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揭示海南西部地区土壤-水稻系统的铅含量分布特征,阐明土壤铅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和水稻铅含量生态风险.[方法]以海南西部为研究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于地统计学和空间分析技术,综合研究区内土壤-水稻系统的铅含量分布特征.[结果]海南西部土壤铅含量为43.6 mg/kg,不同母质发育土壤的铅含量存在差异,区内土壤铅含量分布受母质分布的影响,而与土壤性质的关系不紧密.水稻精米铅含量低于秸秆,含量均值分别为0.14和3.48mg/kg,且水稻精米铅含量与土壤性质关系不紧密.[结论]海南西部地区土壤铅含量总体偏低,水稻精米铅含量低于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规定的稻米铅含量限量,区内的铅污染生态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海南西北部地区(儋州、白沙、昌江和东方)的土壤锌含量分布特征,识别区内土壤锌缺乏区域,为研究区内的农业规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于地统计学和GIS空间分析手段,阐明海南西北部农田土壤锌含量在空间和不同土壤发生层(耕作层、犁底层、潴育层和母质层)的分布特征。【结果】区内耕作层土壤锌含量普遍偏低,最高含量为85.94 mg/kg;各发生层土壤锌含量的空间分布不均,锌含量超过50.00 mg/kg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儋州北部火山堆积物母质发育地区、昌江西北部和东方西部地区;母质层土壤锌含量最高,为30.30 mg/kg,其次为潴育层,耕作层和犁底层的土壤锌含量相近。【结论】海南省西北部耕作层土壤锌含量除与母质分布有关外,还受土壤酸碱性分布及农田化肥投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海南西北部地区(儋州、白沙、昌江和东方)的土壤锌含量分布特征,识别区内土壤锌缺乏区域,为研究区内的农业规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于地统计学和GIS空间分析手段,阐明海南西北部农田土壤锌含量在空间和不同土壤发生层(耕作层、犁底层、潴育层和母质层)的分布特征。【结果】区内耕作层土壤锌含量普遍偏低,最高含量为85.94 mg/kg;各发生层土壤锌含量的空间分布不均,锌含量超过50.00 mg/kg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儋州北部火山堆积物母质发育地区、昌江西北部和东方西部地区;母质层土壤锌含量最高,为30.30 mg/kg,其次为潴育层,耕作层和犁底层的土壤锌含量相近。【结论】海南省西北部耕作层土壤锌含量除与母质分布有关外,还受土壤酸碱性分布及农田化肥投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目的]阐明热带农田土壤养分含量规律,为热区耕地管理和平衡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以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为研究区,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阐明区内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分析其养分分布特征.[结果]白沙县土壤总体呈酸性,其pH均值为5.0,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中等水平,其含量均值为19.3 g/kg;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为缺乏,土壤碱解氮含量丰富,且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空间分布不均.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布主要与区内的成土母质、土壤pH分布有关.[结论]据土壤养分含量特征,今后应增强用地养地意识,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优化施肥结构. 相似文献
7.
《(《农业科学与技术》)编辑部》2016,(9)
[目的]找寻适合于轻中度土壤污染的有效修复技术。[方法]采用原位田间试验,研究表层淋洗-深层固化对重庆市菜地土壤-蔬菜系统铅的耦合修复效果。[结果]酒石酸淋洗-硫化钠固化联合修复对蔬菜中Pb的削减率为46.4%,对表层土壤中Pb的削减率为8.45%,对深层土壤中Pb的固化率为9.3%。EDTA淋洗虽然可削减蔬菜中的铅含量,但同时也降低了蔬菜产量。[结论]耦合修复技术在不影响正常生产活动的同时,降低了蔬菜中的重金属含量,既能保证蔬菜的安全性,又能够尽量减少菜农经济损失,是一种适合于轻中度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土壤调理剂在降低土壤中重金属镉和铅的活性,减少重金属镉和铅在水稻体内的吸收和积累等方面的作用,2021年7月至10月间,我们在晚稻采用土壤调理剂“镉康”及“酸易克”进行田间试验,并对施用前后土壤、谷粒和秸秆中镉、铅含量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在酸性水稻土中,施用土壤调理剂“镉康”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水稻产量;两种土壤调理剂都能显著地抑制谷粒对镉元素的吸收,降低镉在土壤中的积累,增加镉在谷杆内的吸收;土壤调理剂“酸易克”可降低土壤中重金属镉和铅的活性,减少重金属镉和铅在水稻体内的吸收和积累方面较土壤调理剂“镉康”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推广适应在海南南部地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从省内外引进10个水稻新品种(组合)进行大区对比试验,目的是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稻品种. 1试验概况 1.1参试品种Ⅱ优明118、博优125、丰优227、博Ⅱ优26、博Ⅱ优629、银花占2号、博Ⅱ优128、粤航1号,以特籼占25(CK1)和博Ⅱ优15(CK2)为对照.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麦秸、铅对镉在水稻-土壤系统中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室外砂土和黏土的大型土柱栽培试验,研究了麦秸、铅对镉在水稻-土壤中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砂土和黏土中随着水稻的生长发育,水稻植株镉含量逐渐降低,添加铅和麦秸均促进了水稻对镉的吸收,增加了水稻植株镉的含量,且铅的促进效应大于麦秸处理。添加铅和麦秸有利于镉向籽粒的转运和提高水稻籽粒镉的富集系数,砂土中添加铅、麦秸的处理籽粒镉含量和富集系数比镉单一处理分别增加44.00%、36.00%和41.67%、50.00%;黏土中分别增加58.62%、43.00%和46.15%、61.54%。镉进入土壤后会随着水分流动向下迁移,在砂土中的迁移能力大于黏土。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镉含量逐渐减少,黏土在40~60cm、砂土在60~80cm土层中镉含量与对照含量差异不显著。添加铅和麦秸可以降低镉在土壤中向下迁移的能力,降低幅度黏土大于砂土。 相似文献
11.
笔者于2010~2016年对海南岛18个市县的莎草科植物资源进行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涉及低山丘陵热性草丛类草地、山地热性草丛类草地、热性灌草丛类草地、干热稀树灌草丛类草地、低湿地草甸类草地、滨海低湿地盐碱类草地及农田间隙十字草地。调查以样线法为主,按指定路线进行推进,调查记录路线范围内出现的该科物种;同时,根据部分属或种对生存环境的专一性开展点状调查。调查时详细记录物种的分布特征信息,并根据分布特征进行归类。结果发现该区域分布有莎草科植物24属164种6亚种和9变种,并根据各类草地的生态环境、群落外貌、结构、种的组成成分等基础信息对莎草科植物的分布特征开展了重点分析研究,发现海南岛莎草科植物的分布划分为5大生态类型:Ⅰ湿生沼生性类型;Ⅱ高郁闭度林下分布类型;Ⅲ向阳山坡灌丛、岩隙或山地灌草丛类型;Ⅳ滨海沙质草地、盐土沼泽和沙滩滩涂类型;Ⅴ旱生性广布类型。 相似文献
12.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中国首要环境问题,其污染范围广,污染后果严重。理清农业面源污染的地域分布规律,对合理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措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以海南主岛为研究区域,采用农田径流场结合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在生物气候分区上农田面源污染物输出系数及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不同生物气候区差异对于土壤径流系数大小的影响程度,表现为半湿润区>湿润区>潮湿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潮湿区和湿润区存在潜在的水土流失问题;氮素与磷素分别主要以随径流和泥沙的方式迁移;暴雨强度显著增加了污染物的流失速率。 相似文献
13.
依托海口市第2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采用传统分析与GIS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口市古树名木资源的种类组成、植物区系、结构特征、生长势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海口市共有古树名木1 684株(其中名木94株),隶属于28科45属51种。古树名木数量多且种类丰富;主要以桑科(Moraceae)、使君子科(Combretaceae)、棕榈科(Palmae)、无患子科(Sapindaceae)和含羞草科(Mimosaceae)等为优势科;以榕树(Ficus microcarp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见血封喉(Antiaris toxicaria)、榄仁树(Terminalia catappa)和椰子(Cocos nucifera)等乡土树种为主;海口市古树名木资源的科、属分布类型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和由热带向亚热带、温带过渡的特点。(2)海口市古树树龄结构呈三角形分布,即随树龄增大古树数量逐渐减少,表明海口市古树后续资源丰富。大部分古树名木的生长状态以正常为主,占总株数的64.72%,表明整体长势良好。(3)从空间分布格局看,海口市古树名木资源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分布密度为0.736株·km?2。海口市古树名木分布的聚集程度很高,主要分布在海口府城、博爱等老城区,以及遵谭镇、新坡镇、三门坡镇、大坡镇、旧州镇和三江镇等城镇,反映出古树名木分布的历史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15.
16.
海南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方法,对海南岛26个农业土壤剖面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重金属元素在淋溶层和淀积层的含量变化幅度与母质层含量变化幅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土壤重金属分布在总体上受成土母质层制约.除As、Pb外,大部分重金属元素在各层中的含量低于世界土壤平均值,但也有部分重金属元素通过淋溶使表层土壤中少量重金属元素迁移而至淀积层中积累.除Cd有机态含量最低外,各层中重金属元素在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中均显示可交换态含量最低,而残渣态含量最高.区内土壤表层7种重金属分布总体上可归为3类:Cr、Ni、Cd 3种重金属元素的土壤表层平均含量较低,变异系数小,表层元素主要继承于母质层;Cu、Zn组中的Zn可能存在一定的外源混入,但Cu、Zn在土壤表层未发生富集;而As、Pb等重金属元素不仅有外源混入,且发生了一定程度积累,为区内土壤主要的环境隐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深入研究海南岛典型水稻土硅形态的分布状况及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为海南岛典型水稻土硅养分的高效施肥管理和硅肥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逐级提取法、GIS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海南岛5种典型成土母质(海相沉积物、河流冲积物、玄武岩、花岗岩、砂页岩)发育的水稻土硅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有效硅的主控因子。【结果】海南岛典型水稻土有效硅平均含量为44.79 mg/kg,且所有样点有效硅含量低于100 mg/kg,属于缺乏水平。土壤有效硅、有机硅与铁锰氧化结合态硅的高含量主要分布在琼北和东南部,土壤全硅和无定形空间分布呈互补趋势。花岗岩发育水稻土有效态硅占比最低,无定形硅占比最高,玄武岩发育的水稻土有效态硅、有机态硅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占比最高。除成土母质外,海南岛典型水稻土植物有效态硅主要受土壤pH和速效氮的调控。【结论】海南岛典型水稻土缺乏硅素现象严重,针对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实施合理施肥和田间管理模式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西部地区砖红壤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海南岛西部地区砖红壤中重金属元素进行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和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海南岛西部地区砖红壤中的Cr、Cu、Zn、As、Cd、Pb6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分析,并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砖红壤中重金属综合污染效应。[结果]海南岛西部地区砖红壤中Cr,Cu,Zn,As,Cd,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5.57,35.16,93.56,8.50,0.24,79.29mg/kg。其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因子是Pb,各金属影响因子的顺序为Pb〉Cu=Zn〉Cr〉As〉Cd;各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小顺序为:Pb〉Cd〉Cu〉As〉Cr〉Z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45.14,属于低生态危害范畴。[结论]海南岛西部地区砖红壤中重金属污染属于轻微污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海南岛西部地区砖红壤中重金属元素进行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和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海南岛西部地区砖红壤中的Cr、Cu、Zn、As、Cd、Pb 6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分析,并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砖红壤中重金属综合污染效应。[结果]海南岛西部地区砖红壤中Cr、Cu、Zn、As、Cd、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5.57、35.16、93.56、8.50、0.24、79.29 mg/kg。其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因子是Pb,各金属影响因子的顺序为Pb〉Cu=Zn〉Cr〉As〉Cd;各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小顺序为Pb〉Cd〉Cu〉As〉Cr〉Z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45.14,属于低生态危害范畴。[结论]海南岛西部地区砖红壤中重金属污染属于轻微污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