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云南新街至河口高速公路沿线植被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街—河口高速公路沿线的次生裸露边坡自然恢复植被的调查,共发现植物40种、20科。自然恢复2 a的边坡为红藤 葛藤 狗牙根植被群落,恢复20 a的边坡为粽叶芦 马鹿草 山蚂蝗植被群落,恢复40 a的边坡为滇桐 银合欢 荩草群落。通过对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及优势度的研究表明,新街—河口沿线次生裸露坡面随着自然恢复时间的增加,其物种丰富度和乔木优势度不断增加,占优势群落的均匀度也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
对崎峰茶金矿废弃地破坏区自然恢复植被及周边未破坏区自然植被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原理,为废弃地植被修复的植物材料和群落配置模式提供建议。植被调查采用样方法,研究地植被物种总计134种,隶属53科104属,均为乡土物种。其中破坏区自然恢复植被处于次生演替初期,总计物种55种;菊科、蔷薇科、蝶形花科、唇形科等优势科草本对不良生境具较强抗性和适应性。未破坏区自然林是植被修复的重要种质资源库,总计物种88种,与破坏区物种构成具较大差异;优势科为菊科、蔷薇科、毛茛科、桦木科等;乔、灌层优势种分布的海拔梯度格局较为显著,乔木层优势种为蒙古栎、山杨等,灌木层优势种为六道木、小花溲疏、毛榛、卵叶鼠李、山杏等。稳定度指数法评价筛选出的13个典型原生植物群落对破坏区植被恢复的群落配置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小陇山林区金矿废弃地人工恢复植被和自然恢复植被为对象,采用样方法对草本层植物进行了调查,计算物种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分析不同人工植被恢复下草本层植物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金矿废弃地共出现草本植物17科44属52种,其中菊科15属21种,豆科5属6种,蔷薇科4属4种,伞形科4属4种,这4科植物适应能力强,总体表现为单属单种植物较多;2)群落中水蒿、牛尾蒿、紫花苜蓿、大火草重要值(IV)表现最高。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措施,均能形成植被,各群落物种Simpson指数(D)和Evenness均匀度指数(E)变化不大;3)不同恢复年限油松林下草本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R) 、Evenness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与油松林龄增长一致,表现在5 a时多样性指数随油松林龄增加而增大,10 a时随油松龄增加而减小;4)人工建植日本落叶松+刺槐和油松+云杉,能够增加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是金矿废弃地人工植被恢复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为林区矿山废弃地植被可持续经营管理和植被恢复物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蔡品迪 《吉林农业》2014,(18):22-25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修文县喀斯特示范区植被群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示范区植物种类相对丰富,但是物种组成以矮、小高位芽植物为主,并且萌生植株比例较高,株数密度过大,群落演替到顶级群落难度大;物种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层次的变化存在着一定差异;随着演替进展,总生物量呈上升趋势,但各层次生物量分布较不合理,在乔木林阶段乔木层生物量所占比例较低,而灌木层却依然占有很高的比例,群落总体处于一个较低的演替阶段,需要进行结构调整,优化物种组成结构,才能促进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择黔东南S308和S311省道的3种不同边坡类型,采用样带相邻格子法进行调查,分析自然恢复群落的种类组成、重要值、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结果表明:(1)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中形成的裸露边坡,在3~7年以后开始逐渐自然恢复植被,3种不同边坡类型自然恢复植物种共有24科29属30种;其中S308土夹石边坡、S311石质边坡和S311土质边坡恢复的植物科、种分别为16科18种、17科22种和5科5种;(2)边坡早期自然恢复的乔、灌、草优势植物种主要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光皮桦(Betula lumunifera)、盐肤木(Rhus chinensis)、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醉鱼草(Buddleja lindleyana)、小果南烛(Lyonia ovalifolia)、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及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铁芒箕(Dicranopteris linearis);(3)不同边坡类型自然恢复植物群落的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丰富度指数大小依次为石质边坡土夹石边坡土质边坡;物种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大小依次为土夹石边坡石质边坡土质边坡。乔、灌、草植物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以大行山低山丘陵区的酸枣群落、侧柏群落、刺槐群落和栓皮栎群落为对象,通过对4种群落土壤种子库研究,揭示了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种子库的种类组成、多样性特征及种子库物种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1)菊科为4个群落地上植被中所共有的科,且所占比例较大;刺槐群落拥有的植物科数和种数最多;4...  相似文献   

7.
采用乔灌草配置模式(复层群落结构为乔木+小乔木+灌木+矮灌木+草本)对广东省顺德区大良街道大睡牛岗和大富山两座滑坡山体石质坡面进行复绿,复绿(1.5~2.0年)后,调查两座滑坡山体石质边坡复绿植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特征(复层群落结构、群落数量特征、多样性指数)和周边原生植被对岩质边坡复绿植被的影响,研究两座滑坡山体石质边坡复绿效果.结果表明,两座复绿边坡15个样方共112个物种(草本31种、灌木33种,乔木48种),分属45科96属,其中87种为人工栽植的乔灌草;复绿边坡中的常绿木本:落叶木本为4.3:1;丰富度指数(R0)、Simposon指数(D)、Shanna-Wiener (H’)、Pielou(E)指数为乔木>灌木>草本.大睡牛岗岩质边坡植物种类丰富,群落数量特征、多样化指数、复层植物群落结构和邻近原生植被对复绿边坡的边缘效应影响均优于大富山.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广州市车陂涌华南农业大学河段河岸带的草本植物群落特征,为城市河岸带生态功 能的恢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线路踏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样方内草本植物种类和 盖度等指标,计算群落内物种的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分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广州市车陂涌华农河段河 岸带的草本植物群落共有植物 60 种,隶属 28 科和 54 属,科属分布较分散。菊科植物占 18.33%,白花鬼针草(Bidens pilosa var. radiata)是该群落的优势种。本土植物 40 种,外来植物 20 种,外来入侵植物 11 种。群落 ShannonWeiner 指数、Simpson 指数和 Pielou 均匀度指数分别为 2.66、0.86 和 0.71。【结论】广州市车陂涌华农河段河 岸带的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较丰富,少数科属多样性突出,群落结构不稳定;外来入侵植物占优势,存在外 来物种入侵风险;建议选用本土植物优化河岸带植被结构,开展入侵植物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珠三角地区广泛分布的林地土质边坡植物群落结构、优势种群组成、物种多样性等特征,对广州、深圳、惠州、肇庆等地的林地边坡植物进行了典型样地调查,从而为该类地区近自然生态边坡的植被复绿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共记录维管植物147种,隶属62科124属,优势科有禾本科、蝶形花科、大戟科和茜草科,分别占调查范围内所有种的8.2%、6.8%、6.1%和5.4%;频度大于0.5的植物有木荷、芒萁、桉树、木姜子、九节和乌毛蕨均具有较高的重要值。各群落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479~0.89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311~2.457,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463~0.820,3种指数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不同样地植物群落间相异性系数为0.463~0.833;不同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差异主要受到边坡立地环境与优势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植被恢复过程体现在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上,以金安桥水电站弃渣场植被恢复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方法对其植被群落恢复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弃渣场植物物种由7科10个种组成,2010年增加到9科12种,2011年增加到10科14种.同时随着渣场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从1.23增加到4.47,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从0.75增加到0.81,Pielou均匀度指数从0.29增加到0.43,生态优势度Simpson指数从0.39下降到0.28.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空间异质性增强,草本层和灌木层从较为均匀的状态逐渐形成镶嵌型空间格局,植物群落中各个种群的水平分布呈集群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11.
太湖百渎港湿地植被恢复区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百渎港河口湿地是太湖水域建成的第一块规模化河口湿地,于2006年底完成植被恢复建设。2009年对百渎港湿地植被恢复区内植物种类和群落分布特征进行初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共有植物49种,隶属于33个科45个属,其中蓼科5个种,禾本科、菊科、水鳖科各4个种,十字花科、眼子菜科、豆科各2个种,其他26个科共包括26个种。②物种丰富度指数随着基底高程的降低而变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基本一致,先降低后升高,Simpson优势度指数则先升高后降低。③恢复后的湿地植物群落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挺水植物(芦苇和茭草群落)、荷花和沉水植物群落的盖度分别是恢复初期的1.25、1.14和2.83倍;群落已进入自然演替状态,但整体生物量还偏低,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乌云娜  裴浩  冉春秋  李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471-6475
基于对科尔沁沙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禁牧、弃耕)植被恢复系列的群落学调查,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种类组成、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生态优势度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到固定沙地,每一阶段都对应着一个典型的群落类型,每一群落类型都有一个作用明显的优势种。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群落生态优势度指数、生活型结构和分类科属组成的变化,都表明了植被发育程度的提高和群落生态功能的恢复。在演替早期,一年生、二年生和旱生植物功能群在各个阶段始终保持着较高的优势地位,对群落生态功能的发挥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演替的进行,多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不断增加,表明多年生植物在群落功能维持中占据重要地位。藜科植物在演替过程中种类数量较为稳定,特别是在演替早期藜科植物占有很高的优势度。禾本科种类随演替进展不断增加,且在群落中的优势度逐渐上升。禾本科和豆科种类的增加表明草地质量改善和提高,同时,土壤理化性质也随之改善。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依次为:固定沙地>撂荒地>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流动沙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群落的组成变化是物种适应性和群落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物种、功能群组成的变化,基本反映了群落结构复杂化和环境基质稳定性增强等一系列植被与生境系统变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福建滨海地区岩岸景观、沙岸景观和泥岸景观可选择的耐盐园林植物种类、群落结构和适宜的配置模式,为福建滨海地区绿化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采取野外实地调查获取福建滨海地区耐盐园林植物种类,通过访谈、专家咨询与资料查阅相结合的方法,对岩岸景观、沙岸景观和泥岸景观进行耐盐园林植物选择与配置。【结果】岩岸景观可选择的耐盐园林植物有44种,以岩生灌草丛和亚热带阔叶乔木山地林构成植物群落;沙岸景观可选择的耐盐园林植物有50种,以沙生草本植被、沙生灌木植被、沿海防护林和混交林构成植物群落;泥岸景观可选择的耐盐园林植物有60种,以真红树植物、海岸陆缘半红树林和岸后季节性雨林构成植物群落。【结论】3类海岸景观的园林植物种类选择与配置构想模式,可作为福建滨海地区耐盐园林绿化植物应用工作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广东大宝山矿区尾矿库植被演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广东大宝山4个尾矿库环境特点和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大宝山尾矿库区内植物种类总体上较为稀少,不同尾矿库区内植物群落组成差异比较大,其中禾本科植物种类较多,其次为菊科植物和豆科植物,表明这3个科的植物较其他科植物更容易适应尾矿库环境,特别是禾本科的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从样地1到样地4,物种多样性指数也依次增加,表现出由较少先锋物种种类组成的简单群落向稳定复杂群落方向演替的趋势,反映了植物群落结构随演替时间的延长越来越趋向复杂化.研究还表明物种多样性与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与重金属含量(Cd、Cu和zn)显著负相关,尾矿库区的高浓度Cd、Cu和Zn是影响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一步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空间换时间的研究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南缘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与固定沙地过渡带和固定沙地内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沙地内植物群落多样性呈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各演替阶段均有不同的植物群落和优势物种。豆科和藜科植物作为流动沙地的先锋物种,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禾本科和菊科植物由流动沙地到固定沙地,其种类变化较大,表明其在沙地恢复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萝摩科植物可作为区分流动沙地和其它沙地类型的指示性植物;马齿苋科和紫薇科植物仅在固定沙地中出现,已成为判断固定沙地的标志性植物。除沙地恢复过程中人为播种的柠条和沙蒿外,流动沙地阶段的优势物种是沙米,半固定阶段是沙生冰草,半固定沙地与固定沙地过渡地带是老瓜头和地梢瓜,而固定沙地则为花棒和地梢瓜。因此,在沙漠化治理中应根据不同的沙地类型选择不同的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16.
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植物多样性与退化程度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退化程度下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草原退化程度加重,植物种数目逐渐减少,其中禾本科植物物种明显下降,而豆科、菊科、莎草科植物物种数目变化不大;生活型内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半灌木类植物种逐渐减少,而一、二年生草本则呈现"低-高-低"的波动变化;中生植物物种数目在群落中所占比例明显下降,而中旱生和旱生植物所占比例逐渐上升;在草原退化过程中,植物群落发生了羊草+杂类草草原-羊草+寸草苔-寸草苔的逆向演替;随草原退化加剧,群落α-多样性明显下降,其中重度退化草地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分别比轻度退化草地下降了27%、62%、61%;β-多样性指数表明,轻度退化草地与中度、重度退化草地的群落结构相似性较低,中度与重度退化草地之间相似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西泉眼水库消落带水生植物群落及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泉眼水库消落带现有植被的调查,分析了消落带植物物种组成、生活型和群落结构特征等现状,并运用TWINSPAN法对消落带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以积累西泉眼水库消落带植物群落的生态学数据,为消落带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调查发现:研究区植物有27科57属82种植物,种类最多的为禾本科(Gramineae)和菊科(Asteraceae);研究区植物较为丰富但植物地理成分简单,研究区植物生活型多以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湿生植物占优势,水生植物较为匮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刈割是草原主要利用方式之一,植物功能群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是判别干扰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生态学指标。研究不同刈割干扰下羊草草甸草原植物功能群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了解刈割干扰下草原功能群与多样性变化过程和机制,为退化割草地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时空刈割配置为试验平台,于2014—2018年植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即每年8月初),采用样方法对各个小区进行群落植被调查。分析一年一割(G1)、两年一割(G2)、漏割带10 m(G3)、漏割带5 m(G4)和对照(CK)处理下草甸草原群落功能群和物种多样性变化以及刈割时间和不同刈割处理间的交互作用,探讨植物功能群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结果】 研究发现羊草(Leymus chinensis)在不同刈割制度下均为优势物种,但是随着刈割频次的增加呈现出羊草重要值逐渐降低,退化指示物种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e)等重要值增加的趋势;两年一割处理下羊草、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长柱沙参(Adenophora stenanthina)、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和草地早熟禾(Poa ratensis)等植物重要值均高于其他处理。一年一割和常年不刈割处理下草地植物禾本科和豆科植物重要值所占比例减少,以退化植物居多的菊科和莎草科植物所占比例增加,在漏割带为10 m处理草地的豆科植物增加;刈割处理5年后,不同刈割制度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有增加,其中漏割带为10 m处理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增加明显。5个刈割处理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不同,其中G3和G4处理草地的群落均匀度有增加的趋势,分别增加16%和5.8%,G1、G2和CK草地群落均匀度指数下降,其中G1下降最大(下降了1.8%),其次是CK(下降1.6%),G2草地下降最少。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分析表明经过5年不同刈割处理,漏割带10 m处理的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植物功能群禾本科重要值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毛茛科和菊科重要值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长期高频度刈割会导致草原退化,同样对草原长期不利用也会致使草原发生逆行演替;两年一割和漏割带为10 m的连年刈割均可以缓解群落中禾本科等优势植物比例下降,促进毛茛科植物比例增加;经过5年的不同刈割处理,漏割带为10 m的刈割处理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有所提高,即对草原进行适度刈割干扰(两年一割和漏割带10 m)有利于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白刺灌丛(Nitraria tangutorum Bobr.)是在石羊河下游存活面积最大的天然植被类型,研究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群落的结构和数量特征可为该区白刺群落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白刺灌丛生长及其生境状况,在石羊河下游选择了初期发育、稳定、衰退、严重衰退的群落,研究了各演替过程中各阶段的群落物种组成、生活型谱,群落盖度、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各演替阶段群落的相似性特征.结果表明,从初期发育阶段到稳定阶段的群落物种数量明显减少,而从稳定阶段至严重衰退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是逐渐增加的.在整个演替过程中,1年生植物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至严重衰退阶段时1年生植物所占的比重高达80%.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盖度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月份也不相同,5-10月群落盖度的平均值为稳定阶段>初期发育阶段>衰败阶段>严重衰败阶段.各演替阶段多样性Simpson、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5-10月均呈现波动变化特征,Simpson、Shannon-Wiener指数大小顺序均表现为初期发育阶段>严重衰退阶段>衰退阶段>稳定阶段,而均匀度Pielou指数为衰退阶段>严重衰退阶段>稳定阶段>初期发育阶段.各演替阶段群落之间的相似性均较低,演替序列越相近,相似性系数越高.  相似文献   

20.
徐莹梅  田胜尼  周疆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225-2227,2277
对安庆月山铜尾矿废弃地定居的旱柳群落结构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分析。调查发现,该调查区域内自然定居的高等植物24种,隶属于13科24属。木本植物中以旱柳为主,草本植物中以白茅、芦苇和水蜡烛为主;群落中木本植物中旱柳的重要值为2.34,远高于其他定居的木本植物,其为铜尾矿木本植物群落的建群种和优势种,该群落为旱柳群落。该群落的多样性较低,其Simpson指数为0.615 3,Shannon-Wiener指数为2.557 0,均匀度E为0.193 6。结果表明,铜尾矿废弃地定居的旱柳群落结构简单,群落多样性指数低,属于草本植物群落向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初期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