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 白腐病是葡萄的一种主要病害,该病为害主要部位是果穗和新梢,此病发生后往往使葡萄果穗大量烂掉,减产20—30%左右,严重影响果品质量。为害新梢时使新梢腐烂,造成新梢的生长、幼树的成形严重阻碍。所以,在葡萄生产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严格控制其为害。白腐病从夏到秋都能发病,特别是7—9月份,空气温度高,湿度大的情况下为害更为严重。果穗上发病时,往往先从离地面较近的果穗梗或小果梗开始,病部出现浅褐色、边缘不鲜明、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逐步向下部或果粒蔓延。一般小果梗发病3—5天就可蔓延到果粒,使果粒出现浅褐色软腐状,有时先从一个小果穗或果穗下端开始软腐,终至整个果穗烂掉。软腐果面分布着许多灰白色微突起的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在雨后或空气潮湿的时候,从分生孢子器中流出粉红色粘液——即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为害。果 相似文献
2.
5.
6.
7.
8.
葡萄白腐病药剂防治技术任耀全(济宁市郊区农业局272133)葡萄白后病是鲁西南葡萄主要病害,每年均严重发生,尤其结果期雨量大的年份,轻则减产20~30%,重则减产50%以上,并且植株早衰影响次年产量。对该病害的防治习惯于单一应用药剂保护,防效差,病菌...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能使寄主产生特定病症反应,在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植物病理学家的重视.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对其分离、纯化、化学结构、致病机理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做了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13.
葡萄白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葡萄白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具有较宽的酸碱度适应范围,最适pH值为3~5;PDA是病原菌培养的较好培养基;在营养方面,不同碳源对病菌生长快慢顺序是:单糖>双糖>多糖,葡萄糖是较佳的碳源;不同氮源影响病菌生长速度的顺序是:无机氮>有机氮,最适氮源为NH4Cl。碳源比氮源更适合该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碳源中葡萄糖、氮源中NH4Cl和KNO3溶液最适合分生孢子萌发,适宜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温度为25℃左右。适宜孢子萌发的pH范围为pH值4~6,最适pH值为5。光暗交替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4.
15.
侵染葡萄的一种病毒分离物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物采自葡萄呈扇叶,花叶症状的病叶(代号为GF),人工摩擦接种能侵染昆诺藜(C.guinoa),苋色藜(C.amaranticolor)和葡萄(LN33),病毒致死温度(TIP)为60-65℃,稀释限点(DEP)为10^-2-10^-3,寄主体外存活期(LIV)为3-4周,病毒粒体为球状,约30nm,该分离物和葡萄扇叶病毒(GF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6.
沈阳地区葡萄白腐病流行动态预测模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葡萄白腐病[Coniella diplodiella(Speg.)Petrak & Sydow]流行动态模型研究,初步明确葡萄白腐病主要影响因素为时间、积温和降雨,葡萄白腐病果粒发病率(x)与葡萄生长时间(t)、有效积温(T)、累积降雨量(R)关系可用LOGISTIC模型和GROWTH模型模拟;在普通果园内,葡萄出芽后69-81d(7月中下旬);或有效积温5473-6493℃,或累积降雨量324.1-351.7mm,是防治葡萄白腐病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7.
玉米茎腐病菌毒素的产生条件和化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玉米茎腐病菌毒素的产生条件和化学特征的初步研究,发现病原菌在Richard培养基中产生的毒素活性最高。玉米茎腐病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和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分别在活体外培养20d和25d产生的毒素活性最高。病原菌产生的毒素为糖蛋白类物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引起玉米茎腐病的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可在Richard和小麦粒培养基上产生毒素。培养物经过滤、离心或甲醇浸提,再通过活性炭柱吸附和甲醇洗脱获得毒素晶体。毒素生物活性测定表明:无论是培养滤液还是粗提纯毒素对玉米种子萌发、胚根和胚芽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3叶期幼苗的叶片亦有致萎作用,同时还能使根系发生褐变,与病株根系症状类似。电导测定证明,2×10~3μgg1的粗毒素和培养液都可引起叶片细胞膜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