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灌水频率对膜下滴灌水稻土壤水盐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膜下滴灌水稻在高频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分布,为滴灌水稻制定科学的灌溉制度提供依据。通过膜下滴灌水稻水盐运移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灌水量对稻田土壤水盐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水定额为12 000m3/hm2条件下,灌水周期为1d时,由于次灌水量较少,水分多集中在表层,故膜下0~20cm含水率较高。在滴灌水稻拔节期到乳熟期,膜下各土层均以灌水周期3d处理含水率最高,灌水周期为1和3d处理膜下0~40cm均表现为脱盐,且脱盐效果基本相同,滴灌水稻在高频灌溉条件下,能显著淋洗40cm以上土层中盐分,同时达到较高产量。膜下滴灌水稻固定灌量条件下,灌水周期为3d处理时,能在水稻根系分布主要区域土层中保持相对较高含水率,同时对水稻根系0~40cm土层保持较好脱盐效果,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保持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的分布特征,为土壤水盐的调控提供参考。【方法】以新疆干旱区葡萄为例,对葡萄生育期土壤水盐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生育期土壤水盐分布特性。【结果】葡萄生育期内,在垂直方向上覆膜处理土壤含水量的最大值出现在距滴头30 cm处,土壤含水量从30 cm处向两边递减;在水平方向距滴头30~60 cm处土壤含盐量最大,土壤盐分质量浓度与土壤含盐量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灌水周期为7.5 d时,红提葡萄生育期内各处土壤均处于干旱状态。【结论】在综合调控土壤水盐分布特征时,必须考虑滴灌技术参数对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干旱区盐碱地滴灌灌水后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滴灌条件下的水盐运移特性是寻求开发利用盐碱地和次生盐碱化防治的基础,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大量研究。通过对试验区滴灌灌水后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分析研究表明:土壤含盐量表现为随水移动,各土层含盐量都有所不同垂直方向盐分的积累,在0~80 cm土层逐渐增加,80~120 cm土层盐分积累受滴灌灌水影响较小;水平方向背行中央土层处盐分积累最多,滴头处盐分积累最少。土壤电导与土壤总盐含量呈正相关,土壤pH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土壤含水量高的地方,土壤pH也大。  相似文献   

4.
膜下滴灌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水盐分布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水盐时空分布特征、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石羊河流域中游,通过2014-2015两年的灌溉试验,对春玉米生育期设置不同灌溉定额(4 800、4 200和3 600 m3·hm-2),测定0-100 cm土层内,土壤水盐时空分布特征,春玉米播种前和收获后土壤全盐量在年内和年际间的变化,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结果】随灌水定额的增加,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加明显,当灌水定额从420 m3·hm-2增加到480 m3·hm-2时,春玉米吐丝扬花期0-60 cm土层平均含水率可保持在24.52%以上。在作物需水关键期,当灌水定额为480 m3·hm-2时,能明显增加深层土壤的蓄水量。当灌溉定额低于360 m3·hm-2时,灌水量严重不足,土壤水分亏缺明显。在非灌溉期,土壤盐分随水分蒸发在表层耕作土壤中积聚。垂直方向上,在0-40 cm土层发生积盐现象,80-100 cm土层发生脱盐现象。在灌溉期,在垂直方向上,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土壤淋洗深度呈增加的趋势。不同灌溉定额条件下,0-20 cm土层土壤发生脱盐现象,40-100 cm土层发生积盐现象。但0-100 cm土层内,土壤全盐量盈亏量总体基本平衡。在水平方向上,土壤盐分以滴头为中心向滴灌带两侧运移,滴头间土壤水分的交汇作用将原耕层的部分盐分迁移到滴灌带的湿润锋边缘处。各处理土壤含盐量均表现为滴灌带间较滴头间增加明显。不同灌溉定额对春玉米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影响不显著,对穗粗、秃尖长、百粒重影响显著。降低灌溉定额可增加春玉米的穗粗和百粒重,但对作物增产无显著作用。【结论】膜下滴灌条件下,春玉米耗水量受灌水量影响,适度水分亏缺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但使春玉米产量降低4.45%-20.99%。春玉米全生育期灌水10次,灌水定额为420 m3·hm-2,灌溉定额为4 200 m3·hm-2的灌溉制度节水、压盐、增产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浅埋区土壤水盐试验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新疆焉耆盆地土壤田间水盐试验资料,用地下水和土壤水动力学方法,从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地下水、盐分运动机理着手,对地下水浅埋区(埋深小于或等于2m)水平排水条件下的农田地下水、土壤水和表层(0~30cm)土壤盐分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浅埋区水平排水条件下,土壤水库调蓄能力较弱。地下水埋深变幅在1.10~1.60m,水位变化大,地下水对土壤水补给为农田蒸散发的主要来源;土壤盐分的变化与地下水埋深的动态变化密切相关(负相关系数为0.75),土壤因蒸发而积盐的过程发生在地下水位从高到低的回降过程中,水位回降越慢,土壤积盐越多(积盐率最高可达50.36%),导致土壤盐渍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变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变化。[方法]利用时域反射仪,对不同灌水定额入渗的土壤含水率进行测定;结合土壤质地特性,分析不同灌水定额下的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变化的曲线特征。[结果]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变化因灌溉水量不同而不同。不灌水时,0-7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9.88%;7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17.00%;100-120 cm土层含水率达25.00%;120-18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4.45%。灌水量为0.029 99 m^3/m^2时,0-3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30.00%;3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下降,降至25.00%,60-18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5.00%;灌水量为0.059 97 m^3/m^2时,0-3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26.00%,3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32.50%,120-18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恢复到未灌溉前状态;灌水量为0.089 96 m^3/m^2时,0-18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5.86%。[结论]该研究结果对经济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滴灌是一种局部灌溉,高频次的滴灌与施肥必然引起湿润体微域内水盐运移的变化,并影响作物生理生态响应。对温室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分的浸润特性与盐分的运移受灌水量的多少、灌水间隔的时间、滴头的流量、滴头的特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苜蓿滴灌田间试验,研究了灌水量和频率对土壤水分和盐分运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灌溉水质为微咸水且灌水量为20 mm时,低灌水频率(5 d)和高灌水频率(2 d)下0~80 cm土层的含水量是合适的。低灌水频率的含水率最高。低灌水频率对控盐效果高于高频;灌溉频率对苜蓿产量有显着影响,灌溉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夹砂层土壤入渗过程水盐运动规律室内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夹砂层土壤入渗过程的水盐运动规律。[方法]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观测了灌水条件下夹砂层和均质土壤的水分入渗过程并分析了夹砂层土壤的盐分运动规律。[结果]灌水之后,土壤表层所含的部分固态盐溶解,并与原有的土壤溶液一起随着水分下渗,在下层形成盐峰。土层深度越大,盐峰形成越晚。盐峰过后,土壤盐分迅速下降,进入脱盐阶段,脱盐达到一定程度后,土壤盐分趋于稳定。84 h后无砂层土壤盐分最高土层为90 cm土层,夹砂层土壤盐分最高土层为70 cm土层。180 h后无砂层土壤盐分最高土层仍是90 cm土层,但与84 h的盐分最高值相比有所下降,而夹砂层土壤盐分最高土层为70和90 cm 2个土层。276 h后盐峰下移至110 cm土层。[结论]该研究为滨海盐碱地改良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变化。[方法]在4个田间试验小区布设间距为2m的3个点,使用人工手钻,钻成深度200cm、孔径44.3mm的探管孔。1试验小区不灌水,2试验小区灌水量为0.02999m3/m2,3试验小区灌水量为0.08996m3/m2,4试验小区灌水量为0.05997m3/m2,灌水方法采取畦灌。利用时域反射仪,对不同灌水定额入渗的土壤含水率进行测定。时间上,探测土壤含水率时间为灌水后4、20、28和44h;深度上,探测深度间距分别设为180、160、140、120、100、90、80、70、60、50、40、30、20、10cm。结合土壤质地特性,分析不同灌水定额下的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变化的曲线特征。[结果]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变化因灌溉水量不同而不同。①不灌水时,0~7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9.88%;70~10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17.00%;100~120cm土层含水率达25.00%;120~1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4.45%。②灌水量为0.02999m3/m2时,0~3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30.00%;30~6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下降,降至25.00%;60~1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5.00%。该灌水定额适合农田灌溉节约用水。③灌水量为0.05997m3/m2时,0~3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26.00%;30~10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32.50%,120~1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恢复到未灌溉前状态。该灌水定额对农田节水和保墒具有重要意义。④灌水量为0.08996m3/m2时,0~1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5.86%。该灌水定额不利于农田灌溉节约用水。[结论]该研究结果对经济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新疆石河子垦区147农场为例,研究滴灌条件下林草间作系统灌水周期与土壤盐分分布影响变化及土层盐分积累趋势。结果表明,林草间作土壤盐分含量较单作苜蓿有显著减少,盐分表聚削弱;滴灌土壤表层浅润快干,使林草间作系统土壤0~30 cm浅层的盐分含量变化明显大于深层土壤;随滴灌淋洗,盐分逐渐下移,土层90~140 cm出现较明显的盐分聚集,并向林草间、林根区横向运移;林草间作对耕作层土壤起到较好的改盐效果,但总盐在120~300 cm土层处于长期高盐渍化积累,这将成为农田土壤健康安全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2.
点源入渗与蒸发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盆栽条件下 ,低水量滴灌入渗及蒸发过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 ,入渗过程中 ,当灌水速度为 0 .5L·h-1,灌水量为 0 .5、1.0、1.5L时 ,土壤表面湿润半径分别为 13、15、16cm ,湿润深度分别为 15、17、2 0cm。在灌水中心附近 ,土壤水分分布较边缘集中 ;盐分随水向四周扩散 ,最后积聚在干、湿土体交界处。低灌水速度情况下 ,盐分最高积聚区离湿润锋 2cm左右。蒸发过程中 ,表土层 2cm范围内土壤水分变化较剧烈 ,土壤水分逐渐集中在湿润土体中心 ;盐分表聚性逐渐减弱 ,土体边缘盐分变化量较土体中心大 ;蒸发前后 ,蒸发水量 6 6 8g ,表层 2cm范围盐分增加 7.17g。  相似文献   

13.
以枣树林中空地为对照,研究漫灌条件下新疆阿克苏地区幼龄枣树林地土壤水分的运移规律,并用EM50测定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以确定不同灌水量下的枣树林地土壤水分的下渗速率、土壤湿润区间、灌溉周期,为枣树的精准灌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灌水量为80、120和160 m3·亩-1时,枣树林地土壤最大含水量分别为36.8%、38.7%和39.0%,含水量最高的土层分别在-20 cm、-60 cm和-60 cm范围处.(2)在灌溉过程中,土壤水分的运移速率平均为3.74 min·cm-1.(3)随灌水量的增加,幼龄枣树林地土壤湿润区间也在增大,灌水量为80、120和160 m3·亩-1的土壤湿润区间分别为0~-60 cm、0~-80 cm和0~-100 cm.(4)土壤水分湿润区间和灌水量和灌溉时间存在线性函数关系,表达式为Y=0.347 X1+0.364 X2-65.538.(5)灌水量每增加40 m3·亩-1,相应的灌水周期将延长2~4 d.  相似文献   

14.
以枣树林中空地为对照,研究漫灌条件下新疆阿克苏地区幼龄枣树林地土壤水分的运移规律,并用EM50测定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以确定不同灌水量下的枣树林地土壤水分的下渗速率、土壤湿润区间、灌溉周期,为枣树的精准灌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灌水量为80、120和160 m3.亩-1时,枣树林地土壤最大含水量分别为36.8%、38.7%和39.0%,含水量最高的土层分别在-20 cm、-60 cm和-60 cm范围处。(2)在灌溉过程中,土壤水分的运移速率平均为3.74 min.cm-1。(3)随灌水量的增加,幼龄枣树林地土壤湿润区间也在增大,灌水量为80、120和160 m3.亩-1的土壤湿润区间分别为0~-60 cm、0~-80 cm和0~-100 cm。(4)土壤水分湿润区间和灌水量和灌溉时间存在线性函数关系,表达式为Y=0.347 X1+0.364 X2-65.538。(5)灌水量每增加40 m3.亩-1,相应的灌水周期将延长2~4 d。  相似文献   

15.
银北灌区地下水利用途径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北灌区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严重,且灌水困难。如能利用机井抽取地下水灌溉.既能解决排水又缓解了灌水困难的问题。为了探讨井水灌溉对粮食产量及土壤盐分的影响,本文对试验资料进行了分析,并对防治土壤次生盐溃化提出了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6.
半干旱地区海水灌溉下滨海盐土水分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东莱州进行海水与淡水混合灌溉田间小区试验,发现高海水比例灌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明显的保水作用,海水灌溉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如下:(1)在半干旱地区,0-50cm土体土壤含水量主要受灌溉,降雨及蒸发等因素的影响,但从表层到下层,变化越来越小;随着灌溉水中海水比例的增加。0-50cm土体土壤水吸力逐渐降低,土壤含水量逐渐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提高了40%-60%。(2)不同比例海淡水混灌(A.0:1;B.1:9;C.1:3;D.1:1),使不同剖面的土壤水吸力产生明显的变化;除30cm土层土壤水吸力以处理B最大外,5,15和50cm土层土壤水吸力大小均依次为处理A、B、C、D。(3)各灌溉处理6-8h后土壤水吸力均下降到最低点;70-80h,在5-15cm土层A、B两处理土壤水吸力增幅变大;灌溉后48h处理A、B与C、D与5cm土层土壤水吸力开始产生显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加大,而15cm土层,这种差异始于灌溉后60h,30cm土层各处理间土壤水吸力在灌溉后7-8d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加气灌溉模式下稻田土壤水溶解氧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小区试验资料研究了加气控制灌溉模式下稻田土壤水溶解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加气灌溉均能够提高不同灌溉稻田土壤的水溶解氧(DO),灌水后根区较高的土壤水溶解氧含量一般能够持续5 d左右,72 h内控灌+高加气量处理的土壤水溶解氧均值与其他处理差异明显;稻田土壤水溶解氧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表明加气灌溉对0~20 cm土层土壤水溶解氧含量影响显著,对深层土壤影响较小。因此可知,制定合理的水稻加气控制灌溉制度,可为水稻生长提供有利的根区供氧条件,对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室内土箱模拟试验,探讨了不同灌水频率(5,10,15 d·次-1)下,栽培辣椒的设施土壤的盐分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各灌水频率条件下,根据土壤EC值变化,均可分为3个阶段:快速降低阶段(第1次灌水后1-20 d)、缓慢降低阶段(第1次灌水后21-40 d)和稳定阶段(第1次灌水后41-62 d)。不同灌水频率下0-20 cm土层EC值,在快速降低阶段和稳定阶段表现为5 d·次-1>10 d·次-1>15 d·次-1,而在缓慢降低阶段却表现为5 d·次-1>15 d·次-1>10 d·次-1。0-20 cm土层积盐量,在缓慢降低阶段和稳定阶段,均以10 d·次-1灌水频率下最低,表明其对0-20 cm土层盐分的淋洗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9.
胡杨林地土壤水盐动态及对植被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河西走廊金塔县沙漠森林公园作为典型胡杨林地的研究区域,通过野外实地采样和植被生长状况的调查,研究不同土层土壤水盐动态变化以及对胡杨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距离地表60cm以内,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层中水分的含量随之增高;而在60cm以下,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层水分的含量在不断减少,但变化平缓.土壤盐分的变化总体趋势为随着土层的不断加深,土层中盐分的含量在不断的减少,其中以0~10cm层土壤的盐分最高.在不同的水分和盐分条件下,胡杨林的生长状况为,随着水分的增加,不管是树高、胸径还是地径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植被的生长状况也趋向良好;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增加,植被的生长状况趋势于不良,区域植被趋于衰落.在一定条件下,土壤水盐运动是相伴而行的,土壤水分运移的过程带动了土壤盐分的运动,所以在水分和盐分共同作用下,每块样地土壤全盐量和含水量表现出相矛盾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灌溉要素对间接地下滴灌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规律,通过小区试验,分析流量、灌水量及导水装置直径对间接地下滴灌条件下枣树根区水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流量或减小导水装置直径会使土壤表层的含水率提高;大灌水量、小流量会加大水分向下运移的深度;灌水量的增加显著增大主要根区含水率;流量、导水装置直径对水分的横向运移影响比灌水量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