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Nair法对87个自交系进行分组,选用高秆、中秆和矮秆自交系为材料,观察F_1、F_2以及F_1与亲本回交的遗传效应。同时分析节间数与节间长度与矮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矮秆遗传的表达有两种方式,一为质量性状,受一对主效矮秆隐性基因控制,但矮化自交系的遗传背景有区别。一为数量性状,F_2代分离呈正态分布。作者观察到在高秆自交系中潜存着矮秆基因。矮秆自交系一般伸长的节间数不比高秆系少,主要是节间缩短。矮化的F_1代植株高大,也是节间伸长所致。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粳稻株高及其组成因素的遗传规律,利用来源相同但株高有明显差异的高、中,矮3类材料组配了中秆×矮秆、中秆×高秆2个杂交组合,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F2单世代分离分析方法对株高及其组成因素进行了遗传分析,并估算了有关遗传参数.结果表明:两组合的株高以及中秆×矮秆的倒3节间均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联合控制,且中秆×矮秆的株高和倒3节间的两主基因之间存在互作效应;两组合的倒1节间、倒2节间、倒4节间以及中秆×高秆的倒3节间均表现为无主基因数量性状.中秆×矮秆节间个数的遗传基本符合13:3的分离,表明其可能受2对表现抑制作用主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3.
籼稻9311HR显性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9311导入bar基因的后代9311HR中发现了1个高秆突变体。与原品系相比,高秆突变体的株高增加70~120 cm,各节间长度均有所增加。各节间的株高构成系数(各节间长度占株高的百分比),倒1节间比原品系低5~8个百分点;基部第1节间则比原品系高5~7个百分点;其余节间与原品系相近。该突变体穗长明显变长,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明显增加,一次枝梗数和结实率无明显差异。对该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其高秆性状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株高与节间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进行分析。[方法]以6个粳型不育系与9个偏籼型广亲和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及其统计分析方法,对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的株高与节间性状进行遗传研究。[结果]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的株高、穗长和节间1长性状主要受到加性效应的控制,而节间3长、节间4长和节间5长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株高、穗长、伸长节间数和大多数节间长度性状的狭义遗传率和广义遗传率均达显著水平。株高与穗长、各节间长度和伸长节间数成对性状之间的表现型、基因型、加性和显性相关系数正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余各成对性状之间大都表现为显著的正向相关。杂种优势分析表明,节间3长、节间4长、节间5长和节间6长性状的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正值较大,均达极显著水平,株高性状的群体平均优势正值也达极显著水平。[结论]该研究为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株高及节间性状的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更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棉花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棉花株型性状的遗传规律,为通过株型育种提高棉花产量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分析方法,对以短季棉品种百棉2号和中晚熟材料TM-1形成的P1、P2、F1、B1、B2、F2 6个群体,进行了棉花株型性状的遗传研究.结果显示:总果枝数、株高/果枝长度和主茎节间长度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E-0);有效果枝数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B-1);株高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D-0);果枝长度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D-2);果枝节间长度受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C-0);总果节数受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E-3);果枝夹角受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D-3).总果枝数、株高、主茎节间长度和总果节数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果枝夹角以多基因遗传为主;有效果枝数属于典型的主基因遗传;果枝节间长度属于典型的多基因遗传;果枝长度、株高/果枝长度以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并重.表明:对以主基因遗传或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的性状可采用单交重组或简单回交转育的方法;对以多基因遗传或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的性状可采用聚合回交或轮回选择累积增效基因的方法;对以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并重的性状要根据其主基因和多基因的相对效应大小分别考虑,最终达到主基因、多基因同时得到改良的育种效果.  相似文献   

6.
52333Dt是山东农业大学选育出的玉米矮秆突变材料,矮秆性状由一个新的显性单基因控制,暂定名为Dt。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52333Dt的降秆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分离群体中矮秆植株比高秆植株平均多一个节间,节间为均匀缩短,平均株高只有高秆植株的49.57%。细胞学研究发现节间缩短是由于细胞伸长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17个高赖氨酸玉米(Opaque-2玉米,简称O-2玉米)的数量性状遗传,并应用三倍体模型对籽粒的主要性状遗传效应进行了研究。采用MiNQUE(1)估算方差分量以及预测遗传效应值方法分析了双列杂交试验资料,遗传估算方差结果表明,籽粒长度、宽度、厚度、百粒重、赖氨酸含量(Lyscontent)和每粒赖氨酸含量(Lys/Gra)都受母体植株基因和细胞质基因控制,另外,这些性状都容易受非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效应预测值分析表明,籽粒性状上直接效应不明显,最主要效应是母体加、显性效应和细胞质效应,在某些性状上细胞质效应和母体效应方向相反,因此,在育种工作中必须考虑效应的重组,选择适当的杂交组合。在本实验所研究的性状中,只有籽粒百粒重杂种优势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高赖氨酸玉米(Opaque—2)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17个高赖氨酸玉米(Opaque-2玉米,简称O-2玉米)的数量性状遗传,并应用三倍体模型对籽粒的主要性状遗传效应进行了研究,采用MiNQUE(1)估算方差分量以及预测遗传效应值方法分析了双列杂交试验资料,遗传估算方差结果,籽粒长度,宽度,厚度,百粒重,赖氨酸含量(Lys-scontent)和每粒赖氨酸含量(Lys/Gra)都受母体植株基因和细胞质基因控制,另外,这些性状都容易受非遗传因素的  相似文献   

9.
蓖麻矮秆性状基因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蓖麻矮秆与高秆不同遗传交配组合配制、种植,调查其后代株高性状分离的试验,研究了蓖麻高、矮秆性状主控基因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在其F1代群体中,株高性状没有发生分离,全表现为高秆性状;在其F2代群体中,表现为高秆和矮秆两种性状分离,而且植株高、矮秆性状的分离符合3∶1的分离比例;在回交一代群体中株高也全部发生高、矮性状的分离,且符合1∶1的分离比例。由此推断蓖麻植株高、矮这对性状是受1对等位基因所控制,高秆是受显性基因T所控制,而矮秆则是受隐性基因t所控制。  相似文献   

10.
毛竹节间性状及其海拔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竹节间长度、周长、壁厚等是影响竹材加工利用的重要秆材性状。首次报道了不同海拔区域毛竹人工林这些节间主要性状在竹秆上的分布规律及其海拔效应。试验结果表明 ,毛竹节间长度、周长和壁厚与节间数之间分别存在着抛物线、直线和对数相关关系 ,前 5 0节节长和周长均值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而壁厚随海拔升高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水稻赤霉素20-氧化酶2(OsGA20ox2)基因的过量表达对水稻株高和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RT-PCR扩增OsGA20ox2基因并构建该基因的过量表达载体pS12Q,采用农杆菌介导法遗传转化水稻,获得了高秆转基因植株.获得T0代的85株中,对其叶片基因组DNA进行Hyg基因扩增,发现其中2株为转基因植株且表现为高秆.分析其T2代表型,高秆植株与对照相比,株高增加9.41% (P<0.05);穗颈长增加15.62% (P<0.05);倒1节间长度增加8.46%(P<0.05);穗长增加7.98%(P<0.05);穗粒数增加6.8%(P<0.05);分蘖数增加了12.5% (P<0.05);百粒重增加2.6%(P<0.05);开花提前10天.这些性状导致高秆植株的产量增加,生育周期缩短.RT-PCR结果显示OsGA20ox2基因在高秆植株茎中的表达高于对照,促进了水稻茎的延伸.结果表明OsGA20ox2基因的过量表达影响了水稻的株高和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梨正反交后代枝梢节间长度遗传倾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京白梨、鸭梨及其正反交后代400株实生树为材料,研究其枝梢节间长度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梨树枝梢节间长度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正反交后代均呈正态分布,有明显增大的趋势,后代平均遗传传递力为115.70%,加性效应在后代节间长度遗传中占主导地位.正反交后代都出现了极高的超高亲植株,平均超高亲率为91.75%,有很强的...  相似文献   

13.
不同小麦品种(系)株高及节间长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矮秆、中秆、高秆共20个小麦品种(系)的株高及各节间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矮秆小麦主要是通过缩短不同节间长度来降低株高,特别是基部节间;株高相近的品种(系)同一节间占株高的比例基本相同,株高类型不同的品种(系)其节间比例的变化相对较大;两个小偃麦矮秆种质31504-1和31505-1株高构成指数IL明显大于其它小麦,说明其抗倒伏性更稳定,这对小麦株高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糜子矮秆突变体与原始材料农艺性状存在的差异及其矮化原因是否与赤霉素(GA)合成或信号传递途径有关,以糜子矮秆突变体778和其原始材料高秆260为材料,在苗期进行形态学观察,在成熟期对株高、穗长、节间长、节间数、种子长、种子宽和穗粒数等7个田间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同时在不同生长时期使用不同浓度GA处理植株,对处理后的株高、根长、GA敏感系数(GRI)的变化进行测量。结果显示:矮秆突变体778在苗期株高已经和原始材料高秆260产生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由地上基部、第一、第二伸长节节间长度不同造成的。比较分析矮秆突变体778和原始材料高秆260的成熟期性状差异,发现矮秆突变体778的株高、穗长、节间数、穗粒数、节间长度极显著低于高秆260(P<0.01),矮秆突变体778的种子长显著高于高秆260(P<0.05)。不同浓度GA(0、50、100、200 mg·L-1)对糜子矮秆突变体778的株高和根长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浓度GA对糜子高秆260的株高、根长、敏感系数GRI值有显著影响(P<0.05),高秆260在不同浓度GA处理下的植株形态及生长势与其对照组相比均有差异。在100、200 mg·L-1的GA浓度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增加,糜子矮秆突变体778与高秆260的株高差异不断缩小至没有差异,且敏感系数GRI值在不同浓度赤霉素组之间无差异,说明外施赤霉素可以使糜子矮秆突变体778恢复到原始材料高秆260,导致突变的基因可能是赤霉素合成途径基因。  相似文献   

15.
黄瓜亲本自交系几个数量性状配合力及其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研究了黄瓜八个亲本系所配十六个组合的主要数量性状,对配合力及其相应的基因型效应、遗传力进行了估算分析。试验表明:不同亲本间各性状的配合力有差异;早熟性以非加性遗传为主,狭义遗传力较低,总产量、雌花节率以加性遗传为主;群体雌花开放期主要取决于基因型。总产量,雌花节率、瓜条发育速度、瓜条长度的变异受环境影响较大,杂种优势育种对早熟性比丰产性更重要。  相似文献   

16.
《天津农业科学》2017,(7):76-79
以西府海棠、S19、天红2号、西府海棠和S19杂交后代以及其上嫁接的天红2号为材料,研究枝条节间长度的遗传倾向以及西府海棠和S19杂交后代对天红2号节间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府海棠和S19杂交后代枝梢节间长度符合正态分布,苹果枝条节间长度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西府海棠和S19杂交后代的节间长度对其上天红2号的节间长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绿苦瓜自交系P1做母本,野生苦瓜P2做父本配制出F1代,然后进行自交和回交获得R2,B1,B2世代.通过田间试验,对叶长、茎粗和节间长的基因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茎粗和节间长两个性状符合加性一显性遗传模型,而叶长不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叶长的加性效应比显性效应重要,节间长的加性效应也高于显性效应,茎粗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同样重要,三者的狭义遗传率分别为0.1694,0.6418和0.3679.  相似文献   

18.
以陆地棉突变系高秆1号和正常株高野生型N089为试验材料,在棉花不同生育时期测量其株高、节间长、节间数、第一果枝节位高等表型性状。由结果推测,决定高秆突变系的株高主要是较高的第一果枝节位与较长的节间长度与节间数无特别关联。酶联免疫法分别测量高秆突变体和正常株高棉花棉籽中的激素含量,发现高秆1号的种胚中3种与促进生长有关的激素赤霉素(GA3)、生长素(IAA)、玉米素(ZR)含量都极显著高于正常株高的野生型N089,分别是其含量的236.8%、167.7%、279.1%,而生长抑制型激素脱落酸(ABA)含量则极显著地低于野生型,只有野生型的76.0%。对高秆1号和野生型倒3节间横、纵切片的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高秆1号纵向切面的细胞长度及细胞数目极显著地多于野生型,而横向切面细胞直径的大小在突变系与野生型之间并无明显差异。这从细胞学角度证明了高秆突变体植株的高秆化,是茎秆纵向区间细胞长度明显变长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株高和穗部性状是影响谷子产量的关键性状。探究谷子株高及穗部性状表型变异的遗传规律,为相关性状的遗传改良与基因定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谷子优质品种豫谷18为共同父本,分别与黄软谷和红酒谷杂交,构建2个分别包含250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F7群体(YYRIL和YRRIL)。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YYRIL和YRRIL群体在2个环境下的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穗码数、穗粒重等5个农艺性状的表型数据进行遗传分析。【结果】5个性状在所有环境中均表现连续变异且存在超亲分离现象,峰度和偏度绝对值小于1,近似正态分布,呈现数量性状的典型遗传特点。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穗长、穗下节间长在所有环境中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码数与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遗传模型分析显示YYRIL和YRRIL群体株高的最适遗传模型分别为PG-AI和PG-A多基因模型,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5.15%和91.27%。2个群体穗码数的最适模型均为PG-AI,多基因遗传率为70.07%—71.58%。穗下节间长在2个群体的最适遗传模型分别为4MG-CEA和3MG-CEA,均为等加性主基因模型。穗下节间长在YYRIL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69%,4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相等,均为-0.34,具有负向效应;穗下节间长在YRRIL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45.78%,3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相等,均为1.17,具有正向效应。穗长在YYRIL群体的最适模型为MX2-ED-A,即2对显性上位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3.56%,多基因遗传率为50.56%。控制穗长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1.21、1.68,多基因加性效应较小,为-0.0017;穗长在YRRIL群体的最适模型为MX2-AE-A,即2对累加作用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穗长的主基因遗传率为46.40%,多基因遗传率为46.91%。控制穗长的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53,具有正向效应,第1对主基因加性×第2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是0.60,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0.47,表现为较低的负向遗传效应。穗粒重在YYRIL群体的最适遗传模型为MX2-ED-A;符合2对显性上位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9.09%,多基因遗传率为12.08%;控制穗粒重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58、5.82,以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3.81。穗粒重在YRRIL群体的最适遗传模型为3MG-PEA,即3对部分等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穗粒重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1.10%,3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2.68、-2.68和2.66,前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相同,且均为负向效应。【结论】谷子株高、穗码数的最适遗传模型相似,均服从多基因遗传,遗传率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穗下节间长的遗传受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偏低,受环境影响较大,在栽培中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穗长遗传受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穗粒重在2个群体均服从主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可能存在主效QTL。  相似文献   

20.
普通玉米3个籽粒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籽粒性状差异明显的自交系组配的6个世代为试验材料。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籽粒长度、籽粒比重、籽粒鲜干重差值(HKWI)等3个籽粒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籽粒比重未检测到主基因,籽粒长度和HKWI在多数组合检测到2对主基因.且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减效,显性效应为增效。加性效应大干显性效应,互作效应中以1效应和i效应较为明显;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均为减效,且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3种上位性效应也较为明显;3个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在各分离世代存在一定的差异。综合分析表明,籽粒长度受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共同影响,而HKWI的主基因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