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谚注解     
<正>农谚是劳动人们在生产中积累的精华,也是实际生产中的经验总结,朗读脍炙人口,实际可操作性强,如"螟虫除光,谷米满仓"。指庄稼人在冬季铲除田边杂草,深翻稻田谷蔸,在螟虫盛蛾期,搞好点灯诱蛾。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将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还有"若要来年害虫少,今年锄尽田边草"之说。  相似文献   

2.
谈天说农谚     
农谚语言简练,一般以歌谣的形式表达。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认识气象与农业的关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加以提炼编成谚语,流传应用。由于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深受广大农民喜爱。农业气象谚语按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3.
农谚春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创造出许多概括这些经验的农业谚语。农谚口耳流传,世代相继,它押韵顺口,语言生动明快,易懂,易记,易流传,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是口头的“农业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4.
农谚注解     
农谚是劳动人们在生产中积累的精华,也是实际生产中的经验总结,朗读脍炙人口,实际中可操作性强,如"螟虫除光,谷米满仓"。指庄稼人在冬季铲除田边杂草,深翻稻田谷蔸,在螟虫盛蛾期,搞好点灯诱蛾。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将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还有"若要来年害虫少,今年锄尽田边草"之说。  相似文献   

5.
农谚注解     
“深耕加一寸,顶上一遍粪”; “耕地深又早,庄稼百样好”;“秋后不深耕,来年虫子生”。这几句农谚是讲深耕的意义,深耕是整套耕作措施中基本环节,深耕可以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  相似文献   

6.
谚语作为生活经验的结晶,其产生、发展离不开生产劳动过程.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务件使得古代中国和英国两个民族走向了两条不同的生产道路.中国以农业为主,而英国以畜牧业和渔业为主.因此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关于农业生产或以农业为题材的谚语及以农业生产相关的事物作为喻体的隐喻性谚语;而英语中则有很多与畜牧业(包括奶制品)和渔业相关的谚语及用与畜牧业(包括奶制品)和渔业相关的事物作为喻体的隐喻性谚语  相似文献   

7.
农谚语言简练,一般以歌谣的形式表达。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认识气象与农业的关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加以提炼编成谚语,流传应用。由于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深受广大农民喜爱。农业气象谚语按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农时方面:如白露早,寒露迟,早春种麦正适时;枣芽发,种棉花。  相似文献   

8.
农谚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描绘了当地农业的种植历史及耕作经验,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厘清农谚的基本概念,分析农谚特点,挖掘农谚价值,指出农谚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阐述农谚具有地域多样性、种类多样性、历史传承性、乡土民间性、简单实用性和应用局限性的特点,提出农谚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文学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为进一步做好农谚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提供支撑。本研究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番薯自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以来,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救灾备荒的属性广为人知。明至民国时期,天灾人祸频发,劳动人民食不果腹,番薯凭借产量大,对种植条件要求低等特点,迅速成为时代的“网红农作物”。新中国成立以来,番薯的产量占农作物的比重也越来越高,番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在长期的培育番薯的过程中,劳动人民总结了许多技巧和经验,各地都产生了关于番薯的诸多谚语,涉及育种、藏种、田间管理、插秧技巧和储藏等多个方面。这些农谚不仅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现在番薯的培育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新环 《农业考古》2015,(1):289-292
河南方志中记载的农谚,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在农业生产上,主要有关于土地肥力、精耕细作、不误农时、种植技巧等的农谚。作为农业遗产的一部分,农谚为人们保留了诸多耕作经验和生产智慧,对研究河南农业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农谚中可持续发展的耕作理念,对现代农业生产也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甘肃农谚是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在农业资源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我们可以通过对现有农谚文献的高效整合实现其资源共享。借助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农谚将在指导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三农文化的构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谚是中国农民种庄稼的歌诀,它用一两句话说出栽培上的关键所在。在封建社会时代,统治者是不关心农业技术的,所谓士大夫知识分子又不屑与农民为伍,而一股农民在穷闲和压迫之下,也很少人读书,关于农业技术上的经验著述也是很少的,虽说有一两本农书,但也不切实际,无稗益于农民。因此劳苦的农民们,就把一些成功的和体验的经验,编成口语,世世相传,成为各地广大农民种田的金科玉律。现在看起来,这些谚语的确是依据当地具体情况和不同环境体验总结出来的,是很实贵的经验,兹将关于小麦栽培上的一部份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3.
小立 《河北农业》2004,(3):48-48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而,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荫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徒等,都是受气侯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现象叫做物侯。  相似文献   

14.
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一季施肥三季壮,一年施肥三年长。养了三年无利猪,富了人家勿得知。这些谚语一方面反映了只着眼于农,而不看重牧,只知猪粪养田,而不知饲养生财的中国几千年跛足农业传统;另一方面也说明养猪的利益不只在养猪本身,其积肥功能是公认的。如今的现代集约化养猪,猪粪也是一项很大的收入,一个年出栏1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北京农业》2014,(5):F0002-F0002
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活经验,传统农耕信仰,农业习俗等丰富的农业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  相似文献   

16.
二十四节气可认为是我国独创的农业气候历,二千多年来一直对指导农业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直到现在仍在广大农村流传和沿用。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在农耕生产发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道家学说与农耕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讲道家是"参天地之化育"的大学问,那么道家学说理应与中国传统农业(学)具有比较密切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但是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充分关注。我们试想就此予以申论,敬希方家指正。一.农蕴诸学农业是古代社会的决定性生产部门,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农耕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这一文化不仅是农村的文化、农民的文化,"而且也是城市文化,官、商、兵乃至知识分子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科技》2011,(5):74-77
两大经济区的分立与关联,亦即两大农业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是中国古代农业史的主要线索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农耕文化始终占居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章筱蕾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1):254-255
农业生态旅游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旅游类型,它属于生态旅游的范畴,是现代农业经济中新的增长点。该文从它的内涵及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指出实际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