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取实地监测法研究城市滨水绿地的郁闭度以及平均树高对微气候和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在2019年春季(4月),对宝鸡市渭河公园和渭河生态园的9种滨水绿地和1个空地对照进行微气候指标监测,包括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人体舒适度采用温湿指数来评价。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各样地的温度先增长后下降,在12:00-14:00期间出现最大值;风速则出现多个峰值。具有中郁闭度配置的滨水绿地的温度值和风速值较高,其中具有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的平均温度最高,为14.7℃;具有中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的平均风速最高,为2.8 m·s-1;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增长,其中具有中郁闭度高平均树高配置的滨水绿地的平均相对湿度最高,为61.6%。各样地的人体舒适度均在上午时段出现明显的增长,随后趋于平稳。显著性分析发现具有中郁闭度及中、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产生的降温、增湿以及防风的作用显著优于其他配置的滨水绿地,其中具有中郁闭度、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的降温、增湿以及削减风速的作用最显著,效率分别为12.19%、39.58%、20.40%,全天的人体舒适度评级为“冷”。综上,具有中郁闭度、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可以更高效地改善微环境,更适宜春季居民的日常游憩。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研究区及普通对照绿地群落气象因子的监测,对比分析二者总体降温增湿效应差异及规律,揭示与评价前期研究的热岛改善关键技术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地区域热岛效应的改善情况.[方法]自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在研究区及普通对照绿地同步对比监测,利用Kestre14500手持式气象仪和Fluke-63红外测温仪测定不同结构植物群落内气温、地温、相对湿度,对比分析二者及研究区内各植物群落降温增湿效应.[结果]绿地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呈现降温增湿效应,其中夏季最强,秋季次之,春季较弱,冬季则呈现保温干燥效应.春季、夏季和秋季不同结构类型绿地整体降温增湿效应排序为乔-灌-草>乔-草>灌-草>草坪.研究区绿地年均降低气温0.9℃,降低地温9.7℃,增加相对湿度3.6%.研究区绿地在春季、夏季和秋季降温增湿效应,冬季保温干燥效应,年均降温增湿效应三个方面均强于普通对照,尤其在夏季和秋季降低气温、夏季增加相对湿度、年均降低地温三方面显著强于普通对照(P<0.05).[结论]进一步验证植物种类及配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缓解区域热岛效应,并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好的服务及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2015年春、夏、秋季选择大庆市区4块不同位置(距城市中心距离)的湖泊湿地及周边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方法,分析位置特征对周边环境温湿度的影响。每天8:00~18:00,每2 h分别对4块不同位置湖泊湿地和对照处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同步测定,连续测定7 d。结果显示:春、夏、秋季均具有增湿降温效应。其中,夏季的增湿降温效应最强,春季其次,秋节最差。在春、夏、秋季中,不同位置对湿地的降温增湿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城市中心湖泊湿地近郊区湿地2(距城市中心8.6 hm)近郊区湿地1(距城市中心40.4 hm)远郊区湿地。在三个季节中,温湿度日变化表现为早晚弱,中午强,受环境温度影响比较大。春、秋季12:00~14:00为降温增湿变化幅度最大时段,而夏季14:00~16:00为降温增湿变化幅度最大的时段。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园绿地可以美化城市生态环境和改善城市局地小气候,在城市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临安博物馆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测量5 个研究区小气候因子及植物叶面积指数,对小气候因子与人体舒适度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水体和山地海拔具有降温增湿的效果;生理等效温度(PET)与空气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夏季不同绿地类型温湿度及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5种不同树种组成的绿地类型,对其内部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定点实时监测,以研究不同绿地类型在调节局地小气候功能方面差异.结果表明,①夏季高温时段杉木林和无患子-国槐混交林的降温效果较为明显,低温时段雷竹林的降温效果最为显著.②夏季高温时段杉木林和乐昌含笑-桂花混交林的增湿效果较为明显,低温时段雷竹林的增湿效果较为突出,与降温效果差异相比,5种绿地的增湿效果差异相对较小.③夏季不同绿地类型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差异不十分明显,只有无患子-国槐混交林的负离子浓度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绿地.④综合相关指数,认为以杉木林为代表的森林型绿地和以无患子-国槐混交林为代表的防护型绿地是夏季对人类较为适宜的绿地类型.  相似文献   

6.
下垫面类型对其温湿效应及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春夏秋三季城市公园绿地不同下垫面内温湿特征的实地观测,研究不同季节各下垫面内的温湿效应变化特征及人体舒适度改善效应差异,结果表明,下垫面类型对其温湿特征和人体舒适度有显著影响,不同下垫面类型间温湿效应及人体舒适度水平有显著差异:下垫面类型在春季对其降温增湿强度有极显著影响,在夏季对降温强度有极显著影响,在秋季对降温强度有显著影响,各下垫面三季降温强度由高至低的排序是:林地水体硬质铺装草坪建筑,增湿强度由高至低排序为:林地草坪水体铺装建筑.下垫面类型在春、夏两季对其人体舒适度有极显著影响,秋季存在显著影响,三季均为林地的舒适度情况最好,建筑最差,人体舒适度改善效应由强至弱的排序为林地水体草坪铺装建筑.  相似文献   

7.
选取5种不同树种组成的绿地类型,对其内部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定点实时监测,以研究不同绿地类型在调节局地小气候功能方面差异。结果表明,①夏季高温时段杉木林和无患子-国槐混交林的降温效果较为明显,低温时段雷竹林的降温效果最为显著。②夏季高温时段杉木林和乐昌含笑-桂花混交林的增湿效果较为明显,低温时段雷竹林的增湿效果较为突出,与降温效果差异相比,5种绿地的增湿效果差异相对较小。③夏季不同绿地类型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差异不十分明显,只有无患子-国槐混交林的负离子浓度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绿地。④综合相关指数,认为以杉木林为代表的森林型绿地和以无患子-国槐混交林为代表的防护型绿地是夏季对人类较为适宜的绿地类型。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6种下垫面不同季节温湿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北京市玉渊潭公园6种不同下垫面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下垫面四季温湿效益的研究。每天8:00-18:00,每2h分别对6种下垫面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同步测定1次,春、夏、秋、冬各季分别连续测定7d。结果表明:城市中的绿地和水体具有明显的微气候效应。绿地夏季的降温增湿效果最明显,其次为春、秋季,冬季的温湿效益最小。在春、夏、秋季,绿地具有降温作用,在冬季,绿地具有保温作用。夏季,水体下垫面的降温作用比较明显,仅次于乔灌草下垫面,其降温值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下垫面。夏季绿地比铺装温度低0.8~4.1℃。不同类型下垫面春、夏、冬季的相对湿度高低趋势一致,均为:水体>乔灌草>灌草>草坪>铺装>建筑,秋季为:灌草>乔灌草>水体>草坪>铺装>建筑。夏季水体比建筑的相对湿度高10.2%~15.4%。  相似文献   

9.
该试验选择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西段4块不同结构类型的绿地为研究对象,即草坪、刺槐纯林、油松纯林、刺槐-油松混交林,进行了连续9d的测试.通过测定分析,得出不同植物群落结构类型的园林绿地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温度、湿度的分布规律及差异.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在3种天气条件下,油松纯林的日平均温度最低,相对湿度最高;在晴朗天气一天中的高温时段,草坪的温度最高,相对湿度最低;在晴朗天气高温时段2:00时,在水平方向上,刺槐-油松混交林的相对湿度比草坪高13·4%,温度比草坪低1·6℃.经SPSS方差分析,刺槐-油松混交林的降温增湿效果均达到显著水平(α=0·05).刺槐-油松混交林的降温增湿效果最好,草坪的降温增湿效果最差.在垂直方向上,混交林的温、湿度变化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0.
校园内不同绿地类型降温增湿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8年内蒙古农业大学东校区内,选择乔+灌+草、乔+草和草坪3种绿地类型和对照水泥地,对校园内不同绿地类型的降温增湿效应以及不同绿地类型的大气温度、地表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校园的3种绿地配置中,不论是乔+灌+革、乔+草还是草坪,相对于水泥地面来说,都有明显的降低地面及大气温度,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尤其在1d中温度最高、空气湿度最小的中午作用更明显.观测期间,乔+灌+草、乔+草、草坪对于大气温度的平均降温率分别为10.1%、8.3%、6.6%;对于地面的平均温度的降温率分别为43.6%、41.4%、31.3%;对于大气湿度的平均增湿率分别为44.3%、29.8%、16.5%.乔+灌+草复层结构降温增湿效应最大,而且养护成本较低,因此在校园绿化建设中应该适当增加其所占比例.  相似文献   

11.
城市道路绿带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地绿量对热岛效应的调控功能受到广泛关注。以福州市仓山区道路绿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19年9月的Landsat-8 OLI/TIRS和12月的GF-1影像数据,利用辐射传输方程法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并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法和分层分类法提取典型树种,结合实地测定叶面积指数完成对道路绿带绿量的计算,进而分析城市道路绿带绿量与地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道路绿带对周边环境具有一定的降温作用;2)道路绿带的位置与面积差异会对其发挥降温效应产生影响;3)在不同绿带面积范围内,绿量与地温的关系不同。当绿带面积<1 hm2或>10 hm2时,地温分布几乎与绿量无关,在1~10 hm2面积范围内,二者呈负相关;4)绿量在绿带面积为1~4 hm2的降温效率优于在4~10 hm2,单位绿量可分别平均降温0.343℃~0.373℃、0.087 8℃~0.157 2℃。通过分析不同面积范围内城市道路绿带绿量与地温的关系,以期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科学规划城市道路绿地提供新思路与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三维绿量对怀化市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绿地48个典型植物群落夏季11:00—15:00时间段降温、增湿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群落高度、分层数、总三维绿量密度、乔木三维绿量密度、灌木三维绿量密度与降温率和增湿率呈显著正相关,地被植物三维绿量密度与降温率和增湿率呈显著负相关;当乔木三维绿量密度接近9.9 m3/m2时,降...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生命支持系统,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地的建设质量也逐渐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随着生态城市的提出与建设,城市绿地生态效能的研究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诸多学科的研究热点。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能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是城市发展达到良性循环的必然趋势。笔者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从降温、增湿、固碳放氧、降噪、抗污染、生态保健、生物多样性保护7个方面论述了城市绿地生态效能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系统归纳了生态效能的研究方法、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规划的构建途径,以期为其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GIS技术,从地形地貌分析、景观生态分析、游憩理论分析、视觉景观分析4个方面对重庆市秀山县城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数字化分析,在该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核主导、二环环绕、三带深入、四区贯穿、绿网密织、星罗棋布"的混合式绿地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上海城市典型林荫道夏季温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上海市6条不同覆盖率的城市林荫道作为研究对象,7:00~19:00每2h对样地样点和对照点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同步测定,连续测定12h。以无林荫覆盖道路为对照,分析城市林荫道的覆盖率、树种与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为城市林荫道的建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6个时间段林荫道均表现出降温增湿效应;覆盖率与林荫道降温增湿效应成正相关关系,即林荫道的降温增湿能力随着覆盖率的增加而增强;作为林荫道行道树树种,香樟比悬铃木的降温增湿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由城市绿地、农田、林地、湿地和水域构成的绿色空间对于保障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宜人和居住舒适,以及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清其景观动态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指导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合理规划以提升其大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北京市中心城为研究范围,选取1992、2000、2008、2016年4个时间节点进行绿色空间演变驱动机制研究,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探究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对绿色空间演变的影响作用。结果社会经济因素与各地类面积演变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常住人口、建设用地面积4项影响因子对各地类面积演变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均大于1;自然因素中影响各地类斑块类型面积指数演变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均小于1。结论社会经济是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演变的直接驱动力,人口规模的增加、地区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导致绿色空间演变的重要因素,而自然因素对绿色空间演变的影响作用相对静态,且不如社会经济因素明显。本研究科学合理地阐明了影响绿色空间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制定合理科学的绿地发展、保护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绿道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研究珠三角地区的都市绿道类型、郊野绿道类型、生态绿道类型等3种类型绿道,设立了302个样方,对乔木、灌木和地被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对其空间结构、郁闭度和盖度以及配植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以下结论:①3种类型绿道采用乔+灌+草的复层结构形式显著高于其他结构,其所占比例都市型(79.8%) > 郊野型(60.7%) > 生态型(45.7%)。②都市型绿道的乔木郁闭度显著高于生态型绿道,相对郁闭程度都市型(0.066) > 郊野型(0.040) > 生态型(0.026)。3种类型绿道的乔木、灌木和地被的总体覆盖程度没有显著差异,相对盖度生态型(0.068) > 都市型(0.067) > 郊野型(0.060)。③绿道乔木的配置模式,列植模式出现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模式,占65.6%;绿道灌木的配置模式,列植、丛植的模式在绿道中出现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模式,列植占52.0%,丛植占31.5%;绿道地被植物的配置模式,单一式的地被植物配置模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所占比例为64.6%。  相似文献   

18.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在解释城市绿地降温效应原因机制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绿地格局对其降温效果的制约,并以南京为例,对城市绿地降温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为城市绿地的科学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合肥市中心城区绿地可达性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对合肥市中心城区(二环内)绿地进行可达性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运用景观可达性的概念与原理,建立城市绿地可达性模型,采用费用加权距离方法,结果表明:1)绿地破碎化较为严重,但绿地可达性总体较好;2)绿地可达性的空间格局仍存在不均衡;3)一环内外绿地可达性存在明显差异;4)城市绿地可达性分析是衡量城市绿地服务功能社会公平性的有力手段,充分体现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城市绿地可达性分析结果能有效地评价城市绿地格局和服务功能,可为合理调整与设计城市绿地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