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陆地棉亲本间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用10份陆地棉优异亲本交配后,对25个杂种F1的10个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要产量性状皮棉产量超高优势的平均值为-2.91%,10个组合具正向的杂种优势;中亲优势的平均值为22.45%。21个组合均具有正向的中亲优势;竞争优势的平均值为-14.21%。4个组合出现正面竞争优势。其它产量性状中单株蛉数的杂种优势最为明显。纤维品质性状,2.5%跨长的优势明显,麦克隆值的负向优势明显。高亲值、中亲值和低亲值与F1平均值的相关关系表明。多数性状F1代平均值与中亲值和低亲值相关性密切。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研究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采用G.hirsutum(陆地棉)与G.anomalum(异常棉)杂交培育出的稳定系DH966、DH967、DH968作母本,转基因抗虫棉SGK321和99B作父本分别进行成对杂交,杂种一代对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测算及分析。结果表明:3个稳定系与SGK321、99B杂交一代6个杂交组合中有5个组合的子棉产量与皮棉产量的中亲优势超过40%,超标优势均在30%以上,单株结铃数的中亲优势超过20%,超标优势均在20%左右,铃重的中亲优势在15%左右,超标优势为10%左右,衣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的中亲优势均在2%左右,衣分的超标优势为3%左右,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的超标优势均在10%以上。马克隆值的中亲优势在-1%~-4%,超标优势在-2%~-6%。6个组合F_1的子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结铃数和铃重均表现出有较强的超高亲优势,而衣分、绒长、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均低于高亲值,优势均为负值。每个组合的全部统计性状F_1均表现出很强的超低亲优势。棉花远缘杂交稳定系与转基因抗虫棉用于杂种优势利用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陆地棉隐性核不育系与海岛棉种间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探讨了两类陆地棉隐性核不育系(单隐性和双隐性核不育系)与海岛棉的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多数组合的皮棉产量具有明显的中亲优势,其中双56×新海2号最高为17.1%。但与陆地棉对照比较,所有组合均极显著减产,平均减产28.8%。单株铃数、子指具有明显的中亲优势,分别为63.8%和24.4%,而铃重、衣分和衣指分别为-24.6%、-19.5%和-14.5%的较大负值。陆海杂种在植株长势和纤维品质上表现了明显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讨论了两类不育系的进一步利用。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氮素吸收利用的杂种优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亲本(17个母本,5个父本),按NCⅡ交配设计配成85个F1杂种,研究了产量、氮素吸收总量(TNA)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的杂种优势表现。以杂种离中亲优势值(Hm)和超优亲优势值(Hb)作为杂种优势的评价指标,以Hm和Hb的显著差异出现率作为一个性状杂种优势潜力的指标。结果表明:产量的Hm正向显著组合数占杂种总数的87.06%;Hb正向显著组合数占杂种总数的60.00%,表明产量的离中亲优势值比超优亲优势强。TNA的Hm正向显著组合数占杂种总数的40.00%;Hb正向显著组合数为18个,占杂种总数的21.18%。NUEg的Hm正向显著组合数占杂种总数的67.06%;Hb正向显著组合数占杂种总数的47.06%。表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杂种优势比氮素吸收总量杂种优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高品质棉杂种一代主要农艺及经济性状的优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完采用江苏经作所自育的高强纤维种质,与综合性状优良的丰产陆地棉品种杂交。共配制8个杂交组合。经与亲本本及推广品种比较,表明杂种一代籽、皮棉产量具有较高的中亲优势,籽棉AH平均为7.83%,皮棉AH平均为14.88%,籽棉与推广品种相当,皮棉低于推广品种,农分具有较高的中亲优势,AH平均为12.12%,但竞争优势低,均为负向优势,铃重竞争优势高,平均CH为7.07%,纤维品质优势明显,绒长的平均AH为5.60%,平均CH为19.41%;整齐度的平均AH为2.01%,平均CH为3.91%,比强度的平均AH为9.38%,平均CH为41.32%;麦克隆值的AH既有正向又有向向优势表现,其平均AH为-0.44%,表现为中亲值,CH则均表现为负向优势,平均为-12.4%。  相似文献   

6.
陆地棉品种间杂种优势及其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试验应用部分双列杂交中的轮回设计,选用11个亲本,配制22个组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1皮棉产量及其组分均有一定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其中皮棉产量正向优势组合率分别达95.5%和86.4%,最大优势分别为50.23%和37.18%,纤维品质优势不明显;在F1中,单铃重与皮棉产量为遗传正相关,且显著,纤维品质与皮棉产量的遗传负相关已不同程度的被打破;对皮棉产量直接作用较大的性状为衣分、单株铃数、比强度、且遗传力也较高;单株铃数、单铃重相对遗传进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7×3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法,对新转育的哈克尼西棉不育系、恢复系的纤维品质性状和产量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籽棉产量、断裂比强度主要受加性效应影响,铃重主要受非加性效应影响,衣分、皮棉产量、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马克隆值、伸长率、黄度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以加性效应为主;籽棉产量、皮棉产量、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整齐度、马克隆值、伸长率、黄度中母本基因型贡献率高。不育系选育应从提高衣分、品质性状着手合理配组,实现育种目标。亲本A1、R3的多数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高,A1×R3的组配品质性状特殊配合力效应较好,产量性状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海岛棉亲本及F1的经济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海岛棉F1在大多数经济性状上存在杂种优势.海岛棉亲本及F1均以单株铃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铃重次之,衣分居第三;单株无效铃对产量的贡献在亲本及F1间表现不一致;单株皮棉产量与单株有效铃数、铃重在海岛棉亲本和F1均表现正相关,而与衣分、单株无效铃数、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马克隆值等的相关在亲本和F1表现不一致.不同世代间应选择不同选育策略,在考虑有效铃数、铃重、衣分以及生育期长短的同时,要兼顾品质性状.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价培育小麦杂种的资源材料,在澳大利亚旱地条件下对小麦杂种F_1的杂种优势水平作了测定。试验于1987年和1988年在新南威尔士州的Narrabi地区进行。每年各以3个不同播期(共代表6个环境)将杂种F_1及其亲本种成设有重复的穴播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6个环境下杂种的平均产量均超过了它们的亲本,最高的超中亲和超高亲优势分别高达31.5%和26.8%。最好的杂种比最好的对照品种产量高出18.2%。杂种在所有环境下的产量稍比亲本的稳定一些,但差异不显著。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杂种优势多为负值,但有些杂种的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都超过了对照品种。产量构成分析表明,没有一个固定的产量构成模式可以用来获得产量超亲的杂种。本研究获得的杂种优势水平及其超过最优纯系对照品种的绝对产量优势足以说明可以在新南威尔士北部地区推广种植杂种小麦。  相似文献   

10.
低酚棉品种间杂种一代的皮棉产量、籽棉产量、单株结铃数、籽棉/铃壳、霜前花率、2.5%纤维长度、比强度和棉籽品质各性状存在较为显著的杂种优势。其它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杂种二代的各性状虽表现为近交衰退,但多数产量,纤维品质性状的近交衰嫁率不显著,其中,籽棉产量,2.5%纤维长度和比强度的平均中亲优势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准,且种仁率和种仁蛋白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利用广西南部充足的光热资源,为陆海杂交种的选育及其宿生栽培利用提供参考。研究陆地棉和海岛棉及种间杂种的主要性状表现,并对一、二年生海岛棉及陆海杂种的主要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相对陆地棉和海岛棉亲本,陆海杂种具有出苗率较高、生长速率较快、植株比较粗壮的特点,生育期长于陆地棉而短于海岛棉,且其产量较高、品质较好;(2)二年生与一年生棉花相比,皮棉产量增高64.97%~94.11%;而纤维品质均无显著差异。因此,陆海杂种及其宿生栽培在广西南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抗虫核不育系及其杂交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花杂交育种的主要方法有人工去雄法、核不育两系法、术关键有:制种方法有待重大突破,杂种优势有待进一步提高。杂种优势广泛利用。核不育三系法、胞质不育三系法等。棉花杂交制种要解决的技随着生物尖端技术在棉花杂交育种上的广泛利用,将促进棉花  相似文献   

13.
以43份杂交棉F1代为研究对象,时各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竞争优势、相关系教及通径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棉F1代中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和表分都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时皮棉产量直接作用较大的性状为单株铃数、衣分和单铃重,对F1代的筛选应注重对这几个性状选择,以获得强优势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4.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国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预测方法和亲本组配的现状,并提出今后我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及产业化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安徽省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及产业化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棉花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其生理生化基础、杂优的利用途径进行了综述。并就今后的工作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2005年我国棉花市场发展动态以及棉花育种的发展方向,针对我国棉花生产上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沿江棉区选用棉花品种值得注意的有关问题,并介绍了沿江棉区杂交棉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施尚泽 《江西棉花》2007,29(5):14-16
本文主要报道利用自育Bt抗虫核不育两用系S2-28A与转基因抗虫或抗病及优质的棉花品种(品系)杂交,筛选出转基因抗虫、抗病、优质的杂交组合,对推动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廖雪  朱东生 《江西棉花》2009,31(5):7-10
回顾了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历程与杂交棉优势表现,阐述了棉花人工去雄授粉、化学杀雄、雄性不育系等杂种优势的利用现状与途径,提出了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有效途径,并建议在我国现有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棉花杂种优势的进一步广泛利用需将棉花杂交种与种植方式改革紧密结合,尽量选择F2仍有较高优势的杂交组合,建立相应的杂交棉种生产体系,进一步加强转基因抗病虫杂交棉育种研究和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20.
江苏沿海地区棉铃虫综合治理技术的实施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1991年以来江苏沿海农区棉铃虫连年暴发成灾的现状,在重点研究棉铃虫综合治理配套技术措施的前提下.引进了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棉铃虫性信息素等先进技术,并且与传统技术进行了整合组装。经过10多年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取得了不少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对改进和提高当地棉铃虫综合治理技术,保护棉花生产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