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过渡带植被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过渡带流动半流动沙丘、固定半固定沙地、盐化丘间低地和缓坡丘陵梁地4种不同生境的植被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沙化程度的加重,从缓坡丘陵梁地,经盐化丘间低地、固定半固定沙地到流动半流动沙丘,多年生草本植物逐渐减少,一年生草本植物及沙生灌木、半灌木逐渐增加;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下降。  相似文献   

2.
仁用杏园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对仁用杏园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进行了测定。0~500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为3.368g/kg,全氮为0.268g/kg,全磷为0.536g/kg,速效氮为13.644mg/kg。速效磷为2.202mg/kg,速效钾为50.406mg/kg。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仁用杏园无论是浅层、根系集中分布层还是源层土壤,土壤养分含量均较低,满足不了仁用杏的正常生长与开花结实。  相似文献   

3.
陕西秦岭以北盛行窑居生活方式,运用文化生态学方法对陕西窑居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环境塑造了靠崖窑、地坑窑、锢窑等不同的窑居类型.地形地貌限制了窑居的选址、提供了建筑材料.主窑的朝向以朝南、朝东为佳,为扩大采光面积,陕北多安满堂门窗,关中多门窗分设,采光面积较小,这为气候条件的反映.靠崖窑主要分布于黄土丘陵沟壑地带、黄土塬边及冲沟地带,其南界起于秦岭北麓,北界止于长城沿线;地坑窑分布于渭北黄土台塬的塬面;锢窑需要有一定面积的平地,主要随建筑材料分布,多见于陕北长城内外风沙地貌区、河谷阶地地貌区、石质地貌区.窑居的生产生活设施、建筑质量为经济环境的反映;窑居的选址与营造、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皆受制于区域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4.
黄土丘陵区不同地貌类型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彭阳古城乡黄土梁峁—茹河河谷剖面和西吉城郊乡黄土梁峁—葫芦河河谷剖面土壤样品地球化学测试的结果,分别对不同地貌部位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有效态的含量进行了对比研究。大多数常量元素比较稳定,K+、Na+在河谷阶地区富集,在黄土梁峁及边坡流失;CaO和Fe2O3由于土壤水的作用和氧化还原条件的不同,其含量在河谷阶地区较少;大多数微量元素在土壤中比较稳定,Ti、P、V、Zn和Ba等元素的含量:黄土丘陵梁峁顶部<河谷阶地;B在土壤中的含量:黄土丘陵梁峁顶部>黄土丘陵梁峁边坡>河谷阶地;微量元素的有效态含量:河谷阶地>黄土丘陵梁峁顶部>黄土丘陵梁峁边坡。  相似文献   

5.
<正> 鄂尔多斯北起内蒙河套以南,南以长城为界,行政组成包括内蒙古伊克昭盟,陕西省榆林地区的一部分及宁夏盐池县的一部分。独特的沙地和剥蚀裸露的景观同周围地区——北部的黄河河套平原、东部的黄土丘陵、西部的基岩山地及南部的黄土高原形成鲜明的对比。第四纪以来,鄂尔多斯的环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然过程。特别是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6.
奈曼沙地大型土壤动物调查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奈曼沙地大型土壤动物分属 2门、4纲、1 0目。半翅目、鞘翅目为优势类群。不同生境大型土壤动物在群落结构、密度、分布上不同。固定沙地类群多、密度高 ,流动沙地无分布。固定沙地生物量高。半固定沙地较低。从季节动态上看 ,夏季密度最低 ,秋季密度最高。固定沙地群落多样性指数较高 ,半固定沙地较差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农田土壤钾素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土样分析,利用统计分析法系统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农地——坝地和梯田的土壤钾素含量、相关性、垂直和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坝地和梯田钾素分布严重失衡;表层速效钾平均含量坝地属"中等",梯田属"缺乏";表层全钾平均含量坝地属"较高",梯田为"中等";缓效钾平均是速效钾的7.58倍(坝地)和11.06倍(梯田),但转化率较低;矿物钾平均占全钾的95.71%(坝地)和95.16%(梯田),却难以被作物利用。土壤各形态钾素间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并受土壤有机质、CEC、pH值和颗粒组成的影响。表层与下层间的速效钾、坝地和梯田间的缓效钾都有极显著差异,但黄土母质土壤钾素整体分布均一;坝地速效钾沿剖面向下含量增加,且整体高于梯田;坝地因高耗钾作物玉米而导致缓效钾含量低于梯田。土壤有效性钾、速效钾和缓效钾在时间动态上都表现为先增后降,分水岭年限坝地约在40 a,梯田约在30 a。  相似文献   

8.
阿拉善荒漠区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弄清阿拉善荒漠区的植物多样性特征,初步阐明调控荒漠植被空间分布的土壤理化指标,本文对阿拉善荒漠流动沙地、固定沙地、砾质沙地和盐碱地四种生境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不同生境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指标的逐步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固定沙地和砾质沙地的植物多样性明显高于流动沙地和盐碱地;在砂粒含量较高的流动沙地和砾质沙地,灌木物种的Shannon-Wiener指数明显大于草本物种;逐步回归方程表明,土壤pH及砂粒含量显著影响流动沙地的植物多样性,固定沙地和砾质沙地的植物多样性与土壤中全磷、全钾含量密切相关,而土壤中全磷和总盐量则显著影响盐碱地的植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长城沿线风沙滩区和丘陵沟壑区是陕西甜菜生产的最适宜区,渭北高原和旱原是适宜区,面积149.97万hm^2,占全省耕地42.07%,长城风沙滩区和渭北高原是建设甜菜基地首选地区。1.选用双丰311,苏垦8312三倍体品种;2.甜菜宜在3月底之前种完;3、每亩投入N30.7kg、磷12.0kg,K5kg可使甜菜产量达到5000kg/亩;4.3要用甲基地硫环磷浸种和使用抗病品种等是甜菜优质高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暖期浑善达克沙地空间格局与景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世纪暖期是冰后期的又一次回暖期,研究表明当时我国东部沙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流沙固定现象。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浑善达克沙地若干古土壤和河湖相沉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世纪暖期浑善达克沙地气候温暖湿润,沙地中普遍发育古土壤和河湖相沉积,流沙固定,特别是沙地东部、中部和南部流沙被大面积固定,沙地面积缩小;孢粉分析结果表明,沙地内植被发育较好,盖度增加,形成干草原-疏林草原景观。研究结果将为浑善达克沙地未来气候环境演变趋势提供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1.
基于TM的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1986、1993及2000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应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陕北农牧交错带1986~2000年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区近15 a来耕地面积减少,城乡用地逐年扩大,林、草地明显增加;但土地荒漠化的趋势还在加剧.  相似文献   

12.
渭北旱原农业资源深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北旱原自然资源丰富,是仅次于关中平原的陕西主要的农业区,现已初步开发成为陕西优质粮食和果畜产品生产基地。21世纪初叶是渭北旱原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落后状况,实现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渭北旱原资源开发历史和经验中可得出,该区域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以挖掘资源潜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着力提高农业产业技术水平,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把增加重要农产品产量与增加农民收入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3.
新疆北部开发区域宜农荒地开发与粮食基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北部开发区域宜农荒地面积较大,达到83.96万ha,但质量较差的三等宜农荒地面积占69.3%,根据区域宜农荒地的特点,其开发战略为:近期抓好伊犁地区开发;当前开发重点是绿洲外围,在伊犁地区应重点防止土壤侵蚀,而阿勒泰地区应加强薄层土改造和防止盐渍化;目前土地开发应保证质量为前提。对于粮食基地建设其发展战略包括几个方面;(1)资金筹措采用多渠道;(2)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3)提高农业机械化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预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屏障,土地利用变化迅速。文中基于遥感数据探讨了20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变化;基于2008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并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了未来10年(2018)后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20年随着耕地比例下降、林地比例升高,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结构比例趋于合...  相似文献   

15.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承载力及提高途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生产潜力为1459kg/hm2,现实生产力794.5kg/hm2,人均粮食占有量350.67kg,仅达到我国规定的最低消费水平的标准。要达到中高消费水平,必须增加粮食作物产量,提高土地人口承载力。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提高植被覆盖度,控制土地荒漠化;发展设施农业和灌溉农业,提高作物产量;改进施肥方法,培肥地力;因地制宜,开发滩区。  相似文献   

16.
针对京津地区重要水源地的冀北山区区位的特殊性,以及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于河北围场县曹家沟布设土地利用分别为乔木林地、疏林地、天然草地的三个径流小区,通过对降雨特征及其对产流产沙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引起产流的次降雨以中雨和大雨为主,平均次降雨强度为5.83 mm/h;乔木林、疏林地、天然草地的次径...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植物性产品和动物性产品生产能力以及粮食总供给量的基础上,测算出无论是现在,还是2005、2015和2030年,粮食生产都难以满足需求.产生粮食供需矛盾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以及农牧业生产效率较低等原因,并提出了相应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以陕西省为例,运用1999~2008年全省气候资料、农用地面积数据、主要农作物产品产量数据以及2006年11个地级市农用地面积数据,从土地利用数量、构及程度三方面,采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研究1999~2008年全省的农用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及不同农用地类型的植被固定CO<,2>物质量的时空变化情况,得出结论:(1)1999...  相似文献   

19.
信息熵和分形理论为研究地理学中复杂结构现象的不稳定性和系统的有序性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以信息熵和分形理论为指导,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对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分形特征和信息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3年,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景观结构趋于简单化,景观类型在空间上的稳定性逐渐增大;土地利用景观结构信息熵总体上呈逐渐上升趋势,即土地利用无序度逐渐上升,而有序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耕地变化驱动力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根据陕西省以及11地市(区)1997-2006年耕地变化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陕西省各地市(区)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及其差异。结果表明:陕西省省域耕地面积变化第一驱动力为社会经济因素,第二驱动力为退耕还林政策;根据驱动因子内容划分,咸阳、宝鸡、渭南、榆林、商洛属于产业拉动型,铜川和延安属于投资推动型;西安、汉中和安康属于社会经济综合驱动型;10个地级市均受到退耕还林政策的驱动,杨凌示范区则由于特定的发展时期受到固定资产投资的驱动影响。陕西省11地市(区)耕地变化的第一驱动力存在区域上的差异,第二驱动力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