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玉米单交种产量指示性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邢吉敏  蔡春泉 《玉米科学》2003,11(4):067-071
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组配84个正反杂交组合,随机区组种植后,对16个玉米产量构成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线性回归和通径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穗位、株高、穗位/株高、穗长、穗粗、结实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子粒长、子粒长/宽比11个性状与子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为正值,除穗行数与子粒产量的遗传相关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10个性状皆达极显著水平;以决策系数来确定16个产量性状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为穗长>子粒长>穗粗>行粒数>结实长>穗位>百粒重>穗行数>容重>叶角>子粒厚>子粒宽>出籽率>子粒长/宽>穗位/株高>株高  相似文献   

2.
应用莫惠栋最新提出的p q 2pq交配设计及其分析方法,研究84个玉米杂交组合及其13个亲本的株型、穗型、粒型等14个性状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株高、叶夹角、穗长、穗粗、秃尖、结实长、穗行数、行粒数、容重、子粒长、子粒厚11个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穗粗、穗行数、容重、子粒长、子粒厚以加性效应为主;穗位、百粒重、子粒宽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其中子粒宽以上位性效应为主;除容重、子粒厚外,各性状的显性方向为正向显性;除子粒宽、子粒厚外,各性状还受到细胞质效应的影响;狭义遗传力排序为子粒长>子粒宽>容重>穗行数>穗粗>子粒厚>百粒重>株高>穗位>叶夹角>穗长>秃尖>结实长>行粒数。  相似文献   

3.
不同熟期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子粒脱水速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李凤海  郭佳丽  于涛  史振声 《玉米科学》2012,20(6):17-20,24
以3个不同熟期玉米杂交种及亲本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对子粒脱水速率、子粒含水率和植株相关性状进行测定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熟期玉米材料子粒脱水速率存在显著差异,熟期对子粒脱水速率有明显影响,中晚熟材料的平均脱水速率高于晚熟品种;生理成熟后子粒脱水速率在杂交种父本间差异极显著,母本间无差异,杂交种子粒含水率与亲本自交系呈极显著正相关,子粒生理成熟时含水率的高低影响收获时的含水率;子粒自然脱水速率与穗轴脱水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长、穗粗、行粒数、子粒长、穗位高、株高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影响超甜玉米子粒种皮厚度因子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近年参加广东省超甜玉米区域试验的8个超甜玉米组合乳熟期鲜穗子粒种皮厚度与其他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子粒种皮厚度与其他10个农艺性状间的关联度排序为穗行数>行粒数>株高>单苞鲜重>穗粗>穗位高度>穗长>单穗鲜粒重>单穗净重>可溶性多糖含量.这说明穗行数对子粒种皮厚度影响最大;行粒数和株高以及单苞鲜重对子粒种皮厚度影响次之;而可溶性多糖含量对子粒种皮厚度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5.
我国47份主要玉米自交系耐旱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耐旱系数法对我国47份主要玉米自交系农艺性状、产量与耐旱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对自交系耐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穗粗、行粒数、轴径与单株子粒产量耐旱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雄穗长、穗行数、百粒重与单株子粒产量耐旱系数呈显著正相关;ASI与单株产量耐旱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各性状耐旱性对单株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穗粗行粒数轴径株高雄穗长穗行数百粒重穗位高穗长ASI。按照综合耐旱系数将自交系耐旱性分为3个级别,耐旱性较强自交系有混517、郑58、掖52106、英64、38-11等19份,占40.4%;耐旱性中等自交系有525、C103、Mo17Ht、黄早四、昌7-2等18份,占38.3%;耐旱性较弱自交系有吉853、综31、L317、Os420、WF9等10份,占21.3%。  相似文献   

6.
糯玉米杂交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试验选用自育的20个糯玉米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对鲜穗采收期和成熟期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株高、穗位高等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鲜穗采收期,穗长、双穗率、百粒重、出籽率等性状均与鲜穗产量呈正相关,作用最大的因素是穗长(r=0.600 0**)。通径分析显示各性状对鲜穗产量作用大小顺序为双穗率>穗长>百粒重>出籽率>穗位高>行粒数>穗粗>株高。在完熟期,行粒数(r=0.504 2*)、穗粗(r=0.495 9*)与干子粒产量呈正相关,达显著水平,进一步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干子粒产量作用排序为行粒数>穗位高>穗粗>穗长>秃尖长。  相似文献   

7.
玉米粒部性状对子粒脱水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8个自交系配制的56个玉米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子粒脱水速率、子粒果皮厚度及子粒大小性状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子粒果皮厚度和子粒大小对子粒水分有一定影响,果皮厚度与子粒脱水速率呈负相关,与子粒含水量呈正相关;子粒的长、宽、厚均与子粒脱水速率呈正相关,且子粒长与子粒脱水速率的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8.
玉米8个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成  薛雁  苟升学 《玉米科学》2002,10(3):033-035
组配成不完全双列杂交的90个组合用3次重复的随机区组设计对玉米穗长等8个产量组成因素与子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等8个性状与子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结实性与子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未达0.05的显著水平,千粒重与子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达到0.05的显著水平,其余6个性状与子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01的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8个产量组成性状对子粒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结实长>穗粗>出籽率>千粒重>行粒数>穗行数>结实性>穗长.选育夏播高产杂交种时,要重视选择果穗结实长、果穗粗、出籽率高的类型。  相似文献   

9.
采用我国北方地区60年代~2000年有代表性的47个亲本自交系的穗部性状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年代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的演变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更替,自交系的单位面积产量、单株产量均呈增加趋势;穗粗、千粒重呈持续增加趋势;穗粒数呈缓慢降低趋势,与千粒重呈负相关关系;秃尖度、出籽率自70年代以来没有得到正向改良;穗长、穗行数各年代间差异不显著,改良效果不明显。在主要穗部性状中,对单株产量贡献率最大的是穗粗,其次是行粒数。  相似文献   

10.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夏玉米吐丝后5 d至吐丝后35 d,分别用白色、黑色、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的聚乙烯透明食品袋将雌穗完全套住,同时设置不套袋处理(CK),研究灌浆期雌穗照射不同颜色的光对夏玉米产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套袋处理显著增加了穗粒数,红袋和蓝袋对穗粒数的增加作用更显著;黑袋抑制粒重的增加,白袋、黄袋、绿袋显著促进粒重的增加;不同颜色的光对穗部性状都有改善作用,绿袋、白袋、红袋、蓝袋分别对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的促进作用显著,白袋对子粒败育的抑制作用显著;红袋和蓝袋使子粒的体积分别增加18.8%、27.6%,其余处理抑制了子粒体积的增加;白袋、红袋、黄袋、绿袋、蓝袋增加了子粒的蛋白质含量,黑袋抑制子粒对氮素的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改变灌浆期照射雌穗的光质可以改善穗部性状,减少子粒败育,促进对子粒对氮素的吸收,从而实现产量的增加和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不同年代主要玉米品种穗部性状演变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密度为主区(15 000、45 000、75 000株/hm2),品种为副区,对我国不同年代34个主要玉米品种穗部性状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更替,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长、千粒重显著增加,出籽率显著降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穗部性状对产量的作用依次为穗粗千粒重行粒数出籽率,穗粗、千粒重、行粒数的增加是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在玉米品种选育中应保持行粒数,着重改良穗粗、千粒重,提高出籽率,并协调出籽率与其他性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试验以我国不同年代的35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在施氮肥和不施氮肥两个水平下对产量、穗长、穗粗、穗粒数、秃尖长、轴粗、百粒重共7个农艺性状进行考查比较。结果表明,除轴粗以外,其余几个农艺性状不同年代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随年代变化玉米品种产量显著提高,氮胁迫压力下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产量均下降。正常施氮条件下,各年代玉米品种的穗长、穗粗、穗粒数呈上升趋势,低氮胁迫降低了穗长、穗粗、穗粒数及百粒重,而对轴粗无明显影响。研究还表明,1950年以来我国玉米品种的耐低氮能力没有明显提高。育种工作要在自交系选育中重视低氮条件,为进一步培育耐低氮杂交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夏玉米主要穗部性状结构分析和高产育种探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17个玉米杂交种通过对7个穗部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结实长、出籽率、穗长、行粒数、穗行数、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较大;出籽率、结实长、千粒重、穗粗、穗长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也为正值且较大.因此,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出籽率、结实长和千粒重,提高出籽率和千粒重,增加结实长兼顾其它穗部性状是玉米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主要性状分析及育种对策探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对2005年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主要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7个组合的小区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川单13,高产组合的株高、穗位高、穗长、行粒数、子粒深度、穗行数和出籽率与对照品种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除穗长和行粒数与单株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外,其余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均未达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穗长、穗行数、子粒深度、行粒数、株高、穗位高和出籽率,其中穗长和穗行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变异系数分析表明,高产组合间各性状变异都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玉米突破性高产育种应加强种质的创新与改良,注重穗长、穗行数、子粒深度、行粒数和出籽率的选择,并把遗传改良的重点放在穗长上。  相似文献   

15.
玉米株型、果穗性状的遗传和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尹燕枰  王振林 《玉米科学》1995,3(4):008-011
本试验以14个玉米自交系及由其组成的9个杂交组合以及相应的F2代为材料,系统地研究了自交系与杂交种之间及杂交种性状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玉米杂交种自交衰退的数量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玉米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在母本与F1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穗位高、穗直径和单穗粒重在父本与F1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株高在父母本与F1之间均为显著正相关.(2) F1单穗粒重与株高、穗长、行粒数、穗粒数和百粒重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 F1性状优势越强,F2衰退越重(r=0.8830).单穗粒重优势分别与行粒数和穗粒数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18和r=0.8441).(4) 单穗粒重的衰退主要是由穗粒数衰退所致(r=0.7473).穗行数,植株叶片数和叶向值的衰退值较小或为负值。  相似文献   

16.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1,他引:29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不断提高,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子粒长、百粒重和茎粗逐渐减小;秃尖长、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加;出籽率和产量先增加后减小;容重先减小后增加。因此,选择适宜品种并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提高种植密度才能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玉米果穗不同部位子粒含水率和脱水速率的动态变化差异,在春玉米区宁夏银川和夏玉米区河南新乡采用8个不同熟期和脱水速率的品种,将玉米果穗垂直等分为5个部位,定期测定不同部位子粒含水率,计算子粒脱水速率。结果表明,玉米生长中后期,果穗上部子粒含水率低于中下部子粒含水率,生理成熟前各部位子粒含水率的差值低于生理成熟后。参试品种生理成熟前20 d时不同部位子粒含水率极差低于3%,成熟期的极差值变幅为0.6%~5.2%,生理成熟后极差最大值可达6.2%。同一果穗自上而下子粒的脱水速率逐渐降低,品种之间有明显差异,先玉335、迪卡517和迪卡519果穗不同部位子粒脱水速率差异较大。果穗中部子粒脱水速率和平均脱水速率与不同部位子粒含水率的极差值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