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8 毫秒
1.
田晓萍      南忠仁  陈鹏    占玉芳    钱万建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3,38(3):18-23
以祁连山中段不同海拔高度(2 600~3 400 m)祁连圆柏天然更新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采用点格局法分析其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祁连山祁连圆柏天然更新幼苗数量稀少且不能正常发育生长,在1 m2样方尺度上,幼苗密度最大为1.53±1.00株·m-2,祁连圆柏幼苗高度主要集中Ⅰ、Ⅱ级(0.5~20 cm),高度大于50 cm的幼苗数量严重不足甚至缺失,种群结构不稳定,处于衰退状态。2)祁连圆柏幼苗数量随着海拔升高先增大后减少,在海拔3 100 m和3 200 m样地内幼苗生长状况较好,较低海拔和较高海拔幼苗生长状况较差。3)在0~10 m空间尺度下,祁连山祁连圆柏幼苗以聚集分布为主要特征,只是在个别尺度下呈随机分布,这是祁连山祁连圆柏种群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因此,在祁连山浅山区退化林分生态修复中,植被配置格局应以集群配置为主。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祁连圆柏种群天然更新障碍机制及祁连山林区特别是阳坡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对祁连山北坡中段分布的祁连圆柏群落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群落学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圆柏群落中共调查到种子植物18科35属44种,祁连圆柏群落的植物区系古老,温带性分布的科、属占绝对优势,从属的地理分布类型来看,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属于北温带分布类型。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无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等层间植物,祁连圆柏是乔木层的单优势种,灌木及草本层的优势种分别是银露梅和矮生嵩草。在不同海拔高度样地中,高海拔样地上祁连圆柏幼苗和幼树较多,而低海拔样地牲畜适口性差的草本较多,这主要与海拔高度不同导致人为干扰强度差异有关。种群径级结构分析表明,祁连圆柏种群呈倒金字塔形,种群中成年个体占有较大比重,幼树和幼苗稀缺,总体上呈衰退趋势,应加以保护,对祁连圆柏及其群落的保护应采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综合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福建省将乐林场海拔220、320 m和420 m处各设置了4块以栲树作为优势树种的20 m×30 m的样地。通过对优势树种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栲树幼苗储备达1 321株·hm-2,直径分布大致为倒“J”型,种群在Ⅱ、Ⅲ阶段竞争激烈,死亡率较高。将乐林场栲树种群整体上呈集群分布,不同样地面积、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海拔高度对其分聚集强度有影响,栲树种群的聚集度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大具有增强的趋势;径级增大时,栲树种群的聚集强度下降; 海拔高度增加时,栲树种群的聚集强度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柽柳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设置21个20 m×20 m样地,调查了黄河三角洲柽柳种群分布特点,采用离散分布理论拟合和聚集强度测定方法,对柽柳种群在不同生境内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柽柳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属于聚集分布,在32 m2面积上聚集强度较大.由沿海滩涂湿地向内陆过渡,柽柳种群的聚集强度逐渐降低;在沿海滩涂地、滨海地和盐碱地内,柽柳种群聚集较强的尺度分别为64、24、64 m2.柽柳种群分布格局主要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是对环境长期适应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锐齿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采用离散分布理论拟合、方差/均值比率法和聚集强度测定的方法,对宝天曼锐齿栎种群在不同取样尺度上、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海拔梯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取样尺度下,种群反映出不同的聚集程度,聚块性指数(m*/m)和扩散型指数(Iδ)基本上随取样尺度的增大而减小,样方大小对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锐齿栎种群分布格局的测定结果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发育阶段的锐齿栎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差异,幼树和中径树均表现为聚集分布,但聚集程度不同,幼树的聚集程度比中径树的高,大树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随机分布类型;不同海拔梯度的锐齿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存在差异,聚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6.
在闽粤栲样地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方差均值比(C)、丛生指数(I)、扩散指数(Ib)、Cassie指数(Ca)、平均拥挤度与平均密度的比值(M·/x)和1wao回归方程对天然闽粤栲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闽粤栲的空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并且随着取样面积的减少,其聚集强度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胡杨林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塔里木阿瓦提县天然胡杨林内设置50 m×50 m标准样地1块,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野外调查获取资料.应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聚集强度指数和理论分布模型对胡杨林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的2个优势种群空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胡杨种群的聚集强度大于灰叶胡杨;灌木层的2个伴生种群也均呈聚集分布,柽柳的聚集强度较大;草本层中甘草种群呈聚集分布,西北天冬呈随机分布.Taylor幂法则、Iwao m*对X的回归模型均显示胡杨、灰叶胡杨种群呈聚集分布.灰叶胡杨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格局均呈聚集型,随发育进程其聚集强度逐渐减弱.胡杨种群不同发育阶段呈随机→聚集→随机分布.不同种群和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与其生态生物学特性和种群间的竞争排斥有关,而且与物种的生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6种聚集度指标研究叶尔羌河下游灰叶胡杨(Populus pruinosa)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方法]在新疆叶尔羌河下游阿瓦提县境内天然灰杨林内设置50 m×50 m样地4个,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调查测定.[结果]灰叶胡杨林内物种贫乏、生物多样性低,灰叶胡杨密度较低,其种群龄级结构呈中部大、两端小的正态分布,幼苗较少,中树个体丰富,属稳定型种群.[结论]灰叶胡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符合聚集分布,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聚集强度不同,幼树、小树为聚集分布,中树阶段为随机分布,至大树阶段转向聚集分布,种群龄级结构为稳定型种群.  相似文献   

9.
孑遗植物屏南水松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4种典型聚集度指标和Iwao方程考察测定3块水松样地的种群空间格局类型,并分析其格局形成原因;对不同取样尺度下的格局变化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屏南水松种群空间分布大体呈聚集分布,且在25 m2取样单元上聚集密度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屏南水松天然林群落的保护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天然黄山松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福建省寿宁县天然黄山松种群个体定位图,运用扩散系数(C)、负二项参数(K)、Cassie. R. M.指标(Ca)、平均拥挤度(m*)、聚块性指数(m*/m)和扩散型指数(Iδ)6种聚集度指标,考察黄山松种群在不同取样尺度上及不同发育阶段分布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随取样尺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样方大小对黄山松种群分布格局的测定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其分布格局测定的样方面积不应小于16 m2,样方大于或等于16 m2时,黄山松种群表现为集群分布类型;不同取样尺度下,种群反映出不同的聚集程度,扩散型指标Iδ基本上随取样尺度的增大而减小;不同发育阶段的黄山松种群均表现为集群分布,且大树阶段的聚集程度最大,幼树阶段次之,中径树阶段最小.  相似文献   

11.
梅园朝鲜球坚蚧的分布格局及时序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5种聚集度指标和Iwao法、Taylor幂法则,分别考查了2003年3—9月份朝鲜球坚蚧(Didesmococcus koreanus Broch)在梅树上的分布型及其变化动态。结果显示:该蚧在梅树不同方位和冠层的枝条上以及所有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该虫以上层和南向树冠的聚集度最高,下层和北向树冠的聚集度最低,这种差异与该蚧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的异质性有关。不论蚧体在上、中或下层树冠,都明显呈现出前期高聚块,4月下旬后由于黑缘红瓢虫天敌的捕食作用使其聚集强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公式,给出了不同密度和误差要求条件下的最适抽样数及一定防治指标下的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阴坡典型天然次生林的林分空间结构,为当地天然次生林的科学经营和相似立地条件下人工林的培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阴坡5个不同海拔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云杉Picea spp.天然次生林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群落的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分析不同海拔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结果  华北落叶松-云杉天然次生林平均角尺度为0.51~0.53,林木空间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但聚集程度较低,优势树种在林分中属于随机分布;各海拔林木的大小分化程度整体均接近中庸状态,林木大小分化程度较小,华北落叶松的大小比数小于云杉,表明华北落叶松的竞争力较大;随海拔高度的上升,林木空间隔离程度呈下降趋势;林分空间结构指数随海拔升高而下降,低海拔林分的整体结构较其他海拔更好。  结论  研究区华北落叶松-云杉天然次生林群落均处于演替后期阶段,海拔1 950 m处林分的空间结构最好,稳定性最高。图1表4参2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滇西南3个不同海拔高山茶园中茶黄蓟马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茶黄蓟马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检叶数虫法对云南省陇川县3个不同海拔(低海拔、中海拔和高海拔)高山茶园中的茶黄蓟马发生动态进行调查,并应用聚集度指标及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和Lloyd幂法对3个不同海拔茶园中茶黄蓟马成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茶黄蓟马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均以聚集分布为主,主要分布在茶树的嫩芽部位.茶黄蓟马成虫的聚集原因主要由其喜食茶叶的幼嫩叶片引起.低、中和高3个不同海拔茶园中茶黄蓟马成虫理论抽样模型分别为N=t2/D2(1.006m +0.367)、N=t2/D2(21.509m +1.083)和N=t2/D2(-21.107m +1.223);序贯抽样模型分别为T0(n)=2n±7.1488、T0 (n)=2n±6.8811和T0(n)=2n±1.8655;当茶黄蓟马成虫的密度为100.0头/叶时,3个不同海拔茶园的理论抽样数分别为9、32和36片.累计虫量达2.4头/叶时,在低海拔和中海拔茶园均应继续进行观察,而高海拔茶园需进行防治.[结论]3个不同海拔茶园中茶黄蓟马均主要聚集在嫩芽部位,累计虫量2.4头/叶可作为高海拔茶园防治茶黄蓟马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是重要的农业害虫,近年来在我国黄淮海玉米产区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玉米安全生产的威胁之一。空间分布型是昆虫种群的重要生态属性,研究桃蛀螟幼虫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明确其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桃蛀螟的田间抽样计划制定、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传统统计学(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模型)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玉米田桃蛀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基于Iwao回归模型确定桃蛀螟幼虫的理论抽样数,通过序贯抽样技术得到不同允许误差(D=0.1、0.2、0.3)和经济阈值(m0=0.5、1、1.5、2头/株)下的最大理论抽样数。【结果】两种统计学方法的结果均表明桃蛀螟幼虫种群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聚集度指标分析表明桃蛀螟幼虫的分布型为聚集型;Taylor幂法则结果显示桃蛀螟幼虫种群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Iwao回归模型证明桃蛀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且为一般的负二项分布。根据半方差函数模型参数,确定桃蛀螟幼虫种群的最优拟合模型为球型、指数型和线型,表明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型;通过Kriging插值法分析得到桃蛀螟幼虫种群的三维和二维空间分布图,其聚集中心主要分布在田块边缘。基于Iwao回归模型抽样技术明确了桃蛀螟幼虫在置信概率t=2,不同平均密度m=0.5、1、2、3、4、5、10、15时的理论抽样数。进行序贯抽样确定了最大理论抽样数,在t=2,D=0.1、0.2、0.3时,当m0=0.5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3 417、854和380株;当m0=1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1 717、429和191株;当m0=1.5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1 150、287和128株;当m0=2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867、217和96株。【结论】桃蛀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聚集中心主要分布在田块边缘。基于序贯抽样确定的理论最大抽样数可用于指导玉米田桃蛀螟幼虫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5.
陕西栓皮栎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种群空间分布的非均匀状况,应用分形理论和方法,分析了黄龙山区、秦岭北坡以及巴山北坡栓皮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计盒维数与信息维数。结果表明从北到南,在海拔900 m左右,栓皮栎种群分布格局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变化规律为低—高—较低;在秦岭北坡海拔600-1 300 m内,2种分形维数在800-1 100 m最大,表明这一地域栓皮栎种群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聚集程度、种群密度等都是最大的,最适合栓皮栎种群生长和演替。西北林学院学报22卷第6期丁惠萍等陕西栓皮栎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天山北坡野生无芒雀麦群落特征,分析该种质资源在新疆草地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方法 以新疆天山北坡西段、中段和东段的5个地区为对象,采用野外取样的方法,分种测定5个地区3个海拔梯度下的无芒雀麦群落特征。结果 (1)无芒雀麦主要与禾本科、豆科植物混生,重要值在天山北坡中段、低海拔区域较大。(2)物种多样性从天山北坡西段至东段,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地区内随海拔升高呈现增加趋势,但在地区间、地区内差异均不显著。(3)群落数量特征在地区间存在较小差异,无芒雀麦相对数量特征从西至东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中段地区最高。而地区内无芒雀麦相对群落数量特征不存在差异性。结论 不同地区群落中无芒雀麦地位相差不大,天山北坡中段地区的群落中无芒雀麦相对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高于其他地区,物种多样性更加丰富。随海拔的升高,群落物种增加,无芒雀麦的重要地位逐渐降低,无芒雀麦在群落中相对数量特征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杧小果普瘿蚊幼虫在芒果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为杧小果普瘿蚊的科学测报及精准防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于2018—2020年,在广西百色市永乐镇芒果园进行杧小果普瘿蚊幼虫随机取样调查,采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对杧小果普瘿蚊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研究,建立Iwao理论抽样模型,通过种群聚集均数分析其聚集原因。【结果】杧小果普瘿蚊幼虫主要分布在芒果树冠的中层和下层,树冠各方位的虫量比率无显著差异(P>0.05);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法和Taylor幂法则测定结果表明,杧小果普瘿蚊幼虫在芒果树上均呈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聚集强度与种群密度成正比。根据抽样公式计算得出杧小果普瘿蚊幼虫的最适抽样数模型N=3.8416/D2(6.98972/m+0.171)。【结论】杧小果普瘿蚊幼虫主要分布在芒果树冠的中层和下层,在芒果树上呈聚集分布,主要是由其自身的产卵习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  相似文献   

18.
黑点蚧种群田间分布为聚集型,其聚集强度在树冠不同部位有差异;聚块性以外层、南方、上段最高,内层、北方、下段最低。样方1叶时为均匀分布,2叶以上为聚集分布。黑点蚧雌蚧最佳抽样方式为棋盘式;对若蚧则各种方法均可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