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系统科学的视角,通过构建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冷热点分析、障碍度模型,对中国31省(市)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空间集聚和障碍因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和旅游产业评价值呈不断上升态势,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快且具有较高的关联性。从时间上看,各省域协调发展水平均波动上升,协调等级逐渐向好,但各省发展速度具有较大差异;从空间上看,协调发展水平大致自东向西呈阶梯式降低,除东部沿海少数省份优势类型为区域经济外,其余省份均为生态环境,而滞后类型大致表现为旅游滞后。协调发展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冷点主要集中在西北,且呈现冷点、次冷点区域不断减少,次热点区域在中部省份不断增多的局面。区域经济、旅游产业障碍度小幅持续下降,生态环境障碍度逐渐上升,入境旅游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地区一般预算收入、城市绿地面积、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是最重要的5个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2.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玉米产业作为黑龙江省的一个 分支,研究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与玉米产业的关系,深化农村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 意义。以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玉米产业体系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 济理论为指导,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和玉米产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状况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土地总面积10万km2,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占有重要地位.及时掌握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及其15年来的变化趋势,对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面贯彻统筹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促进东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海原县作为实施全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县区之一,自工程实施以来坚持“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保水土”的基本思路,把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结合,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5.
充分利用古浪县移民区荒漠化生态优势和肉苁蓉发展前景,示范推广梭梭接种肉苁蓉建设基地。以移民区群众增收致富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采取“防沙+治沙+用沙”的生态建设措施合理进行资源配置,调整林业树种结构,发展绿色惠民产业,不仅可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而且能促进生态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农村产业生态化。为改善移民区生态平衡奠定基础,加快推进生态移民富民产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野生小浆果资源丰富,开发这些资源,使其变成经济优势,是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该研究基于黑龙江省小浆果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从强化基地建设、增加产业科技含量、推进产业群体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入实施精品战略和建立现代物流营销网络等6个方面,提出小浆果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以进一步推动黑龙江省小浆果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助力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对国内外有关学者的优秀成果进行分析,对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挖掘,研究二者存在的关系;然后选择经济与环境指标建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定量分析了2011—2021年中国不同省市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与协调发展情况,得出了实证结果。结果表明,我国东部、西部、南部、北部这4个地区中,经济衰退地区的数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滞后型地区的数量显著增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快于生态环境改善,二者间的协调性显著提高;与城市社会不同的是,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没有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速度快,农村社会生态环境质量好于城市社会,但在农村社会中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程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及内容,更是体现新农村"新"的主要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以破坏农村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为代价,应立足于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基础上。然而,一些农村地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在农业生产、旅游开发中,过度的破坏环境与生态资源。对此,本文着重分析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性,论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提出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新农业》2019,(20)
生态环境工程旨在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从而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基于此,通过探究生态环境工程在农业中对自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以及科学技术四个方面的影响,对农业生态平衡加以改造和建设,以达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江苏沿海地区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长期的发展也积累了较强的产业基础;实施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既要从其区域特征出发、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二、三产业的跨跃式发展,又要依托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步伐与进程.  相似文献   

11.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点,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安徽省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人力资源培育滞后、资源环境市场配置机制欠缺、生态文明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使得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安徽省在生产力要素、产业转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国家政策扶持等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应抓住机遇,践行新的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引领美好安徽建设为发展思路,以构建安徽生态经济战略体系为发展路径,以健全法规制度和政策支撑为发展保障,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黑龙江省12个地级城市2003~2012年的指标数据,采取专家筛选法及R型聚类、皮尔逊系数检验等方法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熵值法计算了各指标权重并得出黑龙江省各市的城市化分值及生态环境分值,构建模型计算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并进行了分类,借助Arc GIS平台分析了黑龙江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区域特点,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可以分为7个类型并有明显的地域层次性,研究初期东部协调性较高,随着经济发展,中部、南部经济发达城市协调性逐渐处于优势地位。同时证明在城市化发展初期,经济指标、人口密度、城镇人口及非农业人口比重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负效应,随着城市化进一步推进,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等指标对生态环境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黑龙江省12个地级城市20032012年的指标数据,采取专家筛选法及R型聚类、皮尔逊系数检验等方法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熵值法计算了各指标权重并得出黑龙江省各市的城市化分值及生态环境分值,构建模型计算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并进行了分类,借助Arc GIS平台分析了黑龙江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区域特点,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可以分为7个类型并有明显的地域层次性,研究初期东部协调性较高,随着经济发展,中部、南部经济发达城市协调性逐渐处于优势地位。同时证明在城市化发展初期,经济指标、人口密度、城镇人口及非农业人口比重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负效应,随着城市化进一步推进,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等指标对生态环境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确分析区域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绿色经济效率协调发展度,对改善高污、高排、高耗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耦合分析法计算出2007—2016年各省域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绿色经济效率的协调度,从时序及截面2个维度评价中国各区域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绿色经济效率协调发展阶段及水平,为探索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提供现实依据。结果表明,近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及与绿色经济效率的协调水平均有所提升,且东部各指标的发展优于中西部地区;从区域分类结果看,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等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最高,其协调发展水平较好,而黑龙江省、吉林省、四川省等中西部省域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协调性相对较弱,各省域的发展情况不一。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面对区域问的产业结构扭曲,产业组织的低水平生产过剃,只有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增强中小企业活力,大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我国国民经济才能克服区域产业结构失调的现象,使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尽快起飞,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6.
新疆塔城盆地生态安全格局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塔城盆地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的总体思想是:以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工程措施、科学技术、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构建塔城盆地生态安全的支撑体系。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是:以草立业,把草业作为生态安全和发展其他相关产业的结合点,进可以紧紧抓住国际国内畜产品市场机会,大力发展养殖业;退可以发展饲草加工业,生物制药业,分散和减小由于畜牧业规模过大而产生的市场风险,这是一举四得的草业战略。实施这一战略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强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二是完善法规,加强执法,加大政府监管力度;三是拓宽资金渠道,保证生态环境投入的增长;四是将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进一步结合起来,促进塔城盆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综合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方法,运用协调度以及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其中阿克塞、肃北、肃南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类区域,天祝、甘南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区域,而张家川和临夏处于失调状态。基于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的分析结果,结合甘肃民族地区资源优势,提出了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正生态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建设生态市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理念,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坚持"环境优先、生态先行"的原则,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城乡,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背景调查  相似文献   

19.
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贵州省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宜草宜牧的草山草坡资源丰富,特别适宜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工作力度的加大。贵州省把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作为保护生态环境,调整产业机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使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区域生态经济建设指标体系设计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区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环境改善为准则层的区域生态经济建设指标体系,并对广西省大新县生态经济建设规划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生态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大新县生态经济建设综合水平将不断提升,到2015年后呈明显加速趋势,预测到2025年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现阶段建设规划把建设重点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节约等薄弱环节,较好地体现了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个别指标与总体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今后建设中须加以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