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鹅细小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细小病毒病,在我国又称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感染1月龄以内雏鹅,雏番鸭。GPV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无囊膜的单链DNA病毒。  相似文献   

2.
霍尔多巴吉白鹅小鹅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鹅瘟即鹅的细小病毒病(GPV),又称Derzsy's病,是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20日龄雏鹅和雏番鸭,以出血性、纤维素性、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特征.该病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严重危害养鹅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3.
胡奇林 《广东饲料》2012,(12):42-44
鹅细小病毒病或称小鹅瘟(GooseParvovirus,GPV),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于1956年由方定一教授首次在江苏扬州发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亚洲、欧洲、美洲等国家相继报道该病的发生与流行。该病主要侵害3~20日龄的雏鹅,也感染雏番鸭,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特征表现为水样腹泻,渗出性肠炎,乃至腊肠样栓塞。  相似文献   

4.
鸭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或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经典MDPV和GPV毒株引起的病鸭主要症状为腹泻、脚软、渗出性肠炎,三周龄内雏鸭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但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及江苏省等地的雏半番鸭和樱桃谷鸭陆续出现一种新型细小病毒病,该病发病率10%~30%,病死率低于3%,临床症状主要为软脚、短嘴和生长障碍。通过对该病病原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发现该病原与鹅细小病毒亲缘性很近。本文通过比较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与经典的MDPV和GPV在基因组、感染宿主范围和致病性的区别,为新型鹅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检测鹅细小病毒的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法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在自然传染情况下感染鹅和雏番鸭,根据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要实验室诊断。目前用于实验室诊断和检测GPV的方法很多,如鹅胚或番鸭胚及相应的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病毒、琼脂扩散试验、ELISA、免疫荧光技术、核酸探针等。  相似文献   

6.
小鹅瘟快速诊断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鹅瘟 (goslingplague,GP)又叫雏鹅坏死性心肌炎、出血性肝肾炎 ,是由小鹅瘟病毒所引起的 3~ 3 0日龄雏鹅的一种严重的广泛性卡他性肠炎疾病。早在 1956年 ,我国学者方定一教授首先发现了此病 ,认为其病原是鹅细小病毒(gooseparvovirus,GPV) ,并将该病命名为小鹅瘟 (goslingplague ,GP) [1~ 2 ] 。小鹅瘟的病理变化与 1998年程安春等报道的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 (goslingnewtypeviralenteritis,GNTVE)极为相似 ,病理变化都表现为严重的广泛性卡他性肠炎[1~ 4] 。但是 ,小鹅瘟一旦与鹅副粘病毒病、鸭瘟、禽流感等疾病混合感染 ,病鹅几乎就不会表现出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了 ,彼此很难区分。为了能对临床病例进行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本研究所成功地建立了多种疫病的PCR诊断技术[5~ 8] 。在分析了GenBank以及国内所发表的GPV基因组相关基因序列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GPV的特异性PCR引物 ,并建立了一套能对临床病例的组织样品、泄殖腔样品直接进行快速、特异地检测的PCR技术。现将该诊断技术及其初步的临床应用结果报告...  相似文献   

7.
番鸭细小病毒病和鹅细小病毒病已成为水禽养殖中危害比较严重的传染病,其病原分别是番鸭细小病毒(MDPV)和鹅细小病毒(GPV),二者临床上常在同一地区流行,有时还会发生混合感染。鹅细小病毒病和番鸭细小病毒病临床症状类似,均表现废食和下痢等消化道症状以及呼吸困难症状,鉴别诊断有一定的难度。虽然MDPV和GPV生物学特性相似,但二者致病力却有显著差异,MDPV只感染番鸭,GPV则既可感染鹅,又可感染番鸭,采用雏禽攻毒试验,可初步区分2种病毒。2种疫病均重在预防,除了加强饲养管理外,在该病流行地区,对雏禽免疫,或者在种禽产蛋前免疫,使禽苗获得被动免疫,均可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8.
鹅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鹅细小病毒病,在我国又称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感染1月龄以内的雏鹅,雏番鸭也很易感染.GPV是细小病毒科、依赖病毒属成员、无囊膜的单链DNA病毒,病毒直径20~22 nm,是目前已知的动物病毒中较小、较简单的病毒之一.该病最早由我国学者方定一于1956年在扬州首次发现,并于1961年用鹅胚分离到病毒[1].自1965年以来,先后有许多国家有类似该病的报道[2],鹅细小病毒病以肠道栓塞为主要特征病变,近年来研究发现,小鹅瘟的发病日龄有所增大,超过30日龄占总发病率的14.3%,这可能与细小病毒毒力增强及基因变异有关[2].为了进一步研究GPV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变异趋势,本研究对本世纪初黑龙江某鹅厂疑似小鹅瘟病鹅肝脏进行GPV分离鉴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鹅细小病毒(DoslingPlaguevirus,GPV)感染可引起雏鹅的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又称小鹅瘟或德舍氏病。该病以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病理变化,可引起小肠黏膜表层大面积坏死脱落和肠道栓塞等。主要侵害4~20日龄雏鹅,病程短、传染性强、传播快而且死亡率高,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是目前危害养鹅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小鹅瘟(Goose parvovius,GP),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us,GPV)引起雏鹅急性肠炎及肝、肾、心实质脏器炎症,病原性强,死亡率高,该病主要感染1月龄以内的雏鹅,雏番鸭也很易感染,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并能经卵垂直传播,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90%~100%,对养鹅业危害严重。为了有效的防控该病的发生,通过现地分离的病毒接种于鹅胚后,收获培养物,经  相似文献   

11.
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又称为鹅细小病毒病,是由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以严重下痢、渗出性肠炎和肠道栓塞为特征。发病雏鹅常表现为出血性、纤维素性及渗出性肠炎,最后形成肠内栓塞。该病主要发生于1月龄以内雏鹅和雏番鸭,具有传播快、  相似文献   

12.
<正>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是由小鹅瘟病毒或称鹅细小病毒(Goose Plague virus或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主要侵害30日龄以内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急性肠炎及肝、肾、心实质脏器败血性病变为特征,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较高的死亡率,是危害和威胁养鹅业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2013年3月,贵州省某肉鹅饲养场的5日龄雏鹅患病,经临床诊断、病理剖检、  相似文献   

13.
为分离鹅细小病毒(GPV),本研究将疑似GPV感染鹅的组织样品接种SPF鹅胚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显示,第4代病毒对12日龄鹅胚的平均致死时间为96 h,ELD50为10-4.6/0.5 mL,PCR和琼脂扩散试验均呈GPV阳性反应,负染电镜下可观察到直径20 nm~25 nm的圆形或六角形病毒粒子,病毒可以被GPV标准阳性血清完全中和,回归雏鹅后表现典型的GP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病理变化,发病率和致死率均为100%.分离株GPV的vp3基因全长1 605 bp,编码534个氨基酸,与国内外有代表性11株GPVvp3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98%,氨基酸同源性为96%~99%.将该分离病毒命名为GPVYBLJ分离株.  相似文献   

14.
鹅细小病毒(Gooseparvovirus, GPV),主要引起雏鹅和雏番鸭感染发病,被感染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70%~100%,是一种传播快、死亡率高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亦称小鹅瘟.  相似文献   

15.
正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感染引起的侵害幼鹅和番鸭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3d~20d龄的雏鹅和雏番鸭,发病鹅临床上以严重下痢及渗出性肠炎为特征,表现空肠和回肠有坏死性肠炎,肠道形成"腊肠状"的栓子堵塞肠腔的典型病理变化~([1])。在自然条件下小鹅瘟主要通过鹅粪便使疫病迅速传播,如果防治不及时,能引起雏鹅大量死亡。随着养鹅业的发展,大量鹅苗跨地域销售和运输,传播也随  相似文献   

16.
小鹅瘟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3~20日龄小鹅,以渗出性肠炎、肝脏、肾脏、心脏等实质器官炎症为主要特征。该病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严重危害养鹅业的重要传染病。  相似文献   

17.
鹅细小病毒病又称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亚急性败血症,主要感染4—30日龄雏鹅,该病病程短、传播快、死亡率高。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表现、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依此可对该病作出初步诊断。但对本病确诊还须采用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8.
小鹅瘟的诊断及病毒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鹅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出壳后4-20日龄的雏鹅和雏番鸭,本病的特征性病变是小肠空肠和回肠部分呈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根据调查分析情况看,它流行广,传播快,危害严重,10日龄以内雏鹅发病后,死亡率可达100%。近些年,该病已经给我市部分饲养户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本试验对虎林市月牙湖养殖场死亡的疑似小鹅瘟雏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学观察。同时对病死雏鹅病料进行了鹅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免疫保护试验。应用琼脂扩散和免疫荧光抗体实验方法对小鹅瘟进行了快速诊断。病毒分离鉴定及诊断结果证实该养殖场发生的雏鹅死亡是由小鹅瘟病毒感染造成。  相似文献   

19.
抗小鹅瘟血清的制备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鹅瘟病是鹅细小病毒(GPV)引起的雏鹅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在养鹅业尚未形成集约化、标准化之前,主要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种鹅一般不采取免疫,往往在鹅雏出壳后不久就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20.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3~20日龄小鹅,以渗出性肠炎,肝脏、肾脏、心脏等实质器官炎症为主要特征。该病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严重危害养鹅业的重要传染病。1956年国内学者方定一教授首先发现了该病,此后世界许多国家均有该病的报道。检测GPV的传统方法多为血清学方法,如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免疫过氧化物酶染技术、ELISA以及PCR、核酸探针等方法。其中PCR方法是目前这些方法中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手段,已被广泛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