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生的主要经济价值之一是为人类提供油脂。要获得更多的油脂,除提高花生产量外,提高种子的含油量也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对花生的播种期、土壤水分、肥料等不同栽培条件下获得的种子进行油分化验分析,以研究环境条件对花生种子含油量的影响。 含油量的化验是采用索氏油脂提取器,乙醚浸提法。选择较饱满的种子,每个处理重复3次,于11月20日至30日进行了分析化验,试验初步结果如下: 一、播种期对种子含油量的影响 采用早熟品种花28与RHP_2,春播是5月4日播种,9月6日收获;夏播是6月18日播种,9月24日收获。试验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含油量都是春播高于夏播,花28高2.36%,RHP_2高1.55%(见表1)。  相似文献   

2.
花生荚果不同成熟度对籽仁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高油酸大花生品种"花育963"为材料,利用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技术和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NIRS)分析技术对不同成熟度花生籽仁8种脂肪酸成分、含油量、蛋白质含量以及有害脂肪酸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未成熟荚果籽仁基豆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先豆;棕榈酸、亚油酸、花生烯酸、山嵛酸含量显著低于先豆。成熟荚果基豆和先豆的油酸含量均相应显著高于未成熟荚果的基豆和先豆,而成熟荚果基豆亚油酸、山嵛酸含量显著低于未成熟荚果基豆,其先豆棕榈酸、亚油酸、花生酸、花生烯酸、山嵛酸含量则显著低于未成熟荚果先豆;成熟荚果单仁果油酸含量显著高于未成熟荚果单仁果,其亚油酸、花生酸、花生烯酸、山嵛酸和二十四碳烷酸含量显著低于未成熟荚果单仁果。籽仁含油量随着荚果成熟呈上升趋势,并且成熟荚果籽仁基豆含油量极显著高于先豆。蛋白质含量在未成熟荚果籽仁基豆、先豆和单仁果之间差异不大,成熟和过成熟荚果籽仁基豆都极显著低于先豆。有害脂肪酸含量随着荚果成熟总体呈下降趋势,相同成熟度荚果籽仁基豆显著低于先豆。本研究证明高油酸表型在"花育963"不同成熟度荚果中可稳定表达,同时可为花生脂肪酸遗传育种和花生适宜的收获期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花生收获期子房柄、荚果和茎的物理特性 1、收获前及田间晾晒期间的材料水分 花生收获前从开花95天后到140天,荚果、子房柄和茎叶的含水率均高达70—80%,初霜后茎叶水分迅速降低,其它部分变化很少,籽仁含水率一般为40—60%,比其它部位低20—30%。  相似文献   

4.
花生果柄和荚果力学特性影响着花生收获机作业质量指标。本研究对92个花生品种(系)鲜荚果的果柄强度、荚果压缩破壳力、荚果层厚度和高度、产量和品质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34个品种(系)在荚果处脱落率为100%。大多数品种(系)的果柄强度在未熟和成熟荚果间差异不显著,秧-柄节点的果柄强度大于果-柄节点,荚果侧压破壳力正压立压。果柄强度均值与不同成熟度的果柄强度、秧-柄节点的果柄强度、果-柄节点果柄强度、荚果处脱落的百分率有一定的相关关系。3个方向的破壳力之间,荚果层厚度与荚果层高度之间,夹持状态荚果层厚度与荚果层厚度、夹持状态荚果层高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筛选出了10个适于机械化收获的优质大花生品种(系),果柄强度较高,荚果和籽仁产量均比对照品种花育33号增产。为培育筛选适宜机械化收获的花生品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盆栽及田间试验观察了气温对果针入土后荚果发育的影响,结荚期间与气温的关系以及始花期后气温对产量的影响。盆栽试验,供试品种为半蔓大花生千叶半立。1967年于4月15日、5月15日、6月14日及7月14日四期播种,1968年5月22日播种。两年试验均从7月至9月每10天一次将入土果针加以标记,以便识别。于花生生育期间每隔10天取样一次观察不同时期入土的果针荚果发育过程。田间试验于1967年进行,供试品种与播种期次均与盆栽试验相同,10月7日收获。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花生水分胁迫研究II.荚果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水分胁迫对结荚期花生荚果发育的影响。为期两年(1997/98和1998/99)的试验是在农牧学院(国立R姫oCuarto大学)试验场开展的。目的是量化与水分胁迫有关的物候因子的变化与花生荚果发育的关系。试验采用的是生育期为150d的兰娜型花生品种。荚果发育水平分别通过成熟度和荚果干重两方面来定性和定量衡量。水分胁迫对荚果发育的影响表现为改变发育起始阶段时间、荚果发育速率和生育期、成熟度和最终产量。两年的试验结果相似,主要结果取自处理S2(开花下针期进行干旱处理),包括花期延长,下针结果期延迟11~13d,降低荚果发育速率(11.5~12.6mg·d 1,对照为17.0mg·d 1),以及降低荚果最终产量。  相似文献   

7.
新型缓释掺混肥对花生产量和肥料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花生不同生育时期养分需求规律和肥料分层包膜、养分缓期释放技术,研发出中氮和高氮型花生缓释掺混肥,通过大田试验,探讨新型花生专用缓释掺混肥对花生氮、磷、钾、钙素养分积累分配及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氮型缓释掺混肥(ZN)处理花生荚果产量较常规复合肥(CF)处理提高11.7%,高氮型缓释掺混肥(GN)处理较常规复合肥(CF)提高11.0%。与CF相比,新型花生专用缓释掺混肥有利于提高花生收获指数,促进了各器官中氮、磷、钾、钙素的积累和在荚果中的分配率,显著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对高效花生增产剂A型和B型分别进行的田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在花生盛花期喷施这两种剂型的增产剂,均能使花生植株健壮生长,叶片光合功能期延长,同时增加花生的开花数和总果数,促进光俣产物向荚果转运,增加成熟荚果数。  相似文献   

9.
施肥对旱地花生荚果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下旱地花生荚果发育动态,结果表明,旱地花生荚果重量和体积增长过程呈“慢—快—慢”变化,可用 Logistic方程拟合,荚果重量最大增长日为幼果形成后 43~48 d,最大增长速率为0.3791~0.5947g/株·d;荚果体积最大增长日为幼果形成后36~39 d,最大增长速率为0.8487~1.6684 cm3/株·d,荚果重量和体积快速增长期持续 20~30 d,随施肥量的增加,荚果重量和体积最大增长日出现时间推迟。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不同粒型花生品种品质形成规律,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大粒型品种花育22、中粒型品种铁引花2号和小粒型品种农花16为试材,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了不同粒型花生品种荚果成熟过程中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花生荚果成熟过程中含水量逐渐下降,大粒型品种籽仁含水量大于中粒型和小粒型,差异显著(P<0.05);籽仁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逐渐积累,中粒型品种粗蛋白含量始终高于小粒型品种和大粒型品种,而粗脂肪含量是小粒型品种高于其它两品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结荚期花生荚果可溶性糖含量及淀粉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小粒型品种淀粉含量高于中粒型和大粒型,差异显著(P<0.05)。对不同粒型花生品种品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荚果的发育过程中,籽仁粗脂肪含量与粗蛋白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与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本研究结果可结果可为选育优质专用花生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花生不同叶位叶片对植株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花生不同叶位叶片的作用,以便对促进荚果发育的主要叶位叶片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改进栽培管理技术,提高花生产量,我们采用中熟种花39为供试品种于花生花针、结荚、饱果初期分别做去叶试验。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水分池栽场内设一专圃进行,每处理一行,行长5尺、行距1.5尺、穴距0.5尺,单株种植,每行种植10株。试验设三个不同生育期,五种不同摘叶处理,时间分别为6月15日(初花期)、7月15日(结荚期)、8月20日(饱果期)。摘叶处理有摘除第一对侧枝叶  相似文献   

12.
1968—69年在喜萨尔半干旱条件下的花生试验,于开花和果针形成期两次灌溉的,荚果平均产量增加到1.36吨/公顷。而于开花期灌溉1次的各小区为1.03吨/公顷,未灌溉的为0.99吨/公顷。每公顷从施用15公斤N 15—60公斤P_2O_5与单  相似文献   

13.
播期对夏直播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以大花生品种(系)365-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夏直播花生营养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出苗率降低,主茎高变矮、侧枝长变短,分枝数、主茎绿叶数和饱果数减少,同时花生植株根、茎、叶以及饱果的干物质重呈下降趋势。夏直播花生早播有利于提高花针期和结荚期叶绿素含量,随播期的推迟,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ΦPSⅡ逐渐下降。与6月5日相比,6月15日、20日、25日叶面积系数分别降低15.23%、17.26%、21.33%,荚果产量、籽仁产量和出仁率逐渐降低,与6月5日早播相比,6月10日、15日、20日、25日荚果产量分别降低3.95%、17.29%、25.40%、29.67%。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水分胁迫对结荚期花生荚果发育的影响.为期两年(1997/98和1998/99)的试验是在农牧学院(国立Río Cuarto大学)试验场开展的.目的是量化与水分胁迫有关的物候因子的变化与花生荚果发育的关系.试验采用的是生育期为150 d的兰娜型花生品种.荚果发育水平分别通过成熟度和荚果干重两方面来定性和定量衡量.水分胁迫对荚果发育的影响表现为改变发育起始阶段时间、荚果发育速率和生育期、成熟度和最终产量.两年的试验结果相似,主要结果取自处理S2(开花下针期进行干旱处理),包括花期延长,下针结果期延迟11~13d,降低荚果发育速率(11.5~12.6 mg·d-1,对照为17.0 mg·d-1),以及降低荚果最终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终花期至荚果发育阶段和荚果成熟至收获阶段花生秸秆的饲用品质变化特点,提升花生秸秆的饲用价值,本研究以13份花生品种(系)为材料,分别对各发育阶段的花生植株进行分期取样,调查干物质积累量,利用NIRS方法检测茎秆、叶片、根、荚果、秸秆等的蛋白质和钙含量。结果表明,在终花期至荚果发育阶段,随着荚果的膨大充实和品质提升,茎秆和叶片的干物质量变化幅度较小,蛋白质与钙的含量均呈前期降低、后期趋于稳定,具有一定相关性。在此阶段,茎秆和叶片的蛋白质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6.64%~8.87%和12.63%~13.61%,钙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92%~1.01%和0.95%~1.10%,秸秆品质下降。对于饲用花生品种而言,花生初花期或盛花期的秸秆量最大,品质最优,综合饲用价值最高。在荚果成熟至收获阶段,花生植株各部位的蛋白质和钙含量持续下降,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相关性。此阶段茎秆和叶片的蛋白质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6.23%~7.28%和10.86%~13.57%,钙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0%~1.04%和1.16%~1.19%。在保证花生产量的基础上,适宜的收获期能够兼顾花生荚果和秸秆...  相似文献   

16.
花生收获前发芽烂果的原因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产实践和试验发现,常规栽培花生收获前发芽烂果率一般在7%左右,最高可达30%,并且远果柄处种仁发芽烂果率高,近果柄处种仁发芽烂果率低。发芽烂果可直接导致花生品质下降,影响花生产量。1花生收获前发芽烂果的原因花生收获前发芽烂果是受光照、株际湿度、荚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高产田实践证明:春花生用提早播种期延迟收获期的方法延长生长期是花生栽培技术中一项显著的增产措施。从77年到80年我县出现的800斤以上的高产田块,生长期都在140—150天。为了明确其增产原因,我们于1977、1979和1980年进行了多年的研究。 试验处理和方法 1977年采取提早播种期,同期收获,分为3个处理,即1月20日、2月4日、19日播种,6月10日收获,生长期分别为141、126、110天,品种为粤油551。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变动灌水定额(0——10.16cm)对花生品种T—32的生长、产量和含油量的影响。增加灌水定额进一步增加了单株的株高、叶片数、秕果数和成果数以及每公顷的荚果产量。不同的灌溉处理对于单株分枝数、每个荚果的种子数、种子百粒重、出仁率和植株地上部的干重几乎无影响。灌溉处理比不灌溉的提高含油率1.6%。 收集了核算作物从土壤水分中的耗水数据,表明生长和发育期间以开花至下针阶段日耗水量最大(4.87mm)。可注意的是成熟阶段观察到的日耗水量最小(0.63mm)。由不灌溉到灌水10.16cm/公顷,生产每公担荚果的总耗水量需要从44.29mm增至51.95mm。  相似文献   

19.
2015年在河北石家庄鹿泉市3502农场、湖北省襄阳市农科院合肥试验基地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合肥试验基地同时开展了3种新型杀菌剂(70%代森联、55%多菌灵·氟硅唑和20%烯肟菌胺·戊唑醇)与传统杀菌剂50%多菌灵的田间对比试验,以评价它们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该年份3个试验点花生叶斑病均发生严重;在3个试验点杀菌剂处理小区花生叶斑病的扩展速度均慢于对照小区,病情发展曲线下面积小于该试验点的对照小区。与常规药剂多菌灵相比,喷施55%多菌灵·氟硅唑和20%烯肟菌胺·戊唑醇在石家庄试验点防治效果分别提高21%和1%,荚果和籽仁产量分别提高13%、9%和15%、10%;在襄阳试验点,3种新杀菌剂比多菌灵的防效提高10%~34%,比多菌灵处理的荚果和籽仁产量增加9%~17%和9%~18%;在合肥试验点,3种新杀菌剂比多菌灵防效提高6%~10%,但荚果和籽仁产量不及多菌灵处理。  相似文献   

20.
花生荚果的力学特性是花生机械化收获的重要参考因素,而果柄强度和破壳力是花生力学特性的主要指标。本研究以173份花生品种(系)为材料,测定其鲜荚果的果柄强度、荚果破壳力、结实范围、产量和品质等指标,以筛选适应机械化收获的优异品系。结果表明:173个花生品种(系)的果柄强度变异广泛(4.35~11.68N),平均秧-柄脱落力(8.34N)大于果-柄脱落力(7.03N),13个品系在果-柄脱落力和秧-柄脱落力之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荚果侧压破壳力>正压>立压,3个方向的荚果破壳力两两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大花生品种(系)的荚果层高度显著高于小花生品种(系),荚果层厚度在大小花生之间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花生荚果的果柄强度来源于果-柄之间的脱落力(r = 0.96,P<0.01);与对照相比,51份花生品种(系)在荚果和籽仁产量上均表现为增产;花生荚果力学特性的15个性状和产量、品质的9个性状分别综合成为5个和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分别为66.73%和80.33%;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果-柄脱落力、秧-柄脱落力、果柄脱落率、成熟荚果果柄强度、未熟荚果果柄强度是影响果柄强度的主要性状;最终筛选出19个果柄强度适中、增产的花生品种(系),为后续培育适应机械化收获的花生新品种提供优异的育种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