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明确贵州山豆根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山豆根根腐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保湿培养法和组织分离法对感染根腐病的山豆根植株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对代表性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从收集的病株组织样本中共分离获得200株真菌菌株,选取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差异明显的67株菌株进行ITS测序并在NCBI数据库进行BLASTn比对分析,结果显示,67株菌株中包含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35株、茄腐镰刀菌(F.solani)7株、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 rosea)23株和帚状弯孢聚壳(Eutypella scoparia)2株。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代表性菌株和茄腐镰刀菌代表性菌株均可侵染山豆根引起典型的根腐病症状,且茄腐镰刀菌致病性明显强于尖孢镰刀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认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分别为尖孢镰刀菌和茄腐镰刀菌。【结论】贵州山豆根根腐病主要由尖孢镰刀菌和茄腐镰刀菌复合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2.
从西瓜根腐病病株中分离得到镰刀菌10株,经鉴定分别为尖孢镰刀菌(7株)、串珠镰刀菌(2株)、茄病镰刀菌株(1株).其中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较强,发病率为88.2%,其他两种菌的发病率较低,分别为28.4%和29.7%.对尖孢镰刀菌进行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明表明万寿菊杀菌素水乳剂与适乐时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大豆根腐病是导致大豆减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但危害重而且防治困难,而尖孢镰刀菌是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的优势菌种,为研究大豆尖孢镰刀菌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情况,采用蛇床子和知母的提取物对大豆尖孢镰刀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蛇床子和知母的提取物对大豆尖孢镰刀菌都有抑制作用,蛇床子提取物在浓度为20%时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为90.36%,而当知母提取物浓度为40%时,抑菌率为65.27%。  相似文献   

4.
从豌豆病株和健株的毛根、根、茎、枝、豆荚主脉、果实中分别分离获得的根腐病病原菌有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链格孢菌。3种病原菌在豌豆病株和健株上均有分布,病株的病原菌分布明显高于健株,且镰刀菌为优势种群,占样品总数的55.6%,是导致豌豆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豌豆根腐病病原菌的分布集中于根茎部,在病株的茎分枝、豆荚主脉及果实等部位则主要分布着链格孢菌,表明镰刀菌根腐病主要以土壤带菌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5.
为了获得具有抑制镰刀菌根腐病的生防菌,从研究较少的兰坪铅锌尾矿极端环境中采集样品分离菌株,运用平板对峙法从中进行4种镰刀菌根腐病拮抗菌的初筛,共获得10株有抑制效果的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和发酵液涂布法进行复筛,获得1株抑菌活性较强的拮抗菌株KC 121.根据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测序结果分析,将KC 121菌株鉴定为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抑菌试验结果显示,KC 121对根腐病的4个病原菌(腐皮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和拟枝孢镰孢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同发酵液相比,菌体的抑菌效果较好.KC 121对拟枝孢镰孢菌的抑制效果达82.66%,对腐皮镰刀菌的抑菌率达76.91%.KC 121的发酵液对拟枝孢镰孢菌和腐皮镰刀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4.76%和60.85%.本试验结果可以为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具有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6.
苜蓿根腐病的病原分离、鉴定与杀菌剂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解河北苜蓿根腐病病原种类,以便有目的地加以防治,对从河北采集的苜蓿根腐病样品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以及致病性和室内毒力测定。根据形态学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4和ITS5、延伸因子EF-1H和EF-2T序列作为引物鉴定,分离出的71株致病菌株均为镰孢菌属(Fusarium),其中,木贼镰孢(F.equiseti)55株,尖孢镰孢(F.oxysporum)7株,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6株,变红镰孢(F.incarnatum)2株,茄镰孢(F.solani)1株。尖孢镰孢菌株D19-2、层出镰孢菌株S45和茄镰孢菌株Q1的致病性最强。通过含毒介质法测定,结果表明,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WP)、50%多菌灵WP、嘧环·咯菌腈(37%嘧菌环胺和25%咯菌腈)水分散粒剂(WDG)、50%福美双WP、70%甲基硫菌灵WP和10%苯醚甲环唑WDG对这3个菌株菌丝生长均有较好抑制作用,而80%代森锰锌WP、99%恶霉灵WP、40%菌核净WP的抑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7.
【目的】鉴定广东花生果腐病病原菌类型并筛选有效的杀菌剂种类,为生产上防控该病害提供参 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大田采集的患病花生果荚中分离获得果腐病的真菌纯培养物,回接验证分离菌 株的致病性后确认其病原,通过克隆菌株的 ITS 序列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 法测定 40% 福美双水悬浮剂、98% 噁霉灵可溶性粉剂、24% 井冈霉素 A 水剂、10%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 10% 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对该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 从韶关采集的花生果腐病样本中分离获得 2 株病原 真菌,回接后均可以引起花生果荚腐烂,严重时导致果仁腐烂。基于菌株 ITS 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病原菌 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urm)和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供试杀菌剂中 40% 福美双悬浮剂对 2 种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 分别为 0.001 mg/L 和 0.021 mg/L,其次是噁霉灵,EC50 分别为 0.296 mg/L 和 0.217 mg/L,井冈霉素 A 的 EC50 分别为 20.575 mg/L 和 11.185 mg/L,苯醚甲环唑和多抗霉素对 2 株病原真菌没有抑菌 效果。【结论】广东韶关地区花生果腐病主要由镰刀菌复合感染引起,以茄病镰刀菌为主,病原菌对福美双和 噁霉灵敏感,生产上可以考虑使用这两种杀菌剂防控。  相似文献   

8.
为减少三七根腐病的发生,尝试采用8种中药(姜黄、茵陈、金银花、马齿苋、黄芩、紫花地丁、黄连、黄柏)水提液对三七根腐病原菌中尖孢镰刀菌进行抑制,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8种中药对尖孢镰刀菌的最小抑菌浓度,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中药水提液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8种中药水提液对尖孢镰刀菌均有抑制效果,其中,金银花水提液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效果最佳,最大抑菌率可达75%,EC50最小,为5.55 mg/mL;黄连、金银花、黄芩对尖孢镰刀菌的MIC≤1 mg/mL,说明其对尖孢镰刀菌的有效起始抑菌浓度较低。  相似文献   

9.
从唐山地区采集大花蕙兰根腐病病株样品50份,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其进行了病原物的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及菌株鉴定.结果表明,发病部位分离物中有2类病原菌,为镰孢属(Fusariumspp.)和枝顶孢属(Acremoni-um link=Cephalosporiumcorda).但主要优势菌群为镰孢属.分离物经致病性测定和复合接种试验发现,茄病镰刀菌(F.solani)及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致病性最强,接种后发病株率达85%以上,木贼镰刀菌(Fusariumequiseti)、串珠镰孢中间变种(F.moniliformevar.intermediumNeish et Leggetl)和占枝顶孢霉(A.strictum Gams.)致病性弱,潜伏期长,接种发病率为5%~18%.占枝顶孢霉与茄病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混合接种后的发病率均高于单独接种的发病率.证实大花蕙兰根腐病是以茄病镰刀菌及尖孢镰刀菌为主要病原菌,并由木贼镰刀菌、串珠镰孢中间变种和占枝顶孢霉复合侵染导致的一种病害.  相似文献   

10.
孟嫣  李敏权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119-11120
[目的]研究甘肃省半干旱灌区苜蓿地土壤镰刀菌群落结构。[方法]将采自甘肃农业大学苜蓿试验地的土样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共得到10个属的81株镰刀菌,分别为:茄病镰孢(F.solani)、串殊镰(F.monilifrorme)、尖孢镰孢(F.oxysporium)、燕麦镰孢(F.avernaceum)、接骨木镰(F.sambucium)、半裸镰孢(F.semitectium)、潮湿镰孢(F.udum)、三线镰孢(F.tricinctum)、雪腐镰孢(F.nivale)、木贼镰孢(F.equiseti)。[结论]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镰刀菌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香荚兰根腐病是影响香荚兰生产的一个制约因素,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和茄类镰刀菌。试验应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对引起香荚兰根腐病致病性不同的12个菌株(其中尖镰孢9株,茄镰孢3株)进行酯酶同工酶谱分析。结果发现酯酶同工酶的活性区主要集中在中间带区和快带区。对12个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带的Rf值进行UPGMA聚类分析,发现在相似性0.71的水平上,能将尖孢镰刀菌和茄类镰刀菌区分;在相似性0.86的水平上,能将用传统的致病性鉴定方法鉴定出的强、中、弱致病菌株及非致病菌株分开。试验的目的在于寻找与致病性/非致病性相关的同工酶标记。  相似文献   

12.
选取孜根腐病病株根系分离、鉴定出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Fusarium solani(mart.)Sacc.和Rhizoctonia sp.和未知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种属待定)4种主要致病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4种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致病性,未知真菌单独接种发病率为70.0%,致病性强,是孜然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其次为F.oxysporum和F.solani,发病率分别为50.9%和43.2%;Rhizoctonia sp.的发病率较低,为11.0%.用未知真菌、F.oxysporum、F.solan和Rhizoctonia sp.进行混和接种,其发病率为97.4%,症状典型,说明孜然根腐病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津岛链霉菌JT-2F对三七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为三七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平板拮抗和滤纸条法测定津岛链霉菌(Streptomyces tsukiyonensis)菌株JT-2F对三七根腐病菌和3种三七叶部病害病原菌的的抑制作用,并采用离体块根刺伤接种法测定菌株JT-2F对三七根腐病菌的防治效果;利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测定菌株JT-2F发酵液中蛋白酶、纤维素酶和几丁质酶等酶活性。【结果】菌株JT-2F对三七根腐病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其抑菌率达76.47%,对3种三七叶部病害病原菌也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抑菌率均超过80.00%。菌株JT-2F的发酵液对病原菌菌丝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菌丝体畸形、膨大变粗,并呈串珠形状。产酶能力测定结果显示,菌株JT-2F可分泌几丁质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可破坏病原菌菌丝体,并抑制病原菌生长。离体防效试验结果显示,菌株JT-2F发酵原液对离体三七块根根腐病的防效达78.43%。【结论】津岛链霉菌菌株JT-2F对三七根腐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具有较好的生防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4.
观赏百合根腐病病原鉴定及药剂筛选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从百合典型根腐病症状组织中分离到了4种镰刀菌。经过对其病原菌形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和茄病镰刀菌(F. solani)是引起观赏百合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其分离频率分别为73.33 % 和16.67 %;其它两种镰刀菌F3、F4没有致病性。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50 %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 %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0 % 抗枯宁、多菌灵与甲基托布津复配剂(1 : 1)、多菌灵与代森锰锌复配剂(1 : 3)和甲基托布津与代森锰锌复配剂(1 : 3)6种药剂对百合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三个重要的药用作物镰刀菌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导了广东省3种重要药作用物:山药,玉竹,丹参烂根或死株的主要病原菌分别为:尖孢镰孢山药专化型腐皮镰孢根生专化型及腐皮镰孢深蓝变种,均为中国新报导的对生产危害大或较大的病害,其中尖孢镰孢山药专化型为国内真菌新纪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立枯病、红腐病、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新疆棉花上的4种主要土传病害,研究4种病害的病原菌在新疆棉花上的侵染动态,分析各自的侵染始期和最佳防治时期,为病害高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针对4种主要病害的病原菌,对混合接菌后分期采集的棉株进行特异性引物PCR检测,依据检测结果,进行各病原菌侵染动态分析及混合侵染分析。【结果】4种病原菌从棉花子叶期即能侵染;立枯丝核菌侵染相对较早、较快,拟轮枝镰孢霉次之;2种病原菌均在棉苗前期有较高的侵染株率,3叶期达到高峰,此后侵染株率逐渐降低;而尖孢镰孢霉和大丽轮枝菌,虽从子叶期开始即可侵染,但侵染株率较低,直到蕾铃期侵染株率呈渐增趋势;病原菌之间的混合侵染普遍存在,以两菌混合侵染居多。【结论】子叶期为4种病原菌的侵染初期;立枯丝核菌和拟轮枝镰孢霉以苗期侵染为特点;尖孢镰孢霉和大丽轮枝菌以子叶期到蕾铃期均可侵染为特点;病原菌之间常有混合侵染发生。  相似文献   

17.
采用抑菌圈法和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倒提壶地上部分醇提物的石油醚相、氯仿相、乙酸乙酯相和水相4个极性部位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5种细菌及可可葡萄座腔菌、尖孢镰刀菌、腐皮镰刀菌、多主棒孢霉和尖孢炭疽菌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差异较大。石油醚相对5种供试的细菌菌株均无作用;氯仿相对大肠杆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均为3 mg/mL;乙酸乙酯相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均为2 mg/mL;水相仅对大肠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为20 mg/mL。氯仿相对腐皮镰刀菌的抑菌作用最强,EC50为1.48 mg/mL;乙酸乙酯相对可可葡萄座腔菌和多主棒孢霉抑菌作用最强,EC50分别为1.78 mg/mL和0.63 mg/mL;石油醚相和水相的抑真菌活性相对较弱。石油醚相、氯仿相和水相对供试真菌中的部分菌种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草莓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吉林省几个草莓种植基地草莓根腐病菌进行研究,明确了引起吉林省草莓根腐病的病原物主要是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对不同培养条件下两种菌的生长量及产孢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在以蔗糖为碳源时生长最好,而立枯丝核菌生长的最适培养基碳源为淀粉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