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生大豆(G.Soja)在原产地自然光温条件下,正常期出苗,营养和生殖生长阶段,气温升高,叶片感光效应反应促进营养生长.气温下降,叶片感光效应反应抑制营养生长而促进本节生殖生长.展开叶感光效应发生初生花序,定形时感光效应发生次生花序.还提出了光温综合作用与花荚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叶片是感光部位。子叶和未展开叶的感光效应确定开花节位,叶片的感光效应确定生长速度。不论短光或长光叶片,均以延长开花天数中90%的时间用于提高开花节位,以延长开花天数中10%的时间用于增长叶龄.短光叶片生长速度全用于由于叶和未展开叶确定的开花节位,反应短光促进发育。长光叶片生长速度增长叶龄同时,提高开花节位,反应长光促进生长.叶片在扩大生长中产生的感光效应上递3节,在上递过程中发生感光效应综合平衡作用.复叶发生始到定形为展开感光效应持续期。本文还提出研究大豆光温生态的适宜光温条件。  相似文献   

3.
根据野生大豆在原产地自然出苗后生长期间的光温动态规律,提出光温综合作用基本原理,划分生长发育阶段。野生大豆异地种植,根据异地生长期间的光温动态与材料的自然临界光温同时进行光温综合作用规律,提出复式光温综合作用原理,划分生长发育阶段。根据未展开叶生长速度与展开叶感光效应规律提出:气温<25.5℃为低温;25.6~27.9℃为适宜温度;>28℃为高温。根据不同光周期叶片生长速度提出:光照条件<13h为短光;13~15.5h为适宜光照,>15.5h为典型长光。根据光温综合作用确定开花节位过程提出:由子叶感光效应确定的开花节位,即出苗到2复叶未展开叶露叶前为大豆感光阶段,由未展开叶和展开叶感光效应确定的开花节位,即2复叶未展开叶露叶到开花节位复叶发生始为大豆感温阶段。  相似文献   

4.
1.生长周期的光照条件〈材料的自然开发临界光周期5.1%以上为短光;≤5%之间为适宜光照;〉5.1%以上为长光。2.短光条件由于叶和未展开叶感光效应直接确定开花节位;长光条件气温下降幅度为未展开叶生长速度1~2个温度范围达两天,与叶片长光效应发生综合平衡作用后确定开花节位,3.开花节位是反应光照长度的生育指标,4.短光条件现蕾到结荚气温下降,促进发育而出现畸形荚,长光条件现蕾到结荚气温上升,促进营  相似文献   

5.
①野生大豆(G.Soja)长期在原产地自然条件下,自生自长,达到自然开花临界光周期而开花,达到临界温度而停止复叶发生,反应了野生大豆的种性。②分枝按各自出现后的光温动态完成各自的生育过程。分枝的出现期可看作分枝的出苗期,每一个分枝是独立个体,分枝的综合体可看作是群体。③叶片感光效应与生长期间的光温动态及自然开花临界光周期三者之间的综合作用,是野生大豆种群生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开春后,气温逐渐升高,油菜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逐渐进入旺盛期,主茎迅速伸高增粗,分枝不断出现,短柄叶、无柄叶和分枝叶都在这个时期出生,花蕾大量分化,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是一生中生长最快、吸肥量最多的时期。  相似文献   

7.
高产玉米的叶片生长规律和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表明高产玉米(亩产800公斤)的叶片出叶速度大小依次是基部三叶>中上部叶片>顶部叶片>中下部叶片。粒叶组的叶片生长速度、叶面积和光合势与穗叶组相当或更高,第十六叶(非穗位叶)的生长速度最大。群体叶面积发展动态呈S型曲线,但中期稳定、后期下降平稳;抽雄期叶指数达6.64,自此以后30多天叶指数稳定在6以上,至蜡熟时叶指数仍达3.99。在种植密度高达每亩4800株的情况下获得较高的叶指数和光合势,并使光合势在生长后期分配比例高达796%,夺得每亩产量850公斤的高产,从而对叶片“衰亡期”的合理性和高密度必然导致叶片早衰的观点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8.
延边地区1997年因5月中旬至6月上旬的异常低气温,造成水稻出叶速度非常缓慢,叶色浅,出蘖速度减慢,前期有效分蘖数量不足.此后高温天气,出叶速度加快,叶色迅速变深,分蘖数急速增加,8月上旬安全抽穗.气温异常变化造成有效分蘖终止期和最高分蘖期延迟10天左右,叶龄指数分别增加约15,有效分蘖率提高,保证了穗数.7、8月份气温高于历年,但9月15日下轻霜,此后粒重不再增加,结实期积温不足,结实率有所下降.在这种异常气温条件下最佳经济效益的氮、磷、钾肥配比为2.8∶1∶1.9.  相似文献   

9.
选择性去叶对白三叶无性系植物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无性系植物中,通过分株去叶阻止光合同化物的运输,从而影响后来新产生部分的生长。本文研究了白三叶在结构水平被干扰所产生的反应,这个反应是通过母匍匐茎和分枝的去叶决定的。所有的去叶处理与对照组相比,总生物量明显降低影响了无性系的干重。具简单结构的白三叶母株与分枝的干重,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明显差异。具复杂结构的白三叶,母株干重,彼此间差异不显著,而分枝干重,彼此之间有显著差异。说明新匍匐茎的产生与生物量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0.
修剪对枣头发生与发展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量的形态调查和叶分析,初步研究了修剪对枣树的枣头发生和发展的形态学与生理学效应.结果表明,枣树对修剪的反应虽不敏感,但是无论轻剪或重剪,冬剪或夏剪,以及无论对哪一年龄时期树的修剪,都能刺激枣头的发生和生长.在生理上表现为修剪提高了枣头叶片的N、K 含量和H_2O_2酶活性,降低C/N 比值,使叶比重和净光合率增大。幼树定干和结果后期树的更新修剪,效果尤为显著,能促使幼龄枣树发生分枝,增强结果后期树的营养生长。试验还进一步表明,采用修剪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枣头的发生部位、数量及生长势,从而达到调节枣树生长与结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产量形成与冠层叶、鞘、茎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2001年,采用裁剪冠层叶面积的方法研究控制杂交稻产量形成与冠层叶、鞘、茎,分析倒1、倒2、倒3叶的叶、鞘生长规律及剪叶后对有效库容、源库变化、茎鞘输出率和籽粒充实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3个叶、鞘的生长符合y=c/1十ae^bx曲线规律。抽穗后裁剪冠层叶,总库容变化是受千粒重的影响。有效库容随剪叶面积的增加而迅速下降,空秕粒增加明显,源不能满足库。A6B6全部剪去上3个叶后,充实度为0.3375。水稻高效能叶占54.88%,低效能叶占45.12%。物质生产叶片是倒1>倒2>倒3;裁剪冠层叶面积各节间茎鞘物质输出率的变化是:例3节Aj、Bj均为鞘>茎鞘>茎,倒2节Aj为鞘>茎鞘>茎,BJ为鞘>茎>茎鞘,倒1节Aj、BJ均为茎鞘>鞘>茎。剪叶面积与充实度、灌浆重呈y=a^-bx变化。  相似文献   

12.
应用生态学中竞争的理论,探讨增施除草剂条件下大豆和三裂叶豚草生长的变化情况.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除草剂处理,副区为三裂叶豚草密度处理.三裂叶豚草密度设0,8,32,48株·m~(-2)共4个处理,分别用D0、D1、D2、D3表示,各处理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大豆株高在结英期施除草剂条件下,处理D0最大,达103.49cm,与未施除草剂下差异不显著;大豆生物量的表现为大豆茎重在开花期和结英期随着三裂叶豚草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大豆地下部分生物量,除开化期施除草剂的处理外,均随着三裂叶豚草密度的增加而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三裂叶豚草株高和分枝数在各个生长时期均受到除草剂和自身密度的共同作用,各个时期施除草剂条件下株高和分枝数均显著低于未施除草剂条件.三裂叶豚草叶重与茎重变化规律相同,都随着三裂叶豚草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研究表明,除草剂能显著抑制三裂叶豚草的生长,大豆的生长受来自种内和种间竞争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
白术又名山芥、冬术、浙术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喜凉爽气候,怕高温高湿。白术在气温30℃以下时,植株生长速度随气温升高而加快,如气温升至30℃以上时则生长受到抑制;而地下部的生长以26~28℃为最适宜。白术较能耐寒,在北京能安全越冬。白术对土壤水分要求不严格,但在苗期宜适当浇水。如苗期干旱,幼苗生长迟缓;但在高温季节应注意排水,否则容易发生病害。  相似文献   

14.
刘云  张木兰  陈灏  张永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0985-10988
[目的]探寻有效的轮叶黑藻芽孢预处理技术。[方法]采用80μW/cm^2紫外光照射、40kHz超声波处理2种方式对轮叶黑藻芽孢进行预处理,并观察其在TP浓度为0.1mol/L、TN浓度为4.0mol/L的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萌发、生长情况。[结果]结果表明,紫外预处理能够提高轮叶黑藻芽孢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超声预处理后,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而可溶性糖含量略有降低。随着芽孢生长,2组轮叶黑藻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均略低于对照;而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大,都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种预处理方式下轮叶黑藻的生长指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紫外组与对照组相比,生长25d后其生物量增加0.18g/ind.,植株高度增加4cm,平均分枝数增加0.33个;超声组与对照组相比,只有发芽率增长比较显著,从83%提高到100%。[结论]紫外预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轮叶黑藻芽孢生长。  相似文献   

15.
我们对轮叶党参不同生长时期的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株高与根分枝数、主根粗、叶面积、根重之间差异显著.茎分枝数与根分枝数、主根粗、叶面积、根重之间差异显著;时间各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时间对各个形态指标没有显著的差异,影响较小.根重与轮叶党参的生理指标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树种在不同恢复模式下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差异,进而评价该地区树种的混交效益.以元谋干热河谷9年生印楝Azadirachta indica和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为研究对象,对印楝纯林、大叶相思纯林及印楝与大叶相思混交林林木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混交林内印楝单株生物量(5.713 kg·株-1)比纯林印楝(4.898 kg·株-1)高16.6%;大叶相思(14.943 kg·株-1)比纯林大叶相思(17.377 kg· 株-1)低14.0%,但差异均未达到95%显著水平(P>0.05).混交林林分生物量(16.525 t·hm-2)介于印楝纯林(7.837 t·hm-2)和大叶相思纯林(27.802 t·hm-2)之间.②在纯林和混交林恢复模式下,印楝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分别为干>根>枝>皮>叶和干>枝>根>叶>皮;大叶相思分别为枝>干>根>叶>皮和干>枝>根>叶>皮.混交林印楝根冠比(0.280)较纯林(0.400)小(P<0.05),而混交林大叶相思(0.163)较纯林(0.132)大(P>0.05).(③印楝和大叶相思各器官之间及其与测树因子(D或D2H)均呈异速生长关系,不同恢复模式下印楝和大叶相思各器官之间异速生长速率差异较小,印楝表现现为枝>叶/干>根,地上部分>地下部分;而大叶相思为枝>干/根>叶,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干热河谷印楝和大叶相思混交种植9a后,提高了印楝生物量,而大叶相思生物量有所下降,不同恢复模式下同一树种器官生物量分配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7.
野生百尾参种子2年生植株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雁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915-1917
对野生百尾参种子育成的1年生幼苗的第2年生长发育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大多数植株处于营养生长阶段,个别植株开花但还未结籽,因而认为该植物为多年生植物;人工栽培后其植株茎、叶生长总量增大,且茎、叶生长量和茎、叶生长速度基本同步,表现出"由慢到快到慢"的植物生长基本规律,其间生长发育快慢受环境条件影响,表现出2个梯度高峰;与野生根茎移栽植株、野生植株相比,种子2年生植株经人工驯化栽培后株高相对较矮,抗倒伏能力提高,分枝数增多,总叶片数增多,生长相对茂盛,根茎萌发株约2~3个,地下部根系发达。  相似文献   

18.
高温对水稻灌浆结实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从水稻结实率的遗传特性、生长环境与结实率、高温对水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水稻穗叶体温及冠气温差与籽粒灌浆结实、高温对植株体内乙烯及热激蛋白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此研究所取得的进展,阐述了高温胁迫对水稻籽粒灌浆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对全球气温升高环境下的水稻生产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小麦分蘖叶、穗的生育特征与成穗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冬小麦品种农林61号的观察结果表明,分蘖能否成穗不仅与相对于母茎的出叶速度、幼穗分化速度有关,还与分蘖本身器官之间的生长关系有关。在拔节开始后不久,无效分蘖的出叶速度和幼穗分化速度就明显落后于有效分蘖。与同叶龄的有效分蘖相比,无效分蘖不仅伸长幼叶的叶片长度小,而且伸长幼叶对展开叶的长度比也小。虽然幼穗分化速度在同叶龄的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在同一幼穗发育阶段的幼穗长度无效分蘖要小于有效分蘖。这些结果说明,无效分蘖不仅生长速度慢,而且有不同于有效分蘖的生长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桃叶杜鹃种群构件的特征,为桃叶杜鹃的繁殖、经营、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采用Harper构件理论结合野外调查对不同径级桃叶杜鹃种群枝、叶构件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桃叶杜鹃的分枝角度变化范围为42°~71°,在各级分枝上并无统一规律,分枝粗度以一级枝最大,二者总体均呈不同程度的波动性变化;分枝长度以一级枝最长,平均叶面积以一级枝最大,分枝数与叶片数主要以二、三级枝最多,说明,一、二、三级枝均为桃叶杜鹃种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桃叶杜鹃的构件种群形态具高度可塑性,枝构件种群的结构影响着树冠的整体构型,分枝长度和分枝角度受分枝高度的影响不大,分枝率随桃叶杜鹃径级粗度的增加呈抛物线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