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通过不同时间在莱阳丘陵区的不同地带调查研究,发现游猎型蜘蛛出现的频率在各地带有所不同。在5月中旬植被尚未长高之前,游猎型蜘蛛在沟渠、碎石地和边界出现多于苹果园;当植被长高后,游猎型蜘蛛不再聚集于原地带,生态位开始扩散,且不同种类扩散的位置不同。在苹果园中用陷阱法捕获发现,小狼逍遥蛛多在沟渠或地块的上缘出现,尤其是6月份;星豹蛛多在不太密集的青草地出现;类水狼蛛多在湿度较大、墒情较好的地带出现。而目测法则发现白纹舞蛛、鞍形花蟹蛛多在高大植物的上部出现。  相似文献   

3.
麦田泽漆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向阳  朱克响 《安徽农业科学》1997,25(4):361-362,379
研究表明,麦田泽漆在各种密度下都是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密度升高而增强。其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种子集中散落的结果。棋盘式、平行线式和“Z”字型取样均适合泽漆的田间调查,尤以棋盘式取样最佳。同时给出了不同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4.
松墨天牛空间分布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礼涛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0):106-106,168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是松材线虫(Bursaphelenclus xylophilus)的重要传播媒介.本文采用扩散系数C法,聚集度指标Ⅰ法,Cassie,R.M指标CA法,Lloud,M聚块性指标L法,Iwao的平均拥挤度X*与X-回归分析法和Taylor的幂测定松墨天牛成虫的空间分布型.确认其种群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内垂直高度上呈聚集分布,并对其种群聚集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6.
应用聚集指标、Taylor幂指数法则和Iwao的M*-M回归分析方法对早熟禾的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早熟禾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强度随着杂草密度的增加而增强。这种分布在杂草密度较低时由环境因素造成,在杂草密度较高时由杂草自身特性或与环境的共同作用造成。对其抽样技术进行研究,6种取样方法中平行线式和棋盘式取样误差率较低。同时利用空间分布的有关参数,在允许误差的范围内给出了不同杂草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7.
8.
辣椒疫霉病空间分布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调查研究在辣椒疫霉病发生严重的乌鲁木齐市安宁渠区进行,共查18块田。通过聚集度指标C,I,K,CA,Iδ,m,m/x等项计算,并用频次法进行测定,结果绝大多数田块属于聚集分布。根据Taylor的S2x幂回归方程和徐汝梅改进Iwao的mx二次回归方程计算,结果分别为S2=20277x13234和m=-04995+40934x-07713x2,进一步说明辣椒疫霉病病株属于聚集分布。当发病株率达2654%时,平均拥挤度m达最高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频次分布检验法和聚集度指标法测定了焦艺夜蛾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型。结果幼虫和蛹多属于负二项分布和奈曼分布等聚集分布型。估计了幼虫和蛹的最适抽样数。进行了幼虫序贯抽样的计算。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麦田宝盖草在各种密度下都呈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密度升高而增强,其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当平均密度x> 4.1822株时,其聚集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种子集中散落所致;x< 4.1822株时,聚集原因主要是种子夹杂草籽或施用末腐熟的有机肥等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田间调查以棋盘式和平行跳跃法取样为宜,同时提出了不同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1.
从田间持水量的角度阐明了后期灌溉措施对籽粒增重的影响,并给予了初步的定量描述;同时对籽粒灌浆模型中的气象参数进行了初步修正,以便为后期灌溉措施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钼在冬小麦植株中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严重缺钼时,冬小麦籽粒中积累的钼很少,大部分钼分布在营养器官中;随着土壤有效钼含量提高,穗部及籽粒中钼积累量迅速增加,穗部成为冬小麦积累钼的中心。在田间条件下,抽穗期冬小麦叶片钼含量除高氮缺钼处理外均高于穗、茎含量,其中以第3叶钼含量最高;成熟期冬小麦籽粒钼含量因施钼肥和氮肥而增加,营养体中钼含量因施氮肥的变化与土壤有效钼含量有关,氮肥对籽粒、营养体中钼含量的影响,与以往结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冬前叶片光合性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田间条件下,对冬小麦冬前叶片以表观光合速率为主的光合性能进行了研究。初步明确了在冬前生育过程中各叶片及单株光合性能的动态变化井比较了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性能,还明确了冬前叶片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及日变化形式。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种植面积空间抽样样本布局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迪  陈仲新  周清波  刘佳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8):3545-3556
【目的】样本布局是空间抽样调查方案设计中的关键要素。优化设计样本布局对于提高抽样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降低抽样调查成本、改善抽样外推总体精度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针对现有农作物种植面积空间抽样调查技术体系中存在样本布局设计合理性不足的问题(如采用简单随机抽样进行样本布局设计时,无法保证各样本单元间相互独立、彼此间不存在空间相关性;而以往系统等距布样方式又存在样本间隔的制定缺乏科学依据),进一步提高现行农作物种植面积空间抽样调查效率。【方法】选取安徽省蒙城县和冬小麦种植面积2009年和2010年的冬小麦空间分布数据(分别源自ALOS AVNIR-2 和Landsat5 TM影像提取结果),通过地统计学理论与“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技术)及传统抽样方法相结合,首先,设计8种抽样单元尺寸水平,利用不同种尺寸水平的抽样单元离散抽样区、构建抽样框;其次,选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初选样本单元,利用初选样本构建抽样单元内冬小麦种植面积比例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抽样单元间空间关联性和异质性,定量确定抽样单元空间关联阈值;然后,遵循传统抽样理论要求样本间相互独立原则,以抽样单元空间关联阈值为抽样间隔,采用空间系统等距的布局方式对冬小麦种植面积空间抽样样本布局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以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为对照,选取抽样外推总体相对误差、总体总值估计量的变异系数(CV)及样本容量为评价指标,对布局优化设计后的抽样样本外推总体精度、稳定性(通过变异系数反映)及抽样成本(通过样本容量反映)进行定量评价试验研究。【结果】抽样单元内冬小麦种植面积比例的变异性随单元尺度的增大而增大,8种单元尺度下的抽样单元内冬小麦种植面积比例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32.75%—43.46%,属中等变异;抽样单元内冬小麦种植面积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该空间相关性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类型等自然因素)决定。抽样单元内冬小麦种植面积比例的空间关联阈值随抽样单元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当抽样单元尺寸较小时(500 m×500 m—2 000 m×2 000 m),在样本容量相同条件下,经布局优化设计后的抽样样本外推总体的相对误差和变异系数明显低于简单随机抽样;当抽样单元尺寸较大时(2 500 m×2 500 m—4 000 m×4 000 m),布局优化设计后的抽样样本外推总体的相对误差和变异系数虽未明显降低,但样本容量却显著减小。【结论】该文可为改善农作物种植面积空间抽样调查效率提供试验依据。为研究区和研究对象,以正方形网格作为抽样基础单元,基于蒙城县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育种预见性和选择效率,对小麦株型与冠层、株高、单位面积穗数等几个选择指标进行了探讨。认为株高80~90cm,旗叶较宽、较短,面积较小,挺而上冲,旗叶、倒二叶、倒三叶的长度依次加长,叶基角和开张角依次加大。株型从生长前期到生长后期由紧凑到松散有一定动态变化的中间型品种更易实现高产稳产;现代品种要在保持较高收获指数的基础上,注重生物产量、单位面积粒数、穗粒数/旗叶面积、穗粒重/旗叶面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对新疆干旱绿洲灌溉区冬小麦进行了节水灌溉试验研究,研究了不同供水条件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新疆冬小麦建立优化灌溉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达到节水增产目的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所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27.8;~91.2;,灌水量所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在28.5;~68.0;,降水量所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4.2;~8.8;.随着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加,冬小麦利用土壤水逐渐减少.试验区春季灌二水的最佳组合为:拔节期+扬花期灌水,组合处理产量为6 813 kg/hm2,水分利用效率1.47 kg/m3;春季灌三水的最佳组合为: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灌水,组合处理产量为7 393.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1.40 kg/m3.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不同调亏量灌溉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轻度、中度、重度三种不同调亏灌溉量,在冬小麦浇灌冻水和拔节水时进行调亏处理,结果显示,重度调亏处理在比正常灌水量减少40%的情况下,产量、千粒质量和穗粒数均低于对照,分别比对照减少56.25 kg、6.2 g和5.7粒;中度调亏处理在比正常灌水量减少25%情况下,产量、穗粒数也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明显;轻度调亏处理在比正常灌水量减少15%情况下,产量、千粒质量、穗粒数等项指标或高于对照或等同于对照。  相似文献   

18.
近二十年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时空格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揭示近20年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的总体状况、时空格局和主要影响因子。【方法】利用冬小麦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和相关统计参数;分析冬小麦主产省中时间序列完整(1982—2005年)站点收获指数的年际变化趋势,以及收获指数与产量构成因子、秸秆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近20年来,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总体平均值为0.409(±0.069,n=1522);20世纪80年代为0.378(±0.061,n=428),90年代为0.408(±0.070,n=657),当前为0.440(±0.062,n=437);冬小麦主产省河南、河北和山东的收获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408、0.417和0.410。1982—2005年间,上述冬小麦主产省收获指数在时间序列上显著增加,其中以河南(0.066/10a)最高,山东(0.044/10a)次之,河北(0.032/10a)最小。偏相关分析表明,收获指数与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收获指数与秸秆产量的偏相关系数最大,与千粒重的相关系数最小,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相关系数介于两者中间,但具有区域差异。【结论】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秸秆绝对产量的下降,千粒重增加对收获指数的贡献最小,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对收获指数的贡献介于前两者之间,其贡献率大小有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小麦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而冬小麦种植面积占小麦总面积的84%~90%。山东省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之一。冬小麦在种植生产过程中,易受到虫灾害、倒伏及旱涝、冻害等气象灾害的威胁。2013年5月25—27日,山东省多地遭遇狂风暴雨天气,全省冬小麦倒伏严重。在小麦倒伏后田间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样品统计数据分析,总结了冬小麦倒伏的原因,并给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农民习惯栽培(T1)、相对于农民习惯栽培的节本增产增效栽培(T2)、超高产栽培(T3)和相对于超高产栽培的节本保产增效栽培(T4)等4种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两种气候年型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根系总干重(TDRW)、总根长(TRL)以及不同土层中根干重密度(DRWD)、根长密度(RLD)的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冬小麦根系生长受栽培模式调控效应较大,在两种气候年型条件下冬小麦生育中后期不同栽培模式根系时空分布基本一致,即1 m土层的TDRW、TRL均随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T1的根系生长高峰期出现较早,TDRW、TRL均于抽穗期达最大值,T2、T3、T4可延缓根系过早衰减,生长高峰推迟至开花期;不同土层中DRWD、RLD的分布表现不同,T1和T3的根系主要集中在上、中土层,下层土壤中分布相对较少,T2和T4有利于促进小麦整个生育期内深层土壤的根系分布,DRWD和RLD均明显增加。4种栽培模式相比,两种年型下T2、T3、T4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较T1显著增加,年型产量差较小,对产量的调控效应强,而T1的年型产量差较大(570.3 kg•hm-2),说明其在应对异常气候对产量的缓解效应相对较差。【结论】综合考虑本试验研究结果和豫北高产灌区生态条件,小麦播量控制在120-150 kg•hm-2,每hm2施纯N180-240 kg、P2O5 75-90 kg、K2O 60-90 kg、有机肥3 000 kg,合理水肥运筹,结合机械深耕、宽窄行播种以及推迟追肥时期等多项调控措施优化集成的T2、T4两种栽培模式,能有效缓解异常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负面影响,实现高产稳产、节本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