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在红壤侵蚀坡地小区试验条件下,进行百喜草N、P、K肥效试验和单施N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土壤区域,促进百喜草生长及鲜草量的最优施肥方案为氮肥单施,施用氮肥的曲线回归模型为y=b0 b1x b2x2-b3x3,效应方程为y=51000.0 275.5995x 3.3750x2-0.1335x3,合理的氮肥用量范围为189.0~598.5 kg/hm2,经济最佳氮肥施用量为250.5 kg/hm2。  相似文献   

2.
百喜草治理稀土尾砂的水土保持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1998~2002年,通过种植百喜草(Paspalun notatum)治理江西省龙南县稀土尾砂,经水土保持试验研究表明:尾砂裸露区(简称对照区)和百喜草种植区(简称植草区)年均径流量分别是302m^3/hm^3和1326.6m^3/hm^3;径流系数分别是35.5%和15.3%;5年合并径流量(Y)与降雨量(x)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是:y=4.2562x-47.71和Y=1.3205x-37.31;年均泥沙侵蚀量分别是1073.12t/hm^2和91.02t/hm^2;泥沙侵蚀量(Q1)与径流量(Q)的函数方程分别是:Q1=1.5182Q^0.6971和Q1=Qe^-4.6978C(C为百喜草覆盖度)。研究结果还表明:种植百喜草,可快速、有效地降低稀土尾砂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3.
应用“311—A”最优混合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氮肥、磷肥、钾肥用量不同配比对甘蔗产量和产糖量的效应,通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多项式回归模型,寻求出甘蔗蔗茎产量及其产糖量的氮肥、磷肥、钾肥最佳组合范围及其最佳配比用量方案。在供试条件下,对于甘蔗产量的氮、磷、钾肥料用量最佳组合范围方案为:N=268.6~312.2kg/hm^2,P2O5=130.7~141.3kg/hm^2,K2O=322.4~344.8kg/hm^2,N:P2O5:K2O=1:0.45~0.49:1.10~1.20,最高产量预测值为112.7t/hm^2;对于产糖量的最佳组合范围方案为:N=257.9~290.8kg/hm^2,P2O5=139.0~158.0kg/hm^2,K2O=325.3~350.6kg/hm^2,N:P2O5:K2O=1:0.54:1.20~1.26,最高产糖量预测值为16.3t/hm^2。对于产量的经济最佳施肥量方案为:N=311.7kg/hm^2,P2O5=140.8kg/hm^2,K2O=344.4kg/hm^2,N:P2O5:K2O=1:0.45:1.10;对于产糖量的经济最佳施肥量方案为:N=290.6kg/hm^2,P2O5=157.8kg/hm^2,K2O=350.4kg/hm^2,N:P2O5:K2O=1:0.54:1.21。  相似文献   

4.
早熟芋艿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年芋艿施肥田间试验,表明获得早熟芋艿高产、高效的施肥方案为N448.5kg/hm^2,P2O5 52.5kg/hm^2,K2O 180-270kg/hm^2,N-P2O5-K2O比例为1:0.12:0.40-0.60,并推荐有机无机复合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效益。早熟芋艿生育期短,施用充足的氮肥才能保证芋艿在较短的生育期内获得较高的产量,芋艿还是一种喜钾作物,施用钾肥能明显促进芋艿高产;在土壤有效磷含量不足的情况下,施用磷肥能促进芋艿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5.
宣威市紫色土辣椒氮磷钾肥配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紫色土辣椒氮、磷、钾适宜施用量研究表明,紫色土氮磷钾肥对辣椒产量的影响顺序是磷肥〉氮肥〉钾肥。磷是限制辣椒产量的主导因子。在施用菜籽饼肥600kg/hm^2,折N31.2kg/hm^2、P2O5 11.7kg/hm^2、K2O 8.1kg/hm^2的基础上,辣椒产量≥20400kg/hm^2的氮磷钾优化组合施肥范围:N=113.9~204.6kg/hm^2,P2O5=145.9~177.2kg/hm^2,K2O=49.3~153.8kg/hm^2,N:P2O5:K2O=1:0.87~1.28:0.43~0.75。建议氮、磷、钾肥适宜用量为:N159.2kg/hm^2,P2O5 161.5kg/hm^2,K2O 101.5kg/hm^2,N:P2O5:K2O=1:1.01:0.64,辣椒最高产量预测值为21961.5kg/hm^2,施肥利润5417.7元/hm^2,投产比1:5.00。适量的氮、磷、钾营养使得养分比例平衡,有利于增加辣椒收果数,提高鲜椒产量,从而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6.
钴对冬小麦生理生化性状和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潮土上采用大田小区进行了钴元素肥效试验。试验结果如下:施用适量的钴可以显著提高旗叶的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小麦的根系活力;各施钴处理较对照增产7.4%~20.3%,施钴量在0.75kg/hm^2以内,随着施钴量的增加,增产效应提高,当施钴量超过0.75kg/hm^2时,随着施钴量的增加,冬小麦的产量增加,但增产效应下降。经回归分析,小麦产量与施钴量呈抛物线型,回归方程为y=-1263.9x^2 2083.4x 4371.7,相关系数r=0.8910,达到5%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不同氮肥施用期对萝卜经济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凤来 《土壤肥料》2004,(4):47-48,50
应用{3,2}单形格子饱和设计,在施氮总量为N225kg/hm^2条件下,设置萝卜氮肥分期施用田间试验,拟建萝卜氮肥分期施用比例的数学模型。通过频率分析寻优,获得较佳施氮分配比例为Z1=0.4567,Z2=0.2642,Z3=0.2792,即基肥重,前、后期追肥平稳的结构,其对应的施肥量为Z1’=102.8kg/hm^2,Z2’=59.4kg/hm^2,Z3’=62.8kg/hm^2,期望较高商品产量y=122.657t/hm^2。不同氮肥施用期对萝卜可溶性固形物、总糖、还原糖和可滴定酸度的影响不明显,但对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则较大。  相似文献   

8.
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松嫩平原西部风砂土区大豆籽粒产量与氮肥、磷肥、钾肥、锌肥、钼肥五因素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产量形成的肥料反应模型,解析了各因素对总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寻求定量生产水平下的最佳农艺措施,得出风沙土区大豆高产栽培措施为:N:101.9~113.8kg/hm^2、P2O5:112.O~119.8kg/hm^2、K2O:108.6~112.9kg/hm^2、Zn:73.9~86.1g/hm^2、Mo:102.0~114.4g/hm^2。  相似文献   

9.
甘薯氮磷钾肥平衡施用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凤来 《土壤肥料》2003,(4):32-35,43
本文运用311-A拟饱和最优回归设计,在沿海赤砂土甘薯主产区设置晚薯施用氮磷钾肥料试验,模拟出甘薯薯块产量和施肥利润的氮磷钾肥料效应函数,通过极值判别均为典型函数,用边际分析寻优,获得甘薯薯块最高产量和最高施肥利润的优化施肥组合分别为:Zmax为Zl=N136.25kg/hm^2,Z2=P2O552.71kg/hm^2,Z3=K2O275.68kg/hm^2,薯块产量最高,y^max=39.214t/hm^2;Zopt为Zl=N117.09kg/hm^2,Z2=P2O546.24kg/hm^2,Z3=K2O247.01kg/hm^2,施肥利润最佳为π^opt=18298.99元/hm^2。  相似文献   

10.
氮、磷和钾营养对新海16长绒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氮肥、磷肥、钾肥N:P2O5:K2O=1:0.71:0.30并配合Zn、Mn、B微肥施用,经济施肥量为N189.3kg/hm2、P2O5134.4kg/hm^2、K2O57.2kg/hm^2,能显著促进棉花的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比对照增产40%,对新海16纤维品质中的马克隆值影响显著,但对纤维综合品质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土壤对养分离子吸附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谭勇  张炎  李磐  文启凯 《土壤通报》2006,37(3):465-469
针对土壤本身对养分离子具有吸附固定特性降低了养分的有效性,运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通过吸附试验研究新疆两种土壤对养分离子的吸附固定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棕漠土对P、Zn、Cu的吸附固定能力比潮土强,两种土壤对K、B和Mn吸附固定差异不显著,棕漠土的养分限制因子是N>P>Mn>B,潮土的养分限制因子是N>Mn>P>K,因此施肥时考虑到土壤对养分离子的吸附固定能力确定合理的施肥量。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农业的局限性,探讨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为以信息网络为中心的精准农业的生产模式,阐述了ZigBee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对系统的硬件进行了设计,并给出了软件流程。运用该系统可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3.
研究流域径流演变情势及其对生态治理的响应,可为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生态治理提供重要指导。该文依据北洛河上游1964—2014年逐日平均流量和年降水量资料,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双滑动平均法(MASH)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径流过程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水文指标变化范围法(IHA-RVA)对5组30个径流指标及其改变度进行了评估,对径流演变成因做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年径流呈现减少趋势,且以1979年和2002年为界可划分为基准期、水土保持治理期和生态恢复影响期;汛期流量下降较非汛期明显,减少幅度为35.6%;生态治理影响下径流指标整体水文改变度为74.35%,属于高度改变;5组30个径流指标中发生高度改变的指标占比增加,其中年极端流量组变化度最大,为94.77%。人类活动使得流域河川径流显著减少且波动性减弱,而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草)措施是核心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InVEST模型评估土地整治对生境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土地整治通过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再组织和再优化影响生境斑块之间物质流、能量流的循环过程,从而改变区域生境质量和分布格局。该文以大安市土地整治重大项目为例,采用InVEST模型分析了土地整治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土地整治前(2008年)、整治中(2011年)、整治后(2014年),耕地、草地和盐碱地均为项目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2)土地整治后,大量的盐碱地和草地转变为耕地,耕地面积由整治前的14.43%上升到71.19%;3)土地整治中,项目区的生境质量得分由整治前的0.194下降到0.189,整治后又上升到0.214;4)土地整治工程改善了项目区的生境质量,但整治完成后生境质量改善效果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在整治完成3~4 a时,生境质量仅比整治前提高了0.06左右,整治完成4 a之后,生境质量开始逐渐好转。研究结果可为土地整治工作中的生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黄土沟壑丘陵区退耕对土壤侵蚀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在黄土沟壑丘陵区退耕政策的实施,退耕必将对该地区的水土流失特征产生重大影响。对退耕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模拟研究,可为退耕政策的合理实施提供理论依据。选定位于黄土沟壑丘陵区的安塞研究区,在RS和GIS支持下,采用USLE,模拟研究了不同退耕方案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在2001年土地利用的遥感解译图和GIS计算分析基础上设计了8种不同的退耕方案,模拟结果显示,各种退耕方案对土壤侵蚀的减少主要发生在强度及强度以上侵蚀区,退耕后研究区已没有发生剧烈侵蚀的区域,强度和极强度侵蚀明显减少;土壤侵蚀量的减少主要发生在≥25°退耕和≥15°退耕,≥25°退耕还草和还林分别使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19.9%和23.2%,≥15°退耕还草和还林分别使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36.6%和42.6%。≥8°退耕方案和全部退耕方案与≥15°退耕方案相比,水保效益并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6.
农膜污染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论述了我国残膜污染的原因、现状及残膜给环境和农业带来的危害 ,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陆面水文过程模拟是解决全球环境恶化与气候异常的最好方法,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对陆面过程的涵义、模式的发展、陆面过程中水文参数的描述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在陆面水文过程研究中存在的尺度匹配误差、数据共享矛盾、参数不确定性等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基因型大豆氮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基因型大豆新大豆1号和黑农40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氮对新大豆1号的增产作用不明显,但对黑农40有较好的增产作用;花期黑农40和新大豆1号上、中、下层叶片氮含量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黑农40叶片氮含量与施氮量的相关系数都达到极显著相关,但新大豆1号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施氮对新大豆1号的生物固氮抑制程度高于黑农40,使新大豆1号生物固氮降低36. 3% ~85. 2%。  相似文献   

19.
试论黄土高原农林复合经营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在阐述农林复合经营含义的基础上,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几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益,并对黄土高原实行农林复合经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针对目前的治理状况,认为农林复合经营是治理黄土高原,发展经济的主要途径和技术措施。因而开展农林复合经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麦是黄土高原陕西区坡耕地上的主要农作物,为了研究小麦根系整个生长期内在坡耕地上随土层和坡度的分布规律,以陕西杨凌农耕地种植的小麦根系为研究对象,在小麦5个生长期,采用挖土块法调查研究了5个坡度的坡耕地上0—20 cm层内冬小麦根系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小麦根系各生长期的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径与坡耕地土层深度和坡度变化都有一定的关系。(2)小麦的根重密度在0—5 cm层最大,随土层深度减小。根重密度随生长期逐渐增大,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当坡度为10°时,生物量最大。(3)根长密度在0—5 cm的最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拔节期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减小。根长密度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当坡度为15°时达到最大值。(4)小麦平均根径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拔节期达到最大值,随生长期逐渐减小。当坡度为10°时,根系平均直径达到最大值。(5)SPSS处理结果显示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径与土层深度有线性相关的关系。各根系指标与坡度和生长期也有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