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皮肤总核糖核酸(RNA)反转录第1链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为模板,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出galectin-3基因片段并通过TA克隆将其插入到pGM-T载体,通过DNA测序确定该基因片段序列,然后利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中ORF finder查找基因的全长开放阅读框(ORF)。筛选到9个编码galectin-3的cDNA序列,其中2个序列编码N-端截短型galectin-3(galectin-3C)。Clustal X2.0多序列比对和DnaSP 4.0分析cDNA序列的多样性。结果发现:中华大蟾蜍galectin-3C区域具有高密度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频率为每20 bp为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这9个基因在N端和糖识别结构域(CRD)有较高同源性,包括磷酸化位点、糖基结合位点和相关基序,而在串联重复区则存在较大差异。galectin-3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多样性很可能赋予中华大蟾蜍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图3表1参24  相似文献   

2.
以中华大蟾蜍Bzfo gargarizans皮肤总核糖核酸(RNA)反转录第1链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为模板,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出galec tin-3基因片段并通过TA克隆将其插入到pGM-T载体,通过DNA测序确定该基因片段序列,然后利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中ORF finder查找基因的全长开放阅读框(ORF).筛选到9个编码galectin-3的cDNA序列,其中2个序列编码N-端截短型galectin-3(galectin-3C).Clustal X2.0多序列比对和DnaSP4.0分析cDNA序列的多样性.结果发现:中华大蟾蜍alectin-3C区域具有高密度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频率为每20 bp为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这9个基因在N端和糖识别结构域(CRD)有较高同源性,包括磷酸化位点、糖基结合位点和相关基序,而在串联重复区则存在较大差异.galectin-3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多样性很可能赋予中华大蟾蜍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华大蟾蜍的食性,为其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4-6月对牡丹江地区中华大蟾蜍的食物状况进行调查,并对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中华大蟾蜍摄食较广,雌性中华大蟾蜍的食物多样性指数H1=3.786 7,小于雄性(H2=3.838 2)。[结论]中华大蟾蜍对人类的有益性指数较高,对维持生态平衡、消灭农业害虫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中华大蟾蜍野生种群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中华大蟾蜍线粒体控制区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研究江苏沿海地区中华大蟾蜍不同地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在江苏省沿海滩涂的3个地域检测到中华大蟾蜍种群的6个单倍型类型,东台种群、大丰种群和射阳种群的个体间享有共享的单倍型类型,其余单倍型均是各种群独享.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中华大蟾蜍3个地域种群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结论]各地域种群间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了中国林蛙与中华大蟾蜍输卵管中的甲状腺激素(T_4与 T_3)含量,结果表明;林蛙输卵管 T_4与 T_3含量均高于蟾蜍输卵管,但后者此二种成分含量也很可观,故对其有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用植物凝集素、秋水仙素预处理的方法,取河南产中华大蟾蜍股骨骨髓细胞进行染色体标本制作,并对其核型进行初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骨髓细胞分裂指数平均达到1.71%,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2=9m+2sm,含6对大染色体和5对小染色体,各对染色体之间在形态上可区分,且各具特色。与甘肃产中华大蟾蜍染色体相比,各染色体着丝点类型一致,除第4及第9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外,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随体位于第6染色体末端。  相似文献   

7.
对沈阳地区中华大蟾蜍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并拍摄各期图片,对各时期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在19~20℃的水温条件下.从受精卵期至鳃盖完全愈合期胚胎发育可分为26期,明确孵化期单独作为胚胎发育的一个时期,胚胎发育历时198.46h.  相似文献   

8.
中华大蟾蜍舌肥大细胞组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法,对中华大蟾蜍舌组织肥大细胞的分布、形态特点、数量以及组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大蟾蜍肥大细胞数量舌组织显著低于小肠组织(P<0.05),主要分布于黏膜层的复层上皮及固有层内,少量分布于肌层.多呈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AB-S染色显示,中华大蟾蜍舌组织中肥大细胞为黏膜型肥大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骤冷对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和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不同组织中丙二醛(Malonaldehy,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低温恒温培养箱进行冷暴露试验,研究了骤冷6 h分别对虎纹蛙和中华大蟾蜍肝脏、肠和肾脏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影响,并比较骤冷6 h对虎纹蛙和中华大蟾蜍肝脏、肠和肾脏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影响。[结果]骤冷刺激后虎纹蛙肝脏、肠和肾脏中MDA含量不变,SOD活性均降低。骤冷刺激后中华大蟾蜍肝脏中MDA含量不变,肠和肾脏中MDA含量增加;肝脏中SOD活性下降,肠组织中SOD活性增大,肾脏中SOD活性不变。对比骤冷对虎纹蛙和中华大蟾蜍肝脏、肠和肾脏中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发现中华大蟾蜍的肝脏、肠和肾脏中MDA的相对含量和SOD的相对活性均高于虎纹蛙的肝脏、肠和肾脏中MDA的相对含量和SOD的相对活性。[结论]在遇到骤冷刺激时虎纹蛙的氧化压力和抗氧化能力均低于中华大蟾蜍。  相似文献   

10.
壬基酚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评价水体中低浓度壬基酚(NP)对中华大蟾蜍(Bufo bufogargarizans)蝌蚪的毒性效应,采用室内饲养、测定方法,研究了NP在不同暴露时间(8、16、24、32 d),不同浓度(0.002、0.005、0.010 mg·L-1 )条件下,对蝌蚪生长发育、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DNA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于0.010 mg·L-1NP的蝌蚪,其生长发育被极显著抑制(P<0.01);CAT活性在两个较低浓度组(0.002、0.005 mg·L-1)表现为先诱导后恢复,在0.010mg·L-1浓度组表现为诱导-恢复-诱导(P<0.05);MDA含量在两个较低浓度组(0.002、0.005 mg·L-1)持续升高(P<0.05),呈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各处理组DNA损伤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有所下降,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总之,即使水体中的NP符合灌溉标准,也可能抑制蝌蚪的生长发育,并对其造成氧化损伤和遗传损伤.  相似文献   

11.
为摸清蝌蚪控制藻类生长的效果,用中华蟾蜍指名亚种蝌蚪和花姬蛙蝌蚪在实验室内用红枫湖水进行塑料盆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蝌蚪密度的增加,对蓝藻的总捕食量明显增加,但每只蝌蚪的平均捕食量随蝌蚪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中华蟾蜍指名亚种蝌蚪不喜食绿藻,蓝藻密度降低使绿藻获得较多的营养源而大量繁殖,导致绿藻密度增加.同时展望了蝌蚪在水...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两种杀虫剂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毒性。结果表明,在急性毒性试验中,锐高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24、48、72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7.279、35.515、35.006mg/L;飞网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24、48、72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64.423、62.781、62.301mg/L。在联合毒性试验中,锐高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24、48、72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6.205、15.315、13.749mg/L,飞网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24、48、72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0.441、28.797、25.898mg/L,两种杀虫剂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威宁中华蟾蜍的分子分类学地位,对采自贵州省威宁县的蟾蜍标本(标本号:LPSWN01A)进行线粒体12S rRNA 基因扩增和双重单系法分析。结果表明:该标本的序列大小为906 bp (GenBank 登录号:KJ803016),基于数据集 A 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威宁中华蟾蜍与7条中华蟾蜍同源序列聚为一个单系(中华蟾蜍支系),威宁中华蟾蜍以较低的最大似然率独立为一个支系;基于数据集 B 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威宁中华蟾蜍与2个中华蟾蜍华西亚种种群聚为一支,因此推断威宁产蟾蜍属于中华蟾蜍华西亚种(Bufo gararizans andrewsi )。另外,威宁中华蟾蜍与云南怒江种群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093,说明威宁中华蟾蜍属于中华蟾蜍华西亚种,与之前的传统分类文献记载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丙线磷对中华大蟾蜍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种不同浓度的丙线磷分别处理中华大蟾蜍的处于受精卵、8-细胞、囊胚晚期、原肠晚期4个不同时期的早期胚胎5h。结果发现,丙线磷对中华大蟾蜍的早期胚胎发育有致死致畸效应,各个时期其发育异常比例随丙线磷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在其发育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异常类型:原肠外突和畸形神经胚,并且各个时期对丙线磷的敏感性不同,其中原肠晚期的胚胎对丙线磷最为敏感,同等浓度下,发育异常比例最高,这与原肠晚期胚胎的发育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华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胚后嗅球神经元自发电活的电生理学特性的发育变化。[方法]应用微电极电生理技术,对中华蟾蜍胚后嗅球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进行在体胞外记录。[结果]随着嗅球的发育,其神经元的放电形式逐渐增多,单个放电振幅逐渐增大,且在变态期达最大;连续放电振幅在胚后发育的中期变化不大,但高于发育的早期和成体期;连续簇状放电频率随着发育时期而降低,但在成体期再次升高,而连续单个放电频率只在成体期增大。[结论]随着嗅球的发育,神经元的兴奋性逐步提高,神经元电活动形式逐渐呈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