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微生态制剂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黄疸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微生态制剂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黄疸的干预效果。方法60例需经鼻胃管喂养的早产适于胎龄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30例。对照组予常规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微生态制剂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测定两组早产儿生后第1、4、7、14天血清胆红素水平,并记录高胆红素血症发生例数和黄疸持续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早产儿生后第4、7、14天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减少(23.3%vs50.0%,P〈0.05),黄疸持续时间明显缩短[(8.34±1.60)vs(12.14±1.90),P〈0.01]。结论早期应用微生态制剂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有效降低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缩短黄疸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测定对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2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分为A组(66例,总胆红素值为220-340 mol/L)和B组(54例,总胆红素值〉340 mol/L),两组分别于入院后48 h内进行BAEP检测;并与40例健康新生儿(C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A、B两组与C组比较,BAEP各波段的绝对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和V波反应阈值均显著升高,且B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BAEP异常是早期诊断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重要指标,为其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黄疸与窒息缺氧程度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窒息缺氧程度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的关系。方法:选择l998—2000年期间的窒息儿112例(其中轻废窒息组50例,重废窒息组62例,无窒息组50例(对照组)进行胆红素水平的测定。结果:轻废窒息组、重废窒息组、对照组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2.0%(16/50)、22.6%(14/62)、50%(25/50),差异有显著性(x^2=9.403,P<0.01),其中轻度窒息组与对照组(x^2=3.348,P>0.05),轻、重废窒息组间(x^2=1.252,P>0.05)在发生高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但重废窒息组明显低于对照组(x^2=9.l69,P<0.01)。其胆红素位明显低于轻废窒息组及对照组(P<0.01)。结论:窒息缺氧程度越重,胆红素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连续皮下胰岛素泵输注(CSII,简称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和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治疗的52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分为CSII组及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组(MSII组),比较两组血糖控制以及母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较MSII组明显缩短[(4.2±1.0)hvs(9.5±1.8)h,P〈0.01],胰岛素用量较MSII组咀显减少[(33.5±5.6)Uvs(59.7±6.2)U,P〈0.01]。CSII组发生低血糖、羊水过多及巨大儿者明显少于MSII组(P〈0.05),两组的早产、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出血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可以快速控制高血糖,减少母儿并发症,其临床应用效果优于传统的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血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7例SIRS患儿分为危重症组(n=12)和非危重症组(n=35).用放射免疫法测定SIRS患儿血清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并与20例正常儿童作比较。结果:SIRS患儿血GAS水平高于对照组,而MTL水平则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危重组患儿血清GAS水平明显高于非危重组.而血浆MTL水平则明显低于非危重组(均P〈0.01)。结论:血GAS和MTL与SIRS的病情及转归有密切关系.通过对SIRS患儿血GAS和MTL的水平监测.对临床指导SIRS诊治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研究羊油、猪油、牛油、马油4种油脂对大鼠血糖、血脂及血液相关因子的影响研究。130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羊油脂组、猪油脂组、牛油脂组和马油脂组共5组。各油脂组再分为高(2mL/100g体重)、中(1mL/100g体重)、低(0.5mL/100g体重)剂量3个灌胃组,对照组灌胃纯净水(1mL/100g体重)。灌胃56d后,测定各组动物体重、内脏脂肪重量、血糖(GLU)、血脂4项[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3的变化以及脂代谢相关血液因子[血浆胰岛素(INS)、瘦素(LEP)、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4种油脂对大鼠的体重、LEP、NO影响不明显(P〉0.05);4种动物油脂的高剂量组以及猪油脂和马油脂的中剂量组均能显著增加内脏脂肪的重量(P〈0.05);羊油脂中剂量组、马油脂高剂量和中剂量组的GLU值均极显著升高(P〈0.01);羊油脂高剂量组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猪油脂高剂量组HDL—C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牛油脂高剂量组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牛油脂和马油脂的各剂量组TC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仅羊油脂高剂量组TG水平显著升高(P〈0.05);马油脂的高、中剂量组的血浆INS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羊油脂和猪油脂的各剂量组MDA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牛油脂和马油脂的各剂量组SOD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4种油脂对大鼠的体重、血浆LEP、血浆NO没有明显影响;灌服猪油脂对大鼠GLU水平影响不明显;灌服高剂量羊油脂可明显升高大鼠血液HDL-C和TG水平;猪油脂主要表现为升高HDL-C水平;而牛油脂和马油脂各剂量组则可极显著升高血浆总胆固醇。羊油脂和猪油脂均能升高大鼠的MDA水平;牛油脂和马油脂均能升高大鼠的SOD水平,推测牛油脂和马油脂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HD+HP)对尿毒症脑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尿毒症脑病患者2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HD+HP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钾(K+)、血钠(Na^+)、血氯(Cl^-)、血钙(Ca^2+)、二氧化碳结合率(CO2CP)、β2-微球蛋白(β2-MG)等指标变化。结果临床治愈19例,好转5例,无效4例。患者治疗后BUN、Scr、β2-MG、K+、Cl^-、Na^+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或0.05),Ca^2+和CO2C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HD+HP能有效清除尿毒症毒素,是治疗尿毒症脑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激素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25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和12例正常新生儿血浆胆囊收缩素(CCK)、胃动素(MOT)和血清胃泌素(GAS)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组MOT和GAS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CCK水平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组总胆红素(TBI)、间接胆红素(IB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1),直接胆红素(DBI)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新生儿MOT和GAS水平偏低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老年人慢性肺心病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92例老年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MWH组各46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LMWH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LMWH4100~6150IU每日1次,皮下注射,疗程10d。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凝血指标及血气分析。结果LMWH组治疗的有效率为91.3%,高于对照组的67.4%(P〈0.05);LMWH组患者治疗后氧分压(PaO2)升高、抗凝血酶原Ⅲ(AT-Ⅲ)升高,血浆黏度、血纤维蛋白原(FIB)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PaO2升高、PaCO2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MWH组血浆黏度、FIB、AT-Ⅲ及PaO2、PaCO2治疗前后变化率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肺心病患者血黏度增高,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可作为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一种敏感的非创伤性指标来监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的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方法:30例经肾穿刺活检证实为系膜增殖性肾炎的PNS患者按肾小管间质的损害程度分为两组:A组16例、肾小管间质活动指数(IAI<3);B组:14例、IAI≥3、并测定(包括正常人40例作对照组)的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与β2—做球蛋白(β2—MG)含量。结果;尿RBP水平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其中以B组的升高更为显著。虽然B组的尿β2—MG含量明显高于A组(P<0.05)与对照组(P<0.01),但A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结论:RBP可早期、敏感地反映PNS患者肾小管间质的病理损害程度,且较β2—MG更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TNF-α、IL-6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37例HIE患儿和12例对照组新生儿血清TNF-α、IL-6水平进行动态测定。结果:轻、中、重度HIE患儿急性期血清TNF-α、IL-6水平较恢复期明显增高(P<0.05-0.01),并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0.01),病情越重,增高越明显。恢复期重度HIE组血清IL-6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而轻、中度HIE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患儿恢复期血清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别。结论:TNF-α、IL-6参与HIE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通过动态观察HIE患儿血清中TNF-α、IL-6水平的变化,对了解HIE脑损伤程度及判断预后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对雄黄中毒大鼠的排砷作用。方法:取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雄黄中毒模型组(模型组)、雄黄+二巯基丙醇磺酸钠(DMPS)组、雄黄+Tet高、中、低剂量(Tet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每组每日灌胃给予雄黄,各给药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腹腔注射,连续6周。给药期间收集大鼠24h尿液,以热消化一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D13C—Ag)比色法的改良法测定尿砷含量,每周一次。停药后心脏取血以同样方法测定血砷含量。结果:各给药组大鼠24h尿砷含量与模型组比较,Tet高、中剂量组以及低剂量组前4周的尿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低剂量组的第5、6周尿砷量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MPS组比较,仅低剂量组显示差异(P〈0.05)。各给药组大鼠血砷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MPS组比较,仅低剂量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et对雄黄中毒大鼠具有明显的促进砷排泄作用,其作用与剂量呈正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和贝那普利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给予相同饮食、运动、教育、降糖和对症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对照组单纯用贝那普利治疗,疗程均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UAER和Scr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且以治疗组下降得更为明显(P〈0.05或〈0.0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BUN水平则无明显的变化。两组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0.01),且以治疗组改善得更为明显。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方案可明显降低Scr和UAER,改善血液流变学,对肾功能改善优于单纯贝那普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佐治新生儿败血症的效果及其对败血症患儿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IL-6水平的影响。方法:67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和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组。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并以29例单纯抗生素治疗患儿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治疗效果,并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各组TNF-α和IL-6水平的变化。结果:常规剂量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组的体温稳定天数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且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各组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但常规剂量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大剂量与常规剂量治疗组之间各项指标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疗效显著.并能通过下调致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产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血、尿β_2-微球蛋白(β_2MG)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为检测指标,联合动态血压监测(ABPM),探讨其对预测高血压有早期肾损害的意义。方法:6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2组,30例正常人为对照,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检测其血、尿β_2-MG及尿M-Alb。结果:血β_2-MG及尿M-Alb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水平及压力负荷显著相关(P0.01),尿β_2-MG只与DBP的水平及负荷相关(P0.05);肾脏早期损害组的SBP、DBP水平及压力负荷明显高于无肾脏早期损害组(P0.05)。结论:血、尿β_2-MG、尿M-Alb联合ABPM对预测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光疗加退黄汤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172例患儿分成两组,实验组给予光疗加退黄汤口服,对照组给予单纯光疗,连续5d。结果:实验组的黄疸消退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加快(P<0.01),且黄疸消退一半的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在光疗的基础上加服退黄汤有利于缩短胆红素血症的病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度乙型肝炎的疗效及病情转归。方法将120例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内科综合护肝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60例口服恩替卡韦0.5mg每日1次;对照组60例口服安慰剂每日1次,疗程8周。比较两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丙氨酸转氨酶(ALT)变化以及临床疗效、慢性重症肝炎发生率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血清HBV-DNA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则变化不大(P〉0.05);两组的ALT、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TA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但以治疗组更为明显。治疗组治愈58例,好转1例,发展为重症肝炎1例(1.7%);对照组治愈40例,好转12例,发展为重症肝炎8例(13.3%),以治疗组的疗效为优(P〈0.01),且治疗组重症肝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可迅速降低病毒量,促进胆红索下降,降低ALT,改善肝功能,对降低重型肝炎的发生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冠心宁注射液联合缬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血2微球蛋白(2-MG)的影响。方法 9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冠心宁组和联合组3组,每组30例。缬沙坦组给予口服缬沙坦治疗,冠心宁组予冠心宁注射液静滴治疗,联合组予缬沙坦口服和冠心宁注射液静滴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3组患者UAER和血2-MG水平的变化。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的UAER和血2-MG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以联合组下降最为显著(P〈0.01)。结论冠心宁注射液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更能显著改善其UAER和血2-MG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效果。方法126例ERCP术后患者,63例术后置鼻胆管引流(ENBD组),与63例未行鼻胆管引流(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术后2、24h血清淀粉酶值和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结果ENBD组术后2、24h的血清淀粉酶值分别为(178.6±76.3)和(248.3±74.2)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2.8±132.7)和(436.5±103.2)U/L(P〈0.01);ENBD组的高淀粉酶血症、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为7.9%、0%,对照组则分别为23.8%和9.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NBD能有效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慢性肝病发展过程中的水平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55例慢性肝炎、35例肝硬化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IL-6、TGF-β及TNF-α的水平。结果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6、TGF-β及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且随着肝病病情的加重,上述细胞因子的水平递增,三项指标均以肝硬化患者组升高最为显著(P〈0.01)。结论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多种细胞因子存在分泌调节紊乱,其水平的变化与慢性肝病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在慢性肝病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联合检测其水平的变化对慢性肝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