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岗精神是在中国农村改革和建设实践中产生的以改革创新为特点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其主要包括的"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和价值导向上相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结合新时代要求对小岗精神做出意义解读,不仅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现实意义深刻。弘扬小岗精神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价值准则提供一条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文化内涵是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研究休闲农业的文化价值,对于挖掘并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特质、文化优势,激发现代人的文化情怀,促进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解析了休闲农业的文化现象,然后从文化"化人"和文化创造两个方面揭示休闲农业的文化机理,最后从4个方面发掘了休闲农业的文化规律。研究发现,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维文化价值,成为新时期的特殊文化现象,起着特殊的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作用;休闲农业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表现出其特有的文化机理,通过文化"化人"作用和文化创造过程,体现着休闲农业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休闲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演绎着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和生态文化,从而表现出了伴随休闲农业发展过程的独特文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而师德建设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占据着特殊重要的地位。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师德建设,这是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梅花,以其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年轮,成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特质的一种植物。梅及梅花的开发利用历史,涵盖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完整过程。本文试图以这种中国特有植物为意象标本,探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与梅花精神之间存在着的必然联系,提出倡导梅花精神对中华复兴的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包括“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在伟大的中国革命实践中密不可分。大别山精神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以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为指导,以实施核心素养教育为手段,从人才培养的标准入手,促进当代青年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武上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而农村教育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事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现念,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农村教育改革。形成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教育事业对于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红旗渠精神在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梳理红旗渠精神在“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和“强太行”五大时期发展情况,揭示红旗渠精神在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阐释红旗渠精神的价值意蕴,提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对坚定文化自信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彭亦鹏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1):112-112,107
发展高职高专教育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为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9.
国情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土壤肥料学是高等农业院校中农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加强民族自豪感、基本国策、忧患意识、环境保护、热爱家乡和科学发展观等国情知识的教育,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为国家培养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农业文化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所承载的价值意蕴能满足课程思政教育在思想和现实层面的双重需要。在价值挖掘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时代场域对农业文化价值发挥的要求,呈现为承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鲜活课程思政案例样态并嵌入到课程思政教育中,并通过创新教学体系设计、构建耕读育人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农业文化社会服务体系等,探索推进一二三课堂深度融合的农业文化课程思政价值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张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676-7678
研究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研究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成员类型及学校培养方式和目标的差异,使得研究生群体具有一些异于本科生的特质,这些特质正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依据。但现实教育过程中并未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所以导致了道德教育的低效,针对这些现状结合研究生群体的特征,提出几点改善研究生道德教育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剖析了农垦精神的当代意蕴,明确"艰苦奋斗,勇于开拓"作为农垦精神的核心文化,在时代发展与社会改革进步中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指出它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党内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抉择,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创业精神的体现。同时分析了新时期农垦精神与高校教育教学的关系,认为农垦精神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着无限潜在的推动力。传承和发扬农垦精神,能深入拓展高校育人为本的理念,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也符合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探究了新时期高校传承农垦精神的途径,强调营造农垦文化氛围,强化农垦精神体验,开发农垦精神载体关联,培育先进典型,从而将农垦精神融入到高校工作中。  相似文献   

13.
脱贫攻坚精神丰富了中国的精神谱系,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时代素材。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机械地“嵌入”,两者的契合可行而且必要。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实现培养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脱贫攻坚精神既要融入课堂教学,也要融入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延安红色文化蕴含着重要的政治、文化、教育价值。传承与发展延安红色文化,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开展红色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国家发展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我国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延安红色文化品牌,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展现出延安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医药文化具有软实力特质,包括:历史特质、哲学特质、学术特质、文学特质、伦理道德特质等,这些特质之间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相互滋生而缺一不可。她们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的内在力量。立足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特质,有的放矢地制定中医药文化研究及推广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够发挥中医药文化的先进性和独特性,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萌芽、凝练的农垦精神,成为各项事业发展,尤其是农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农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性,二者具有相同的爱国属性、文化基因和理想依托。以农垦精神为核心,开展思想教育、实践教育、文化教育,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7.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我们发展和成长、从渺小到巨大转变的重要动力。中国梦内涵丰富,对社会主义发展意义重大,中国梦推进下我们把长征精神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主旨的发展和深化。重新探讨中国梦推动下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发展中国,从而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冒险精神、院校不注重多元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自由教育精神特质是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民主主义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自由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智和修养、注重发展人的独立性、实现个体自由发展的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指导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支特殊群体,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肩负着实现自身非农化、农业工业化、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使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新阶段,深刻认识和研究我国农民工的地位、作用和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抗美援朝精神是以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当中意义重大。从生成维度来说,爱国、革命、英雄、乐观、忠诚、国际主义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基本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范围;从价值维度来说,价值信念、家国情怀和革命英雄主义既是抗美援朝精神的突出特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教育目标;从实践维度来说,应通过全景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和渗透式融入技术赋能的辅助教学的双向度发力,切实达到赓续抗美援朝精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