和适宜的种植密度,提高产量,以‘西荞1号’苦荞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苦荞麦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大小显著影响茎秆和根系形态,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田间透光率降低,株高和节间长度增加,主根长、一级侧根数和根体积减少,倒伏率增加,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发现,苦荞麦茎秆和根系的特征与植株的抗倒伏特性密切相关。株高和节间长度与茎秆强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倒伏率则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适宜的种植密度(9×105~12×105株/hm2)能够减少荞麦倒伏的发生,提高抗倒能力,增加群体产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一种新方法的小麦茎秆抗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小麦抗倒性测定的新方法,选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的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用自制的作物抗倒伏强度电子测定仪测定了大田条件下的小麦单茎、群体抗倒伏强度及其他与抗倒有关的因素,并与茎秆倒伏指数相比较。结果表明,小麦单茎抗倒伏强度和群体抗倒伏强度在花后均呈较强规律性变化,单茎的最大抗倒伏强度出现在花期,群体最大抗倒伏强度出现在灌浆盛期;单茎、群体抗倒伏强度与株高和重心高度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与倒伏指数反映的结果一致,证明用仪器便捷地测定小麦茎秆抗倒伏强度是可行的;单茎、群体抗倒伏强度与花后发育天数的关系均可用3次多项式进行拟合,其决定系数分别为0.996 4和0.968 4,生产中可依据抗倒性变化规律制定适时措施,降低倒伏几率。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国审玉米品种‘郑单1002’在黄淮海区域的适宜种植密度以及种植密度与抗倒伏及机收指标的关系。采用大田不同密度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玉米产量性状、抗倒伏能力以及机收指标。结果表明,种植密度75000 株/hm2条件下产量水平最高(11211.52 kg/hm2),随着密度增加,倒伏发生率增加,各节间长呈增加趋势,第3、4 及穗下节间长增加明显,高密度(97500 株/hm2)较低密度(60000 株/hm2)分别增加了27.67%、18.29%、4.36%,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基部第3 节间和穗下节间抗倒伏能力随种植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基部第3 节间抗折力、压碎强度下降幅度大于穗下节间,高密度(97500 株/hm2)较低密度(60000 株/hm2)抗折力分别减少了52.50%、32.34%,压碎强度分别减少了56.26%、17.73%。机收籽粒落穗率、落籽率和籽粒破损率均呈上升趋势。从产量、倒伏率和机收指标分析结果来看,‘郑单1002’玉米品种在黄淮海区域适宜密度为67500~75000株/hm2。  相似文献   

13.
不同燕麦品种田间倒伏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红原高寒地区,分析了燕麦(Avena sativa L.)倒伏与品种、株高、单株干重、茎秆强度、茎粗、第一茎节间长、第一茎节间干重、穗位高及根系条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测定7个燕麦品种均在孕穗期出现部分倒伏,花期倒伏率最大;燕麦品种抗倒伏能力为林纳>青燕1号>青海444>青引1号>青引2号>青海甜燕麦>青引3号莜麦;其中单株重、第一茎节间干重是影响燕麦倒伏的主要因子(P<0.01),株高和穗位高对燕麦倒伏影响次之(P<0.05)。研究认为在燕麦品种选育过程中,可以适当放宽对株高的限制,重点选育单株干重大、基部第一茎节间干重大的品种。  相似文献   

14.
川中丘区不同玉米品种春、夏播茎秆抗倒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川中丘区玉米的茎秆特性与抗倒能力及其产量的差异,鉴选抗倒伏与耐夏播能力强的品种,以四川省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10个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春、夏播2个播期,比较研究了吐丝后7 d茎秆的形态特征、基部节间的机械强度与倒伏发生情况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夏播较春播更易发生倒伏;不同品种的茎秆特征、基部节间的机械强度以及籽粒的产量均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受播期的影响较大。夏播与春播相比,植株的株高和穗位变高,基部节间变长变细,压碎强度和折断强度下降,抗倒伏能力减弱,产量也降低,但这种变化的幅度在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成单30是一个较好的夏播品种,抗倒能力强,产量也较高;而正红505耐夏播能力相对较弱,但春播抗倒伏能力较强,可作为春播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  相似文献   

15.
杂交粳稻及其亲本抗倒伏性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1个杂交粳稻组合与其相应的12个亲本在形态、物质生产和材料力学特性方面的性状指标与倒伏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杂交粳稻中,与倒伏指数达到显著正相关的形态性状指标为株高和倒二节长,而倒三叶基角和其张开角则与倒伏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材料力学指标茎基弯折与倒伏指数达到极显著负相关。在亲本品种中,与倒伏指数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的形态指标是重心高度和倒二节长,茎基弯折与倒伏指数同样为显著负相关。因此,在杂交粳稻的抗倒伏选育过程中,应适当降低株高,选择较短的倒二节长,同时也应适当的增大对倒三叶基角和张开角的选择;而在亲本品种(常规稻)中,在缩短倒二节长的前提下,适当的降低重心高度,对选育具有抗倒伏特性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乙矮合剂对不同密度夏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中单909和浚单20为试验材料,研究乙矮合剂对不同密度夏玉米茎秆形态建成、抗折力、抗倒伏指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株高、穗位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倒伏率呈升高趋势,而节间粗度、单位长度节间干重、抗折力及抗倒伏指数呈降低趋势,这些变化品种间存在差异。乙矮合剂处理显著降低株高、穗位高、重心高度,缩短节间长度、增加节间直径和单位长度节间干重,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提高,倒伏率降低;较高密度下(≥7.5万株/hm2),中单909和浚单20较各自对照增产幅度分别为3.77%~8.15%和6.73%~68.94%。综上所述,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并结合喷施乙矮合剂,能够提高抗倒伏能力和产量,可作为华北夏玉米区高产栽培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西南地区小麦以套作为主,因有效穗不足而使产量受到严重制约。本研究目的是提出该地区套作小麦高产栽培的适宜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提高小麦生育后期的抗倒伏能力,确保有效穗和最终产量。2009-2010和2010-2011连续两年度,选用主推品种川麦42,在纯氮120 kg hm-2和180 kg hm-2 2个施氮水平下,按60、120、180、240和300万株 hm-2密度进行带状种植,对小麦群体发展、茎秆形态特征和倒伏机械特性进行了行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边行、次边行和中间行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茎蘖数和有效穗增多,但单株干物重及其在穗中的分配比例下降,茎秆质量降低。群体发展和个体质量在拔节后表现出显著的边行优势,成穗率、有效穗、单茎干物重、节间粗度、茎壁厚度、节间充实度和机械强度均以边行最优;同时密度对边行优势有显著影响,在180万株 hm-2密度下,边行的有效穗基本达到饱和;密度继续增加时次边行和中间行的有效穗显著增加,并伴随株高和重心高度增加、单茎干物重降低、干物质分配在穗中的比例减小、节间充实度和茎秆机械强度急剧下降、倒伏时期提前、倒伏指数和倒伏程度增加。增加施氮量有提高中间行茎秆机械强度和降低倒伏指数、增强茎秆抗倒伏能力的趋势,但总体表现不显著。因此认为,120~180万株 hm-2种植密度有利于套作小麦个体和群体质量的协调,是南方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抗倒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8.
高粱茎秆性状及倒伏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高粱茎秆抗倒伏性状(株高、茎粗、地上部重、根重、重心高度、抗折力及茎秆机械强度)的测定,提出高粱倒伏系数评价方法,通过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得出抗折力与倒伏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抗折力和地上部重对倒伏系数影响最大,地上部重通过抗折力对倒伏系数的间接作用最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倒伏系数来评价高梁的抗倒伏能力是可行的。生产中应该选用茎秆抗折力大、粗壮、根系发达的品种。  相似文献   

19.
抗倒伏性是大豆高产稳产研究的重要内容。选用黑农37和黑农42两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25万和35万株/hm 2密度条件下,对不同生育时期大豆茎秆的形态指标、茎秆基部挫折力等力学特性进行测定,较系统地研究了大豆生育期间抗倒伏性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豆生育期间,随着株高和单株鲜重的变化,植株重力力矩呈单峰曲线变化,R5-R6期达到峰值,茎粗和茎秆基部挫折力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而抗倒伏系数是大豆茎秆力学特性的综合表现,呈现U型变化,在R5-R6期最小,表明该期间最易倒伏;大豆株高、单株鲜重、植株重力力矩与抗倒伏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大豆茎粗、基部茎秆挫折力、弹性模量与抗倒伏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大豆株高越低、单株鲜重越小、重力力矩越小、茎粗越粗、茎秆挫折力及弹性模量越大,大豆抗倒伏性越强。供试的两种密度条件下,大豆单株鲜重、茎粗、茎秆基部挫折力、重力力矩、抗倒伏系数等性状,35万株/hm 2处理明显低于25万株/hm 2处理,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大豆倒伏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20.
地膜覆盖对不同芝麻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芝麻高产稳产新品种,探索芝麻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选用冀航芝1号、冀航芝2号和冀航芝3号芝麻新品种,设置露地种植和地膜覆盖2种栽培模式,研究地膜覆盖对不同芝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主要农艺性状和抗病性的影响,比较不同芝麻品种不同栽培模式下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可显著增加芝麻的株高和茎粗,同时降低始蒴高度,增加有效果轴长和单株果节数,促进根系生长,增加主根长度、侧根数量和分布范围。地膜覆盖栽培对芝麻病害影响不明显,但可显著增强芝麻抗倒伏能力,冀航芝1号、冀航芝2号和冀航芝3号露地种植倒伏率分别是覆膜种植的3.5、2.8和3.0倍;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表明茎粗和株高对倒伏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品种与栽培模式对小区产量、单株生产力、千粒重和单株蒴数有极显著影响;二者的互作对单株生产力和单株蒴数有极显著影响,对小区产量有显著影响,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地膜覆盖大幅度提高各品种净收入和成本利润率,覆膜种植冀航芝2号获得的经济效益最大,成本利润率达到126.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