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对家蚕新品种对血液型脓病的感染性试验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由我所育成的新品种夏7×夏6、秋菊×新6、春华×秋实及秋丰×白玉、丰一×54A共5对蚕品种从3龄起蚕添食家蚕血液型脓病多角体病毒,作其对NPB的感染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种对血液型脓病的感染性差异很大,对血液型脓病的感染性由弱到强依次为夏7×夏6夏6×夏7>秋菊×新6新6×秋菊白玉×秋丰>丰一×54A>秋实×春华春华×秋实秋丰×白玉。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通过部分现行原种对血液型脓病感染性研究,摸清了血液型脓病的有关发病规律,为有效防治血液型脓病提供基础材料及理论依据。本试验调查了中系、日系共10个现行原蚕品种三龄起蚕添食核多角体的发病时间及发病率。其调查结果发病率最高为80%,最低发病率为30%,各原蚕品种之间的感染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发病时间快慢相差24h。  相似文献   

3.
家蚕病毒病发生特性及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 病毒病 血液型脓病 发生特性 发病因素 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4.
萘啶酮酸对家蚕血液型脓病防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现行夏秋用蚕品种两广二号为材料,4、5龄期经口定量添食萘啶酮酸,5龄饷食经口接种BmNPV,调查蚕的发病率、结茧率和茧层率。试验结果表明萘啶酮酸对家蚕血液型脓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使发病率降低40%,并且对养蚕生产安全无毒。  相似文献   

5.
基于昆虫杆状病毒用于生物防治具有安全、稳定和特异性高等优点,已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介绍了昆虫杆状病毒用于生物防治的特点及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杆状病毒以提高其作用效率和扩大其作用范围的3种方法;同时,展望了重组昆虫杆状病毒杀虫剂的研究和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6.
分析岚皋县家蚕病毒病发生种类和家蚕病毒病发病规律,指出家蚕病毒病防治上存在着认识不足、消毒不彻底、饲养管理粗放、病源处理不当等问题,提出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家蚕幼虫肠液pH值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290个家蚕品种4龄起蚕的肠液pH值,平均9.42,最高9.97,最低8.67,60%的品种集中于9.21~9.60之间.同一品种肠液pH值随龄期增大而略有增大,同一龄期内起蚕较高,食桑后、中食期渐次降低,盛食期、将眠蚕又渐次升高.绝食24小时后升高,雌雄蚕之间无差异.肠液pH值与发育经过、体质、茧质无相关.  相似文献   

8.
昆虫杆状病毒复制的分子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林1号桉在贫瘠丘陵地4种造林密度的林分,经6年的试验结果表明;雷林1号桉林木的生长、产量与造林密度存在着密切相亲,其中林木胸径、单株产量及保存率与造林密度呈负相关,单位面积生物量、蓄积量与密度呈正相关,4种密度中0.5m×1.0m密度的林分单位面积生物量最大,为其他密度林分的2.4倍-5.7倍,适于经营短伐期薪材林;1.0m×2.0m的造林密度的小径木占30%,中径木占64%,适于经营短轮伐期薪  相似文献   

9.
针对如皋部分地区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的现状,实地调查饲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养蚕前消毒、养蚕过程中消毒、养蚕结束后消毒的三大消毒防控技术贯穿整个养蚕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我县蚕业生产中主要病害之一。通过多年生产实践,对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进行观察,并通过相应的技术措施,有效控制了该病的大面积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1.
家蚕幼虫消化液蛋白质组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家蚕幼虫消化液的蛋白质组成情况,用双向电泳(2-DE)技术对家蚕幼虫消化液中的蛋白质进行了分离,随后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 I-TOF MS)对其中的8个高丰度蛋白进行了鉴定,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家蚕幼虫消化液中的蛋白质种类较少,分子量小,分布集中;在8个鉴定的蛋白点中,1个是30kP蛋白酶A原,5个是类胰蛋白酶,其它2个是碱性丝氨酸蛋白酶。  相似文献   

12.
化学诱变的BmNPV对家蚕细胞和虫体感染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文报道化学诱变剂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BmNPV)多角体形态有明显的诱变作用 ,诱变的BmNPV基因组对某些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电泳谱发生变化。本文研究进一步表明 :诱变BmNPV感染家蚕Bm N细胞的病变特征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不同 ,但形成不定形超大多角体的空斑时间延迟2~ 3d;诱变BmNPV感染家蚕幼虫后 ,病蚕体内各组织病变损害的感染程度 (易感性 )与对照基本相同。研究结果提示 ,诱变的BmNPV对家蚕培养细胞、虫体组织的感染性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30K蛋白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利用RT-PCR从家蚕总RNA中扩增到30KC19基因,对其进行了序列分析并克隆到杆状病毒转座载体pFastBacHTb中,构建成重组转座载体pFastBacHTb-30KC19。利用杆状病毒(Bac-to-Bac)表达系统筛选重组杆状病毒,在昆虫细胞TN5中进行了表达和蛋白检测。结果表明30K蛋白在昆虫细胞中得到了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14.
从家蚕体分离的一种新微孢子虫SLN1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家蚕体中分离到一种新的病原性微孢子虫SLN1,其孢子形态大小与Nosemabombycis相似 ,而极丝较短。感染寄生于肌肉、气管上皮细胞、脂肪等组织 ,致病性弱 ,胚种传染率低。在孢子形成期产生多孢子芽膜 ,孢子形成数为 8个 ,与Nosemabombycis无血清学关系 ,分类于Thelohania属。  相似文献   

15.
家蚕浓核病病毒流行病学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流行病学角度,探讨了家蚕浓核病毒(DNV)的毒力、感染力、自然生存力,对几个理化因子的稳定性及病毒的扩散范围和宿主域等。证明DNV具有极强的毒力和蚕座感染力,其自然生存力的强弱,受到生存环境和病毒存在状态的影响,最适的生存场所是土壤,最适的生存条件是低温多湿,最适的生存状态是病毒存在于蚕组织内,DNV对目前常用消毒药剂的抵抗力弱;自然扩散力小;桑卷叶蛾和桑螟可能是家蚕DNV的健康带毒者。  相似文献   

16.
从广西蚕区的野外昆虫菜粉蝶、桑尺蠖、斜纹夜蛾的体内收集到5种微孢子虫,以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为对照,检测不同来源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力,并调查各种微孢子虫在体外用家蚕肠液与KOH混合液(pH10.5)处理后的发芽率。从菜粉蝶分离的微孢子虫(PrL M)、从不同来源桑尺蠖分离的2种微孢子虫(PaB MⅠ和PaB MⅡ)、从不同来源斜纹夜蛾分离的2种微孢子虫(Sl MⅠ和Sl MⅡ)以及家蚕微孢子虫对家蚕(蚁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分别为2.15×105、2.90×105、5.62×106、3.38×107、9.05×106和1.86×105mL-1;PrL M、PaB MⅠ、PaB MⅡ、Sl MⅠ、Sl MⅡ和Nb的体外发芽率分别为76.75%、76.00%、12.50%、2.25%、2.75%和59.25%。PrL M和PaB MⅠ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与Nb接近,对家蚕的致病性较强,2种微孢子虫经家蚕肠液与KOH混合液处理后的体外发芽率也较高;PaB MⅡ、Sl MⅠ和Sl MⅡ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依次是Nb的30倍、182倍、49倍,说明这3种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力较弱,并且3种微孢子虫的体外发芽率也很低。  相似文献   

17.
家蚕Polh+ 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利用杆状病毒的强启动子——多角体启动子而构建的重组杆状病毒一般是多角体缺失型(polh-)病毒。为了解决家蚕生物反应器规模化生产中病毒必需经皮接种而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建立家蚕Bac-to-Bac快速表达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能形成多角体的家蚕Polh+ Bac-to-Bac表达系统。通过该系统能够产生表达外源目的基因的重组病毒,获得的该重组病毒能在培养细胞内表达,也能通过经口添食感染表达。利用EGFP报告基因分析了该系统的表达效果,构建的重组病毒不仅有效表达了EGFP蛋白,还在细胞核中形成了大量多角体。该系统较好解决了重组病毒必需经皮接种感染的缺陷,提高了生产效率,拓宽了杆状病毒在生物杀虫剂、基因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API5是一种新的细胞凋亡抑制蛋白因子,能有效抑制细胞凋亡。API5在结构与功能上高度保守,并已在包括家蚕在内的多种昆虫中发现存在同源基因。本文检测了家蚕幼虫BmAPI5基因在BmNPV和大肠杆菌侵染后的转录与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微生物侵染能快速显著诱导BmAPI5基因的转录与表达,其中以BmNPV的诱导作用较为明显。这表明BmAPI5可能参与BmNPV-宿主的互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家蚕抗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途径,通过非转座子介导将家蚕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基因表达盒(BmSTAT)导入家蚕卵巢培养细胞(BmN),经吉欧霉素(zeocin)筛选获得过表达BmSTAT的稳定转化BmN细胞。修饰型线性化家蚕杆状病毒Bm-BacPAK6感染结果显示:病毒感染后转化BmN细胞和正常BmN细胞的BmSTAT基因表达水平分别提高了32.70%和14.63%,表明家蚕JAK/STAT途径对杆状病毒感染有应答。比较转化BmN细胞和正常BmN细胞对杆状病毒感染的抵抗性,发现病毒对转化BmN细胞的感染比例低于正常BmN细胞,二者之间的感染率相差8.28~18.02个百分点;在感染病毒的转化BmN细胞中,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表达水平比病毒感染正常BmN细胞的略低,推测这与转化BmN细胞中的BmSTAT水平(JAK/STAT途径信号)高于正常BmN细胞有关。然而,在BmN细胞中,BmSTAT基因的过表达尚不足以明显提高细胞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家蚕JAK/STAT途径在病毒感染应答方面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