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李东 《甘肃农业》2012,(3):47-48
甘肃省是全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平均每年因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1亿元。截至2009年底,全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9.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5.12%,分布于全省10个市州的37个县市区。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1.9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0%,沙化土地面积位列全国第五位,是全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是全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平均每年因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1亿元。截至2009年底,全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9.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5.12%,分布于全省10个市州的37个县市区。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1.9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0%,沙化土地面积位列全国第五位,是全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3.
克拉玛依市土地荒漠化评价及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  苏香玲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235-237
应用RS与GIS技术,利用2004年和2009年TM遥感数据,对克拉玛依市境内的荒漠化土地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市荒漠化土地面积2009年为727472.85hm2,占总面积的94.73%。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431803.62hm2,占监测区总面积的56.23%。2004年荒漠化总面积为732893.96hm2。近5a来,克拉玛依市荒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呈略微减少趋势,但荒漠化程度明显变轻,主要表现为极重度风蚀荒漠化和盐渍化荒漠化分别减少了21.96%和7.44%。  相似文献   

4.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遥感技术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校正、增强和自动分类识别,得到1986,1993和2000年3个时期土地荒漠化分布图(数字地图)、空间数据库及其面积统计。结果表明,近15年来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严重荒漠化土地大幅度减少,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多;荒漠化土地的时空转换频繁且复杂,耕地沙化和林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来源,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自然恢复使荒漠化土地发生逆转,区域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但土地生态系统还相当脆弱;其中人畜数量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是驱动荒漠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沙化土地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1999年度甘肃省沙化土地监测是以1994~1996年沙漠化土地普查为本底,用两期卫星TM影像(1994,1998)对比分析,进行了沙化土地动态监测。采用处理和分析信息结合的遥感综合监测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技术体系,结合地面监测及典型解剖调查,得出甘肃省沙化土地数据和动态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全省重点县沙化土地类型动态变化总体呈扩展趋势,同时沙化土地逆转变化也比较明显。表现在固定沙地、戈壁、风蚀残丘、潜在沙化土地增加,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闯田、非生物工程治沙地减少。各县市沙化土地类型发展与逆转并存。  相似文献   

6.
毛乌素沙地南缘湿地/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等技术手段,获取毛乌素沙地南缘1999年和2004年湿地和沙化土地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数据,并对湿地和沙化土地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 a来研究区域湿地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并呈现增加态势,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北部呈条带状分布且总体上呈逆转趋势.湿地的增加和沙化土地逆转说明生态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以张家界市桑植县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和生产性土地数据,结合生态足迹、土地生态承载力相关理论和方法,定量计算分析上述5个时期研究区域的生态足迹和土地生态承载力间的差距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桑植县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0.709 8 hm2增加到2010年的1.241 3 hm2,之后减至2020年的0.683 2 hm2,呈现出由升到降的变化趋势;耕地和草地的年平均生态足迹值分别达到79 544.60和205 445.60 hm2,人均生态足迹占比分别为24.31%和62.79%,草地的人均生态足迹占比高表明居民的肉质消费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研究区域的人均土地生态承载力由2000年的0.904 1 hm2/人,增加到2010年的1.009 8 hm2/人,再减少到2020年的0.827 7 hm2/人;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它的人均生态土地承载力基本保持水平稳定;研...  相似文献   

8.
稻鳅共生形成生态高效环保健康的现代农业种养结合模式。为探究稻鳅综合种养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进行了稻鳅综合种养试验。结果表明,在该模式下,水稻平均产量为7733.93 kg/hm2,泥鳅平均产量6120.75 kg/hm2,水稻泥鳅合计总产值为952.87万元,总利润为329.47万元,平均利润约4.15万元/hm2,相比对照组水稻单作利润7620元/hm2,增加3.39万元/hm2,增幅为444.97%。对照组平均使用化肥量为787.50 kg/hm2,试验组平均使用化肥量为368.80 kg/hm2,相比对照组减少了418.7 kg/hm2,降幅53.17%。试验组平均使用农药量5.73 kg/hm2,比对照组减少了6.27 kg/hm2,降幅52.25%。  相似文献   

9.
宁夏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以宁夏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为基础,融合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全面掌握了宁夏荒漠化和沙化现状结果及上期变化情况。监测结果显示,宁夏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263.51万hm2,占宁夏国土总面积的50.72%;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00.32万hm2,占宁夏国土总面积的19.31%。与第五次监测结果相比,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5.39万hm2,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2.14万hm2。从政策创新、科学防治、健全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宁夏荒漠化和沙化防治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相关数据显示,自1950年以来,中国年均森林火灾发生13 067起,森林面积每年损毁653 019 hm2,因灾伤亡达到580人次。1988年前,中国年均发生森林火灾达到15 932起,受害面积达到947 238 hm2,平均每年因灾伤亡788人次。1988年后,中国开始高度重视森林火灾防控,就年均森林火灾达到7 623起,受害森林面积达到94 002 hm2,因灾伤亡人数达到196人次。华经产业研究院与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11.
基于Landsat Vegetation Continuous Fields(LVCF)、MODIS Vegetation Continuous Fields(MVCF)和MODIS Land Cover(MODLC)等遥感产品和森林清查数据(NFI)检测2000-2015年黄土高原森林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黄土高原森林覆盖度升高,基于LVCF和MVCF的全区森林覆盖度均值分别由2000年的7.8%和9.6%增加到2015年的9.7%和13.2%。2)遥感产品估算的森林分布空间格局和面积差异较大,基于LVCF、MVCF和MODLC估算的黄土高原森林面积在2000年分别为726.6×104、604.7×104 hm2和325.1×104 hm2,2015年分别为926.2×104、998.3×104 hm2和400.1×104 hm2。3)遥感产品估算的省级尺度上森林面积与NFI的不一致性因省份和年份而异,LVCF与NFI一致性整体略优于MVCF,MODLC与NFI差异最大且估算的森林面积远低于LVCF、MVCF和NFI。4)遥感产品检测的陕西和山西2省的森林面积增加值与NFI一致性高于宁夏;基于遥感产品估算的宁夏森林面积及增加幅度均远低于NFI。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两系杂交早稻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底,共有139个组合通过省级或者国家新品种审定,其中,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的26个,被农业部冠名“超级稻”的品种5个。根据农业部全国农作物主要品种推广情况统计,1998—2015年共有76个两系早稻组合推广面积达到或超过0.67万hm2,累计推广753.1万hm2,其中湖南、湖北、江西3个省份累计推广697.4万hm2,占总面积的92.6%。种业公司是两系杂交早稻选育和推广最重要的力量,育成组合推广面积占总面积的41.6%,湖南省育种单位贡献最大,育成组合在湖南、江西、湖北等多个省份累计推广面积达588.7万hm2。介绍长江流域两系杂交早稻审定和推广的现状,分析主要不育系贡献率及系谱关系,提出浙江省发展两系杂交早稻的优势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对76 cm等行距机采棉根系形态指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裂区设计,分别为主区密度(M1:22.5×104株/hm2、M2:18×104株/hm2、M3:13.5×104株/hm2)和副区氮肥(N1:0 kg/hm2、N2:300 kg/hm2、N3:600 kg/hm2),分析...  相似文献   

14.
旨在为河南省不同区域小麦养分优化管理提供合理解决方案。调研采用实地问卷调查的方法,选择2014—2018年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县域作为调查地点,共得到7485份有效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小麦产量、施肥习惯、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方式等。河南省小麦产量在4500.00~10500.00 kg/hm2,氮肥投入量变化范围在0.00~939.08 kg/hm2,平均氮肥偏生产力、增产潜力分别为57.59 kg/kg和39.39%。磷肥投入量变化范围在0.00~455.40 kg/hm2,平均磷肥偏生产力、增产潜力为115.40 kg/kg和44.63%。钾肥投入量变化范围在0.00~337.50 kg/hm2、平均钾肥偏生产力、增产潜力为93.06 kg/kg和43.90%。2014—2018年,河南省小麦年际间产量表现不稳定,不合理施肥比例逐年下降,肥料偏生产力呈现递增趋势。应当根据当地土壤肥力适当减少氮肥的投入量,降低基追比,增施磷钾肥后小麦将有40%~45%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枝型春大豆品种花荚形成及产量对密度响应及其与主茎型品种的差异。【方法】2020年在田间分析4个种植密度42.0×104株/hm2(D1)、32.0×104株/hm2(D2)、27.0×104株/hm2(D3)、22.0×104株/hm2(D4)对绥农52(分枝型)、新大豆27号(独秆型)花荚形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绥农52、新大豆27号单株开花数D1较D4分别减少42.04%(其中,主茎、分枝花数分别减少9.78%、80.59%)、18.81%,绥农52主要是主茎中、上部节花数和基部第一、二分枝花数减少的结果,新大豆27号主要减少植株中、下部节开花数,开花期提前结束;单位面积总花数D1较D4分别增加6.60%(其中,主茎花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处理下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分析密度与产量的最佳配置。【方法】选取3种花育系列花生品种(花育25号、花育33号和花育36号),设置4个种植密度水平(1.2×105、1.5×105、1.8×105和2.1×105穴/hm2)处理进行列区设计试验,测定不同种植密度下各花生品种的主茎高、侧枝长等主要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筛选最佳种植密度。【结果】密度为1.2×105~1.5×105穴/hm2主茎高要显著大于密度为1.8×105~2.1×105穴/hm2;密度处理为1.5×105穴/hm2的侧枝长比其他处理显著高出1~6.8 cm;单株果数和饱果数均在低密度下最大,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种植密度对总分枝和结果枝影响差异不显著;花育33号在种植密度为1.5×105穴/hm2时产量为最大,为4 555.58 kg/hm2,其次是花育36号、密度为1.8×105穴/hm2处理,第三是花育25号、密度为1.5×105穴/hm2处理。【结论】花育系列花生品种种植密度为1.5×105~1.8×105穴/hm2。  相似文献   

17.
水氮耦合对滴灌冬小麦氮素吸收、 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南疆滴灌冬小麦氮素吸收和利用特征,为揭示滴灌冬小麦氮素高效利用机制打下基础。【方法】 以新冬22号为材料,开展水氮裂区设计试验,滴施纯氮为主区,设N1(138 kg/hm2)、N2(207 kg/hm2)、N3(276 kg/hm2)和N0(对照,不施氮肥)4个水平;滴水量为副区,在统一冬灌900 m3/hm2的基础上,起身期以后设W1(1 800 m3/hm2)、W2(3 150 m3/hm2)、W3(4 500 m3/hm2)3个滴灌水平,共12个处理。【结果】 (1)适当增加水氮供应量有利于提高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其中N3W2、N3W3、N2W2和N2W3处理的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开花前是氮素积累量的主要时期,其平均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78.28%,拔节-扬花期是氮素吸收速率高峰期,并以N3W2、N2W3和N2W2处理最高,分别达6.38、5.81和5.01 kg/(hm2·d)。(3)各器官氮素转运量及对籽粒氮素积累的贡献率大小为叶片>茎鞘>颖壳+穗轴;N3W2和N2W3处理的营养器官氮素转移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达158.34和147.49 kg/hm2;N3W2、N2W2和N2W3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达15.73%、15.41%和14.18%及1 475.94、1 256.97和1 217.78 kg/hm2。(4)滴灌冬小麦的产量构成及水、氮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水氮耦合效应,N3W2、N2W3和N2W2处理的产量较高,其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效率及灌溉水利用效率也最大。【结论】 207~276 kg/hm2的施氮量和3 150~4 500 m3/hm2的春季滴水量是该地区较合适的水氮供应范围,当施氮量为275.08 kg/hm2和滴水量为4 457.89 m3/hm2包括冬灌900 m3/hm2时,产量可达最大为8 558.73 kg/hm2。  相似文献   

18.
天山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土地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和生态风险进行分析评价,为天山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建设提供依据.[方法]以研究区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计算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风险指数,进行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结果]1990-2018年,区域以耕地、林地和...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新疆南疆地区水肥耦合对滴灌冬小麦生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新冬52号为供试材料,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灌水处理3个水平:W1(2 241m3/hm2)、W2(3 486m3/hm2)、W3(4 731m3/hm2);设置施肥处理(氮素)4个水平:N0(0 kg/hm2)、N1(135 kg/hm2)、N2(195 kg/hm2)、N3(255 kg/hm2),分析不同水氮组合对滴灌冬小麦株高、叶面积、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细胞间隙CO2浓度(Ci)、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1)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或施N的增加, 新冬52号冬小麦的株高、叶面积、光合特性和产量呈现同步增加趋势;(2)但灌水量过少时(W1处理),增加N并不明显提高产量和光合性能;当灌水量提高到W2和W3水平后,株高、叶面积、光合特性和产量随着施N的增加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表现出以水带肥的良好效果。 (3)在各处理中, W3N2(灌水4 731m3/hm2、施氮N195kg/hm2)的产量最大(8 570 kg/hm2),相对应的各项光合特性值也达到最大值; (4)W2N2处理(灌水3 486m3/hm2、施N195kg/hm2)的产量则处于次大值(8 465 kg/hm2),W2N2的光合特性值并非最大,但其N农学利用率达到最大值(16.69 kg/kg ),灌溉水生产效率也达到最大值(1.66 kg/m3 );(5)W2N2与W3N2相比,虽然产量减少了105 kg/hm2(减少1.2%),但灌水量减少了1 245 m3/h2(减少26.3%)、施肥量减少60 kg/hm2(减少23.53%)。【结论】灌水3 486 m3/hm2和氮肥195kg/hm2 的技术组合可作为新冬52号冬小麦的节本增效生产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以云南省为研究区,探究云南省2005-2017年间土地及森林覆盖情况及动态变化分析,为云南森林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在大区域分类研究中的优势,选取2005、2010年和2017年3期的Landsat系列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采用随机森林方法,监测研究区内土地及森林覆盖空间分布、动态变化及转移情况。得到总体精度分别为75.55%、75.33%和83.42%3期影像分类结果。结果表明,森林总面积分别为2 006.19×104hm2、2 015.77×104hm2和2 067.21×104hm2,占到研究区总面积的52.30%、52.55%和53.88%。研究期内云南省森林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