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根据品种遗传背景的差异、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不同,本研究选用了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2个有机稻主要品种(象牙香占、五星丝苗)的早造、中造、晚造进行了品种多样性混播混插和不同品种单栽的田间试验,并对其抗病性、抗倒伏性及主要农艺性状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象牙香占与五星丝苗有机稻品种混播混插较同一品种单栽对稻瘟病、倒伏有较为明显的防控效果,尤其突出的是混播混插中感病的五星丝苗稻品种稻瘟病发病减轻,说明合理的品种多样性混播混插是防控水稻稻瘟病的有效途径;品种混播混插较品种净栽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品种混播混插较单栽稻平均增产6.0%~7.5%,早造试验区混播混插的产量显著高于象牙香占、五星丝苗单播单插种植效果(P<0.05)。  相似文献   

2.
根据品种遗传背景的差异、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不同,本研究选用了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2个有机稻主要品种(象牙香占、五星丝苗)的早造、中造、晚造进行了品种多样性混播混插和不同品种单栽的田间试验。主要从抗病性、抗倒伏性及主要农艺形状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象牙香占与五星丝苗有机稻品种混播混插比同一品种单栽对稻瘟病、抗倒伏有较为明显的防控效果,尤其突出的是混播混插中感病的五星丝苗稻品种对稻瘟病的发病下降,防治效果明显。因此,合理的品种多样性混播混插是水稻品种稻瘟病防控的有效途径。试验还证明,品种混播混插与品种净栽相比具有明显的抗倒伏和增产效果,品种混播混插比单栽稻平均增产6.0%~7.5%,早造试验区混播混插的产量显著高于象牙香占、五星丝苗单播单插种植效果(P<0.05)。  相似文献   

3.
小麦高矮混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年的试验结果証明,株高相差20~30cm的小麦高矮两品种混播,在高秆品种穗数比例适当的情况下,对矮秆品种的穗数、穗重及产量无影响或影响轻微,而高矮品种本身則尚未达到相互影响的程度,可以充分发挥穗重的优势,取得可观的产量,因而具有肯定的增产效果。但高秆品种穗数过多,則因矮秆品种产量下降幅度大大超过高秆品种的增产幅度,从而导致减产。根据对中36与高8两品种混播试验结果的統计分析,混播总产量与高秆品种穗数的关系为一单峰曲线,其峰值在高秆品种中36每亩5.1万穗处。混播比矮秆品种单播增产18%,約合每亩153斤。  相似文献   

4.
玉米不同品种混种栽培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玉米品种种子充分混拌均匀,然后混合播种的种植方式,是一项简单易行的增产措施。混种栽培形成一种新型的大田群体结构,能解决个体之间的通风透光问题,通过杂交优势实现群体内的抗性互补,确保稳产与增产。一般可增产15%左右:下面介绍品种混种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玉米品种间种、混种增产的理论与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不同品种混种、间种是指特定的两个或多个玉米单交种.将种子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播种或以一定行比相间种植的栽培方式。它创造了一个新型的大田群体结构,通过F0代杂交优势与实现群体内多个品种间的抗性互补.确保稳产与增产.由于该技术不需要增加成本.操作简单.效果明显,近几年来应用面积逐年扩大。据研究.玉米不同品种间种可比单种平均增加10%以上:混种可比单种平均增产15%左右.比高产品种单种时的产量高到8%左右。现将该技术增产的理论与方法做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济宁3种类型的小麦主推品种济宁16(大穗型)、济宁12(多穗型)、济麦22(多穗型)、潍麦8(大穗型)、泰农18(中穗型)与临麦4(中穗型)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式,设置3个播期,研究了播期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其产量构成因素随着播期的推迟,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但与品种选育单位所处的位置、开花成熟期及苗期基本苗的大小有关;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随着播期的推迟其产量表现为大穗型品种10月15日播种的产量最高,其他类型品种产量表现为逐渐降低,明确了各个品种在济宁地区的适宜播期。  相似文献   

7.
采用2种具有相似生育期但株高不同的春小麦品种-高原448和高原437进行混播和单播试验,高原448和高原437的混播比例(粒数比)分别设为2∶1、1∶1和1∶2,分析2品种混播时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等差别。结果表明,在混播条件下,高原448和高原437的农艺性状比2品种分别单播时表现好。高原448与高原437按2∶1、1∶1和1∶2比例混播时,其产量分别比高原448单播时高16.115%、6.962%和12.950%;比高原437单播时高11.034%、 2.281%和 8.007%。其中,当高原448和高原437以2∶1混播时,小区产量的平均值分别比混播比例为1∶1和1∶2时高出8.557%和2.802%。表明,与单播相比,品种间混播具有增产作用,但不同混播比例的增产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机插产量表现及高产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穗数型、穗粒并重型、大穗型等3组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机插水稻取得高产的适宜类型粳稻品种以及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高产途径,同时设常规手栽稻对照.结果表明,在苏中地区,大穗型粳稻品种最适宜应用于机插稻,其次为穗粒并重型品种,穗数型品种不宜应用于机插稻.大面积生产上,在选用大穗型或穗粒并重型品种的基础上,拿足适宜穗数,主攻大穗增产效果最好.大穗型品种高产栽培,不论是机插稻还是手栽稻,其高产途径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不同小麦品种按不同比例混种,研究品种多样性控制小麦条锈病的田间效果,以期为利用品种多样性防治小麦条锈病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甘肃省甘谷县和北京市上庄镇当地对条锈病具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按照不同混种比例布局了25个混种处理和7个单种处理,比较了品种混种对条锈病的控制效果和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相对抗病性指数(RRI)把品种抗性加以分类,并以相对混种效果参数(REM)比较各混种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混种对小麦条锈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混种处理相对于感病品种单种病情指数平均下降30.5;混种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比较明显。在25个小麦品种混种处理中,有14个处理有增产效果(REM>1),占56%,在甘谷试验地抗病(R)品种和高感(HS)品种按质量比5∶1混种时相对感病品种单种处理抗病增产效果最好,而在上庄试验地,高抗(HR)、中感(MS)和感病(S)按质量比1∶1∶1混种时相对感病品种单种处理抗病增产效果最好。品种混种作为综合治理小麦条锈病的措施之一,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种混播的产量与品质效应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 4个小麦品种组成 11个混播群体 ,对混播的产量与品质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混播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11个混播群体平均较对照增产 2 .0 3 % ,有 2个混播群体较对照增产 5 %以上。混播产量效应大小与参与混播的品种数目及品种的冬春性有关。利用品种混播可改善小麦品质 ,使品质指标更趋均衡与合理。强筋与中筋或中弱筋品种混播可改善中筋或中弱筋品种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应用SDS-PAGE技术分析了陕优225等16个品种及3个组合杂种后代分离材料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与面包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普通小麦中罕见的Glu-B1编码来基14+15象Glu-D1编码亚基5+10一样,对面包品质有重要贡献,存在于陕优225、小偃6号等优质品种中。  相似文献   

12.
外引小麦种质材料的初步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国际挑战计划项目(GCP)提供的146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千粒质量、穗粒数、单株穗数、株高、籽粒饱满度及产量等性状的综合鉴定及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在产量、穗粒数、单株穗数等方面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性;抽穗期和成熟期对穗粒数、产量和千粒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供试品种中筛选出大穗丰产品种8个,大粒丰产品种8个,矮秆丰产品种5个,综合农艺性状好、丰产性突出的优良品种25个。  相似文献   

13.
张根  李玉嵩  陶诗顺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96-11797
[目的]了解长龄壮秧对超稀植杂交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设T1(30d)、T2(42d)T3(54d)3个秧龄处理,研究B优827、岗优725和D优527超稀植时的生长及产量情况。[结果]随着秧龄的延长,3个品种的最高分蘖期推迟。同一品种不同处理的单株最大茎蘖数无明显差异。岗优725的平均单株有效穗数为T1>T2>T3,其余两品种的为T2>T1>T3。3个品种T3处理的二次分蘖穗占总有效穗的比例下降,三次分蘖穗的比例增加。B优827和D优527的实收产量为T1>T2>T3,岗优725的为T2>T1>T3。不同品种对秧龄长短的反应有明显差异。[结论]秧龄对超稀植杂交稻的分蘖动态、有效穗及其组成、经济性状和产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在良好管理的基础上,合理选用品种,长龄壮秧超稀植杂交稻仍能保持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14.
玉米抗穗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中国玉米总产量占全国所有谷物产量的38.12%。穗腐病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在降低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同时,产生的毒素也危害人畜安全。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控制玉米穗腐病的经济、安全和有效措施。目前,国内外对玉米穗腐病的致病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鉴定出40余种病原真菌,其中拟轮枝镰孢、禾谷镰孢和黄曲霉引起的穗腐病发生普遍,危害最为严重。建立了4种玉米抗穗腐病鉴定的方法,即双牙签接种法、花丝喷雾法、花丝通道注射法和针刺果穗注射法,从数千份玉米种质资源中筛选出一批抗拟轮枝镰孢、禾谷镰孢或黄曲霉穗腐病的材料。明确了玉米抗穗腐病的物理与生化机制,主要表现为抗侵染和抗扩散两个方面。对部分材料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和抗性基因QTL定位研究,在玉米1-8号染色体上检测到60余个抗黄曲霉侵染或抑制黄曲霉毒素积累的QTL;定位了55个抗拟轮枝镰孢穗腐病、29个抗禾谷镰孢穗腐病、16个抗伏马毒素和DON毒素的QTL,并通过meta-QTL分析获得了数个能稳定表达且贡献率较大的QTL位点。创制了10余份抗穗腐病种质,育成了少数对穗腐病具有较好抗性的玉米新品种。尽管如此,抗性研究和抗病育种成果用于生产实践的事例仍很少,生产上缺乏抗穗腐病且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本文从玉米穗腐病病原类型、抗性种质筛选与评价、抗性遗传及抗性基因的发掘与分子定位、抗性机制、抗病品种的选育等方面对国内外玉米抗穗腐病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对促进玉米抗穗腐病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155份玉米自交系的类群鉴定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155份玉米自交系的播种至出苗天数、出苗至抽雄天数、出苗至散粉天数、出苗至吐丝天数、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轴粗、千粒重、叶片数、雄穗分枝数14个性状指标,并对其性状值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大穗、穗粒数、株高、散粉、环境、千粒重为玉米的7个主成分,每个主成分都比较客观地反映所控制的各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7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5.5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阈值为4.16时,将供试材料划分为5个类群:类群1含有15个品种,占9.7%,属早熟类群;类群2含有28个品种,占18.1%,属黄改系类群;类群3有31个品种,占20%,属先玉335选系类群;类群4有61个品种,占39.4%,属改良Reid类群;类群5有20个品种,占12.9%,属Lancaster类群。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玉米地方品种农艺性状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330份不同来源的河北省玉米地方品种为分析材料,对12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玉米地方品种不同个体间各性状均有明显差异,变异系数较大,其中,穗位高的变异系数最大(28.52%),千粒重和株高次之(变异系数分别为26.73%和19.32%)。聚类分析将参试材料划分为5个类群,类群与品种来源地无明显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穗位高、株高、生育日数、主茎叶片数、穗长、穗粗和千粒重,是造成河北省玉米地方品种农艺性状分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不同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3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系统分析了小麦品种间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干物质积累均呈"S"型趋势,品种间干物质积累差异主要表现在小麦返青后。百农矮抗58干物质积累量大,向籽粒分配和运输的比例也较大。分蘖力强、分蘖成穗率高、成穗数多、穗粒数多、开花后保持较高的平均灌浆速率是百农矮抗58实现高产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不同年代主要玉米品种耐旱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鉴定评价我国不同年代大面积推广的35个主要玉米品种的耐旱性.[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不同水分管理为主处理,品种为副处理,重复3次.调查生育期、单株籽粒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计算耐旱系数和产量耐早性指数,进行耐早性分析评价.[结果]单株籽粒产量耐旱系数与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的耐旱系数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6、0.522、0.542和0.350,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长>行粒数>穗粗>百粒重>雄穗长>穗位高>株高;产量耐早性指数表明,不同年代玉米品种耐旱性差异显著,随年代的变化,耐旱性呈逐渐增强趋势,2000年代玉米品种耐旱性显著优于其他年代品种.[结论]采用产量耐早性指数结合主要农艺性状耐早系数可有效评价玉米品种耐早性.参试品种中耐旱性极强的品种为先玉335和沈单16号;耐旱性强的品种为黄417、沈单7号、掖单2号、吉单180、掖单13、农大108、登海9号、鲁单981等.  相似文献   

19.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早熟玉米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早熟玉米杂交种产量与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为:株高R2>生育日数R1>穗粗R5>行粒数R7>轴粗R8>穗长R4>千粒质量R9>出籽率R10>穗行数R6>穗位高R3。进一步明确了各相关性状对产量影响的大小与主次关系。  相似文献   

20.
对关中西部地区各类中、小型砼工程中,配合比设计所积累的实验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3种关系曲线图和5组经验公式,编制出了适用于该地区选择砼配合比的参数表和砂浆配合比表,并对该地区原材料的质量状况和砼的性能特点,进行了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