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业工程类研究生是推动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针对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以师生共建优质平台,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科研氛围,培养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以科技竞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驱动培养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农业工程学科课程体系高度交叉融合,增强研究生创新意识,使学生自身素质全方位提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加强研究生实践育人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亟待深入探索如何提升研究生社会实践精准育人,以有效推进研究生思政工作。【方法】通过总结近年来研究生社会实践落地乡村情况,既进一步明晰乡村振兴视域下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价值指向,又深入探究高校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育人问题并提供对策参考。【结果】研究生社会实践走进乡村,重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助推人才培养教育和实现知行合一发展,发展中存在实施人员上“走马观花”、项目内容上“老调重弹”、组织管理上“平均分配”等问题,根源在于实践育人泛化。【结论】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乡村振兴视域下研究生社会实践强调精准原则,因校而动地打造精品化社会实践项目、因时而进地推进多样化社会实践形式、因人而异地组建特色化社会实践团队,切实提升精准育人质量、增强立德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现阶段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专业人才,是时代赋予研究生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该文深入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国内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提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4.
耕读教育理念推行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对耕读教育理念的理论诠释分析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路径,旨在推动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提出“学专业、爱专业、立志从事专业”的目标定位,坚持全员参与、小组行动、小问卷大样本、平台管理的组织维度与形式,“全员、全覆盖、全过程”协同育人管理体制与保障,线上线下两个支持平台和评价系统,创新大学生实践育人范式,提出耕读教育理念下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升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采用QFD模型对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以能力需求为输入导向,建立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能力质量屋和创新能力相关矩阵。分析表明,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导师队伍、学术活动和创新竞赛、校内校外实践创新基地、高水平科研平台、耕读教育等五个指标强相关。因此高校应组建一支跨学科、政校企联合培养的一流教师团队,建立研究生学术创新中心,打造政校企实践基地,建设高水平政校企协同科研平台,加强耕读教育建设,旨在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7.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与优质企业、科研院所合力共建实践基地,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针对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现存问题,以福建农林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硕士为例,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创新建设模式,以期为提高全日制农业硕士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基层农村工作机制创新,是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实践。2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科技特派员制度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实现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有力支撑。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为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坚持以农业农村需求为导向,着重在组织领导、完善机制、精准选派、精准对接、项目推动、媒体宣传等方面做好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然而,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仍面临服务乡村产业的工作能力不足,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和长效机制以及农村创新创业基础比较薄弱等突出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进一步巩固推广“院地合作”模式,加强运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服务“三农”技能培训、提升农村科技特派员自身素质,加强农业农村适用技术集成创新等对策建议,为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提供有关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9.
苏北农村地区的"三农"工作和精准扶贫工作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示范性,特别是示范村整村脱贫的特色做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调研发现,苏北地区示范村普遍坚持走党建引领、产业带动、文化强村、整体推进的整村脱贫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政策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滞后、贫困人口兜底保障困难、人口外流成为制约因素等主要问题。通过分析苏北农村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主要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坚持建强组织,激发基层活力;坚持规划先行,注重顶层设计;坚持产业主导,夯实经济基础;坚持农业优质,突出农业地位;坚持生态优先,守住生态底线;坚持政策兜底,着力保障民生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专业学位的发展,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调查和探索实践环节质量控制方法,以期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是“双高”建设院校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的关键着力点。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科技和人才。通过分析河南乡村振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结合“双高”建设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的要求,从体制机制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提出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新举措,为高职院校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服务区域“城一镇(乡)一村”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和核心目标.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重视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索构建“134”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地方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把提高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于课内和课外各个教育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3.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分子,肩负着服务“三农”事业的重担。文章基于对北京四所高校的在校生所做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了高校大学生未来从事“三农”工作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校大学生较为愿意从事“三农”工作,但选择工作地在农村的意愿极低。此外,文化水平、专业、父母是否务农、户籍、去农村的频率、认为农村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愿意在农村生活以及认为农村生活是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可持续途经对大学生未来从事“三农”工作意愿有积极影响;大学生越认为农业不适合投资,则未来从事“三农”工作的意愿越弱。因此,提升大学生从事“三农”工作意愿的关键在于高校教育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分析福建省农科院的创新思路与模式,分析了存在的困难问题,探讨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和策略,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探求影响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幸福感的因素,文章采用权威主观幸福感量表结合已有的幸福感研究问卷题库,对200名农业本科院校研究生预试,调查数据通过运用SPSS19.0分析,提取并获得7个有效影响因素和幸福感影响因素量表,然后对3所农业本科院校和1所非农院校3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数据运用A-MOS17.0进行分析,得到调查结果表明:在一本农业院校中,学业期待、学校特征对学生幸福感影响最大;在二本农业院校中,个性特征、就业方面对学生幸福感影响最大。与农业院校相比,非农院校的专业特征对该校学生幸福感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现阶段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基于2010—2019年县域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调查研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政策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示范县政策显著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示范县政策是通过内部规模经济、产业集聚以及就业结构升级调整三条机制渠道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3)本文异质性分析表明,示范县政策对南方地区以及农业强县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作用更大,对提高贫困县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更为显著。最后,本文建议,农村电子商务扶持政策要持续开展,对于贫困地区和农业强县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及差异化政策管理,促进土地快速流转,提高农业劳动力转移效率,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7.
服务"三农"是涉农类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然要求与重要职责使命,提升"三农"服务能力,实现为农服务的兴学定位及特色是涉农类高职院校题中之义。撷取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案例,剖析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秉承"服务‘三农’、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依托供销系统优势,建构"三农"特色,充分发挥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综合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三农"特色全覆盖。  相似文献   

18.
财政支农作为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因素,揭示其关系有助于实现财政资金的合理运用及各类资源的合理分配。本文采用了2003—2019年我国10个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涉农财政支出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并以第一产业增加值作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替代变量,对实证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在少数民族地区,我国涉农财政支出对乡村振兴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发现在少数民族地区之间各地财政支农水平具有异质性,财政资金在空间分布具有集聚性、区域性。为此,本文建议不同少数民族应根据各地农业情况,促使财政支农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多样化和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等方式,因地制宜地发挥财政支农的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我国高等学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层次农村创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对西南大学7个涉农学院的118位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经统计分析发现,缺乏创业热情、创业领域与所学专业不一致、创业教育不健全、创业经验不足等是制约其进行农村创业的主要因素;同时提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农村创业的热情、健全针对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型农村创业师资队伍和培养体系、加强创业实践、增强农村创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教,农职院校在科教兴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服务"三农"工作的开展,从加强农职院校与各界合作、多层次多角度助推"三农"发展以及其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模式探索发挥农职院校优势、构建科技助农体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