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防护林体系光能吸收率的研究得知, 在防护林体系庇护范围内的作物和草的光能吸收率及净初级生产力均比体系外无林对照区高。表明防护林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体系内农田活动层太阳辐射能的再分配, 起到调节体系内作物生长小气候的作用。林分的光能吸收率及净初级生产力较农地作物为高, 显著高于草地。  相似文献   

2.
农牧防护林网区域性防风效应及评价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廷曜  周广胜 《林业科学》1993,29(6):509-514
提出了农牧防护林网区域防风效应的新概念,同时,根据风洞实验资料和野外系留气球观测资料提出了新的防风效应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并给出了应用实例。农牧防护林体系区域性防风效应E的模式为:E=1-U*/U*0{1-1nA/ 1n(z/z0)}; A=z0/z0=3.341(u*/u*0)^4-2.341  相似文献   

3.
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农田防护林,其林带结构与方位多以宽行并与主害风方向垂直的设计方案为主。自7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窄林带小网格的农田防护林网模式。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5的耕地实现了此种类型的农田林网。但至今对农田林网与主害风向方位(即林网与风偏角的关系)关系的认识还不统一,为此,我们于1984年5月至7月在安徽省宿县新河乡黄淮海平原综合防护林体系试验示范区,通过野外模型实验和理论推导,对窄林带小网格的农田防护林网的透风度,方位与防风效应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为黄淮海平原综合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提供规划设计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山西北部农田防护林的防风功能及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学斌 《林业研究》2002,13(3):217-220
山西北部地区处于毛乌素沙漠前沿,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温带干旱草原的过渡带。20世纪50-60年代当地营造了大面积的小叶杨(Populus simonii)人工林,形成了以林网为主体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对防治农田土壤风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旧林带更新改造中,对林带结构、树种配置缺乏技术,表现出在营造林带中有较大盲目性。为了对防护林今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1996-2001年作者在山西北部的朔州、大同等地设置了定位调查观测点,使用轻便式风速风向仪、通风干湿球温度计、地温计、玻璃皿对小叶杨不同结构林带的防风功能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农田防护林的设计应以树木展叶期的防风能力为指标,以疏透结构为最佳配置,初植株行距为2 m3 m,4-6行配置,5年后可形成疏透结构林带。表4参13。  相似文献   

5.
6.
7.
影响农田防护林防风效益的主导因子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半干旱风沙区单林带、林网、林农间作、片林等不同类型农田防护林结构和防风效益的调查研究,提出了疏透度、林带间距、树高与林带宽度的比值、单位面积树冠体积分别是影响各类防护林防风效益的主导因子,确定了单林带最佳结构时的疏透度为0.3,有效防风距离为树高的13.8倍。  相似文献   

8.
磴口绿洲防护林不同配置模式防风效应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磴口绿洲防护林冬季相不同配置模式的7个典型林网进行防风效应和经济效益测算,得出:乔木防护林防风效能和气流均一性优于小乔木和灌木:在结构良好的乔木林网中,蓄积存量达到30m^3.hm^2即可保证林网具有可靠防风效益;在防风效能、蓄积生产率以及经济投入方面,窄带密集渠道林明显优于占地面积较大的宽带防护林。  相似文献   

9.
10.
根据大田作物防护林带的研究成果,从生态角度出发,研究了防护林带与栗园之间的关系,分析防护林带调节栗园小气候,对栗树生长发育和产量等方面的影响,调查其防护效应和胁地效应,具体分析了风速、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及日照投影方面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叶片含水量、植株蒸腾量等水分生理方面的反应,测定株高、冠幅、干径、新梢生长量等栗树生长发育指标以及株产量方面的变化,为建园、防风林配套设计及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杭州湾南岸沿海防护林的防护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杭州湾南岸沿海防护林的防护效应,对沿海防护林林内外的风速、气温和相对湿度进行了布点测量。结果表明,沿海防护林对于风速有明显的减弱作用,风速最小值处于林带中央位置;风速减弱的整体趋势呈抛物线状,在林带作用下先减弱,离林带越远,这种减弱风力的作用越弱;经过防护林的作用,风力减小且风速变化幅度也减小;防护林可以调节区域小气候,防护林林内气温相对降低,相对湿度相对增加,对沿海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洞庭平原区防护林网体系的效益进行分析表明,防林网体系的建成,使该区的地区性气候得到明显的改善,从而大面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实现农业的高产稳产。同时,还增加了森林分布,解决了当地人民生活用材的困难,为综合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条件,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新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发展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不同带距防护林对风速分布及防风效能的影响,选取3种带距防护林网模型,对其防风效能进行了风洞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风速下,3种带距林网平均防护效能排序为200 m带距>300 m带距>150 m带距;风速对林网内防风效能的影响比较复杂,并不是单一的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基于增加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林带占地,提高经济效益考虑,在绿洲内部配置300 m带距防护林综合效应最佳,既能发挥较好的防风效能,又能兼顾农业效益。  相似文献   

15.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农田防护林防风阻沙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几种典型结构和配置的农田防护林带进行风速观测表明,其防风效益与林带高度、结构、疏透度等因子有关,稀疏型林带防风效果最佳,疏透型次之,通风型防风效果最差;在林带结构相同的情况下,林带降低风速的作用随着林带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防护林可降低地表输沙量,且林后输沙量下降比例大于林前。  相似文献   

16.
本项研究表明,林网内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较旷野增加18.92%—50.78%,产量提高20—39%;影响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主导因子是作物层的CO_2浓度、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和叶面温度;林网内作物层的CO_2浓度较旷野平均增加17—72PPm,可以说林网对农作物具有一定的CO_2施肥作用,林网还有增加气温和叶面温度的作用。综合分析,进一步揭示了防护林体系内农作物的增产机理。  相似文献   

17.
东北平原农田防护林规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雨森 《林业研究》2002,13(4):289-293
东北平原农田防护林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林网体系。本研究分析了农田防护林网全方位的防风作用、防霜作用以及林网内的综合气候效益场。在林网内,全方位防风效能大于10%的区域为防护效益区。作物产量和质量分析表明,林网的防护范围为25倍树高。根据高生长分析确定了构成农田防护林主要杨树品种的成林高度。根据综合分析确定适宜农田防护林网的规格为400m×400m。图7表3参11。  相似文献   

18.
盐池县旱作农田防护林结构及防风阻沙效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宁夏盐池沙地风蚀严重的现状,对当地的农田防护林(片状灌木林、带状灌木林、带状乔木林)的防风阻沙效能进行了实地观测.结果表明:不同下垫面的起沙风速差异显著,植被覆盖度相对较高的稀疏沙质草场起沙风速明显大于旱作农田及流动沙地的起沙风速;不同林带结构的防风阻沙效能不同,就研究对象而言,防风阻沙效能的顺序为:小叶锦鸡儿片林>白榆林带>沙柳林带.  相似文献   

19.
沿海木麻黄防护林基干林带防风效能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福建省东山赤山防护林场的木麻黄基干林带防风效能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运用数量化理论Ⅰ得到的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防风效能预测方程预测精度较高。影响木麻黄基干林带防风效能的主要因子为胸径、冠幅和树高 ,地貌类型和林分密度对基干林带的防风效能有显著的影响 ,而枝下高的影响很小。把得分值小于 0 440的一代木麻黄基干林带 (指生长后期的林带 )定义为低效防风林带 ,应及时进行更新改造。另外 ,把防风效能的预测值 0 .61 3作为判断基干林带进入防护成熟初期和防护成熟末期的阈值。  相似文献   

20.
分析林带结构、林网结构和景观结构与农林防护林网防护效应关系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