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探索喀斯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表层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喀斯特山区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广西都安澄江喀斯特小流域为研究单元,分析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中,细菌数量最多,均占85%以上,放线菌和真菌相对较少。从总量上看,灌草丛地和草地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最大,分别为37.88×106cfu/g、26.70×106cfu/g,自然林地、灌丛地和旱地次之,退耕地和人工林地最小,分别为8.78×106cfu/g、7.74×106cfu/g。自然林地和人工林地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分别为0.461、0.459,灌草丛地、草地、灌丛地和退耕地次之,旱地最低,仅为0.155,与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变化趋势不一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酶活性亦存在较大的差异,自然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分别为0.195mL/(g·min)、1.2mL/(g·min)、0.753mL/(g·min)和1.5mL/(g·min),均高于其他用地类型,退耕地和旱地最低,人工林地、灌丛地、灌草丛地、草地居中。  相似文献   

2.
基于风景园林多学科交叉的性质,以毕节撒拉溪示范区风景园林规划为例,探讨喀斯特洼地景观规划设计与水土保持措施。通过文献法、实地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分析喀斯特洼地在空间、视觉、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从自然条件、环境容量与规模预测、区位交通、资源分析、使用人群以及SWOT分析等方面,对喀斯特洼地进行功能分区、景观空间布局、道路布局、植物配植以及园林建筑营造研究,将景观营造与石漠化治理相结合,探索一种适宜喀斯特洼地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4.
5.
贵州喀斯特面积大,占全省国土总面积73.8%,孕育了独特的植物资源。通过对喀斯特地区木本观赏植物的调查,发现在贵州喀斯特地区,共有木本观赏植物89科295属,824种(变种)。其中林木类269种,花木类70种,果木类72种,叶木类102种,荫木类144种,蔓木类166种。  相似文献   

6.
贵阳喀斯特山地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阳市喀斯特山地自然分布的木本观赏植物有93科234属620种.其中,林木庭荫类有34科119种,花卉类有29科139种,盆栽、盆景观赏类有16科64种,绿篱、地被观赏类有28科144种,色叶类有15科38种,观果类有26科81种,特种观赏类有2科13种,悬挂藤蔓类有25科143种(少数多用途种类,文中重复统计).其中的黄心夜合、常春油麻藤、紫树、垂丝紫荆等观赏价值高,且有一定资源量,在保护好野生资源的前提下,可加大开发利用力度,为贵阳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特色种源.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山区固有的地质地貌,云南季风性气候特征的客观存在,造就了黔西南玉米种植性状差异的突出性表现。以2009-2013年持续五年的黔西南州杂交玉米新品种多点试验鉴定数据资料为素材研究区域环境条件下玉米植株性状变化规律,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并从育种、栽培角度提出适宜黔西南州喀斯特区域种植的玉米品种特性。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山区玉米栽培专家系统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GIS技术的适宜贵州玉米生产的喀斯特山区玉米栽培专家系统的主要功能、实现技术与应用示范,详细讨论了系统开发的知识获取、系统功能与实现和系统的推广应用。系统内含大量的科学试验数据、研究调查资料和贵州省内领域专家的丰富知识,包括种植生态环境识别、播前技术方案设计、田间管理、病虫害诊断与防治、知识仓库等知识决策模块,具有综合、系统、准确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9.
跳虫在茶园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跳虫是茶园土壤生态系统中分布极广的一类小型至微型节肢动物。它们在茶园土壤中与其它土壤动物对土壤物质循环、结构、理化性质、能流、降解化肥与农药和生物群落的维护等发挥十分重要作用。土壤跳虫的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物种构成都反映了土壤质量和受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山区种子产业化开发及推广>项目历时3年时间,在黔西北喀斯特山区的毕节地区建立了稳定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制种基地3 500亩,生产各类农作物优良种子113.15万kg,建立种子营销网络108个,推广各类农作物良种75.42万亩,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5 656.5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南疆枣树 ̄棉花间作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代谢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和实验室测定,研究南疆枣树-棉花间作对土壤微生物性状的影响。在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巴格托拉克乡采集枣树 ̄棉花间作、纯枣林及单作棉田土样,测定比较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三大类群微生物及氮素生理群菌群数量、微生物代谢熵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有明显差异。枣树 ̄棉花间作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和微生物总数总体呈现出显著低于单作棉田,降低幅度最大的位点在西侧冠下区(W80);较纯枣林增加,增加幅度最大的是东侧冠下区(E80)。枣树-棉花间作系统比单作棉田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数量有较大提高,反硝化细菌数量明显下降,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相比纯枣林均为增加。间作系统内在枣树行的东、西两侧冠下区与近冠区及L1(0~20 cm)、L2(20~40 cm)及L3(40~60 cm)各层次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都呈现出较大差异,具有明显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空间变异性。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代谢熵(q CO2)依次为纯枣林枣树 ̄棉花间作单作棉花。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Shannon多样性、均匀度指数与微生物数量具有相似的变化特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含量及p H与微生物多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代谢熵则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证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代谢熵对间作种植模式响应灵敏,反映出枣树和棉花间作系统地下部分存在明显的竞争作用,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定点定位方法,对茶园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利用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利用模式,为茶园有益微生物的利用,开发和使用奠定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玉米在广西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主要用作口粮,常年播种面积53万hm2,约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4%~16%.主要集中种植在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较落后、生态条件比较恶劣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喀斯特山区.  相似文献   

15.
喀斯特山区野生燕麦种子最适萌发温度为15℃、20℃和30℃,英种子的发芽势与发芽率均高这80%以上;20℃种子萌发条件下,浸泡96 h后5℃低温处理下的种子能达到最佳发芽势与发芽率,分别为92%、90%.30℃种子萌发条件下,浸泡72 h后5℃低温处理下的种子能达到最佳发芽势与发芽率,分别为82%、80%.在25℃种子催芽条件下,浸种8h其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达到最佳,分别为72%和76%.  相似文献   

16.
环境污染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农业生态过程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城市污染物排放增加, 农业化学品污染加重, 农村畜禽粪尿污染成灾以及乡镇企业污染发展影响了农业生态系统有机质生产, 降低了农业产品品质, 减弱了土壤生态过程, 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减弱了气候调节与减灾功能, 减少了动物传粉与有害生物控制效应七项生态服务功能. 遏止环境污染是保护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微生物有利于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增加植物抗性,提高农作物对营养吸收,并改善土壤结构。保护微生物资源,维持微生物多样性,需要对微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价。目前微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法、生物标记法、BIOLOG微平板分析方法和分子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利用微生物生物技术研制的微生物农药、微生物化肥、微生物饲料、微生物食品和微生物能源在农业上已开始应用。在未来,微生物生物技术在新品种培育、解决能源短缺和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随着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植物和土壤的相互关系对于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和植物健康是至关重要的。综述了转基因作物种植对根际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动物的影响,并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通过再利用膜(旧膜)、新覆膜及露地栽培向日葵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地膜再利用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再利用能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04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大小表现为:旧膜>新膜>露地。旧膜的微生物量碳含量较露地和新膜分别显著提高13.8%和12.1%(P<0.01)。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变化总体上受灌水影响呈波动下降。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垂直变化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减少。  相似文献   

20.
鲜切果蔬中的微生物及其控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微生物数量往往被作为衡量鲜切果蔬产品货架期的一个重要指标,针对鲜切果蔬中微生物的感染途径,对感染鲜切产品常见微生物的类型及生产贮藏中控制微生物的措施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