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文章主要利用无纺布旱育秧与两段式育秧技术防控,探究2 种育秧方式对稻水象甲的控制效果,为有效控制安顺市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的取食、繁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利用无纺布旱育秧与两段式育秧技术防控,探究2种育秧方式对稻水象甲的控制效果,为有效控制安顺市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的取食、繁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据贵州各地监测和省站调查,截止2018年6月4日,全省共有7市(州)、32县(市、区)、161乡(镇)发生稻水象甲疫情,发生面积为20.12万亩,其中,秧田5.03万亩,大田15.08万亩。秧田田间成虫量一般为5~35头/平方米,局部田块达180头/平方米;大田田间成虫一般虫量为3~45头/百丛,最高虫量达260头/百丛,幼虫一般虫量为6~12头/百丛,最高为800头/百丛。根据对成虫的解剖结果,  相似文献   

4.
球孢白僵菌YS03菌株对稻水象甲成虫取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浓度的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浮液对稻水象甲成虫取食的影响,室内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YS03菌株在1.0×106、1.0×107、1.0× 108个孢子/mL 3个浓度梯度感染稻水象甲成虫后1~14d的每天取食斑数量和长度.结果表明,在处理后到实验结束的14d内,单头稻水象甲成虫取食斑数量和长度随着孢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少,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单头成虫取食斑长度最小和取食斑数量最少时仅为对照组的30.98%和42.71%.不同孢子浓度处理下单头稻水象甲成虫的取食斑数量与长度间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回归系数的大小顺序为:CK>1.0×106>1.0×107>1.0×108个孢子/mL处理.试验结果为全面评价球孢白僵菌YS03菌株防治稻水象甲的作用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球孢白僵菌的田间防治试验中采用稻水象甲成虫取食斑总数和总长度来测算其虫口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水稻育秧返栽田与移栽大田稻水象甲幼虫数量的差异,为稻水象甲的防控提供依据,对洗秧前后、育秧返栽田与移栽大田的稻水象甲幼虫数量进行调查,并进行了稻水象甲幼虫在秧苗上的回接试验。结果表明:洗秧能洗掉稻水象甲幼虫,而洗掉于秧田的幼虫有42.00%~90.00%的能转移到返栽的水稻根上危害;水稻秧田期为稻水象甲的主要防治时期,育秧返栽田为重要防治田块。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定YS03球孢白僵菌对田间不同时期稻水象甲成虫的取食、产卵和致病力,以及调查稻水象甲成虫迁入秧田及产卵高峰期,研究YS03球孢白僵菌防治稻水象甲的最佳防治时期。结果表明,YS03球孢白僵菌对田间不同时期稻水象甲成虫的取食、产卵没有显著影响,药后10 d对成虫均有较好杀虫效果。田间调查显示,稻水象甲越冬成虫在插秧后3 d开始陆续迁入秧田,7 d虫量达高峰期,10 d产卵达高峰期,插秧后7 d稻水象甲成虫数与产卵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综合分析试验结果得出,插秧后3~7 d是施用YS03球孢白僵菌防治稻水象甲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7.
水葫芦象甲对宁波地区10科12种作物的寄主专一性测定结果表明,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条件下,该象甲的幼虫在植株间的转移性极差,大多在被测植物上存活2~5天后死亡,成虫则可能因气温等自然条件不同而在被测植物上存活10~62天,幼虫和成虫均不在被测植物上取食、寄生与产卵。象甲的成虫取食水葫芦叶片的正面叶肉、叶柄上部、匍匐枝与花柄表面形成取食斑,产卵于叶柄上中部;幼虫寄生于叶柄海绵组织内,形成向下的寄生通道,并自叶柄基部钻出在根表面纠集根毛化蛹;高龄幼虫对水葫芦的控制作用明显大于成虫和低龄幼虫。象甲对水葫芦的控制作用随其群体量的增加而逐步提高,成虫总量15头/m2、幼虫60头/m2以下时,对水葫芦的控制作用不明显;成虫总量25头/m2、幼虫190头/m2以上时,控制作用明显增强;成虫总量130头/m2、幼虫450头/m2以上时,对水葫芦的控制作用达到顶峰,最终可使水葫芦密度比对照减少52.69%,株高下降67.19%,单株叶片数减少29.42%,最大叶直径减少41.33%,生物量减少64.82%,外观上可见大量叶片枯黄折倒、小分枝死亡和植株下沉。  相似文献   

8.
正稻水象甲是一种检疫性害虫,主要危害水稻,一般可使水稻减产20~50%,严重时绝收。为了有效控制稻水象甲发生危害,下面对稻水象甲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主要为害水稻,也为害白茅、稗、芦苇、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杂草及其他植物。成虫啃食叶片,沿水稻叶脉啃食叶肉,一般从正面取食,被取食的叶片仅存透明的下表皮,故在叶片上形成白色长条斑。幼虫咬食  相似文献   

9.
水葫芦象甲的寄主专一性及对水葫芦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葫芦象甲10科12种作物的寄主专一性测定结果表明,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条件下,该象甲的幼虫在植株间的转移性极差,大多在被测植物上存活2~5 d后死亡,成虫则可能因气温等自然条件不同而在被测植物上存活10~62 d,幼虫和成虫均不在被测植物上取食、寄生与产卵.象甲的成虫取食水葫芦叶片的正面叶肉、叶柄上部、匍匐枝与花柄表面形成取食斑,产卵于叶柄上中部;幼虫寄生于叶柄海绵组织内,形成向下的寄生通道,并自叶柄基部钻出在根表面纠集根毛化蛹;高龄幼虫对水葫芦的控制作用明显大于成虫和低龄幼虫.象甲对水葫芦的控制作用随其群体量的增加而逐步提高,当成虫和幼虫总量分别低于15,60头/m2时,对水葫芦的控制作用不明显;当成虫和幼虫总量分别超过25,190头/m2时,控制作用明显增强;当成虫和幼虫总量分别超过130,450头/m2时,天敌对水葫芦的控制作用达到顶峰,最终可使水葫芦密度比对照减少52.69%,株高下降67.19%,单株叶片数减少29.42%,最大叶直径减少41.33%,生物量减少64.82%.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我国新疆伊犁河谷地区稻水象甲生物学及发生规律,为科学防治稻水象甲提供依据.[方法]对察布查尔县纳达齐乡等伊犁河谷主要水稻生产区稻水象甲的系统观察、调查,研究稻水象甲越冬习性、越冬场所、取食寄主出土后的种群转移规律和生活史.[结果]稻水象甲在伊犁河谷一年发生一代,4月下旬出土,5月上中旬迁入稻田,5月底至6月初为产卵期,6月为孵化期和幼虫危害期,7月上旬为化蛹期,7月中旬为新一代成虫期.[结论]明确了伊犁河谷稻水象甲主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为监测和防治稻水象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全面了解330 g/L二甲戊灵的药效、杀草谱、用药量、安全性及配套应用技术。[方法]以常规药剂19%丁·扑可湿性粉剂为对照药剂,研究330 g/L二甲戊灵乳油对水稻旱育秧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安全性。[结果]330 g/L二甲戊灵乳油在水稻旱育秧田采用播后苗前使用,对秧田稗草、马唐、黎等一年生单、双子叶杂草具有理想的防除效果,表现杀草谱宽,对水稻出苗率、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明显优于19%丁·扑可湿性粉剂。[结论]330 g/L二甲戊灵乳油用于水稻旱育秧田防除稗草、藜、马唐等一年生单、双子叶杂草,推荐使用剂量(有效成分)为743~990 g/hm~2,即商品量2 250~3 000 mL/hm~2。  相似文献   

12.
无纺布对水稻苗床微环境及秧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良宇  徐正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830-3831
于2006年田间试验中,以超级稻沈农265为试验材料,用无纺布和塑料薄膜覆盖育苗,研究其对苗床内温度、相时湿度及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塑料薄膜,无纺布可有效调控床内的温度,使温度变化相对平缓,减少障碍性高温出现的机率,减少炼苗的次数.在一定范围内其保温效果与塑料薄膜相近;还可降低床内的相对湿度,使之与外界接近.在水稻育苗中,塑料薄膜覆盖有增加秧苗叶龄、株高和鲜重的作用,无纺布覆盖则可增加秧苗的干重和根系数量,能够提高秧苗的充实度,利于秧苗健壮、均衡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上述结果说明,在水稻育苗中无纺布是塑料衣膜的理想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3.
无纺布与塑膜覆盖下早稻秧田温湿光因子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覆盖物对早稻秧田主要气象因子变化的影响及其与早稻秧苗素质的关系,选用3个早稻品种,连续3年分别在无纺布和塑膜覆盖下育秧,实测并记录田间光温湿等气象资料,测定早稻秧苗素质。结果表明,无纺布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和通透性,覆盖后温度变化平缓,与塑膜覆盖下的相比,最高温低21.9℃,不会出现高温烧苗现象;空气相对湿度较塑膜下的平均低11.7%,最高的低25.7%;光照度日变化为大气>覆膜>无纺布,晴天时塑膜和无纺布覆盖下的光照占大气光照的平均比例分别为70%和63%;无纺布覆盖较塑膜覆盖的成苗率高,根系干重增加16.7%~38.8%,地上部分干重提高10.2%~21.1%,还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研究明确了无纺布覆盖育苗技术的相对技术优势,并围绕采用无纺布覆盖的优势及其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吴正宝  吴庭友  张春云  张桥  王德江  傅文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4,(36):13050-13052,13054
[目的]评价吡虫啉种衣剂及其与氟虫双酰胺混用对水稻灰飞虱及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的控制效果.[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吡虫啉种衣剂及其与氟虫双酰胺混用控制水稻灰飞虱及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的效果.[结果]吡虫啉600 FS 83.3 ~125.0ml/hm2及其与氟虫双酰胺混用400 FS150.0 ~ 300.0 ml/hm2在灰飞虱和黑条矮缩病重发生情况下,秧田虫口防效高达45% ~55%,大田病害防效在28.71% ~ 56.52%,结合无纺布覆盖育苗以及秧田期防治灰飞虱,可有效控制病毒病的发生.[结论]为吡虫啉种衣剂的应用及水稻病毒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专用无纺布育水稻秧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专用无纺布进行水稻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无纺布育水稻秧苗在水稻出苗前必须覆盖地膜,可提高前期苗床保温保湿效果,并且在水稻出苗前后根据天气情况及时揭去地膜。无纺布育苗的出苗期比对照晚3~5 d,苗床内地表温度比对照在4:00时低2℃,12:00时低9℃,20:00时低5℃。  相似文献   

16.
2006年,以早稻优Ⅰ54、晚稻博优938为材料,在钦州市进行水稻无纺布(蛇皮袋)育秧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无纺布(蛇皮袋)育秧抛栽具有省种、省工、免用秧盘的优点,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早稻每公顷产量比对照(塑盘育秧)增产399kg,增长8.3%;晚稻每公顷产量比对照增产489kg,增长7.8%,比迟播10d的塑盘育秧抛栽增产699kg,增长11.6%。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无纺布(蛇皮袋)育秧大大地提高了水稻的秧苗素质,在假茎高、假茎宽、单株根数和秧苗分蘖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特别是秧苗分蘖率,优势更加明显,抛后分蘖早、分蘖多、够苗早。由于无纺布(蛇皮袋)育秧可以适当提早播种,对延长水稻的营养生长期,增加干物质积累,对晚稻培育适龄老壮秧、抢季节、避免“寒露风”危害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7.
杨凌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007-1008
[目的]研究60%吡虫啉sc种衣剂拌种对水稻苗期害虫的防治效果及秧苗素质的影响。[方法]设4个处理,于水稻秧田期进行拌种处理。[结果表明]60%吡虫啉Sc种衣剂对秧田灰飞虱和蓟马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lkg稻种拌60%吡虫啉sc种衣剂5ml对灰飞虱揭膜后20d的防效在85.51%,对蓟马的防效在90%以上,控制期长达30d以上,且对水稻秧苗素质的提高有明显作用。[结论]60%吡虫啉sc种衣荆是秧田期控制灰飞虱和蓟马为害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8.
刘建国  朱云娜  乔冬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2857-12859
[目的]了解生物菌肥不同浓度和使用方法对水稻种子发芽的影响.[方法]通过室内平板培养法研究了生物菌肥不同浓度浸种、拌种处理对芦苇杂交稻种子发芽、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生物菌肥浸种可促进水稻种子发芽,使水稻幼苗的根长和苗高分别增加了3.43%~14.18%和14.70%~18.86%,同时可促进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积累,增加水稻幼苗干鲜重.1∶25~1∶100各浓度生物菌肥对水稻的促进效果相差不大,生物菌肥拌种的效果最显著,且与生物菌肥浸种处理差异显著.[结论]在水稻育苗阶段使用“中合牌”生物菌肥可促进芦苇杂交稻的发芽,提高幼苗秧苗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不同规格无纺布覆盖育秧对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水稻机插秧苗的培育,采用双膜育秧方式,选择4种不同厚度规格的无纺布,以普通薄膜覆盖与不覆盖为对照,研究对秧苗素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对秧苗形态指标主要影响叶龄、苗高及叶片的伸长,差异显著,而对单株叶面积、茎基粗影响较小,无显著差异。以无纺布覆盖处理的秧苗生长适中,其叶龄、苗高等形态生长指标符合机插秧苗的标准要求。4种规格无纺布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秧苗根系生长则以无纺布Ⅰ、Ⅱ两处理的根系生长较好,其发根较多,根系较长,根冠比较高。(3)对秧苗生理指标的影响,叶绿素含量(N-1功能叶)处理间差异显著,无纺布随厚度规格增加呈降低趋势。干物重各覆盖处理均显著低于CK2,但秧苗叶、鞘、根三种功能器官的物质分配,仍呈30~35∶45~55∶15~20的比例分配。(4)对秧苗成苗影响显著,以Ⅰ、Ⅱ、Ⅲ处理的成苗率好,成苗密度高。试验结果表明,选择20 g/m2规格的无纺布用作覆盖育秧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