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明确校园绿化环境对校园小气候的影响,对校内3个绿化地和1个非绿化地进行了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对比观测,并利用校外自动气象站的温湿度资料和校内各测点温湿度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绿化可以使校内气温下降,空气湿度增加,从而增加人体的舒适感。校内绿地和非绿地空气温湿度与校外气象站的温湿度观测值极显著相关,并可以建立回归关系显著和决定系数(R2)较高的线性回归方程。校园绿化可以改善校内小气候环境,校内的小气候环境与校外大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采取实地监测法研究城市滨水绿地的郁闭度以及平均树高对微气候和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在2019年春季(4月),对宝鸡市渭河公园和渭河生态园的9种滨水绿地和1个空地对照进行微气候指标监测,包括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人体舒适度采用温湿指数来评价。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各样地的温度先增长后下降,在12:00-14:00期间出现最大值;风速则出现多个峰值。具有中郁闭度配置的滨水绿地的温度值和风速值较高,其中具有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的平均温度最高,为14.7℃;具有中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的平均风速最高,为2.8 m·s-1;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增长,其中具有中郁闭度高平均树高配置的滨水绿地的平均相对湿度最高,为61.6%。各样地的人体舒适度均在上午时段出现明显的增长,随后趋于平稳。显著性分析发现具有中郁闭度及中、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产生的降温、增湿以及防风的作用显著优于其他配置的滨水绿地,其中具有中郁闭度、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的降温、增湿以及削减风速的作用最显著,效率分别为12.19%、39.58%、20.40%,全天的人体舒适度评级为“冷”。综上,具有中郁闭度、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可以更高效地改善微环境,更适宜春季居民的日常游憩。  相似文献   

3.
城市公园绿地可以美化城市生态环境和改善城市局地小气候,在城市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临安博物馆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测量5 个研究区小气候因子及植物叶面积指数,对小气候因子与人体舒适度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水体和山地海拔具有降温增湿的效果;生理等效温度(PET)与空气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变暖大趋势下,我国夏季高温热浪天气频繁出现,研究张家界市袁家界景区夏季小气候与人体舒适度的日变化规律具有特殊意义。选择3个样地进行实地调研,于晴好天气测其气温、湿度和风速,计算人体舒适度指数,量化分析各样地人体舒适度的日变化规律及差异,并提出夏季游览袁家界景区的建议。各景点人体舒适度表现为:天下第一桥>迷魂台>百龙天梯。天下第一桥最舒适的时段为9:00-13:00,迷魂台为9:00-12:00,百龙天梯为9:00-11:00、16:00-17:00。综上,早晨和傍晚是夏季袁家界景区人体舒适度最高的时刻,最适宜展开森林游憩活动。除温度、湿度和风速外,植物覆盖率、植物配置、空间通透性等因素也会对人体舒适度有一定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考虑加强对这些因素的考量,以便更好地优化人体舒适度模型,并将其与当地的环境条件相结合,以满足当地的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5.
以广东省淇澳岛红树林林内和林外无林地作为研究对象,评估红树林温湿小气候环境对人体的舒适度.每天从8:00-18:00,每隔10 min 1次,同时测定红树林内和林外无林地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每月连续测定3d,持续测定1 a.对两站点的气候因子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测定的时间段内,红树林林内的气温一直低于林外无林地,相对湿度则高于林外无林地,红树林日降温幅度在0.6-2.4℃,平均降温1.3℃,平均降温率3.92%;日增湿幅度4.0%-20.7%,平均增湿8.0%,平均增湿率12.0%;两地气温、相对湿度的日最大差值出现在14:00左右,年最大差值出现在8月份,通过对温湿度指数的计算,红树林小气候对人体舒适度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北京北护城河为例,探讨具有不同结构的河岸带对温湿度的调节效应.于2011年5-10月,根据河岸带在宽度、坡度、植物种类、植被覆盖度、距路距离和距路高度等结构指标上的差异,沿南北两岸各选取4类河岸带,并在与河岸带垂直的道路两侧分别设置相应的紧邻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对照区.在每月下旬的晴天或多云天,从8:00到18:00,对南北8类河岸带及其对照区的气温和相对湿度进行连续10 h的观测.t检验分析表明,与对照区相比,河岸带具有明显的温湿度调节效应,能有效地改善人体的舒适度.各类河岸带的气温极显著低于对照区,而相对湿度极显著高于对照区;河岸带的日气温和日相对湿度变化较对照区和缓,且存在季节差异,河岸带在春秋季表现出更明显的温湿度日极值调节效应.各类河岸带与其对照区在温湿指数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对照区在夏季均会使人体感到很不适,而河岸带南岸在6月和8月可有效地提高人体的舒适度,北岸在8月也可改善舒适度.同时,不同类型河岸带的温湿度调节效应也存在差异:南岸对温湿度的调节效应强于北岸,北岸气温显著高于南岸,而相对湿度显著低于南岸.差异显著性的多重比较表明,南北不同类型河岸带之间在温湿度上的差异随季节而异:5月和10月的差异较显著,但6-9月的差异不显著,这些与植被覆盖度、乔木密度、冠层结构、河岸带宽度、距路距离,以及周边土地利用方式有关.研究的结果可作为城市河岸带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一部分,并可为城市河岸带的建设、修复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墙面绿化的降温增湿效应,对绿化墙面进行连续测量,并以无绿化墙面作为对照,探讨温湿度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采用墙面绿化后,绿化墙体比对照墙体室内平均温度降低0.66℃;绿化墙体内外墙面温差为1.08℃;绿化墙体外墙面比对照墙体外墙面平均温度降低0.79℃;温湿度日变化中,温度最高点出现在13∶00左右,14∶00温度有所下降,湿度最低值出现在13∶00左右,温湿度变化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墙面绿化一定程度上可降低THI指数,提高人体舒适度,缩小室内外温度差。  相似文献   

8.
南京林业大学校园不同类型绿地冬季微气候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园林绿地对城市风热环境的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选取不同空间类型的校园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广场类、休憩绿地类、建筑中庭类、道路类4种绿化空间的冬季微气候效益进行定量化研究。于2016年12月12-16日,每天8:00-16:00,每2 h 1次分别对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具有代表性的10处样地的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进行同步测定。结果表明,绿地结构与建筑布局对校园冬季微气候影响最大,水体面积次之,下垫面材料的影响最小。对多数空间而言,在场地西北向或高层建筑下方布置乔-灌-草结构常绿植物构筑风障,东侧群植落叶乔木增加纳阳面积,对冬季微气候环境的改善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郑州市中州大道金水路至郑汴路段两侧道路带状绿地为观测对象,探析不同绿地空间结构对温、湿度的调节效应。根据带状绿地宽度、周边建筑环境、植物配置模式、空间类型等指标选取6段样地进行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观测。结果表明:带状绿地有降温增湿的效果,最大降温幅度2.19℃~3.87℃,最大增湿幅度6.95%~11.25%;4种空间结构类型带状绿地降温增湿方面作用的大小顺序为:乔灌草>乔木广场>草坪>硬化广场;绿地内4种空间类型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体舒适度,且一天中相对最佳舒适度会在不同绿地空间中出现。结果可作为城市带状绿地生态效益评价的参考,为城市带状绿地的设计、改造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居住区绿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规模、不同结构绿地的夏季空气温度、相对湿度、舒适度等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面积1hm2的北京居住区绿地夏季昼平均降温1.43℃,昼平均增湿3.49%,并伴随绿地规模的增大,降温增湿作用增强;2)夏季不同结构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和人体舒适程度大体呈现出乔-灌-草型绿地乔-草型绿地草地≈裸地的特征;3)在9m的垂直高度,14:00~16:00为居住区绿地每日高温低湿时段,5:00~6:00为低温高湿时段;伴随着高度的升高,乔-灌-草型和乔-草型绿地的日均和高温低湿时段空气温度大体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草坪和裸地变化相对平缓。  相似文献   

11.
选择杭州市具有代表性的郊野森林、森林公园、社区绿地3种类型的城市森林样地及城市中心对照点共4个监测点,建立定位监测站对气温、相对空气湿度、风速、CO2浓度、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噪声值等6项指标进行全天24 h不间断连续监测,并对周边的植被状况设置样地进行调查。综合监测数据和调查资料分析了城市森林生态保健功能的动态变化规律及群落结构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森林具有良好的调节户外舒适度、降低CO2浓度、增加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降低噪声等生态保健功能;2)除噪声外,城市森林的其他多项生态保健功能的日变化曲线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式。舒适度指数的最高值出现在5:00-6:00,最低值出现在12:00-14:00。CO2浓度的最高值出现在5:00-8:00,最低值出现在13:00-14:00。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最高值出现在15:00-16:00,最低值出现在21:00-22:00。郊野森林和森林公园噪声日变化波动性不大,均处于较低值;3)城市森林调节户外舒适度的功能在3种类型的城市森林均表现为冬季最低,而其他季节的次序并不一致。降低CO2浓度和增加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功能均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秋两季次之。降低噪声的生态保健功受季节的影响不明显。本研究还探讨了城市森林群落结构对所体现出来的城市森林生态保健功能的差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南宁罗汉松园的小气候,为植物主题园营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南宁罗汉松园不同片区夏秋季温湿度的实地观测,分析罗汉松园的温湿度日变化特征,研究温湿度随高度的变化和不同片区的分布特点.[结果]秋季的人体舒适度整体较夏季高;不同片区中,罗汉松区整体的人体舒适度为最佳;距离地面不同高度的人体舒适度不同,但总体差别不大.罗汉松在夏秋季可有效降低空气温度,增加空气相对湿度.[结论]可据不同的季节和时间段得出最佳观赏时段及路线;可适当增加罗汉松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搭配的比例,通过营造罗汉松园小气候,增加人体舒适度,提升游客观赏园林的体验感;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依据小气候效益适当选择种植罗汉松植物.  相似文献   

13.
选择6处不同的遮荫环境(4处为植物遮荫环境,2处为建筑遮荫环境),通过实地监测样地内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等数据,揭示不同遮荫环境对温湿效应及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8:00-18:00各样地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温湿指数(THI)均呈现单峰变化趋势,其最高或最低值出现在12:00或14:00。6种遮荫环境下,遮荫度越高,样地内空气温度越低,相对湿度越高;但建筑遮荫环境的相对湿度显著低于植物遮荫环境,而下垫面类型或植被种类的差异对THI没有明显影响。6处样地日间平均THI由大到小为稀树草地(26.1±0.09)、疏林草地(25.8±0.07)、铺装场地(25.2±0.06)、草坪(25.1±0.06)、阔叶林(24.6±0.05)、针叶林(24.5±0.05),THI越高,人体越不舒适,表明夏季气温偏高引起了人体的不舒适,但是与其他环境相比,遮荫度较高的针叶林和阔叶林可明显改善人体的舒适度。相关性分析表明,遮荫度与THI、空气温度之间具有极强负相关性(-1.0<r≤-0.8,P<0.01)。遮荫度每提高10%,空气温度降低约0.5 ℃,THI下降0.35。因此,提高环境的遮荫度可以显著降低空气温度与THI值,从而改善人体舒适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郑州大学校园5类灰空间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定量化研究,分析了不同灰空间类型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并采用人体舒适度指数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了各灰空间类型对人体舒适程度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校区灰空间的温度、相对湿度等小气候因子存在一定差异,以底层架空空间、室外连廊的小气候指标为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郑州大学校园5类灰空间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定量化研究,分析了不同灰空间类型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并采用人体舒适度指数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了各灰空间类型对人体舒适程度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校区灰空间的温度、相对湿度等小气候因子存在一定差异,以底层架空空间、室外连廊的小气候指标为优.  相似文献   

16.
山西农业大学小广场是师生游玩、休憩的重要空间节点,为研究它的微气候以及舒适性,通过Envi-met软件对此空间的小气候进行模拟,选用了空气温度、风速,结合热舒适性分析了此环境。结果表明:小广场的整体温度呈上升到下降的趋势,风速呈先增大后减小在增大的趋势。硬质区域从8∶00到23∶00,环境温度逐渐增大,15∶00左右到达顶峰,之后又逐渐降低。风速从10∶00左右基本呈下降趋势,19∶00之后有缓慢的回升。人体的舒适度在10∶00-20∶00的时间段内基本呈热-炎热-热的状态。小广场环境温度高的时候,风速反而下降,舒适度不合适。  相似文献   

17.
如何评价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是当前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园林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主要着眼于不同类型绿地内部与周围空间小气候的静态分析,而对于绿地对周边环境的生态过程则报道甚少。笔者报道的试验主要以灌木为研究对象,选取太原市几处有代表性的灌木林,利用仪器对植物群落斑块周边温度和湿度在空间和时间的梯度变化进行了测试,以探索城市绿地对其周边环境温湿度的影响的时空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植物的叶面蒸腾是绿地产生降温增湿等生态效应的主要原因。绿地对周边空气温湿度的影响随着与绿地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其影响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正相关。该研究揭示了绿地能够有效缓解城市高温的机制和影响格局,丰富了城市小气候环流理论,对城市规划和绿地景观设计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15年春、夏、秋季选择大庆市区4块不同位置(距城市中心距离)的湖泊湿地及周边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方法,分析位置特征对周边环境温湿度的影响。每天8:00~18:00,每2 h分别对4块不同位置湖泊湿地和对照处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同步测定,连续测定7 d。结果显示:春、夏、秋季均具有增湿降温效应。其中,夏季的增湿降温效应最强,春季其次,秋节最差。在春、夏、秋季中,不同位置对湿地的降温增湿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城市中心湖泊湿地近郊区湿地2(距城市中心8.6 hm)近郊区湿地1(距城市中心40.4 hm)远郊区湿地。在三个季节中,温湿度日变化表现为早晚弱,中午强,受环境温度影响比较大。春、秋季12:00~14:00为降温增湿变化幅度最大时段,而夏季14:00~16:00为降温增湿变化幅度最大的时段。  相似文献   

19.
在黄河湿地郑州段选取裸地(对照)、草地、灌草、林地,研究了黄河湿地不同植被类型对风速、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地表温度和热压力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00~17:00期间,林地的风速最低,且林地空气温度、地表温度、空气湿度和热压力指数的变化幅度最小,灌草和草地次之,裸地最高;在9:00时,林地的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最高,空气湿度最低;在13:00时不同植被的阻风率、空气降温强度和空气增湿强度均表现为林地灌草草地,地表降温强度表现为林地草地灌草;在13:00时林地、草地、灌草的热压力指数均显著低于裸地的,且以林地最低。说明黄河湿地中的林地在降温、增湿、降低风速、调节区域小气候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在缓解热岛效应、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城市绿地温湿效应、实地观测研究、遥感影像和模型模拟研究以及温湿效应与人体舒适度关系方面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城市绿地温湿效应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后期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