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秸秆覆盖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秸秆覆盖方式与覆盖量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陕西渭北旱塬,通过连续2年(2007-2009)的不同秸秆覆盖方式(全程覆盖、生育期覆盖、不覆盖(CK)与不同覆盖量(9000,6000,3000kg/hm2)的大田试验,研究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2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覆盖方式不同覆盖量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与覆盖量呈正相关;同一覆盖量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全程覆盖优于生育期覆盖和CK;全程覆盖方式9000,6000和3000kg/hm2覆盖量处理0~200cm土层平均含水量较生育期覆盖分别提高了11.5%,10.0%和8.0%,较CK分别提高了19.2%,12.9%和8.8%;全程覆盖方式和生育期覆盖方式下,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均以覆盖量为3000kg/hm2处理最大,其中全程覆盖方式的水分利用效率较CK增加了31.5%(P0.05),生育期覆盖方式下2年平均的水分利用效率较CK增加了12.8%(P0.05);不同覆盖量在全程覆盖方式下冬小麦产量较CK增加41.1%~65.7%(P0.05),在生育期覆盖方式下冬小麦产量较CK增加了27.1%~30.2%(P0.05)。【结论】同一秸秆覆盖方式不同覆盖量均可增加冬小麦产量,而同一覆盖量下以全程覆盖方式的增产效果较优;覆盖量为3000kg/hm2时,2种覆盖方式的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均最大。  相似文献   

2.
玉米秸秆粉碎后替代地膜覆盖小麦种植带,可抑制水分蒸发,具有保墒功效。为了探索小麦种植的最佳秸秆覆盖量,进行了冬小麦秸秆粉碎微垄覆盖沟播秸秆用量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量为4 500 kg/hm~2时产量最高;由建立的函数方程得出秸秆覆盖量为2 569.5 kg/hm~2时,可获得高产。综合考虑庄浪县的实际情况,冬小麦种植秸秆覆盖量以3 000~4 50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3.
在永登县偏干旱区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保护性耕作后,土壤容重和土壤温度明显改善,土壤含水率显著增加。冬小麦秸秆覆盖后深松处理的折合产量为 6 680.0 kg/hm2,较传统耕作增加736.7 kg/hm2,增产率12.4%;秸秆覆盖后免耕处理的折合产量6 533.3 kg/hm2,较传统耕作增产9.9%。两个处理均较传统耕作极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4.
稻草覆盖对早稻茬免耕秋玉米土壤温度和水分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有效利用稻草作为稻茬免耕秋玉米的土壤-作物抗旱保水的生物材料提供依据。[方法]设计4个不同稻草覆盖量,依次为06、0009、0001、2 000 kg/hm2。测定不同稻草覆盖量条件下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探讨丘陵稻作区稻茬免耕栽培秋玉米的稻草适宜施用量。[结果]试验得出,就土壤降温和保墒效应而言,覆盖稻草量在9 000~12 000 kg/hm2可达到良好的效果。[结论]稻草覆盖能显著降低高温时段10 cm以内土层的温度,降温效应随覆盖量增加而增加;同时也能明显提高高温干旱期0~10 cm表土层的水分保持能力,其效果随着覆盖量的加大而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秸秆覆盖对烟田土壤性状和烟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揭膜后不同秸秆覆盖量(3000kg/hm2,6000kg/hm2,9000kg/hm2)对烟田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以及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揭膜后覆盖秸秆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和pH值,调节地温,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烟叶钾含量。与不覆盖秸秆比较,覆盖秸秆处理的土壤容重降低0.027~0.075g/cm3,土壤pH值降低0.18~0.44,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3~1.0g/kg,烟叶钾含量增加0.10%~0.29%。在3个覆盖处理中,以6000kg/hm2覆盖量处理对改善烟田土壤性状和烟叶质量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施氮对秸秆还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关中灌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该地区实现小麦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农979"作为供试冬小麦品种,研究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0,87.5,175,262.5,350kg/hm2氮肥以及秸秆不还田条件下施用175kg/hm2氮肥6个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土壤贮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在氮肥用量相等(175kg/hm2)的情况下,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较单施氮肥处理分别增加了39万穗/hm2,1.57,2.11g和1 200kg/hm2。6个处理中,玉米秸秆还田配施262.5kg/hm2氮肥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高,分别达到8 415kg/hm2和20.9kg/(hm2.mm)。各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水分利用率明显高于不施氮处理。在氮肥用量相同的情况下,玉米秸秆还田处理耗水量比秸秆不还田处理减少19.00mm。【结论】秸秆还田能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关中平原冬小麦氮肥用量应控制在175~262.5kg/hm2。  相似文献   

7.
秸秆覆盖对旱作麦田水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覆盖对旱作麦田水分及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春小麦播种后立即覆盖秸秆有明显的保墒、蓄水作用,秸秆覆盖后苗期、拔节期、收获后土壤0~40 cm耕层的水分含量分别比露地提高1.6~13.3、7.8~32.8、4.1~8.6 g/kg;折合产量比露地增产12.47%~29.63%,以覆盖秸秆6 000 kg/hm2的处理增产效果最好,折合产量2 459.04 kg/hm2,比对照增产29.63%.  相似文献   

8.
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雪峰  赵雨森  戚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2843-12845,12856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地区秸秆覆盖的节水增产问题。[方法]以野外实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不同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的含水率、玉米的生长状况及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结果]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含水率整体高于无覆盖处理,其中10 t/hm2秸秆覆盖量下,土壤0~40 cm土层中土壤含水率最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最强;秸秆覆盖条件下,玉米的生长性状明显优于无覆盖处理,体现出较强的优势;10 t/hm2处理条件下,作物的产量及土壤水利用效率最高。[结论]该研究为松嫩平原地区秸秆覆盖技术的科学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覆盖方式对温室红椒生长发育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温室红椒的生物学及土壤环境效应。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了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地膜加秸秆覆盖对温室红椒土壤温度、生长发育、营养品质、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地膜加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均可提高温室红椒土壤温度、株高和茎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3种覆盖处理均可提高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微生物总量和B/F值及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真菌数量,并提高红椒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地膜加秸秆覆盖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不覆盖处理(对照)的1.77倍、1.63倍和1.81倍,产量分别增加11.12%、8.98%和15.99%。表明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特别是地膜加秸秆覆盖处理有利于改善温室红椒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理化性质,提高土壤温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促进红椒生长,改善品质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在张掖干旱绿洲灌溉区进行了膜草覆盖玉米栽培试验,探讨膜草覆盖对土壤水热效应、玉米生长发育及地膜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全膜覆盖相比,地膜与小麦秸秆覆盖具有较好的保墒效果,生育期耗水量仅增加1.99%,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仅降低4.05%、5.92%。膜草覆盖地膜投入量比全膜覆盖减少40.94~41.55 kg/hm2,地膜残留量减少11.01~11.54 kg/hm2。综上分析,认为地膜与小麦秸秆覆盖栽培可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玉米产量,降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1.
播种密度对秸秆覆盖旱地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秸秆覆盖下作物群体对土壤水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于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渭北旱塬研究秸秆覆盖与常规耕作模式下播种密度对土壤储水量、冬小麦群体动态变化、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秸秆覆盖与常规耕作相比休闲期在0~3.6m土层多蓄水105mm,主要于小麦拔节后利用。不同播种密度主要影响小麦抽穗前的群体大小,抽穗后群体差异不显著。小麦籽粒产量为2 841~3 496kg/hm2,不同密度水平或覆盖均没有显著影响小麦产量,但是高密度处理较中、低密度显著降低小麦收获指数。另外,秸秆覆盖小麦较常规增加20%耗水量,小麦水分利用效率降低11%。因此,在休闲期降雨丰富,生育期特旱的气候条件下播种密度对秸秆覆盖小麦产量没有影响,显著增加耗水量,降低水分利用效率。播种密度、秸秆覆盖及其交互效应还有待于在其他气候年型下进一步研究观测以便综合评价这些因素的影响效应,进而建立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用水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冬春干旱频发和氮的过度施用限制了西南丘陵旱地雨养农业区小麦的产量与可持续发展,探讨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氮肥减施对旱地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氮吸收利用的影响,为优化四川旱地小麦耕作制度和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6–2018年在四川省仁寿县四川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进行,采用裂区设计,在夏玉米收获后,以秋闲期秸秆粉碎覆盖(SM)和不覆盖(NM)为主区,以不施氮(N0:0)、减氮(RN:120 kg N·hm-2)和常规施氮(CN:180 kg N·hm-2)为裂区,研究分析土壤含水量、根长、根系分布、小麦产量、耗水量(ET)、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素利用情况。【结果】与不覆盖相比,秋闲期秸秆覆盖显著提高播种至孕穗期0—10 cm和10—20 cm土层含水量及播种时与拔节期0―1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秸秆覆盖的保墒效应可持续至孕穗开花阶段;覆盖显著促进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耕层根系生长,尤其是0—10 cm土层根系直径增加、根长密度显著提高;覆盖下小麦总耗水量、WUE、氮素吸收量、播种至拔节期氮素积累速率、拔节至开花期氮素积累速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氮肥农学效率(AEN)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两年均值较不覆盖分别提高11.4%、71.8%、73.1%、119.0%、100.0%、3.6%、264.7%和78.2%;覆盖下氮肥回收效率(REN)较不覆盖增加44.4个百分点。覆盖后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两年均值较不覆盖分别提高31.8%、44.4%和92.9%。秸秆覆盖效应大于施氮量效应。与常规施氮量相比,减氮处理未显著降低0—10 cm土层根长密度、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与籽粒产量;覆盖结合减氮显著提高群体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回收效率。【结论】秋闲期秸秆覆盖提高播种至拔节期土壤水分含量和储量,促进拔节期小麦根系在表层土壤中的生长,进而促进氮素吸收利用、提高冬小麦产量与水肥利用效率;秋闲期覆盖结合120 kg·hm-2施氮量是适宜四川旱地冬小麦的减氮增效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后移量对稻套麦产量的影响,探讨其适宜的氮肥施用方式。[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7个处理,其中稻套麦10月25日播种,拔节肥按不同尿素施用量分5个处理:A:150 kg/hm2;B:225 kg/hm2;C:300 kg/hm2;D:375 kg/hm2;CK1:0kg/hm2。收稻后旋耕撒播小麦(茬后种麦)分2个处理,分别为CK2:于11月5日播种;CK3:于11月15日播种。稻套麦大田用种量225kg/hm2,茬后种麦大田用种量150 kg/hm2。[结果]在基肥、壮蘖肥一致的前提下,施用拔节肥225 kg/hm2后其穗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及经济系数均高于其他施氮处理以及不施氮处理CK1。但与稻茬后撒播小麦相比,在基肥、壮蘖肥一致的前提下,稻套麦产量要低于适期茬后种麦水平,高于迟播小麦。[结论]该研究可为稻套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技术种植冬小麦的适宜播量.【方法】于2013~2014年生长季研究了秸秆带状覆盖种植下不同播量(T1:150kg/hm2、T2:187.5kg/hm2、T3:225kg/hm2、T4:262.5kg/hm2、T5:300kg/hm2)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耗水特性影响.【结果】秸秆带状覆盖种植下T5处理具有最高的籽粒产量,为4 067kg/hm2,同时具有最高的WUE(12.1kg/(hm2·mm).播量高低与产量构成要素密切相关.增加播量,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但千粒质量和穗粒数降低,且T5与T1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播量显著影响花前、花后积累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但花后的影响大于花前,且均以T5具有最高的籽粒贡献率,说明无论冬小麦处于营养生长还是生殖生长,增加播量可促进茎鞘、叶及颖壳+穗轴储藏性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结论】500kg/hm2为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技术下推荐播量.  相似文献   

15.
李利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2):143-145
[目的]研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秸秆膜下带状还田模式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在陇东旱塬区,设计6个处理,研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秸秆膜下还田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地表覆盖2 cm还田后玉米农艺性状、生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全膜双垄沟播不还田显著降低。玉米秸秆膜下带状还田较不还田玉米农艺性状尤其是株高、茎粗有一定的降低,籽粒产量降低0.40%~7.42%,但差异不显著,生物产量显著降低,但经济系数差异不显著。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秸秆膜下还田各处理对玉米生长期耗水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结论]该研究为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进行秸秆还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冬干春旱、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缺乏是四川丘陵旱地冬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通过研究休闲期秸秆覆盖还田和施磷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四川丘陵旱地小麦高产稳产及磷素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方案。【方法】试验于2018—2020年在四川仁寿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以秸秆覆盖(SM)和不覆盖(NSM)为主区;3个磷水平0(P0)、75 kg·hm-2(P75)和120(P120)kg·hm-2为副区。分析秸秆覆盖和施磷下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性状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秸秆覆盖的增产效应高于施磷效应。2018—2019和2019—2020年度秸秆覆盖处理较不覆盖处理小麦有效穗分别增加17.7%和8.48%,穗粒数增加15.6%和11.2%,产量提高18.6%和13.5%;两年度施磷75 kg·hm-2较不施磷处理小麦有效穗分别增加18.2%和8.79%,穗粒数增加21.1%和6.09%,产量提高30.2%和16.1%;施磷120 kg·hm-2比不施磷处理有效穗分别增加21.2%和9...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旱地有效的蓄水保墒途经,在陕西省宝鸡市农科所试验农场进行秸秆覆盖免耕播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在夏闲期和生长期进行留茬覆盖,能显著增加土壤贮水量,尤其可使土壤上层长期保持湿润状态,同时留茬覆盖还能提高土壤肥力。休闲期蓄水量由391.9 mm提高到468.7 mm;土壤表层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1.3%、104.5%、13.0%;免耕播种产量7 351.5 kg/hm2,传统耕作产量6 739.5 kg/hm2,增产9.1%。该技术能有效保蓄农田土壤水分,增产较明显,可在关中西部及同类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18.
An improved straw mulching model may be a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due to its improvements in soil water and the fertilizer environment by the recycling of waste straw resources.A four-year?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northwestern China in 2015–2019,which aim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traw strip mulching (SSM) and conventional?at planting without mulching (CK) on soil water storage,water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wate...  相似文献   

19.
肖军  加孜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8915-8918
[目的]研究滴灌下水肥耦合对北疆冬小麦生理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确定北疆滴灌冬小麦最佳水肥施用量.[方法]供试作物为当地主栽小麦品种新冬8号.采用2因素3水平设计,2因素为灌水量和施氮量,灌水量3个水平分别为2 700、3 600、4 500 m3/hm2,施氮量3个水平分别为150、450、750 kg/hm2;对照为常规畦灌处理,灌水4次,灌水量为3 600 m3/hm2,施肥量为450 kg/hm2.[结果]滴灌和畦灌条件下冬小麦株高变化趋势为返青分蘖期至抽穗期急剧增长,抽穗后株高增长相对缓慢;拔节期水分增加对小麦株高的影响较大;在相同灌水量的情况下,冬小麦株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施氮量的情况下,滴灌冬小麦株高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滴灌和畦灌条件下,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在生育期内呈正态曲线变化,随着小麦生育期推进LAI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孕穗期LAI最高;在相同灌水量的情况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LAI也增大;在相同施氮量的情况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LAI随着增大;水肥耦合对小麦产量、穗数、千粒重和质量影响较大,但对穗粒数的影响不显著.[结论]该研究可为大面积推广冬小麦滴灌技术和制定合理的灌溉施肥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贾亮  翟丙年 《西北农业学报》2017,(12):1768-1775
水分不足和养分亏缺是限制渭北旱塬冬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有限灌溉条件下不同施肥灌溉处理对渭北旱塬冬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渭北旱塬冬小麦高产及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增施有机肥与拔节期追氮补灌相结合的优化模式3与传统施氮灌溉及其他优化处理相比,小麦产量最高,达4 500kg/hm~2,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较传统施氮处理分别提高21.9%和13.7%。优化水氮管理中,增加秸秆覆盖,冬小麦产量无显著增加,但水氮利用效率有所提高;而配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总体看,优化水氮处理与传统施氮灌溉管理相比,在高产稳产前提下,能大幅降低灌水量并提高水氮利用效率。因此,在渭北旱塬水资源紧缺的背景下,优化施氮补灌、秸秆覆盖及配施有机肥相结合的优化水氮栽培管理模式可以大幅提高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