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采用自然病圃法将河南省近年推广的25个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表明,25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没有免疫品种,大多为感病品种。其中,高感品种有西安8号、豫麦21号、豫麦41号、豫麦54号、豫麦52号等14个,占供试品种品种的56.0%;表现中感的品种有豫麦70号、豫优6号、豫麦47号等8个,占供试品种的32.0%。豫麦18号表现为高抗,占供试品种的4.0%,豫麦34号和偃展1号为中抗品种,占供试品种的8.0%。  相似文献   

2.
1.中北部地区:早茬:以豫麦49号、豫麦69号为主导,搭配豫麦54号、豫麦68号、豫麦41号、豫麦55号,积极展示郑麦98、周麦16、新麦13、开麦13.  相似文献   

3.
在田间用4个小麦品种接种白粉病菌,并使其成为一定的病情梯度。利用每一品种各小区的全程加权病指与对应的产量损失率,以及千粒重损失率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对各品种产量损失当量(方程的斜率B值)显著性测定结果:豫麦13(1.0514)与津丰1号(1.553)、豫麦2号(1.6254)和豫麦11(1.6388)有显著差别。豫麦13为耐病品种,豫麦2号为中等抗病品种,豫麦11和津丰1号为感病品种。产量损失当量值高的品种,千粒重损失当量也高。  相似文献   

4.
目前,河南省种植面积在33.3万hm2以上的小麦品种有5个,依次是郑麦9023、豫麦18号、豫麦70号、豫麦49号、豫麦34号,种植面积在6.7万~33.3万hm2的品种有5个,依次是豫麦69号、豫麦47号、豫麦58号、豫麦41号、豫麦54号。一、小麦品种利用特点1. 主导品种突出,搭配品种比较合理。郑  相似文献   

5.
项麦969是项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96年用豫麦21号与豫麦18号杂交,F1代又与豫麦18号回交,经连续多年系统选育而成的早熟、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2003~2006年在河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中表现优良,2006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适宜于河南省高中肥力中晚茬种植。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第五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一次会议,于2000年9月29日在郑州召开,会议审(认)定通过了小麦、玉米、棉花、水稻等12种作物29个品种,报道如下:1 小麦品种本次审(认)定了10个小麦品种:豫麦63号(偃展1号)、豫麦64号(商技83-8)、豫麦65号(孟原355)、豫麦66号(兰考906-4)、豫麦67号(郑农8号)、豫麦68号(豫农015)、豫麦69号(新麦9号)、豫麦70号(内乡188)、中育6号(95中44)、淮阴9628。2 玉米品种本次审(认)定了5个玉米品种:豫玉31号(漯单97-1)、豫玉32号(郑单94-2)、豫玉33号(郑单958)、豫玉34号(豫单7925)、登海1号。3 棉花品种本次审定…  相似文献   

7.
豫麦51号是由周口地区农科所以周8425B为母本,豫麦17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它集早熟、多抗、高产、优质于一体.199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在多年多点品比及区域试验中,比对照种豫麦18号、豫麦21号均增产10%以上,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黄淮南片麦区有望替代豫麦18号.  相似文献   

8.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豫麦34号和豫麦5 0号2种筋力型小麦品种灌浆期旗叶、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淀粉积累速率及粒重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旗叶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在开花后30d出现高峰,籽粒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在灌浆期呈一致的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籽粒淀粉积累和粒重关系密切。强筋型品种豫麦34号较弱筋型品种豫麦5 0号灌浆期旗叶具有较强的营养物质外运能力,籽粒同样具有很强的转化利用同化物的能力,致使豫麦34号最终的总淀粉含量较高,支链淀粉含量也明显高于豫麦5 0号,粒重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小麦抗纹枯病鉴定及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推广的12个小麦品种抗纹枯病能力有明显差异,但无免疫和高抗品种。其中豫麦2号、鄂恩1号、冀麦5418和宛7107为抗病品种,病情级值0.66~0.90;扬麦5号、豫麦10号、百农3217和信阳861为中抗品种,病情级值1.1~1.33;豫麦17号和豫麦13号为感病品种,病情级值1.78~1.95;豫麦16号和西安8号为高感品种,病情级值2.0~2.8。12个小麦品种过氧化物酶同功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在接种纹枯病菌前后,小麦品种的酶带数因抗病力强弱而有不同的变化,抗病能力越强,酶谱变化越小。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类型氮素对不同筋力型小麦品种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盆栽试验 ,较系统地研究了 3种氮素类型 (硝态氮、铵态氮、酰胺态氮 )对 3种筋力型小麦 (豫麦 34号、豫麦 49号、豫麦 5 0号 )根系的影响。结果表明 :无论在何种类型氮素影响下 ,根系活力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间均呈现“弱—强—弱”的变化趋势。对于根系活力、根中氮含量、百粒重和蛋白质含量 ,铵态氮对强筋小麦豫麦 34号影响较其他 2种氮素作用大 ,酰胺态氮对中筋小麦豫麦 49号影响较大 ,硝态氮对弱筋小麦豫麦 5 0号的影响最强。  相似文献   

11.
优质高产大豆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吉林省的实际情况,优质高产大豆栽培技术要做到以下几点:①种子播前适当处理;②合理轮作及整地;③科学施肥;④适时播种;⑤勤于田间管理;⑥适时收获贮藏。  相似文献   

12.
高产、双低杂交油菜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四川省油菜区域试验中2个高产双低杂交油菜组合(代号为B02、D04)及双低对照种蜀杂6号进行了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及比较,结果表明:在高产双低组合及蜀杂6号中,单株有效角果数与每角粒数、每角粒数与千粒重均为负相关;在高产双低组合中,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大于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差异达1%显著水平;在双低对照品种蜀杂6号中,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大于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贡献,但差异不显著。笔者认为,鉴于每角粒数变幅较小,在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可把提高单株有效角果数作为四卅双低高产杂交油菜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稻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提 供科学依据,将黑龙江省垦区6个水稻品种(系) 种植在6个不同生态点,利用AMMI 模型对水 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每穴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 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 明:基因型(G)×环境(E)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明显;本试验中的各水稻品 种(系)在不同地点种植,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稳定性存在差异,垦稻08-924产量最稳定 ;850农场和军川农场较适合水稻进行区试试验;二次枝梗数和穗长除与结实率、产量相关 性不显著外,与其他指标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产量除与穗数达显著正相关外, 与其它性状均未达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果蔗高产优质关键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市场对果蔗需求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本文主要从地膜覆盖、水分管理、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搭架围篱和砍收贮藏等 6个方面 ,探讨了果蔗高产优质的关键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5.
果蔗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果蔗是一种专供鲜食的甘蔗品种 ,近年来我国南北方果蔗种植面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本文主要从蔗地准备、播种、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蔗田立体种植及收获贮藏等 6个方面 ,探讨果蔗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 ,以期能为广大蔗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提出,我市日光温室和大中棚发展迅速,至2006年底,设施栽培面积已占全市蔬菜栽培面积的45%以上。为了提高设施的利用率,摸索总结出"日光温室番茄—番茄—丝瓜"一年三熟轮作种植技术,已成为本地日光温室蔬菜周年多茬栽培的主要模式之一,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甬优6号是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选育的籼粳超高产优质稻新组合,2007年1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漳州市于2006年引进试种,表现出超高产潜力。本文对甬优6号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对产量贡献的大小。结果表明:甬优6号全生育期127-131 d,有效穗8.2-11.6万穗.hm-2,每穗总粒数310-377粒,结实率84%-87%,千粒重24.3-24.8 g;实割产量平均为8.59 t.hm-2,比博优253增产23.6%。本文还总结了甬优6号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新平县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和经验进行总结。介绍甘蔗良种、种植密度、抗旱栽培、施肥方案等。  相似文献   

19.
从高产优质高效的角度,通过对延边水果的基本情况、产销现状的分析和延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水果产业的可能性分析,提出水果走高产优质高效之路必须进行结构调整,树立产业化的指导思想,抓好6个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晋北地区红小豆低产原因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晋北地区红小豆生产现状调查,从生产条件和栽培技术上分析了红小豆低产的原因.根据晋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提出了红小豆优质高产的栽培模式和各生长阶段的管理技术措施,以实现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