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海松江县佘山镇张朴村水产养殖场把肉质鲜美的田螺、河虾进行混养,获得了螺、虾双丰收。去年5月他们选购优良亲田螺5.5公斤放养在1.5亩罗氏沼虾养殖塘内进行混养,结果获田螺100多公斤;罗氏沼虾也比单养地增产一成。今年他们准备扩大到18亩。螺虾之所以能共生共长,主要与习性有关。螺虾均喜在水底层生活,螺静虾动、互不干扰,也不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嘉定县南翔人民公社水产大队58年利用鱼种塘培育河虾成功,获得了鱼种、河虾双丰收。他们一共利用了58亩鱼种池养河虾,其中有一个是第二鱼种场二号棚的二号塘,面积3.9亩,作为该队的河虾、鱼种、混养试验塘、放养鱼种31,400尾,留养亲虾200多对。年底,这口塘共出鱼种30,000尾,成活率达95%以上,每尾规格3—  相似文献   

3.
7月份以来,高邮、江都地区陆续发生罗氏沼虾急性死亡现象,具体症状:病虾靠边、侧卧、甲壳较软(多数为刚蜕壳的虾),附肢完整、体表无创伤,鳃上有蓝绿藻附着,体色发黑、部分虾的体节肌肉有白浊现象。死虾多数是软壳虾,死亡量每个塘口从几斤到几十斤不等,特别是动网拉虾后死亡量能  相似文献   

4.
<正>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在我国有较大的养殖面积。近年来,各养殖区频发偷死症,一直困扰着养殖户,给南美白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偷死症也称为"死底症""冒底",是对虾养殖中后期出现的一种疾病。偷死症的发病特点是没有明显症状,不易被发现,随着养殖时间的拖长死虾数量不断增多。刚死的虾有的体表正常,有的有一些明显症状:附肢有小红点,两根虾须  相似文献   

5.
南美白对虾是南通市通州区近几年来重点示范推广的养殖品种,这一两年受对虾偷死病害的影响,养殖产量和效益出现了较大波动。现就通州区南美白对虾偷死病发病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一、发病症状刚死的虾有的体表正常,有的有一些很明显症  相似文献   

6.
河虾,又称青虾,长臂虾、日本沼虾,出口商品名“冻河虾”。近年来日本国由于填湖造田,湖泊面积变小,国内每年仅自产河虾900吨,需进口约2000吨。目前我国的山东、广东、江西、安徽、河北和江苏等省都向日本口出“冻河虾”。据日本客户反映,江苏所产河虾品种规格较好,主要是色泽呈青色,符合日本消费者要求。在日本,大规格虾主要是用作高级菜肴,小规格虾则可细煮或佐以作料烤后食用。近几年,江苏省出口冻河虾的产量虽逐年增加,并具有一定规模,但加工质量及规格尚须进一步提高。(徐斌)  相似文献   

7.
《科学养鱼》2012,(4):67
河虾现在是什么价钱?不经常去菜场的人肯定是想不到,普通的已经卖到200元/千克。如果是野生的,甚至要卖到300元/千克。一些水产摊主表示,今后一段时间,估计河虾的价格还是会偏高,直到5月1日前后才有可能慢慢降下来。  相似文献   

8.
<正>一、基本情况2015年6月2日,唐山市玉田县石臼窝养虾户来窝洛沽兽医站诊断虾病。据其介绍,虾池13亩,水深1.5米,共投放虾苗55万尾,放苗20天后偶尔看到池边有死虾。每天发现5~10尾死虾,虾体长3~4厘米。仔细观察死虾边上都有片状的虫子在虾周围,前面两个夹子紧紧夹在对虾的腹部,有的虾周围  相似文献   

9.
<正>一、危害虾肌肉白浊(偷死)症是根据虾的表现症状而命名。虾肌肉白浊症又称偷死、冒底(海南)、肌肉坏死病等。发病初期,虾尾部、腹部有几块小白斑,以后逐渐向前扩展,腹部第四至第六肌节变成不透明的白浊色,可扩大至整个腹部。随着病情的发展,最后整个虾体变白,厌食,游泳缓慢。死  相似文献   

10.
《科学养鱼》2005,(8):61-61
近日炎炎高温,老广们热捧消暑去湿的“苡米冬瓜水”,使冬瓜销量因此大增,平均每天销量50-80吨,但由于货源比较稳定,价格仍然下降了7.62%。而水产品却难耐高温煎熬,价格纷纷应声下挫,河虾甚至下降了近4成!而其它虾类,如黄沙水产品市场竹节虾、麻虾、罗氏虾等批发价格下跌7%-13%,河虾下跌38%。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对虾养殖在经历了1982年-1992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和1993-1994年的急剧滑坡衰退阶段之后,在各级政府和有关科研、高校、生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开始逐步走上健康持续发展,尤其是在1998年之后在华南沿海的广东、海南、广西三省引进南美白对虾养殖已步入正轨,而且发展很快,从整体发展的角度而言,我国养虾业经历了兴旺发展→衰退→复苏的过程。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已出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从沿海养殖地排出的废水正威胁着海洋环境,这些未处理的污水污物成为沿海海域新的污染源,给养虾业的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造成虾病死亡不断发生。经我们调查自2002年起在高密度养殖区,虾池底部不断发生死虾的情况,虾农称为“偷死病”,由于虾病而死在池底,所以称为“底死病”。最近我们在珠江三角洲及粤西的吴川、阳西的溪头等地进行现场调查,不少高位池如温棚养虾池继续发展“底死病”,而且相当严重。大多发生在高温期或秋冬,一般养殖在60-80天较易发生,发病虾多在每市斤80尾上下,每天在池底部可捞到2-3斤死虾,在对虾蜕壳期间为死亡高峰期,若不加以控制,会导致全军覆灭,由于死虾均在池底平时不易被养殖者及时察觉,所以虾农称为“偷死病”。其实这种病...  相似文献   

12.
<正>对虾软壳偷死绝大多数出现在养殖中后期。影响对虾软壳死亡有三大要素,即水体缺乏可利用的微量元素及营养,对虾脱壳后被有害细菌或病毒感染死亡,亚硝酸盐中毒死亡。一、雨天软壳死虾雨天软壳死虾通常伴随着部分硬壳死虾,死虾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暴雨给池塘注入大量的带酸性的淡水,造成盐度及p H值突变,从而藻类不适应而死亡,就是常说的"倒藻"。2.藻类大量死亡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毒素,对虾有很强的刺激性。  相似文献   

13.
1、已经发生死虾的池塘,要尽快排干池塘水,清除死虾和淤泥,暴晒和修整养殖池塘,做养殖前准备,待天气回暖恢复生产。  相似文献   

14.
<正>红螯螯虾室内育苗诱导时期,水温升到25℃以上时,亲虾不吃食,肠内不饱满,清池时发现大量虾在水中背朝上、一动不动死去,这种现象叫"偷死"。水温达到28℃的一周后,死虾每天出现100多只,死亡率1%以上。死虾地点并不均匀,有时集中在某个池。从管理上检查,育苗池内溶氧大于5毫克/升,硫化氢、亚硝酸氮、氨氮含量均未超标,从  相似文献   

15.
评论区     
<正>1"虾死了是个谜,虾活着是个1奇迹。"——对于2014年的养虾状况,这句话道出了不少养虾人的心声。这几年虾不好养,死得莫名其妙,不管是一线的养殖户,还是在这个行业苦心经营的企业,甚至多年潜心研究对虾病害的专家学者,都束手无策。养殖户也只能寄望于有高人出来解谜,祈望2015年的虾好养一点。  相似文献   

16.
克氏螯虾,俗称龙虾,其肉味鲜美;另外其头、壳、足可做成食品添加剂和调味剂,也可加工成动物饲料添加剂,还可提取甲壳素。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已兴起了养殖龙虾的热潮,现仅将有关克氏螯虾疾病的预防和诊断知识,以及常见疾病的诊治作一阐述,以供参考。一、预防措施1.疾病的诊断方法现场观察:观察螯虾在池中的反应。已患病的螯虾,体质明显瘦弱,体色变黑,活动缓慢或乱窜不安,或群集一团,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寄生虫的侵袭或水中含有毒物造成的。体质检查:取来病虾或刚死不久的螯虾按顺序从头胸甲、腹部、尾部及螯足、步足、附肢等仔细检查。病…  相似文献   

17.
在南美白对虾育苗过程中,危害较大的病害有蚤状幼体和仔虾(P5以前)的“粘脏病”、大规格仔虾(15毫米以上的仔虾)的“红体病”,其中以大规格仔虾的“红体病”损失最为惨重,小则整池、大则整场绝产.池中死亡的大规格虾苗成堆。育苗的技术人员公认一旦发病之后根本无药可治.1~2天之内整池虾苗死绝,而且很快就传染到整场;刚得病的池子因症状明显.虾苗很难卖出,并且影响到整个育苗场的虾苗销售,只有等死。此时育苗场该投入的都投了,到最后马上就要卖钱时却都死光,损失惨重.最可怕的足到现在其病原也没有搞清,以至于育苗场家谈“红体病”色变。笔者在近几年的育苗过程中,针对“红体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1亲虾挑选 亲虾越冬历时长,必须严格挑选。选择标准应是虾体大、健康无病无损伤、无畸形,雌虾体长14cm、雄虾体长12cm以上为宜。实践证明,低密度养殖的大个体亲虾,其成活率较高。刚蜕皮的软体虾不能作亲虾使用。  相似文献   

19.
自2003年起在高密度养殖区发生的对虾白浊偷死病到2013年已有十个年头了.原来主要在夏秋高温闷热天气易发、死亡量较大,现在表现为全年养殖中都发生白浊偷死病且死亡量均较大,从主要发生于粤西、海南高位池养殖场到目前广西、珠三角、福建、浙江、江苏的土池均发生较严重的白浊偷死病.现在白浊偷死开始发病的时间越来越早、规格越来越小,所以,如何控制好对虾白浊偷死病成了养虾成功的关键. 1 高位池发病症状及危害情况 高位池的发病症状及流行情况:白浊偷死病造成的死虾通常无明显的症状,部分死虾可见对虾腹部肌肉不透明,发白.  相似文献   

20.
王海勇 《科学养鱼》2007,(10):75-75
2007年部分养殖的罗氏沼虾暴发"滴星病"。病虾的症状是虾体节断裂,软壳,腹部肌肉发白坏死,鳃丝水肿略发黄色,死虾鳃丝附有绿藻,其它没有死的虾未发现异常症状。整个池塘中的虾粗略看来吃料未减少,也未减慢。由于"滴星",造成产量下降、饵料系数偏高,增加了养殖成本,经济损失较大。笔者经过养殖技术服务的实践,对"滴星"的处理有一定体会,在此提出,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