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辽西北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自然干旱是影响本地区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大果榆对恶劣环境适应性强,同时作为本地乡土树种,在生态应用、园林应用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育苗中注意掌握整地、施肥、播种、覆膜、灌水及后期田间管理等技术要点,是实现大果榆有性繁育苗木批量生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辽西北地区大豆高产栽培实际情况,对辽西北地区大豆栽培中的科学选种、合理整地、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辽西地区次生林植被恢复对局地小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次生林植被对地方小气候的影响,为研究长远气候生态农业走向良性循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平行观测,对比分析方法,应用总辐射平衡、热量平衡原理,统计学原理分析次生林小气候特征。[结果]次生林植被太阳辐射利用率提高41.1%;减小湍流5%~6%。蒸发耗热增加了5%左右;降低蒸发量1.6mm/d,提高土壤湿度1.56%;相对减小径流量71%、减少泥沙量67.9%。[结论]恢复次生林植被,可以起到保水保土、降低风速、减少蒸发和风蚀的作用。在人为作用下逐渐恢复次生林、人工林可使小气候条件、生态农业朝着良性发展,对减轻扣缓解气象灾害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建平县是辽西地区南果梨的主要产区,种植面积达2.4万亩。为了提高南果梨生产的经济效益,县林业局从2006年开始实施“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南果梨优质、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开发”项目,三年来累计开发南果梨2.268万亩,南果梨亩产增加100~200公斤,优质果率提高20%~30%,达到85%以上,优质南果梨产量达5400万公斤, 相似文献
7.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落后,亟需加强开发研究.该地区降水少,土壤肥力低;但光、热及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探讨气候、土壤及耕作栽培措施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对确定旱地农业的限制因子和开发技术,挖掘农田生产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辽西北建平县马场乡为试验点,通过田间试验和调查分析,对该地区农田生产力进行了测算.马场乡位于建平县东北部,太阳年辐射142千卡/厘米~2,日照时数2500小时;年平均气温6℃,≥10℃积温2800℃;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且集中于7~9月;冬春干旱,降雨极少,年际间降水变率23%;全年水面蒸发量1760毫米.农田土壤以栗褐土为主, 相似文献
8.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包括朝阳市的全部,锦州、阜新的部分地区,该地区由于土地面积广,光照资源丰富,是种植向日葵的优势区域。近年来,向日葵的栽植面积较大,成为农业种植的主要种类之一。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北方及西北地区,土地贫瘠,降雨量少,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土保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水利、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多个学科,需要共同协作、综合治理。急需加大投入,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开展以政府为主体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本文从科学规划、全面治理,加强协作、共同治理,加强监督、共同管理3个方面分析辽西地区水土流失与生态综合治理,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粘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俗称夜盗虫。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主要为害谷子、玉米、高粱等禾谷类作物。粘虫常以幼虫蚕食作物叶片,发生严重时可在短时间内将大面积的作物叶片吃光。建平县有粘虫发生的年份较多,为实现早防、早治,降低防治成本,采取对粘虫发生进行预测预报,是一项及时掌握防治有利时机,有效控制其危害的事半功倍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12.
界定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价值流和价值链基本内涵,在充分体现农产品的自然属性、社会属件和经 济属性基础上对价值流进行了分类;与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相比较而言,价值链与食物链相互耦联、充分反 映农产品的使用价值大小和人类对农产品的开发利用程度、价值链条的无限性及能量流向不定性是价值链 的基本特征;自然、社会文化、经济政策等因素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价值流有着不同层次的影响,建立以政策、 科技、市场为一体的价值流对生态流的导向机制,有助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流与价值流的实质性耦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研究阿拉干地区灌丛植被截沙过程.[方法]通过4个多阶式标准集沙仪,野外条件下,于2010年5月19~22日,在既定的灌丛植被条件(一定的密度、盖度、高度)下,对灌丛植被的截沙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在垂直方向上,植被截沙量与高度拟合结果显示,1号多阶式标准集沙仪(裸沙地)幂函数拟合结果最优,拟合度为98.57;;2、3号多阶式标准集沙仪二次曲线拟合度最高,拟合度分别为96.77;和99.66;;4号多阶式标准集沙仪幂函数、渐近回归拟合函数、二次曲线拟合函数拟合度相等,为94.41;;沿程方向截沙量二次曲线拟合度最高,为99.67;.[结论]由于灌丛植被群的存在及影响,截沙量在垂向、沿程方向上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为沙漠化的相关研究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灌木植物种类多、资源广,一些灌木植物具备营养和药用价值高等特征,被视为无抗绿色养殖的潜在重要饲料来源.总结分析了西北干旱地区灌木植物资源现状,典型灌木植物(豆科、藜科、菊科、胡颓子科沙棘属)以及其他潜在饲用性灌木植物(小檗科、杨柳科、唇形科、蒺藜科、蔷薇科)的利用情况,以便充分挖掘不同灌木植物的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辽宁地区西北路径寒潮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NCAP再分析资料、辽宁省逐日最低气温和逐日最大风速资料,对2006要2009年影响辽宁地区的区域性寒潮天气进行统计分析,将影响辽宁地区的寒潮冷空气路径归纳为3种(东北路径、西北路径和偏西路径),本文重点讨论:西北路径冷空气对辽宁地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冷空气从源地到达西西伯利亚地区堆积加强后经内蒙中西部南下到辽宁,造成区域性寒潮天气;受高空槽前强暖平流的影响,寒潮暴发前1~2 d辽宁地区气温普遍回升10益以上;寒潮冷空气从酝酿到暴发阶段500 hPa冷中心的强度基本稳定在-45益左右,寒潮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大多在1 040.0 hPa以上。从环流形势上看,小槽发展型占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16.
菌根在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及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恶劣,许多地区菌根菌与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已被破坏,要恢复该地区的植被,首先要重建植物与菌根菌的共生关系.菌根不仅可促进植物的营养吸收、生长发育、抗病和抗逆,而且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和控制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7.
对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灌木初期的土壤养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木初期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上表现出0~20 cm土层明显高于20~60 cm土层,而20~40 cm和40~60 cm间无显著差异.0~60 cm土壤深度内,土壤养分因子含量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有机质4.66~9.83 g·kg-1,全氮0.33~0.61 g·kg-1,全磷0.49~0.52 g·kg-1,有效氮21.56~41.80 mg·kg-1,有效磷0.73~1.31 mg·kg-1,有效钾58.31~102.01 mg·kg-1.灌木初期的土壤养分条件略好于草本阶段,说明植被演替草本阶段对土壤的培肥作用为群落向灌丛演替阶段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土壤养分环境.灌木初期不同,灌木树种间的土壤养分条件存在一定差异,表明不同灌木树种定居所需适宜的土壤养分条件也不同;灌木初期除土壤全磷外,其他各养分因子间均表现出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荒漠化宜农荒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北地区地域广阔,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西北地区荒漠化宜农荒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对加快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在综述宜农荒地植被快速恢复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提出适宜西北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建设目标的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及策略,为西北地区宜农荒地植被快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西北干旱区典型绿洲盐生植被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西北干旱区典型绿洲-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为主要研究区域,运用数量生态学的方法对盐生植被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梭棱为单优势种的群落Ⅳ具有最高的优势度指数(C)和最低的丰富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群落结构最为简单;以骆驼刺为优势种和梭棱为主要伴生种的群落Ⅱ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但优势度指教较低,结构相对稳定;而以柽柳和梭梭为共优势种的群落Ⅰ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和中等水平的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群落中物种数较多,群落结构较为复杂;以芦苇和骆驼剌为共优势种的群落Ⅵ,其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优势度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水平居中;以柽柳为主要优势种的群落Ⅲ和Ⅴ,其物种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教和均匀度指数则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群落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