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环境容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环境容量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分区采用面积法、游线法、卡口法估测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经测算景区日环境容量为6705人次,年环境容量为1804000人次;为了确保景区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旅游资源和环境不“超负荷”运转,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景区年游客容量以不超过180万人次为好;...  相似文献   

2.
旅游环境容量是景区调控游客规模、实现景区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依据。以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为研究对象,依据旅游环境容量分为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设施环境容量和旅游社会环境容量4个分量指标,按这些指标对大峡谷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评价。研究表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的日生态旅游环境容量为2 395人次;月生态旅游环境容量为71 850人次。空间环境容量是旅游发展中的主要限制因子,游客量随季节分布明显且存在较大差异。针对大峡谷景区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问题提出具体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根据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计算的“木桶原理”或权重因素,在建立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沟景区的调查数据,建立或修改完善了自然条件方面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数学模型,对相关指标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目前植被、道路交通、服务设施等是景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藉此提出了提高植被、停车场、住宿设施环境容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老山界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山界景区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分区采用面积法、游线法、卡口法估测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经测算景区日环境容量为2 490人次,年环境容量为90.9万人次;为了确保景区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旅游资源和环境不"超负荷"运转,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景区年游客容量以不超过59.5万人次为好;生态旅游开发必须根据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和游客容量控制建没与发展规模,确保旅游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和收益最大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南岳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升温,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旅游环境容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为个案,通过对南岳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以及现状游客量的调查并进行对比分析,揭示该风景区的旅游潜力;提出景区资源保护和旅游调控对策,在维持风景名胜区生态平衡、保证旅游质量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开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介绍西藏林芝世界柏树王园林概况,从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4个分量领域对世界柏树王园林景区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评价和计算,认为该园林景区的生态环境是其中的限制因子.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结果提出了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生态较脆弱的旅游目的地出现了盲目开发等问题,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成为协调景区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发展和各种观点,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相关定义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旅游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和国内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选择森林公园类型旅游区——亚龙湾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旅游容量指标体系,定量研究了该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结果表明:亚龙湾森林公园的旅游生态环境容量为6600人次,旅游空间环境容量为8244人次,旅游功能设施容量为6400人次,旅游社会心理容量为2310人次,综合旅游环境容量为6200人次。生物环境容量、交通环境容量和游客心理环境容量成为制约景区接待规模的限制因子。在三亚旅游旺季,尤其是春节黄金周期间,整个景区呈现超载状态。针对出现的过载问题,提出了新建扩建景点和游步道、扩建停车场面积、合理安排停车组织方式和园区内交通组织及建立淡旺季两套管理等措施,以提高亚龙湾森林公园的整体环境容量并缓解旅游旺季带来的环境容量超载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佛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调查分析,表明佛坪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年环境容量为67 680人次,游客年容量为61 740人次,实际年游客量为1 500人次,为游客年容量的2.5%。并对佛坪自然保护区今后开发生态旅游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适当的生态旅游发展方向,从而使保护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生态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吴兰桂  任黎秀  涂玮  谢雯 《福建林业科技》2005,32(3):119-121,129
从景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采用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旅游资源容量和旅游的生态容量等3个指标,对牛姆林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合理估算。并针对风景区实际情况提出近期在景区增建宾馆饭店,中、远期扩大牛姆林景区范围,限制部分景区、景点的客流量,开发新的旅游景点和项目等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描述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发展,阐述了环境承载力的涵义,归纳了环境承载力定量化的各种方法,并对主要的方法进行了介绍。搜集了有关于环境承载力的实例,并进一步做了陈述。指出了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研究仍然缺乏能够客观科学描述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并且缺乏标准化可量化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方法上也表现为创新性不足。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充分运用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理论,逐步建立完善准确的环境承载力定量评价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环境容量计算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花岭一江苴生态旅游区环境容量的实际计算,归纳总结了保护区旅游规划中对环境容量的认识、计算原则、方法和存在的问题等,认为利用面积法、线路法和卡口法对环境的生物物理容量的计算是合理可行的,其结果能给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丹江口库区环境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从理论上阐述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计算模型,并将这一理论运用在丹江口库区环境承载力研究。通过建立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分析了丹江口库区从2001~2005年综合环境承载力状况。研究表明:丹江口库区环境处于可载阶段,环境承载力具有逐步增强的趋势。最后提出了提高环境承载力的策略,为丹江口库区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利用SPSS19.0软件对福建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沿海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得分大于内陆地区,但沿海地区内部差异较大,其中,厦漳泉地区以及福州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15.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环境容量评估及其管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适合的森林公园环境指标评价体系,计算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容量,并与实际的游客量进行比较,得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有待进一步加大森林公园的开展力度。提出应该从森林旅游产品、旅游交通、旅游营销以及旅游管理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6.
国外旅游环境容量理论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环境容量的确定、控制是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的重要步骤,也是达到可持续经营的关键步骤。通过对国外旅游环境容量理论发展历程的回顾,笔者希望能进一步明确旅游环境容量的内涵、意义及操作方法,为我国生态旅游的规划与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风景环境容量和游客容量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使用游距计算法,深入景区经过实地详细调查,计算出宝天曼生态旅游区风景环境日容量和年容量、旅客日容量和游客年容量。其结果为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开发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额济纳荒漠绿洲环境容量与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额济纳荒漠绿洲生态环境的变迁经历了一个复杂且漫长的时期,伴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进程和人工绿洲建设的过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荒漠河岸林植被退化、水质恶化等情况严重。本文通过对绿洲水资源、土地资源、植被资源的系统分析,以“以水定地”、“水土平衡”的生态考核原则对绿洲环境容量进行评价。并对绿洲开发利用作了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额济纳荒源绿洲水资源利用及其生态经济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以非持久性污染物COD和NH3—N作为代表性预测污染因子,以大量湘江长株潭段的环境状况检测和质量评价数据为基础,采用二维水质模型计算,对湘江长株潭段水环境容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湘江长株潭段水COD环境容量为66 052 t/年,NH3—N环境容量为6 600.2 t/年。现状COD排放量为102 052 t/年,是环境容量的1.5倍;NH3—N排放量为19 951 t/年,是环境容量的3倍。COD和NH3—N分别需削减35%和67%才能满足允许排放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