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百喜草不同种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百喜草在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理治中的效果,1999—2002年在牟尼河小流域进行了百喜草不同种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百喜草能有效增加地表覆盖,降低径流量与泥沙冲刷量。在同样的坡度下,种植百喜草比裸地可降低径流量、减少泥沙冲刷量,种植当年百喜草区及梯田果树牧草的径流量与土壤流失量分别是坡地作物区的84.3%、47.9%和22.6%、7.1%,次年土壤流失量降低为7.3%和7.7%;还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维持和培肥土壤地力。百喜草区与裸地及坡地玉米区相比,土壤容重分别降低17.6%和11.5%,总孔隙度分别增加30.1%和23.4%,渗透速率分别提高47.8%和6.3%,有机质分别增加34.8%和22.8%,碱解氮分别增加61.5%和34.7%,有效磷分别增加27.2%。  相似文献   

2.
百喜草对丘陵坡地水土保持的效果及应用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四年试验结果表明:丘陵坡、果园种植百喜草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在相同条件下,常规耕作的坡地,其地表迳流量为种百喜草处理的4.39倍;流失表土量为种百喜草处理的67.1倍。百喜草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保蓄水分、改良土壤结构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从生物学角度揭示坡地经济林不同坡位土壤质量的差异,研究黄土高原坮塬区旱作苹果园不同坡位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随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等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过氧化氢酶活性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除过氧化氢酶外,其他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受季节影响显著(P0.05),同坡位碱性磷酸酶表现为秋季盛夏初夏春季冬季,脲酶、蔗糖酶、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表现为盛夏秋季初夏春季冬季。土壤养分、地温、光照条件是导致该地区不同坡位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下坡位土壤生物学质量及生态条件较好,适宜种植苹果等经济林作物。  相似文献   

4.
百喜草对丘陵红壤改土保肥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丘陵红壤种植百喜草,并结合某些乡土草种、引进草种的试验比较,探讨了百喜草的种植对土壤的理化因子(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中各营养元素、pH)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丘陵红壤上种植百喜草具有百喜草具有明显改良红壤理化因子的作用,弥补了红壤理化因子的许多不足。  相似文献   

5.
以福建尤溪玉池果园水土流失定位观测点为平台,研究了不同果园垦殖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垦殖方式下果园土壤有机碳在小生境分布和坡面再分布两个尺度上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水平方向上,清耕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沿树干向外减少的分布规律,而生草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水平变化不明显;垂直方向上,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少;坡面再分布上,清耕果园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生草果园为中坡位>下坡位>上坡位.生草垦殖模式降低了果园土壤有机碳的水平分异,但促进果园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异.在以上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小生境混合取样的果园土壤采样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旨在探讨橡胶幼龄林下间作菠萝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测定了顺坡种植菠萝,横坡种植菠萝和不间作(对照)条件下的径流量及土壤侵蚀量。结果表明:西双版纳雨季时,5~10月间,横坡和顺坡种植菠萝径流量均低于不间作菠萝,顺坡种植在6~9月间的径流量都高于横坡种植;6~10月间,顺坡种植和横坡种植菠萝能显著降低林间侵蚀量,横坡种植在6~9月间侵蚀量均低于顺坡种植;径流量、侵蚀量和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顺坡和横坡种植的总径流和总侵蚀量均显著减少。说明橡胶幼龄林下横坡种植菠萝可以有效减轻林地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7.
紫色土水土流失区不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与土壤改良试验结果表明,与裸露地比较,坡改梯、百喜草、胡枝子径流量分别减少了82.46%、25.03%、32.77%,侵蚀量分别减少了99.67%、98.43%、98.99%,同时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降低了土壤容重,从而改善了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8.
不同植物篱在旱坡地柑橘园中的栽种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利  吴述勇  张过师  陈防 《湖北农业科学》2011,(16):3272-3275,3282
通过三峡地区旱坡地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柑橘园中3种植物篱对水土流失、土壤有效氮磷及柑橘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篱处理能显著减少水土流失,百喜草、黄花菜及花生3种植物篱处理的水土流失量均比无植物篱低,其中百喜草植物篱处理水土流失量最低;3种植物篱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均高于无植物篱处理,但有效氮含量却低于对照,这主要是由...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旨在探讨橡胶幼龄林下间作菠萝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测定了顺坡种植菠萝,横坡种植菠萝和不间作(对照)条件下的径流量及土壤侵蚀量。结果表明:西双版纳雨季时,5~10月间。横坡和顺坡种植菠萝径流量均低于不问作菠萝,顺坡种植在6~9月间的径流量都高于横坡种植:6~10月间.顺坡种植和横坡种植菠萝能显著降低林间侵蚀量,横坡种植在6~9月间侵蚀量均低于顺坡种植;径流量、侵蚀量和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顺坡和横坡种植的总径流和总侵蚀量均显著减少。说明橡胶幼龄林下横坡种植菠萝可以有效减轻林地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0.
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选择23个具不同种植时间的低丘红壤果园,同时采集坡麓、下坡和中上坡部位的土壤样品,比较分析了地形部位(自然因素)与种植时间(人为因素)对果园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土层厚度主要受自然因素控制,受人为耕作影响较小,其厚度:坡麓>下坡>中上坡;其他土壤性状同时受自然因素和人为耕作的复合影响。土壤CEC、有机碳、有效磷、速效钾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表现为坡麓>下坡>中上坡,土壤容重一般是坡麓<下坡<中上坡;土壤pH一般是坡麓高于下坡和中上坡。随着种植时间的增加,土壤有机碳、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生物量碳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容重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呈先增加后降低,土壤pH呈现连续下降。坡麓与下坡、中上坡之间的土壤性状差异较大,而下坡与中上坡之间的土壤性状差异相对较小。种植时间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在坡麓比下坡、中上坡更为明显。多元统计分析表明,土壤肥力指标之间的变化存在协同性,根据变化的相似性大致可归为3组:第1组包括CEC、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效磷和速效钾;第2组包括pH、容重和有效钙,第3组包括土体厚度和水稳定性团聚体。研究认为,丘陵果园土壤质量的空间异质性是客观现象,同时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采取管理措施上需要考虑坡位与种植时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及小麦单作田麦长管蚜的种群动态研究,探讨果麦间作模式下麦田麦长管蚜的发生危害特点及与小麦单作田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定期定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结果]麦长管蚜5月上中旬开始危害,核桃小麦间作田发生危害时间稍早于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果麦间作模式下麦田麦长管蚜田间消长规律与小麦单作田基本一致,危害高峰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核桃小麦间作田麦长管蚜发生量大于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麦长管蚜发生量.[结论]核桃小麦间作麦田、红枣小麦间作麦田和小麦单作田麦长管蚜的田间消长规律基本一致;麦长管蚜在核桃小麦间作田的危害重于其在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高效立体种植的理论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内首次提出立体种植理论模式的概念,意义在于可将生产中纷杂的间套复种类型和方式通过理论模式给予归纳和提高,有利于指导生产实践和应用推广,便于不同地区相互交流和因地制宜参考借鉴。文内还对山东省的小麦套种粮油、以粮为主间套复种菜瓜油饲、以棉花为主间套复种粮菜瓜、以菜瓜为主间套复种粮棉作物等高效立体种植类型进行了理论模式的分析,介绍了典型。  相似文献   

13.
枣农间作系统小气候水平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通过在环塔里木盆地干旱区,对不同枣农间作类型:枣麦间作(3 m×4m,2m×6 m)、枣棉间作(3 m×4 m,2 m×6 m)系统小气候方面的研究,以期完善枣农间作理论,为新疆枣农间作模式的优化及间作物的选择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Vantage Pro2自动气象站和KS4000手持气象站观测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风速和风向等气象因子,同时使用WQG-15地面温度计观测地温.[结果]不同类型枣农间作系统的光照强度、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同一类型中行间各点小气候水平分布也有区别,其中光照强度变化较大;不同间作类型相比,受光量排列顺序为枣麦间作3×4(m)<2×6(m)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氮水平和带型配置对玉米间作豌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间作豌豆具有显著的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介于1.08~1.55之间,3:4间作模式的产量显著高于2:4间作模式,施氮能够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而中、高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间作的耗水量比单作高13.66%~18.93%,3:4间作模式在中施氮处理的耗水量显著高于2:4间作模式,玉米对间作复合群体的影响大与豌豆;施氮条件下玉米间作豌豆显著提高了WUE,3:4间作模式在高施氮水平的WUE显著高于2:4间作模式,而中、高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2:4间作模式中玉米对复合群体的贡献大,3:4间作模式中豌豆对复合群体的贡献大.  相似文献   

15.
核(桃)农间作系统小气候水平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核桃间作类型:核(桃)麦间作(5m×6m,6m×8m)、核(桃)棉间作(6m×8m)系统中各项小气候因子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核(桃)农间作系统的光照强度、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同一类型中行间各点小气候水平分布也有区别,其中光照强度变化较大;不同间作类型相比,受光量排列顺序为核(桃)麦间5m×6m〈6m×8m〈CK-1(小麦地),核(桃)棉间作6m×8m〈CK-2(棉花田);同一间作类型内各点受光量排列顺序为中测点〈冠下测点〈冠外测点〈对照;3种间作类型下核桃的平均遮荫度分别为32.3%,22.0%,24.8%;其他小气候因子在不同间作类型间和同一间作类型各点间没有光因子的变化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不同品种和套播期的大蒜与基质栽培番茄套作对大蒜及番茄生长的影响,为番茄/大蒜基质栽培高效模式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迪芬尼’番茄于2011-07-31定植(秋茬),在其生长期间选用极早熟、早熟、中晚熟大蒜品种G110、G026和G064进行套播,设3个套播期,即S1(09-01)、S2(09-21)、S3(10-11),秋茬番茄收获后于2012-03-30定植春茬番茄,测定大蒜和春茬番茄的生长指标及大蒜的二次生长率、独头率。【结果】大蒜品种间株高、假茎高、假茎粗、最大绿叶长、叶宽、绿叶数均为G064G026G110。大蒜不同套播期对绿体株高的影响在生育前期大,后期小;G064和G026的假茎高和假茎粗在整个生育期持续增加,而G110在生育后期出现下降趋势;G026的最大绿叶长在整个生育期持续缓慢增加,G064则是先增加后降低再迅速增加,G110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不同套播期对G064的叶宽和绿叶数影响较小;G026的二次生长率显著大于G064,而G110未出现二次生长;G110的独头率显著大于G026,而G064未出现独头蒜。与G064套作显著降低了番茄在生长后期的株高、茎粗和春茬番茄产量,与G026和G110套作对春茬番茄产量未产生显著影响。【结论】套播期对不同品种大蒜有较大影响,套播过早或过晚均不利于大蒜生长;同一品种大蒜不同套播期对春茬番茄影响不显著,但G064显著影响了春茬番茄生长,因此该套作模式不宜选用中晚熟大蒜品种。  相似文献   

17.
棉薯间套作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棉花与马铃薯间套作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以及蚜虫、棉铃虫危害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实行间套作后利大于弊,两者有互补作用;提出了棉薯间套作在栽培管理上必须掌握好5个关键技术,方能取得理想效果。通过1992~1996年大面积生产示范,每666.7m2籽棉可产200~250kg,马铃薯可产1500kg,可增收2000~2500元  相似文献   

18.
"八山一水一分田"准确指出福建耕地稀缺状况。占总耕地面积达45%的山区低产田和有限的灌溉条件严重制约着全省作物产量,对低产田的高效利用显得尤为关键。本试验选取玉米∥花生的间作方式,设置3∶6、3∶8、3∶10、3∶12等4种间作比例,在福建莆田大洋乡试验基地,借助生物的生态位关系及其原理,开展不同间作比例对间作系统种间关系的影响研究,探讨间作增产的机制,以期为福建红壤山区农业作物安排提供借鉴。试验结果表明:(1)相比单作,玉米与花生在适合比例下是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间作效益;(2)3∶8间作比例因具有最良好的种间竞争关系,表现出最大的竞争正效应和最高的资源利用率,因而其系统生产力最大,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9.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蒜棉、麦棉套作对棉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棉花生育期和套作方式均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活性,从苗期到花铃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到花铃期达到最大值,花铃期到吐絮期呈下降趋势。相对于棉花单作,蒜棉、麦棉套作提高了棉田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微生物活性,有利于土壤养分的转化吸收,其中蒜棉套作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田土壤中Cd污染问题突出,其修复技术一直备受关注。基于超积累植物的植物提取技术是根治我国Cd污染农田土壤的热门修复技术,但单一的植物提取技术模式通常无法保障污染地区正常的农耕生产需求,故当地农户对该技术的接受程度普遍较低。为解决单一超积累植物修复技术在工程应用推广中的实际问题,提出“高效修复与安全生产”相结合的双赢策略,总结了前人对植物修复技术、超积累植物的概念由来及研究范围,综述了现阶段基于超积累植物的间、套、轮作修复模式的研究进展,统计比对了各种植物组合耕作模式对Cd污染农田土壤的综合治理效果,并对今后利用不同种植模式修复Cd污染农田土壤提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