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袁合涛  殷兆霞 《农业工程》2023,(10):150-154
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振兴与农业振兴双重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实践。以秦巴山区陕西省安康市忠诚村为实证案例,运用文献研究和市场调研相结合方法,总结分析忠诚村“三主体三联三生”生态农业振兴模式、主要做法及经验启示,提出发展建议,旨在为秦巴山区或同类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实例参考和发展借鉴。  相似文献   

2.
陈绪敖  张兰  姚晓玮 《农业工程》2021,11(12):114-119
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梳理乡村产业演进机理及路径选择,采用实地观察与访谈的案例研究方法,选取秦巴山区安康市3个自然村,对乡村产业选择、培育和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和阶段特征判定。从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视角分析,“一村一品”“农业产业集群”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基础。从乡村产业演进过程视角分析,乡村产业振兴的起始阶段是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该村的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经济;提质增效阶段是通过科技、人才及机制创新,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高级形态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府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要判定特定村庄产业发展基础和发展阶段,选择适宜产业,通过产业要素聚集,推动乡村产业向高级阶段演进。   相似文献   

3.
魏秀菊  朱明  廖艳 《农业工程》2022,12(8):5-14
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之教育改革提出新工科、新农科建设理念,农业工程学科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和挑战。为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该文探索农业工程学科的拓展方向,寻求中国特色的学科内容创新。基于对世界农业工程学科前沿进展,以及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阶段、特色和乡村振兴重大需求的分析,认为世界农业工程研究前沿为生物系统工程,但我国不能照搬国外农业工程学科的进阶模式,需在原有二级学科基础上拓展农业工程方向,包括生态农业工程、物理农业工程、生物系统工程等。该文提出生态农业工程概念与内涵,认为生态农业工程是农业工程的生态化发展,是农业工程与生态工程交叉学科,可作为农业工程的分支学科,符合新工科、新农科关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理念。在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拓展生态农业工程方向的必要性包括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亟待发展生态农业工程,生态农业工程是乡村振兴的实现途径,以及乡村振兴呼唤生态农业工程几个方面。提出生态农业工程发展建议:发挥农业工程在乡村振兴中的系统作用,突出乡村振兴中农村建设工程领域,发挥农业工程学科对生态农业工程支撑作用,加强生态农业工程学科研究及人才培养等。农业工程的生态农业工程创新拓展符合中国当代乡村振兴的时代需求,将对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农业生产实践、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商南县发现,该县通过大办沼气,促进了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和生产的发展,其中以汪声发的庭院生态农业和桑树村办沼气出现“八多两少”尤为突出,现介绍如下。一、桑树村办沼气出现“八多两少”富水镇桑树村是距离商南县城十多公里的一个山沟小村。全村24户人家,128人,105亩耕地(平地57亩,坡地48  相似文献   

5.
生态农业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期间的重点,不仅要打造特色化、生态化农业体系,还要振兴乡村事业,提升农民经济收入,确保乡村的现代化建设。本文以苏州市生态农业发展为例,利用SWTO分析法,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下苏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乡村振兴战略下苏州市生态农业发展措施的制定与优化提供可靠支持。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关联作为基准点,从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环境背景下,对生态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将实现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作为立脚点,采取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信息化基础建设和提升高素质人才、多元化的环境治理模式等一些关键性举措,推进生态农业经济的不断提升,以期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信号更加鲜明,苏南地区乡村生态振兴亟须被推进。课题组从国内外乡村振兴现状与对比分析切入,阐述了生态振兴的意义,分析了苏南地区乡村生态振兴中存在的产业与生态发展不协调、农民参与生态治理较少、生态振兴的文化意识淡薄等现实困境,并探究了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如促进生态振兴与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农民参与生态振兴的积极性、推进生态振兴与数字化结合发展、重视乡村文化意识传承工作,为有效改善苏南乡村生态环境、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发展指明方向。苏南地区应树立大局观、长远观,团结起来,充分发挥各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文化意识或机制作用,共同努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以维护和打造苏南地区乡村良好宜人的生态环境为本,坚持农业绿色发展,协调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  相似文献   

8.
吴陈舒  李平 《南方农机》2023,(12):100-104
红色名村是增强红色资源有效利用的创新举措,是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体现,是基层党建的有力抓手。基于此,本研究以江西省莲花县为例,深入开展革命老区红色名村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莲花县红色名村建设具有厘定思路谋划早、红色培训带动强、红绿融合促发展、党建引领强内核等特点,已然成为江西省红色名村建设的典型样板。但同时也面临着将军文化转化利用程度不高、“湘赣边红色名村”品牌不响、县级红色名村建设后劲不足、后疫情时代红色培训“引流”规模不稳定等挑战。通过打造红军后代“会客厅”、打响“湘赣边红色名村”新品牌、深挖红色名村内涵建设、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等路径,加快莲花县红色名村高质量建设步伐,为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提供莲花红色名村方案。  相似文献   

9.
生态农业观光园在城市公园中悄然兴起,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能够使园区具备生态、生产和生活等多种功能,可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和谐而平衡地发展。以生态、农业为关键点进行研究,从旅游规划与旅游产业角度出发,细致分析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景观、产业和休憩三项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合阳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侠 《中国沼气》1999,17(1):47-48
陕西省合阳县在生态农业建设试点中,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结合实际,进行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并对生态农业技术进行不断的总结,提高和推广,形成了适合当地生态特征的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1果园“沼气五配套...  相似文献   

11.
提高农户绿色生态农业技术采纳意愿是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基于西北典型农牧区454份农户调查问卷,区分为种植户和牧户,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对两种类型农户的绿色生态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研究区种植户和牧户绿色生态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存在差异,“低意愿”种植户为9.5%,“高意愿”种植户为71.48%,“低意愿”牧户为14.76%,“高意愿”牧户为70.47%,说明牧户的技术采纳意愿低于种植户,且两种类型农户的意愿普遍不是很高。年龄、务农年限和成本预期对种植户和牧户绿色生态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均有显著影响;但两种类型农户绿色生态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也存在明显差异,文化程度、技术培训、生产交流以及政策了解度显著影响种植户技术采纳意愿,生计分化、牧道便捷度以及信息传播力度显著影响牧户技术采纳意愿。对此,提出区分不同类型农户,制定合理化、差异化鼓励措施;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技术研发进程等对策建议,以期提高异质性农户绿色生态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农业工程是建立在工程学、生物、农业科学、经济及管理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的一门综合交叉应用科学。在我国当代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农业工程科技存在向生态化方向发展的必要性,其主要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生态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实现途径;乡村振兴呼唤农业工程科技向生态化发展。在乡村振兴视角下,我国农业工程的生态化发展对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第一,推进农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和发展;第二,发挥农业工程在乡村振兴中的系统作用;第三,突出农业农村工程特点及重点发展领域。农业工程的生态化发展创新适应中国当代绿色发展、生态振兴的内在要求,将对我国农业生产实践、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挥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萌  张艳荣 《农业工程》2022,12(10):140-144
以地处三江源保护核心区的民族地区青海省称多县为研究对象,探析其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分析称多县推进农业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总结出经济发展基础“生态+高原农业”路径、动力源“生态+农业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和支撑点“生态+畜牧产业”路径,以期为同地域条件、生态保护为主的民族地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现代农业发展的竞争是产业链竞争。在生态振兴战略目标和国家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发展绿色生态大健康农业产业,用产业链来统领大健康农产品的种植、加工、提炼和销售等,有利于促进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培育农业农村的新型业态,打造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可有效推动大健康农业产业链模式化,打造成集生产、销售、研发和售后为一体的大健康农业产业全产业链群。主要运用分析技法、事实陈述法和个案探讨法对绿色生态大健康农业产业链模式化进行研究,认为绿色生态大健康农业产业链需要寻求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链组织形式,延伸绿色生态大健康农业产业链,对绿色生态大健康农业的多功能进行拓展,打造一体化的高效养生、保健和医疗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以内蒙古凉城马头山片区自然资源禀赋、农业产业基础、区域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和片区发展方向作为研究内容,提出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应以产业集聚为策略。采取实地调研、统计分析、数学模拟、微观定量计算和宏观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农牧林复合的生态农业模式,环境承载力内的循环农业模式,以及通过人工干预治理的休闲农业模式,对农牧交错带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镇江滨江湿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镇江滨江湿地特征、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充分考虑该地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即以芦苇为主,芦、草、禽、鱼生态模式,以林木为主,林-水生作物-渔复合型模式,以开发“三山”风景区为主的观光生态旅游模式,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并达到取得最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新泰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山东省粮油、蔬菜、肉类、瓜果主要产区。全市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农业资源具有多样性,为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该市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手段;围绕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效益开发,更新开发理念,强化政策措施,创新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机制,建设一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新泰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绿色生态农林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汉林 《农业工程》2012,2(3):77-83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快,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人口密度大幅提高导致了土地承载压力大,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水急剧增加,空气质量严重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在此前提下,农林业作为基础产业,应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林业的研究,发挥其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