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柞蚕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白蛾周氏啮小峰是寄生于美国白蛾的天敌昆虫.为探索该小峰的人工繁殖技术,我们对其中间寄主进行了选择,并探索出该蜂的繁殖方法,并在林间释放该蜂,调查了该蜂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放蜂区防效明显高于非放蜂区。  相似文献   

2.
利用柞蚕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首次报导利用柞蚕蛹人工大量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主要技术措施,并对温度、湿度等影响繁蜂的因子和小蜂的发育周期进行了观测,初步调查了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主范围及越冬寄主,为人工繁殖周氏啮小蜂和利用该小蜂防治农林害虫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3.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是防治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重要蛹寄生蜂。近年来,利用柞蚕蛹作为白蛾周氏啮小蜂替代寄主进行人工繁育及应用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本文从替代寄主、种蜂和温湿度控制等方面总结了人工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关键技术,以期为白蛾周氏啮小蜂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研究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林间释放技术,结果表明:对于蜂茧,其对美国白蛾的寄生率最大可达到68%,放蜂20~25 d后离放蜂点100 m以内,周氏啮小蜂的寄生率可达20%以上,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亚洲玉米螟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验室繁殖的亚洲玉米螟蛹作为繁殖寄主,研究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玉米螟蛹的寄生情况.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玉米螟蛹的寄生效果良好,寄生率达95%以上;在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75%,光照为14h条件下发育历期为19d,雌蜂寿命在9d以上,子代蜂的单蛹出蜂量和单雌产卵量较高.此结果表明利用实验室繁育的玉米螟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具有可行性,繁殖出的子代蜂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和繁殖能力.繁殖的最佳接蜂比例为蜂蛹比1:1.  相似文献   

6.
主要阐述美国白蛾的特点和对植物造成的危害,通过对美国白蛾的天生克星白蛾周氏啮小蜂的详细介绍,说明以虫制虫的生物防治技术,是实现美国白蛾可持续控制的根本途径,旨在为林业工作者提供一个有效的防治美国白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触角。结果表明,在该蜂的触角上共发现了8种感觉器,分别为毛状感觉器、B觟hm氏鬃毛、板状感觉器、锥状感器、刺形感器、乳状感器、腔状感器和感觉孔。对不同类型触角感觉器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描述,其中毛状感器是白蛾周氏啮小蜂触角上数量最多的感器。  相似文献   

8.
通过多年白蛾周氏啮小蜂规模化繁育试验,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总结出白蛾周氏啮小蜂规模化繁育从繁育基地选址、规划设计,到繁育架与繁育箱的定做标准,以及繁育阶段的蜂种培养、摆蛹、接种、封箱、挑烂、计数、装箱等技术要点。为使室内大规模繁育与林内释放有机结合,提高生物防控效率,通过在发生美国白蛾林地内释放周氏啮小蜂,分别选择不同密度、次数、年份进行调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选择一、二代美国白蛾5龄以后老熟幼虫期至化蛹初期,在天气晴朗的早晨9:00-11:00时间段释放效果较好,释放次数为每年4次,释放数量以每次225个/hm2寄生良好的周氏啮小蜂茧较为经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据L.O.Warron(1967)统计,在北美、欧洲、亚洲,美国白蛾的天敌昆虫(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共有175种。在北美由于受到天敌的控制,因而美国白蛾不是一种引人注意的害虫。在亚洲,美国白蛾于1958年传入朝鲜半岛,据日本和朝鲜报道,适应它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才6种(寄生蝇3种、姬蜂1种、小蜂2种)。苏联1978年报道已发现寄生性天敌30余种,其中某些种类对美国白蛾幼虫的寄生率高达90%,基本上可以控制美国白蛾的传播和流行。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有相似的情况,如一种绒茧蜂(Apanteles sp.)对白蛾幼虫的寄生率一般年份30-40%,个别年份高达70~80%。在国内1985年报道,辽宁丹东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昆虫有9种(寄生蝇3种、姬蜂4种、绒茧蜂1种、赤眼蜂1种)。  相似文献   

10.
美国白蛾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利用其天敌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具有防治费用低、不污染环境、持续控制作用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优点,并且有利于人为活动频繁、林下饲养动物不便喷药、树高林密喷药困难地区的防治工作,是一种安全、持久、价廉、极具推广价值的技术措施。该文主要介绍了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的防治及人工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11.
正白蛾周氏啮小蜂属膜翅目姬小蜂科,是美国白蛾的几种重要寄生性天敌之一[1-2]。该蜂寄生范围广,寄生率高,能达到80%以上,雌雄性比大,约为44∶1~95∶1,每头蜂可以产卵680粒左右,具有寄生蜂的很多优良特性[3]。白蛾周氏啮小蜂将自身卵产在选择好的寄主蛹内,靠吸食寄主蛹的营养进行自身的生长发育,最终杀死害虫寄主,素有"森林小卫士"的美称。如今,白蛾周氏啮小蜂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美国白蛾,具有  相似文献   

12.
美国白蛾严重危害林木、果树和农作物,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六大工程治理害虫之一.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杨忠岐研究员,从生物控制的角度出发,系统地调查了美国白蛾的寄生性天敌,从其卵、幼虫和蛹中饲养出了20多种天敌昆虫.经过筛选,发现了一种寄生率高、出蜂量大、能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蛹寄生蜂.该寄生蜂在科学上是一新属和新种.   这项生物防治技术以放蜂防治为主,连续放蜂4次,防治两代即可将美国白蛾控制下去.由于放蜂区不施用化学农药,保护了其他天敌,在放蜂防治地区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生率最高达88%,各种天敌的总寄生率达92%.经连续两年放蜂,使有虫株率降到了0.1%以下,并能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由于这种小蜂具有很强的飞翔寻找寄主的能力,可以找到在各种隐蔽场所化蛹的美国白蛾产卵蛹寄生,克服了药剂防治污染环境、树木高大不易操作等弊端.市区和居民点等重要的园林绿化区,采用在2~3龄期喷洒美国白蛾多角体病毒加苏云金杆菌复合生物制剂,蛹期再放蜂防治的技术,防治效果显著.大连、陕西、山东、秦皇岛一些防治区采用此种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已连续几年未再发生美国白蛾危害.这项以白蛾周氏啮小蜂为主的生物防治美国白蛾技术已通过了国家林业局有关部门组织的成果鉴定.   (本刊辑)  相似文献   

13.
以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érin-Méneville(Lepidoptera:Saturniidae)]蛹为替代寄主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Yang(Hymenoptera:Eulophidae)]技术在我国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Lepidoptera:Arctiidae)]生物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柞蚕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时,蚕蛹健康对繁蜂数量和质量至关重要,而软化病是导致繁蜂失败的一种常见病害。为了保证蚕蛹健康、降低病原细菌对繁蜂的不良影响。本研究利用抗生素对繁蜂时常见的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 Bizio(Enterobacteriales:Enterobacteriaceae)]C1、C2和C3菌株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和体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筛选出杀菌效果好的抗生素种类及使用浓度为卡那霉素10U.mL-1、庆大霉素200U.mL-1或链霉素2.0×104U.mL-1;对蚕蛹体内注射上述种类和浓度的抗生素(每个蛹内注射0.1mL)后接蜂,小蜂的生存几率增加,其寄生成功率分别提高69.16%、36.95%和69.24%。可见,即使采用效果最好的抗生素注射预防,仍有大约30%蚕蛹因发生细菌病害而使小蜂败育。  相似文献   

14.
白蛾周氏啮小蜂是鳞翅目食叶害虫的有效天敌。该文主要研究了大规模人工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关键技术以及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对鳞翅目食叶害虫的防治效果,以为鳞翅目食叶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是国际性重大检疫害虫,为了弄清其野外自然越冬与生物致死因子的关系,采用野外大量采集和室内培养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美国白蛾越冬蛹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雌雄性比、寄生率和死亡情况。结果表明:辽宁省沈阳和兴城地区美国白蛾主要寄生性天敌有5种,分别为舞毒蛾黑瘤姬蜂(Coccygomimus disparis)、日本追寄蝇(Exoristajaponica)、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康刺腹寄蝇(Compsilura concinnata)和白蛾派姬小蜂(Pediobius elasmi),其平均寄生率分别为5.88%、3.65%、2.60%、2.06%和1.84%。美国白蛾越冬蛹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日本追寄蝇的性比为1∶1,其他雌性比例均大于雄性,其中舞毒蛾黑瘤姬蜂的性比为4.57∶1,康刺腹寄蝇的性比为3∶1,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性比为46.38∶1,白蛾派姬小蜂的性比为1.32∶1。美国白蛾室内饲养的越冬蛹表现为真菌类死亡症状的占37.31%,细菌类死亡症状的占38.08%,美国白蛾的越冬蛹平均死亡率为93.23%,在京桃树下越冬的白蛾蛹死亡率(100%)和天敌昆虫的总寄生率(32.0%)最高,柳树下白蛾蛹死亡率(88.55%)和杨树下天敌昆虫寄生率(9.78%)都相对较低。本研究初步摸清了美国白蛾野外越冬蛹的死亡率和天敌的控制情况,为保护和利用本地自然天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白蛾黑基啮小蜂的人工繁殖及其对杨小舟蛾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的生活史,并利用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和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蛹进行了室内人工繁殖与林间释放试验。结果表明:白蛾黑基啮小蜂在江苏徐州1a可完成6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蛹壳内越冬。第1~5代小蜂羽化期均与各代杨小舟蛾蛹期相吻合,可逐代追踪寄生杨小舟蛾蛹。以杨小舟蛾和柞蚕蛹为寄主进行人工繁殖,获得最佳蛹蜂比分别为1∶3(或1∶4)和1∶100。释放30枚·hm-2柞蚕蛹所繁出的小蜂,对越冬蛹的平均寄生率高达(36.21±5.26)%,与对照和15枚·hm-2放蜂量处理相比存在极显著和显著差异,与60枚·hm-2的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利用该寄生蜂防治杨小舟蛾越冬蛹的最佳释放量为30枚·hm-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美国白蛾在四川省的潜在分布区域、面积及风险评估,为尽早建立美国白蛾防控体系和应急预案提供依据。【方法】基于MaxEnt模型,结合我国105个美国白蛾已发生区环境变量,筛选出9个环境变量因子,首先对该虫在中国的适生区进行了分布预测,再将美国白蛾在全国的分布预测结果导入ArcGis中,按1∶400万尺度勾勒出四川省行政区划面要素,并计算美国白蛾在四川省的分布范围和分布面积。在此基础上,根据传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美国白蛾入侵四川省的风险。【结果】美国白蛾在我国沿渤海湾地区、胶州半岛等东部沿海省份是发生的重灾区,并向西、向南伸入内陆省份,预测结果与已知发生区域吻合并展示出明显扩散趋势。四川省美国白蛾潜在发生面积11.52万km~2,占全省计算总面积的23.85%,除攀枝花市、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4个市(州)外,四川省其余各市几乎都是美国白蛾适生区,其中以成都市最为适宜美国白蛾生存,美国白蛾在四川省的风险评估值为1.80。【结论】美国白蛾在四川省为中等危险性有害生物,四川盆地除川西地区外,其余地区均为其适生区,需要提前做好该虫的预警分析。  相似文献   

18.
"森林小卫士"——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等鳞翅目有害生物"情有独钟",是一种防治效果显著的优势寄生蜂,在生物防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提升无公害防治水平、保护多样化生态环境、人工助迁等手段,使白蛾周氏啮小蜂成为河南地区优势寄生性天敌,从而在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方面达到"一虫多治"、"一劳永逸"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人工合成美国白蛾性信息素防治美国白蛾试验研究,探索出一条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防治美国白蛾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金华市美国白蛾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分布状况、潜在危险性和寄主经济重要性等方面,首次在金华市对其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表明:金华市为美国白蛾的生态适生区和易暴发流行区,风险值为2.119 6,美国白蛾对金华市为高度危险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并提出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