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探究哀牢山滇南山杨( Populus rotundifolia)幼苗的生境选择特征,对其幼苗进行了移栽试验,移栽后的幼苗置于人工遮阴生境中,对其相关的生长参数和气体交换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滇南山杨幼苗生长参数和气体交换参数均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大,而比叶面积则随着光照强度增大而减小。可见,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幼苗生长都随光照的增强逐渐加快。在1层和2层遮阴网条件下,与其它水分条件相比,土壤含水量为20%(极端干旱)时,滇南山杨幼苗的生长参数均表现出较高水平,说明不耐阴的树种滇南山杨对水分变化不敏感,而且有较高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哀牢山滇南山杨(Populus rotundifolia)幼苗的生境选择特征,对其幼苗进行了移栽试验,移栽后的幼苗置于人工遮阴生境中,对其相关的生长参数和气体交换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滇南山杨幼苗生长参数和气体交换参数均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大,而比叶面积则随着光照强度增大而减小。可见,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幼苗生长都随光照的增强逐渐加快。在1层和2层遮阴网条件下,与其它水分条件相比,土壤含水量为20%(极端干旱)时,滇南山杨幼苗的生长参数均表现出较高水平,说明不耐阴的树种滇南山杨对水分变化不敏感,而且有较高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林窗中央、林窗边缘和林下3种生境紫楠幼苗生长、叶性状和生物量分配的研究,来探明不同生境下紫楠表型可塑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林窗中央紫楠幼苗保存率最低,林窗边缘和林下生境保存率较高。苗高和地径在3种生境下没有显著差异,枝干、叶和单株总生物量均以林窗边缘最大。紫楠叶长(LL)、叶面积(AL)和叶周长(PL)在林窗中央和林窗边缘显著低于林下生境,但林窗中央和林窗边缘这3个参数差异不显著。叶片碳、氮、钾质量分数以及比叶面积(S_(LA))、w(C)/w(N)和w(N)/w(K)在3种生境下没有显著差异。紫楠幼苗在林窗中央和林窗边缘生境中将相对多的生物量分配给地上部分生长,其中,林窗边缘分配给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比例(86%)大于林窗中央(80%);而林下生境将生物量相对多地分配给叶片和根系。总体上紫楠幼苗叶性状的表型可塑性较低,生物量分配的表型可塑性指数较高,说明其主要通过生物量分配比例的改变来适应不同生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林窗干扰对森林更新及其微环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窗干扰是一种普遍发生的小尺度森林干扰形式,对维持森林的更新和循环演替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科研成果,在系统阐述林窗形成原因和外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林窗干扰条件下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及土壤理化性质等森林微环境的差异,指出林窗大小、形状和边界木特征是造成环境异质性的最直接因素。并从干扰和更新理论角度出发,分析林窗特征与种子扩散、植物多样性以及幼苗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关系,展望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以及林窗理论对于森林经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同生境下云南蓝果树幼苗生长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工种植在关坪和景洪2个区域内的3个不同生境条件下的云南蓝果树幼苗生长情况比较得出:2011年,关坪区域林窗地块内幼苗的平均基径和平均苗高分别为1.5 cm 和145.9 cm,非林窗地块内则分别为1.0 cm 和101.3 cm,而景洪区域幼苗的平均基径和平均苗高分别为1.9 cm 和121.5 cm;2013年3个地块的平均基径和平均苗高分别为3.7 cm 和299.6 cm、2.3 cm 和195.4 cm、5.5 cm 和381.3 cm。景洪区域的幼苗基径和苗高增长变化最为明显,其次为林窗地块,变化最小的是非林窗地块;2013年不同生境条件下云南蓝果树的生长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林窗大小对幼苗更新的影响,以赤水河上游次生林中23个林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窗大小结构、光照强度和土壤化学性质等空间特征及其对森林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分内形成的林窗以中小型为主,光照强度为林窗>林缘>林内;林窗内光照强度与林窗面积、边缘木平均胸径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边缘木平均高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边缘木平均高度越低则林窗内光度值越高;土壤养分上,80-160 m2林窗较高,<80 m2林窗较低;环境综合指数上,80-160 m2林窗和>240 m2林窗较高,161-240 m2林窗和<80 m2林窗较低;植物群落优势种的幼苗在林窗内出现的频度最高。综合来看,80-160 m2的林窗较有利于森林更新,<80 m2的林窗最不利于森林更新。在森林经营时,根据需要形成合适的林窗能够保持森林的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光照梯度处理[55.44%自然全光照(natural sunlight,NS)、21.12%NS、3.47%NS和0.86%NS]的人工遮阴对紫荆(Cercis chinensis)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紫荆种子萌发率下降,4个处理的种子萌发率分别为51.11%、45.56%、25.56%和23.33%;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萌发进程减慢,萌发指数变小.除株高和比叶面积外,幼苗基径、叶片数、主根长、单株叶面积、总干重、根冠比、相对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等生长参数均在55.44%NS下最大,而且随着光照的减弱而减小;幼苗株高在21.12%NS下最大.尽管幼苗的比叶面积在55.4%NS处理最小(148.76 cm2/g),但因其净同化率在这一光照条件下最大[31.6 μg/(cm2·d)],总干重和相对生长率仍在55.4%NS下最大(分别为4.48 g和31.36 mg/d),表现出光照对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人工控水土培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真桦幼苗的生长、形态、生物量和生理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长在干旱土壤条件下的植株,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比生长在湿润条件下降低62.5%、85.9%和76.6%,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60.2%;生长季末,低土壤含水量环境中的真桦幼苗植株矮小,速生期和生长周期相对变短,幼苗的单株总生物量降低,比叶面积降低,根茎比提高,细根与总根重的比率提高。真桦幼苗对水分亏缺较为敏感,应尽量避开干旱条件。  相似文献   

9.
不同光照条件对苹婆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不同光强下苹婆(Sterculia nobilis Smith)幼苗的生长特性及其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特征,为苹婆幼苗合理栽培和抚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遮荫处理模拟4种不同的生境光强:全光照(100%NS透光率)、一层遮荫(41.3%NS透光率)、二层遮荫(14.3%NS透光率)和三层遮萌(3.6%NS透光率),测定不同苹婆幼苗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叶面积、一级侧根数等生长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随着光照强度降低呈上升趋势,叶绿素a/b值随着光照强度降低呈下降趋势;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苹婆幼苗的苗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平均单片叶干重、主根长度、一级侧根数、地上部分鲜重、地下部分鲜重、整株鲜重、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整株干重、根冠比均呈先升高再下降的变化趋势,且都在41.3%NS下达到最大;而叶柄长呈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并在3.6%NS达到最大;平均单片叶面积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在14.6%NS下达到最大值;比叶重则呈不断下降的变化趋势,在100%NS光照下值最大。表明全光照和3.6%透光率条件会抑制苹婆幼苗的生长,50%左右的对幼苗更适宜。  相似文献   

10.
土壤水分和覆土厚度对油松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子午岭林区内油松种子的萌发和幼苗出土对土壤水分和覆土深度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油松种子萌发适宜的土壤含水量范围是20%~30%,最适含水量为25%;在土壤含水量低于10%时,种子发芽率低于61.33%;当土壤含水量超过40%时,发芽率下降到59.33%.种子出苗适宜的土壤含水量是25%~35%,在土壤含水量达到30%时,出苗效果最好;土壤含水量高于40%或低于10%时,幼苗出苗率均降低到20%以下.油松幼苗出土与覆土厚度有密切关系,当土层厚度为0.5 cm时,出苗率最高,可达到94.67%.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加,出苗率逐渐降低;当覆土厚度超过2.5 cm后,几乎不能出苗.在油松人工林中,油松种子的萌发在林分中优于林窗中,出苗在林窗中优于林分中.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效果在覆土条件下优于覆盖枯落物.种子经过预处理(室温下蒸馏水浸泡24 h)后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效果优于未处理条件下.  相似文献   

11.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1年生油丹幼苗在不同遮荫条件及施肥处理下的光合特性,旨在探讨油丹对光环境变化的生理响应及其适应机制。结果表明:在全光照条件下,强光容易灼伤幼苗叶片,不利于其光合作用。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表现为1层遮阳网遮荫处理2层遮阳网遮荫处理全光照处理。最大净光合效率出现在1层遮阳网遮荫处理,为4.03μmol/(m2·s),最大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暗呼吸率最高均出现在全光照处理,但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强而下降。1层遮阳网遮荫处理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与1层遮阳网遮荫组+施肥的差异不显著,但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率和表光量子效率均有一定程度提高。总体来看,油丹幼苗为喜光,半耐荫植物;1层遮阳网遮荫有利于提高油丹幼苗对光能的捕获能力,提高光合作用,从而促进其生长;短期内,施复合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光合参数指标,但其光合效率未出现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毛金线蓼最适光照区间,更好地发挥其园林景观用途。[方法]以短毛金线蓼为试验材料,在不同的遮阳网处理(0层、1层、2层、3层)条件下研究其生长的最佳光照条件,比较了4种处理下短毛金线蓼各种生物生长量的差异。[结论]不同光照强度处理能显著影响短毛金线蓼的植株高度、叶片数、叶面积和茎秆直径。[结果]短毛金线蓼具有一定的耐阴性,过强光照或者过弱光照均不利于其生长和发育,在1层遮阳网处理(透光率为31.12%自然光照强度)条件下,短毛金线蓼的生长和发育状况最佳。  相似文献   

13.
大叶白蜡幼苗生长对不同光强遮荫处理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光照梯度(55.44%自然全光照(natural sunlight,NS)、21.12%NS、3.47%NS和0.86%NS)的人工遮荫条件下,研究了大叶白蜡(Fraxinus rhynchophylla)幼苗的生长特点。结果表明,幼苗株高、基径、主根长、单株叶面积、总干重、相对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等生长参数均在55.44%NS最大,分别为70.0 cm、6.84 mm、31.95 cm、798.80 cm2、10.28 g、31.13×10-3g.d-1和3.25×10-5g.cm-2.d-1,而且随光照的减弱而减小。幼苗比叶面积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先增大后减小,在3.47%NS处理最大(597.43 cm2.g-1)。  相似文献   

14.
木荷幼苗在林窗不同生境中的形态响应与生物量分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从林窗边缘到林窗中央环境梯度上3种不同生境的木荷幼苗的主要形态因子和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种生境下木荷幼苗的形态数量指标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从林窗边缘到林窗中央,随着光照等环境条件的改善,其生长量和生物量逐渐增加。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基本相似,但叶和主茎生物量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林窗边缘处,木荷幼苗将生物量相对多地分配到地上叶构件上,林窗中央处,则相对多地分配到地上主茎上。研究显示,木荷幼苗具有喜光能耐阴的特性。运用非线性幂函数拟合了不同生境木荷幼苗生物量模型,回归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生物量随苗高、地径的变化趋势,可作为环境条件类似的木荷幼苗生物量预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元谋盆地是中国西南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的典型区域,滇榄仁(Terminalia franchetii)种群为该区域仅有的几种重要天然植被类型之一。研究水分条件对滇榄仁种子萌发及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以了解其天然更新中的限制因子,为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控制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水分条件对滇榄仁种子萌发特征及幼苗早期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滇榄仁种子能够在含水量为15%~40%的土壤中萌发,种子发芽率55%,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5%~25%,种子发芽率70%。当土壤含水量10%或50%时,种子萌发受到严重抑制,甚至完全不能萌发。水分条件对滇榄仁幼苗早期生长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水量的增加,幼苗株高、基径、萌枝数、主根长、主茎叶片数、最大叶片长、单株叶面积、比叶面积、生物量均出现了显著增加。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根冠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综上,滇榄仁种群天然更新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含水量,应加强群落物种多样性保育及退化土壤的改善,使之形成集水、保水环境,使萌发幼苗安全度过脆弱期从而有效补充幼树以实现种群自我更新。  相似文献   

16.
森林土壤作为森林生态水文功能最重要的作用层,其涵养水源的能力对调节洪水和干旱、减弱并防止土壤侵蚀具有重要作用。从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与植物带相一致的垂直分布规律出发,对区内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下的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土壤容重大小顺序为人工红松林>鱼鳞云杉臭冷杉林>红松阔叶混交林>杂木林>蒙古栎林,且上层土壤容重均小于下层;不同林型土壤的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含水量、毛管最大持水量、渗透速度的大小均表现为蒙古栎林>杂木林>红松阔叶混交林>鱼鳞云杉臭冷杉林>人工红松林,且每种林型的上层值均大于下层;不同林型土壤的蓄水量位于729.5~1227.8t/hm2;蒙古栎林下土壤具有最好的水源涵养功能,其次为杂木林、红松阔叶混交林、鱼鳞云杉臭冷杉林、人工红松林。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自然全光照光照梯度(Natural sunlight,NS)55.4%、21.1%、3.5%和0.9%NS的人工遮阴条件下,研究了梧桐(Firmiana simplex)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的特点.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4个遮阴处理的种子萌发率分别为61.11%、62.22%、55.56%和58.89%;萌发速率系数和幼苗活力指数均随着光照的减弱而呈波动性增大,而萌发指数在21.1%NS处理时最大(6.58×10-3),0.9%NS处理时最小(4.33×10-3).幼苗的株高、基径、叶片数、主根长、总干重和根冠比等生长参数均在55.4%NS或21.1%NS处理时最大:比叶面积在3.5%NS处理时最大(533.21 cm2·g-1),尽管比叶面积在55.4%NS处理时最小(466.97 cm2·g-1),但幼苗仍具有较高的相对生长率和总干重(分别为15.11x10-3g·d-1和0.96 g),幼苗的净同化卒随着光强的提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盆栽试验表明,苗床土壤的含水量是影响甜菜单粒种出苗率的主要因素。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60%—70%,出苗率最高;相对含水量较低,利于甜菜幼苗根系伸长,但叶面积较小,相对含水量为70%—80%时,甜菜幼苗叶面积最大。综合考虑,苗床土壤含水量以70%—80%为宜。苗床温度与苗床土壤含水量相比,对甜菜单粒种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居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生境条件下八角金盘的光合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在不同自然生境条件下人工种植3年生八角金盘的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八角金盘在全光照生境条件下其光合日变化属于“双峰”型曲线,且存在光合“午休”现象,原因是由于“气孔限制”,而其他生境条件下则为“单峰”型曲线。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八角金盘叶绿素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降低,脯氨酸含量与其生境光强呈正相关关系。八角金盘适宜生长在适当遮阴、土壤含水量适中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选取辽东山区次生椿中具有典型性三种面积人工林窗(林窗I〉林窗2〉林窗3)为对象,对生长季初期林窗内部的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舍水量(O,15cm,15-30cm)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三林窗中央PPFD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且均明显高于昧内:三棘窗各点平均PPFD峰值出现在林窗中心,且北部高于南部;不同的林窗面积、林窗内不同位置及其交互作用时直射先指数(DSF)、散射光指数(ISF)、全光指数(GSF)均有显著影响(p〈0.05),各林窗的全光指数与其平均PPFD值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林窗l、2的地温与其PPFD值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林窗3则不存在这种关系;土壤上层含水量爱蛛窗面积因素影响显著(P〈0.05)。下层含水量受林窗面积影响不显著(P〉0.05);空气相对湿度随林窗面积的增大而增加,但在三林窗之间无明显差异。上述结果表明.林窗面积及林窗内位置的不同.使其小气候环境发生异质性。进而影响到林窗区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物种群分布等.最终影响到森林的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