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高职教育有效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业高职教育应增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农业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农业办学特色的优势,做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均有效对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增强新时代农业高职教育的办学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乳品工艺方向)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笔者进行了基于工作岗位的"专本衔接、能力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和探索,依据市场定位培养目标、坚持能力本位、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师队伍职业素质。实践证明,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的衔接对于提升学生学历层次,提升职业院校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综述了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内涵、ADI 教学的内涵、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与ADI 教学的相关性、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以及ADI 教学模式在植物组织培养本科 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并针对存 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最后以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为例,总结了地方本科院校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 术技能型人才ADI 培养的一些具体举措。本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农林生物类课程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视角下有效应用 ADI 教学模式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从非遗文化的多重价值中分析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经济因素,以经济价值促进文化生产力兴盛,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基于产业融合理论、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广西资源瑶族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为例,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广西民族特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分析认为非遗文化产业化应在坚持自身文化传承性的基础上设置总体方向,制定战略目标、增强人才驱动,传承创新非遗、实施产业融合,提升增值空间,以实现本土非遗文化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马小潭  王海旺 《河南农业》2023,(3):29-30+33
现代学徒制是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校企合作,创新技术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传授,学校和企业交替教学,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是展现技术人才技能水平、以赛促学、评价现代学徒制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职业院校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培养和选拔出一大批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让更多的学生实现了人生梦想。初步探讨了现代学徙制与职业技能竞赛的现状,并指出两者融合的优点,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当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主要探讨职业院校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素质要求(一)培养目标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本科人才主要培养农业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和农业经营管理,其知识技能特点如下:1. 能够独立创业,从事农业推广与发展,适应竞争性社会的环境。2. 知识技能结构可实现跨岗位、跨职业和跨产业工作的转移,掌握多种知识与技能,能够根据社会变化选择新的职业,挖掘自身潜能。3. 具备较高的职业技术水平,任职资格和职业技术级别要达到中级以上,实践技能强,职业适应期短。(二)素质要求1. 品德素质跨世纪的高职…  相似文献   

8.
周梦茹 《河南农业》2023,(30):15-17
建设技能型社会是加速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既是国情使然,也是现实需要。高职院校作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教育分支,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核心价值、终极价值等价值意蕴,为此,高职院校以履职五大职能、深化三师融合、强化四项支撑、优化技能文化的举措助推技能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依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高等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人才是创新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完善了国家职业教育体系,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服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文章通过分析联合培养本科层次涉农技术技能型人才现实需求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课程设计基本原则,从确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符合农业特色的专本联合培养本科层次课程体系、打造涉农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提升模式、提供创新创业支持和建立专本联合培养的教学团队五方面提出专本衔接本科层次课程体系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技能型社会理论和发展战略的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成为我国当前的重要社会任务之一。技能社会与学历社会相比,强调技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与尊重,并成为技能社会建设的主力军。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为技能社会的构建提供人才基础和保障,有利于加快中国特色技能型社会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1.
新农科背景下,培养技能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是我国园林产业快速发展的重大需求。该文以宿迁学院风景园林和园林专业为例,提出了园林花卉学实践创新技能培养体系建设的措施,主要包括:推行“三结合”的实验项目筛选标准;按照花卉产前、产中和产后时间轴线设置专业课程实验;打造双创平台,设置创新课程实验;校企合作,推行部分实验到企业实习制度;改革实验课程考核方法,推行创新学分纳入课程成绩制度。针对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的课程建设和实践创新技能培养体系构建提供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高等农业院校传承与创新农业文化,关键是要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普及农业文化教育,为农业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人才保障;开展农业文化研究,为农业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科技支撑;推动农业文化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为农业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动力支持;促进农业文化走出国门,为农业文化传承与创新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当代社会岗位多元化技能人才需求的特点,本文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端人才目标为导向,将教学一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等的改革与IC3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考核全球认证标准相融合,进行了实践性的研究与探讨。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并将教学与IC3有机融合,提升了计算机应用与网络科技信息软件的技术技能,拓展了计算机应用核心知识的应用范围,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和创新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科技》2011,(6):50-51
阜丰集团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自主创新和产学研联合为方式、以科研人才和创新平台为动力、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不断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15.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载体,研究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新思路及主要实施途径,探讨了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园艺专业"两线、四段、三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结果表明:该模式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就业率,达到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输送技术型及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链联接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适应市场经济体系。采取相应由市场选题.成果产生.成果使用.成果转移.的对策和措施;建立以科研带产业,,以产业促科研良性循环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实施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开发、转化等新的操作思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计算机技术基础在高校教育的普及,尤其是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院校来说,计算机的基础教学着重与应用型培训教育,其新型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新时期大学生计算机学习的需求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计算机技能和专业相结合,培养技能型人才,探索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8.
对农业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SWOT分析发现,农业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农业职业院校服务社会要抓住机会、消除威胁、转化劣势、积极服务,具体战略包括利用自身优势、挖掘发展机会、克服挑战和威胁、抓住历史机遇、补偿自身劣势等。  相似文献   

19.
运用工学结合方式,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园林专业衔接通过构建“1+3+2”课程体系群、搭建“1+2+3”的实践教学平台,利用项目式案例教学等方法,可以解决高职工程类专业与应用型园林专业专转本阶段人才培养有效衔接,以发挥高职技能教育的优势并同步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实现园林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农业高职教育是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主要任务是面向农村生产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随着科技进步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发展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农业高职院校必须从管理上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使教师的科研能力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大批高技能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