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对影响转基因杂交棉F1、F2纤维品质的密度、施氮量、施钾量和缩节胺施用量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缩节胺与密度是影响F1纤维品质指标的关键因子,而密度是影响F2纤维品质指标的关键因子。密度对F1、F2的纤维品质均有显著作用。密度与施钾量的互作对F1纤维品质起关键作用,而密度与缩节胺、密度与施氮量的互作对F2纤维品质指标的影响最显著。建立了4个栽培因素对F1、F2纤维品质影响的最优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转基因棉在丰产栽培模式,应用农业系统原理和方法,采用四元二次旋转组合设计,以密度、施氮量、施钾量、缩节安为决策变量,转基因棉产量及构成因素为目标函数,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剖析了密度、施氮量、施钾量、缩节安四项综合农艺措施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与产量的关系。分析表明,栽培因子对F1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是:密度>缩节安>施氮量>施钾量。对F2产量影响大小顺序是:施钾量>施氮量>密度>缩节安。并寻求了定量生产水平下F1、F2的最佳农艺措施,即F1当密度为21500株/hm2、施氮量为450kg/hm2、施钾量为450kg/hm2、缩节安量为75g/hm2,可能取得最佳产量1556kg/hm2,F2密度为15000株/hm2、施氮量为750kg/hm2、施钾量为300kg/hm2、缩节安量为135g/hm2可获得最高的皮棉产量1219.35kg/hm2。  相似文献   

3.
栽培因子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研究了不同的密度、施肥水平和缩节胺用量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江中下游棉区最佳的种植密度为33000株/hm^2、施氮量为300 kg/hm^2、化控缩节胺用量为90 g/hm^2。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湘南稻茬烤烟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和构建经济效果指数,并采用偏(Eta)2值分析了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及其互作对烤烟经济性状的效应。结果表明:1)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及其互作对烤烟不同经济性状指标的效应不同,种植密度对烤烟上等烟比例和均价具有显著的高度影响效应,种植密度、施氮量、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对烤烟产量、产值具有显著的高度影响效应;2)种植密度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占40%左右,施氮量及种植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各占30%左右;3)种植密度以18 195株/hm~2处理的烤烟经济性状相对较好,施氮量以165 kg/hm~2处理的烤烟经济性状相对较好;4)在湘南稻茬烟区,以种植密度18 195株/hm~2、施氮量142.5 kg/hm~2处理组合的烤烟经济性状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不同施氮水平与缩节胺对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的互作效应,以“新陆中88号”为试材,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20(N1)、480 kg/hm2(N2)2个施氮(纯氮)水平和67.0(F1)、150.0(F2)、260.5(F3)、371.0 g/hm2(F4)4个缩节胺喷施剂量,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缩节胺喷施剂量对棉花光合特征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施氮水平与缩节胺剂量对棉花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与产量构成因素均存在互作效应。氮肥与缩节胺对棉花Pn与Tr的促进作用主要在棉花盛铃期与吐絮期,且Pn与Tr均以N1F3处理较高。N1最终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与皮棉产量均高于N2,各指标依次高出5.6%、11.32%、7.68%。同一施氮水平下,F3剂量能够...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豫中烟区烤烟“上六片”烟叶的栽培技术指标体系,以烤烟品种‘中烟100’为试验材料,设置施氮量(30~66 kg·hm-2)、种植密度(13 500~18 000 株·hm-2)和留叶数(16~22 片·株-1)3个栽培因子,采用 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3个栽培因子及因子间互作对烤烟上六片烟叶产值和感官指标的影响。单因子效应分析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上六片烟叶产值随着施氮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感官品质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降低,随种植密度和留叶数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双因素交互作用分析表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的互作对产值、感官品质和香气质影响显著,施氮量和留叶数的互作主要影响香气量。综合单因素和双因素分析结果,对产值和感官指标的数学模型分别进行模拟寻优,结果表明施氮量45.928 5~50.169 0 kg·hm-2、种植密度15 720~16 045株·hm-2、留叶19~22 片·株-1时,豫中烟区上六片烟叶的产值和感官品质可达最佳,为豫中烟区生产优质上六片烟叶的优化栽培组合。  相似文献   

7.
应用311-A拟饱和最优回归设计试验方案,通过田间试验建立烟后稻深两优5814移栽密度、施氮量、施钾量与产量的数学(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单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为施氮量>移栽密度>施钾量;两因素互作对产量的影响为移栽密度+施氮量>移栽密度+施钾量>施钾量+施氮量。经模拟寻优表明,最优组合是移栽密度21.0万丛·hm^-2、施钾量(K2 O )138.1 kg· hm^-2、施氮量(N )143.4 kg·hm^-2,拟获得的深两优5814的最高产量为8908.18 kg·hm^-2。  相似文献   

8.
氮磷钾配施和密度对玉米产量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寻配方施肥和密度对玉米新品种赤单208产量的影响,采用4因素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施磷量、施钾量、施氮量、密度4因素与产量关系的效应方程。通过对回归方程的检验及效应分析,探讨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密度的单因子效应、互作效应和最佳施肥量,从而得出最佳施肥方案。结果表明,施磷量、施钾量、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其肥料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密度(X3)施磷量(X1)施钾量(X2)施氮量(X4),其中磷钾肥互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极显著。对于试验地块种植的玉米新品种赤单208获得高产的最佳施肥组合为:N 345 kg/hm2、P2O567.5 kg/hm2、K2O 112.5 kg/hm2、密度52 500株/hm2,最佳玉米产量是16 072.35 kg/hm2,N、P2O5、K2O的最佳比例为1.00∶0.20∶0.33。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旱种技术对水稻粒重的影响。[方法]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旱种时施氮量、基肥施氮比例、点播密度及其互作对水稻华优3号粒重的影响。[结果]提高基肥施氮比例、基肥施氮比例与施氮量的互作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粒重;提高施氮量、点播密度,基肥施氮比例、施氮量与点播密度的互作将显著降低水稻粒重。施氮量、基肥施氮比例极显著影响水稻粒重。点播密度对水稻粒重没有直接影响,但其与基肥施氮比例、施氮量的互作对降低水稻粒重的影响最大。[结论]对于不同的水稻品种,合理施用肥料,控制点播密度可以提高水稻的粒重,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及其互作对雪茄烟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选用雪茄烟品种CX-81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不同施氮量水平142.5 kg/hm2(N1)、172.5 kg/hm2(N2)、202.5 kg/hm2(N3),3个不同移栽密度水平18 180株/hm2(D1)、20 205株/hm2(D2)、22 725株/hm2(D3),分析这2个因素对中部叶成熟期烟叶叶绿素、经济性状、晾制后化学成分的影响,对叶绿素与雪茄烟的化学成分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叶绿素、总糖、还原糖、糖碱比含量逐渐减小,烟碱、总氮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叶绿素、还原糖、总糖则以N2水平最高。中部叶叶绿素含量与总糖、还原糖呈极显著正相关。施氮量与密度主要对雪茄烟的烟碱、总氮、总糖、还原糖、氮碱比、糖碱比存在显著影响,但二者的互作仅对总氮、氮碱比存在显著影响。较高的施氮量能获得较大的单叶重和产量,但影响烟叶的品质。较小的移栽密度对烟叶的品质有利,但影响产量。建议在低密度(D1)种植区域选择施氮量202.5 kg/hm2,在中等密度(D2)与高密度种植区域(D3)均宜选择施氮量为172.5 kg/hm2。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甜椒雄性不育两用系特点,研究分析了其杂交制种的技术特点,提出了杂交制种过程中基地选择、种植方式和栽培密度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抗虫杂交棉F1、F2代纤维品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在山东尹庄、江苏扬州、安徽宿松、湖北荆州、湖南长沙、湖南南县、湖南澧县等7个地点,对包括对照中29在内8个组合的F1、F2代共计16个材料进行纤维品质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抗虫杂交棉F1和F2代间除纤维长度达到显著差异外,其他7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但F2代纤维品质变异范围增大,劣质纤维比例增加,优良纤维比例减少,从而出现纤维品质的衰退。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遵辣8号高品质的优化栽培方案,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研究定植密度与N、P和K肥施用量4个因素对遵辣8号果实辣椒素和果实粗脂肪的影响,并建立遵辣8号的辣椒素、粗脂肪与各试验因素的数学回归模型。结果表明:4因素对辣椒果实辣椒素含量影响依次为施N量施P量施K量定植密度;密度为7 583~8 417株/667m~2,施N量为27.78~33.20kg/667m~2,施P量为12.51~15.50kg/667m~2,施K量为33.10~37.15kg/667m~2是辣椒素高含量的最优栽培方案。4因素对辣椒果实粗脂肪含量影响依次为定植密度施P量施N量施K量;定植密度为6 689~7 778株/667m~2,施N量为25.97~31.48kg/667m~2,施P量为12.56~15.11kg/667m~2,施K量为25.98~31.47kg/667m~2是粗脂肪高含量的最优栽培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在黔西北山区种植高油玉米高产优质的栽培模式,促进山区种植业结构调整,采用多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高油玉米产量、产油量与4个主要栽培因子——种植密度及N、P、K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解析了各因素对产量、产油量的效应,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筛选出了黔西北山区高油玉米高产优质的农艺综合方案:密度62463~63710株/hm2;N肥(纯N)321.79~359.04kg/hm2;P肥(P2O5)319.94~345.32kg/hm2;K肥(K2O)293.64~333.30kg/hm2。  相似文献   

15.
籼粳杂交稻的氮素吸收特性及其对库源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籼粳杂交稻赣化7号的源不足是其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氮素吸收特性与库、源特征有关。赣化7号的库形成对氮素较敏感,而汕优63的源形成对氮素较敏感。栽插密度和施氮量均可改变供试组合的库源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旨在进一步明确该杂交棉F2代与F1代相比在产量和品质方面的下降趋势和程度,为更好地发掘和利用F2代杂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在南疆广适种植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57号的F1和F2代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种植密度,分取6个铃位,按照《棉花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对其进行农艺经济性状与纤维品质的调查、鉴定和评价,最终对F1和F2代杂交种进行产量比较。[结果]在铃重、衣分和子指空间分布上,F2代比F1代丰产株型的竞争优势略有减弱;纤维品质表现上,也有R代分离造成的下降趋势,但均没有达显著性差异。[结论]最终皮棉产量,F2代则以22.5万彬hm^2高密度种植为最高,F1代以18.0万株/hm^2。种植密度次之。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水稻高产条件下的栽培模式,增加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试验采用规范化设计,以"沈稻9号"为材料,研究了氮、磷、钾施用量及水稻播种量和移栽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米的品质性状中,垩白度、垩白粒率受处理因子影响变异较大,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差异较小。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是施氮量,增施氮肥穗数增加,但同时千粒重降低。施氮有利于糙米率和精米率的提高,但同时稻米垩白粒率明显增加,食味值下降,蛋白质含量增加。增施钾肥有利于提高食味值、降低蛋白质含量。增加插秧穴距,穗数和穗粒数都有增加的趋势,有利于提高碾磨品质,同时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各处理因子对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影响均不显著。群体净同化率与抽穗后干物生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最大叶面积指数与总干物重之间呈二次抛物线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湘杂棉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L934正交设计,分析移栽密度、施氮量及肥料运筹等栽培措施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湖南气候条件与栽培技术体系下,影响产量的主导因子是肥料运筹(C),其次是施氮量(B)和种植密度(A);影响纤维品质的主导因子是施氮量(B),其次是肥料运筹(C)和种植密度(A);移栽密度24 000株/hm2、施纯氮337.5 kg/hm2、肥料运筹(基肥∶苗肥∶花铃肥)配比为3∶2∶5处理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移栽密度24 000株/hm2、施纯氮225 kg/hm2、肥料运筹(基肥∶苗肥∶花铃肥)配比为3∶2∶5处理的纤维得分最高,纤维品质最优;湘杂棉3号高产栽培应在合理密植的前提下,以株结铃数、单铃质量、衣分为主攻目标,增加施氮量,重施花铃肥,将能提高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