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测定加有黑麦草的土壤样品在不同培养时间产生的硝态氮、亚硝态氮、铵态氮和氨态氮数量的变化,研究了有机氮在二种红壤中的矿化动态,有机氮在红壤中的矿化结果主要是铵的生成和氨的挥发,培养后5d,明显发生铵的释放,红砂土在培养后15 ̄20d铵的释放达到最大值,黄筋泥则是在培养后30 ̄35d。在培养的前20d,红砂土中铵的释放多于黄筋泥,但在30d后,情况相反,培养期间有机氮矿化释放的氨用2%硼酸溶液吸收  相似文献   

2.
红壤添加有机质后生物量态氮和矿质氮的消长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红壤添加。黑麦草后生物量态氮和矿质氮的消长动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添加黑麦草后,红砂土黄筋泥中的生物量态氮分别在8,21,60天和8,21,48天时出现高峰,而经72天培养后,生物量态氮含量基本不变,并维护较低水平;2.除黑麦草加入后30-60天外,其余培养时间里生物量态氮的消长趋势红砂土与黄筋泥相似.3加入黑麦草5天后,两种红壤中的矿质氮含量均开始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通过温室盆栽实验,探讨了硫酸铵与有机碳源(葡萄糖和羧甲基纤维素钠)配合使用提高黄筋泥及红砂土中氮肥利用效率的微生物机制。结果表明,配施有机碳不仅明显增加了红壤微生物量中的碳、氮,而且还提高了黑麦草的干物质量及植物吸氮量。相对而言,在黄筋泥上的配施效果优于红砂土。因此,配施有机碳源能提高氮素的植物有效性,其重要机制是通过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从而使施用的氮素更好地被转化和利用。  相似文献   

4.
土壤固铵作用对微生物生物量氮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马肝土在熏蒸24h后的好气培养过程中交换性铵和固定态铵含量同步持续增多。到培养10d时固定态铵(氮)净增最为17.3mg/kg,相当于此时交换性铵的41.7%。在连续熏蒸10d过程中,第1d熏蒸导致马肝土交换性铵和固定态铵明显升高,继续熏蒸基本不变,又一次显示交换性铵与固定态铵同步增加。熏蒸可导致硝态氮的损失,但损失主要发生在熏蒸的第1d。用熏蒸-培养法和熏蒸-提取法测定5种土壤矿质氮激发量,结果表明土壤固铵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矿质氮激发量的测定,影响程度因具体土壤的生物量和固铵能力而异。基于上述事实,作者建议现行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计算方法作适当修改。  相似文献   

5.
向固铵能力较强的马肝土(黄棕壤母质)中添加50mgN/kg铵态氮,测得熏蒸一培养过程中生物固持量为23.4mgN/kg,占加入量的46.8%,向该该土壤中加入一定量的枯草杆菌和根霉活细胞,测得其氮素矿化率分别为45%和21%,若不计固定态氮净量,其矿化率分别为30%和17%,表明固铵作用对生物量测定的深刻影响,数据表明生物固持作用和固铵作用在生物量氮测定中均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6.
向固铵能力较强的马肝土(黄棕壤母质)中添加50mgN/kg铵态氮,测得熏蒸-培养过程中生物固持量为23.4mgN/kg,占加入量的46.8%。问该该土壤中加入一定量的枯草杆菌和根霉活细胞,测得其氮素矿化率分别为45%和21%;若不计固定态氮净增量,其矿化率分别为30%和17%,表明固铵作用对生物量测定的深刻影响。数据表明:生物固持作用和固铵作用在生物量氮测定中均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7.
施加石灰降低不同母质土壤中镉毒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研究了土壤施加石灰后对镉的形态转化和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溶态镉随石灰用量的增加而急剧减少,pH>7.5时94%以上的水溶态镉进入土壤中;交换态镉在pH<5.5时随石灰用量的增加而增加,pH>5.5时随石灰用量增加而急剧减少;有机结合态镉在pH<5.5时随石灰用量的增加而增加,pH>5.5时随石灰用量增加而急剧减少;粘土矿物和氧化物结合态镉随石灰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残留态镉随石灰用量的增加而增加。pH>7.5时镉主要以粘土矿物和氧化物结合态及残留态形式存在,pH7.5时粘土矿物和氧化物结合态及残留态的含量在旱地黄筋泥、水田黄筋泥、旱地红砂土、水田红砂土中分别高达94%,85%,77%,59%,其是导致镉毒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土壤固铵作用对微生物生物量氮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马肝土在熏蒸24h后的好气培养过程中交换性铵和固定态铵含量同占持续增多。到培养10d时固定态铵(氮)净增量为17.3mg/kg,相当于此时交换性铵的41.7%。在连续熏蒸10d过程中,第1d熏蒸导致马肝上交换性铵和固定态铵明显升高,继续熏蒸的第1d。用熏蒸-培养法和熏蒸-提取法测定5种土壤矿质氮激发量,结果表明土壤固铵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矿质氮激发量  相似文献   

9.
通过模拟培养,研究了底泥氮营养的释放及上覆水体中氮营养的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扰动下,底泥向上覆水体明显地释放氮营养,而消亡的水华更可以激发底泥中有机氮的释放,底泥中有机氮的矿化释放与沉积到底泥表层的水华量密切相关。释放进入上覆水体中氮首先以铵氮存在,并快速向亚硝氮转化,此后才向硝氮转化。水中铵氮浓度高,存在时间长,是比较主要的氮形态。  相似文献   

10.
去除溶解性有机质对红壤水稻土碳氮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溶解性有机质(DOM)对红壤水稻土碳、氮矿化作用的影响,为正确认识红壤碳、氮循环的过程机制、制订科学的养分管理措施及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发育于第四纪红粘土的水稻土,以旱地红壤为对照,通过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去除DOM土和原土间有机碳、氮的矿化差异。【结果】去除DOM使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在培养前期(12 d)下降了6.3%~8.9%(平均7.5%),但整个培养期内仅降低3.6%~6.1%(平均5.0%),其影响不显著。去除DOM对不同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不同。3种水稻土在去除DOM后,土壤有机氮的累积矿化量显著下降,降幅为11.2%~18.3%(平均12.9%),而旱地红壤仅下降7.6%,与原土没有显著差异。【结论】DOM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中重要的氮素来源和有机氮矿化的原初物质,虽然只占土壤有机质的很少一部分,但在红壤水稻土有机氮的矿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室内土柱恒温条件下模拟研究粪肥或/和尿素混施入土娄土耕层后在多次灌溉下对铵态氮、硝态氮和水溶性有机态氮的淋溶深度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施肥处理淋出液中氮素形态均以硝态氮为主,且淋溶到90cm土层以下,有机、无机肥混施后减少了无机肥中硝态氮的淋溶率;无机肥和有机、无机肥混施处理以铵态氮次之,其量与土层深度呈对数式衰减,显著淋溶到30cm土层;而有机肥处理以有机态氮次之,显著淋溶到30cm土层,50cm以下含量甚微。硝态氮和水溶性有机氮随灌溉水向下迁移,对底土具有培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冬牧70黑麦秸秆还田对烟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原位培养法研究不同翻压量的冬牧70黑麦秸秆对烟田土壤氮素矿化及无机氮释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翻压后冬牧70黑麦的有机氮矿化释放出铵态氮和硝态氮,并呈阶段性动态变化;翻压冬牧70黑麦的氮净矿化量均高于未翻压的处理,其中最大翻压量为60 000 kg/hm2,该处理与未翻压处理差异极显著;翻压12周后,无机氮释放减缓,氮素矿化趋于平稳;土壤水分与氮素矿化速率呈显著负相关,氮素矿化速率与培养前土壤初始矿质氮呈极显著负相关;硝化速率与土壤硝态氮、有机质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土壤水分对蔬菜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采用耕层红油土进行盆栽试验,在每千克土施0.40gN和0.30P2O5的基础上,种植小白菜和菠菜。采样前10d设置150,200和250g/kg3个土壤水分等级,研究土壤水分对蔬菜生长和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为200和250g/kg时,菠菜的生长量比水分为250g/kg时提高108.7%和174.8%,小白菜提高108.9%和109.9%;而菠菜的硝态氮含量分别29  相似文献   

14.
土壤水分对蔬菜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耕层红油土进行盆栽试验,在每千克土施0.40gN和0.30gP2O5的基础上,种植小白菜(黑油菜)和菠菜(宁夏圆叶)。采样前10d设置150,200和250g/kg3个土壤水分等级,研究土壤水分对蔬菜生长和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为200和250g/kg时,菠菜的生长量比水分为250g/kg时提高108.7%和174.8%,小白菜提高108.9%和109.9%;而菠菜的硝态氮含量却分别降低29.7%和19.4%,小白菜降低22.5%和25.0%;2种蔬菜的硝酸还原酶活性亦明显降低。对蔬菜生长、硝态氮吸收及还原的分析表明,土壤水分增加不仅促进蔬菜生长,还促进硝态氮的吸收及向地上部分转移。但生长量和硝态氮吸收的增加并不同速,由于生长超前引起的植物体内养分释稀效应,是增加土壤水分蔬菜硝态氮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培养条件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间歇淋洗培养法和一级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培养条件对土壤N素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干土样改变了土壤的氮素矿化速率、培养前10d有较高的矿化量。培养时加砂比例对新鲜土壤氮素矿化影响不大,而对风干土壤有较大影响,加入作物秸秆培养,前期表现为矿化氮的固定,20d左右后由固定转化为矿化。氮素矿化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20 ̄60cm土层的氮素矿化势仍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腐植酸增效剂对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特征及其氨挥发特性的影响,探明腐植酸增效剂对氮肥增效的作用机理,为开发腐植酸肥料、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土壤氮损失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室内培养法,分别在北方典型潮土和南方典型红壤上,以不施肥为对照,设普通尿素、尿素+氮素1%活化腐植酸、尿素+氮素2%活化腐植酸和尿素+氮素4%活化腐植酸共5个处理,探究不同浓度腐植酸增效剂对不同类型土壤的氮素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尿素施入初期腐植酸可抑制红壤和潮土中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减少硝态氮的转化量,促进中后期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并降低氨挥发累积量。本试验条件下潮土和红壤施用尿素的最佳腐植酸增效剂添加量分别为2%和1%。  相似文献   

17.
根据近20余年有关生物固体对土壤中氮循环及硝态氮淋洗的文献综述了有关的研究结果。从生物固体中氮的形态、矿化作用、氮被植物的摄取、氨的挥发、氮的固定与储存、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及铵的淋洗介绍了氮的循环;从林地及农田的生物固体施用量、植被、季节及土壤的特征介绍了硝酸盐的淋洗状况。这对于生物固体合理的土地利用,发挥其正效应,以及保护环境可供参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稻草覆盖措施对红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模拟覆盖和好气培养的方式,测定不同培养时间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研究不同土壤条件下稻草覆盖对红壤氮素矿化的影响.在不同水分和不同施氮条件下,20和30℃时稻草覆盖均使土壤中氮素净矿化量减少;40℃时短期覆盖使土壤中氮素净矿化量低于不覆盖,长期覆盖后土壤中氮素净矿化量大于不覆盖.随着温度的升高,覆盖处理氮素...  相似文献   

19.
植物物料腐解及硼素释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鄂东南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棕红壤分别与5种植物物料混合,进行腐解试验。研究表明:各种作物的秸秆在初期分解量较大,物料混合土样的含硼量在分解初期迅速下降,最后接近土壤有机硼含量;硼的释放较有机物质矿化要快,其半释放期在30 ̄43d,99%的有机硼释放时间在274d,而99%的有机物分解在574d。  相似文献   

20.
添加葡萄糖对不同肥力红壤性水稻土氮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肥力水平红壤性水稻土氮素转化特征以及添加葡萄糖的影响,可为正确认识碳源影响氮素转化的作用机制、并根据不同土壤条件制定合理的氮素养分管理措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择不同肥力水平的红壤性水稻土,通过室内培育试验研究土壤氮素的矿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特征以及添加葡萄糖对氮素转化作用的影响在不同肥力土壤间的差异。【结果】红壤性水稻土氮素矿化作用及反硝化作用强度均表现为高肥力中肥力低肥力。培养的第一周,高肥力红壤性水稻土氮素矿化量和反硝化速率分别是相应中、低肥力土壤的1.9、5.3倍和1.1、2.9倍。添加葡萄糖后土壤氮素矿化量显著降低,但不同肥力土壤降幅不同,高、中、低肥力土壤分别降低了78.8%、109.2%、177.4%,彼此间差异显著。添加葡萄糖对不同肥力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影响亦不同,低肥力土壤反硝化速率提高了166.2%,中肥力土壤提高了14.4%,而高肥力土壤则没有明显变化。供试红壤性水稻培育试验一周后,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仅有0.62mg·kg-1,硝化率最高仅为0.33%,添加葡萄糖处理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及硝化率没有明显变化。【结论】不同肥力水平红壤性水稻土氮素矿化作用及反硝化作用强度有显著差异,均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而增强。添加葡萄糖抑制了土壤氮素矿化作用,促进了反硝化作用,但作用效果在不同肥力土壤间有显著差异,在较低肥力土壤上的作用效果大于较高肥力土壤。添加葡萄糖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红壤性水稻土硝化作用的影响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