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酸性电解水联合超声波杀灭副溶血性弧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酸性电解水与超声波技术相结合,探究其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杀灭情况,并与其他杀菌措施进行对比。采用平板计数法进行菌落计数,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变化,蛋白质泄漏揭示细胞膜通透性差异,并结合流式细胞仪分析生物学特征的改变,分别比较了酸性电解水、超声波以及联合处理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杀菌效果。结果显示:酸性电解水联合超声波处理可使副溶血性弧菌的数量减少2.09 log CFU/mL,亚致死菌数量为1.80 log CFU/mL,而仅用超声波处理,细菌只减少了0.63 log CFU/mL,亚致死菌数量为0.05 log CFU/mL(P0.05)。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电解水联合超声波处理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细胞结构有明显的破坏作用,结合二喹啉甲酸法(BCA)显示其细胞内蛋白质泄漏226.596μg/mL(P0.05)。进一步的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经联合处理后细菌细胞明显缩小,颗粒度变化增大。综上所述,相较于酸性电解水或超声波单一处理,通过菌落计数,细菌的形态变化,蛋白质泄漏与细胞生物学特征的改变可知,酸性电解水联合超声波的处理方式具有更强的杀菌效果,可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应用于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杀灭。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用不同方法检测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的不同增菌条件进行比较,以期寻找一种快速高效的增菌条件,为提高检测效率提供聋考依据。[方法]采用FDA、ISO、GB/T4789.7-2003、GB/T4789.7-2008、SN0173等方法中的培养基配方,时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杂种培养,并通过生长曲线测定方法比较验证使用培6-基的增菌效果。[结果]结果表明,含3%NaCl的碱性蛋白胨具有最好的增菌茵效果。[结论]该结果对于检测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运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和胞外聚合物分析法研究副溶血弧菌在最适生长温度(37℃)条件下在鱼鳞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的动态过程、不同温度条件下在鱼鳞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的情况以及酸性电解水对其清除效果。结果表明:(1)在37℃条件下,12~60 h时间段内,细菌由初始的单细胞吸附发展成为具有明显三维立体网状结构的成熟生物被膜,60~72 h时间段内生物被膜表面产生裂痕。生物被膜的量在形成的动态过程中出现变化,12~60 h时间段内生物被膜的量不断增加,60~72 h时间段内生物被膜的量出现了轻微的减少;(2)副溶血弧菌在4、10、15、25、37和40℃条件下于鱼鳞表面生长60 h后均可以形成生物被膜,其形成生物被膜的量由高到低的次序是:37℃25℃40℃15℃10℃4℃;(3)酸性电解水对所有温度条件下形成的生物被膜均有良好的清除效果,处理后生物被膜变得稀疏,三维立体网状结构被破坏,连续处理10 min对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的清除率分别达到64.54%和61.42%。  相似文献   

4.
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toxR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特异性检测,探讨toxR靶基因能否准确检测副溶血性弧菌,从而消除其他研究者对该基因特异性的疑虑。[方法]采用SN/T1870—2016中副溶血性弧菌toxR的引物探针对副溶血性弧菌和其亲缘关系接近的弧菌标准菌株进行检测。[结果]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证实该引物探针只能扩增出副溶血性弧菌,其他弧菌诸如溶藻弧菌、创伤弧菌、霍乱弧菌等未得到扩增。[结论]证实SN/T1870—2016中toxR的引物探针特异性高。该研究可为各检测机构提供数据支持,为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与研究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嗜盐菌,常通过食用被该菌污染的食品导致食物中毒。该文综述了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子检测技术如PCR、环介导等温扩增、免疫捕获等,及分型技术如RAPD-PCR、ERIC-PCR、PFGE、核糖体分型、RFLP等,这些方法将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提供重要的检测与分型手段,对预防与控制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窦勇 《广东农业科学》2009,(12):175-179
副溶血性弧菌间接ELISA检测试剂盒的主要组成部件,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该试剂盒检测低限达104 cfu/g,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特异性;检测时间为8 h,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该试剂盒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针对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在低温条件下容易进入不可培养状态,难以保藏的问题,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对副溶血性弧菌的4℃冰箱保藏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NaCl对副溶血性弧菌4℃保藏有保护作用,其中以45 g/L NaCl保护效果最佳,而且45 g/L NaCl不影响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将副溶血性弧菌细胞浸于45 g/L NaCl溶液或以含45 g/L NaCl的培养基培养后直接于4℃保藏,保藏90 d,活细胞数仅由109下降到106。  相似文献   

8.
采用肠细菌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扩增(REP-PCR)和肠道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扩增(ERIC-PCR)2种方法,对从3种不同样品中分离得到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型分析;通过REP和ERIC-PCR指纹图谱扩增,利用NT-SYS-pc软件,并采用Dice系数对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5株副溶血性弧菌REP-PCR指纹图聚谱共分为3大类,其中底泥中的优势谱型为Ⅰ类型,海水中的优势谱型为Ⅱ类型,虾样品中的优势谱型为Ⅰ类型;ERIC-PCR指纹谱型也聚类为3大类,在海水和底泥中的优势谱型均为Ⅰ类型,但底泥中副溶血性弧菌多样性较海水中丰富,虾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优势谱型为Ⅱ类型.表明不同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优势型不同,进而推测不同类型谱型的菌株耐冷特性不同.  相似文献   

9.
采用传统煎煮法提取海巴戟果有效成分,以副溶血性弧菌为试验菌株,将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及抑菌率作为检测指标,探讨海巴戟果热水提取物对水产动物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 表明,海巴戟果提取物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为25.00 g·L-1,最小杀菌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食品工厂环境下更为真实的生物被膜形成过程,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污染情况,通过模拟不同的食品加工器械振动模式(水平旋转式振动,翘板式振动,垂直翻转式振动),研究了不同振动模式下副溶血性弧菌在玻璃和不锈钢表面培养72 h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不同振动模式对被膜生物量、被膜结构以及被膜胞外基质中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的影响。结果发现,振动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被膜形成量明显减少;3种振动模式下垂直翻转式振动条件下被膜生成量最少;同种振动方式下副溶血性弧菌在不锈钢表面形成量大于玻璃表面;增加水平旋转转速,被膜生成量减少;振动导致被膜总生物量减少,多孔性和均一性增加,生物被膜结构趋于简单,被膜比较分散。振动导致生物被膜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含量减少。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的器械振动对被膜的影响不同,本研究中模拟的三种振动模式中选择垂直翻转式振动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与抑制生物被膜的生长;振动会导致细菌生物被膜胞外多糖和蛋白的减少,影响被膜的孔径、均一性等结构特性,被膜结构变得松散,被膜生成量减少,为进一步研究实际生产环境中生物被膜的清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酸性电解水(AEW)能否有效控制肉源性荧光假单胞菌,探究处理后菌体变化,为新型杀菌剂的开发提供思路。【方法】使用不同有效氯浓度酸性电解水(20、40和60 mg?L -1)将肉源性荧光假单胞菌分别处理5、10、15、20、25和30 min后,通过平板计数检测酸性电解水对肉源性荧光假单胞菌的致死效果;收集未处理及20、40和60 mg?L -1酸性电解水各处理5 min后菌液,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酸性电解水对肉源性荧光假单胞菌细胞形态的影响;利用多种荧光探针检测酸性电解水对肉源性荧光假单胞菌细胞膜完整性、胞内pH、胞内ATP浓度、膜电位的影响;提取胞外聚合物(EPS)探究酸性电解水与EPS的相互作用。 【结果】20、40和60 mg?L -1的酸性电解水均可在5 min内杀死10 7CFU/mL肉源性荧光假单胞菌,酸性电解水浓度大于40 mg·L -1时对肉源性荧光假单胞菌的杀菌效果没有显著影响(P>0.05),10 min处理后均已无活菌检出。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3种浓度酸性电解水的处理均可使肉源性荧光假单胞菌菌体干瘪皱缩,失去原本饱满的细胞形态,60 mg·L -1电解水处理下破损程度最大。酸性电解水可显著降低肉源性荧光假单胞菌的膜完整性、胞内pH、膜电位、胞内ATP浓度和EPS含量(P<0.05)。20、40和60 mg·L -1酸性电解水处理后菌体膜完整性分别降低到2.26%、1.87%和1.20%,膜电位分别消散40%、50%和50%,胞内pH由7.50分别降低到6.53、5.90和5.83,3种浓度处理后胞内ATP浓度已降至最低。杀菌效果显著依赖于酸性电解水浓度的升高,当处理浓度高于40 mg?L -1时,胞内pH、膜电位和胞内ATP浓度的降低无显著差异。酸性电解水处理下EPS中蛋白、总糖含量显著降低,松散胞外聚合物 (L-EPS)中蛋白和总糖分别降低71.08%和62.23%,而紧密胞外聚合物(B-EPS)中蛋白和总糖分别降低99.32%和40.62%。当EPS反向添加到酸性电解水中时则可显著降低酸性电解水氧化还原电位(ORP)(P<0.05),但对有效氯浓度(ACC)和pH没有显著影响(P>0.05)。 【结论】酸性电解水对肉源性荧光假单胞菌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可破坏肉源性荧光假单胞菌细胞膜,同时EPS对酸性电解水杀菌效果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不同pH的酸性电解水喷施黄瓜离体叶片与大棚黄瓜,研究其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病程变化及防治效果.结果表明,pH为2.0的酸性电解水防治效果最佳,达到72.10%;酸性电解水的有效防治期为喷施后3d.  相似文献   

14.
超声波联合微酸电解水清洗对生菜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超声波对微酸电解水的稳定性及其对微酸电解水处理生菜品质的影响。[方法]以余氯浓度为指标,考察了超声波对微酸性电解水稳定性的影响;以生菜的菌落总数和质构为指标,考察了超声波联合微酸电解水处理对生菜品质的影响。[结果]超声波联合微酸性电解水时,超声波会对微酸性电解水产生一定的影响,两者联合使用对生菜的灭菌能力则有很大的提高,且对生菜的品质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结论]该研究可为相关清洗设备的研发及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酸性电解水在南方葡萄种植中病毒害防治上的应用。[方法]研究酸性电解水、碱性电解水、先酸性电解水后碱性电解水、先碱性电解水后酸性电解水、生物农药5种处理对南方葡萄霜霉病、灰霉病等5种病毒害的防治效果,并研究了酸性电解水对葡萄平均颗粒重和糖度的影响。[结果]喷施酸性电解水和先喷酸性电解水后喷碱性电解水对葡萄霜霉病、灰霉病、炭疽病、穗轴褐枯病、黑痘病等病毒害的防治效果较好,分别为94.0%、79.2%;酸性电解水可提高葡萄平均颗粒重和糖度。[结论]酸性电解水对葡萄病毒害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且具有瞬时、广谱、高效、安全和无残留的杀菌特性,对农药具有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6.
微酸性电解水(SAEW)因其广谱杀菌作用,在果蔬保鲜、器械消毒等领域有了较多应用,但在水产品保活方面的应用较少。在水温(10±1)℃下,将平均体质量(34.3±5) g的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在由沃汰智能电解水机和海水晶制成的SAEW中静养,以不加SAEW为对照。2 d后检测杂色鲍的存活率和菌落总数,并采用感官评定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等方法分析了4℃贮藏后杂色鲍的品质变化。结果显示:暂养第9 d,电解水组鲍鱼存活率为66.7%,大于海水组存活率(50%);贮藏方面,9 d后海水组TVB-N值为/100 g,超过限值15 mg达到54.5,优于海水组。15 d后,电解水组鲍鱼菌落总数为5.9 log10 CFU/g,超过食品微生物可接受上限7 log10 CFU氏菌(Shewanella)为优势菌。结果表明,SAEW在水产品保活、保鲜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试验研究了不同pH值的电解水浸种处理后对绵毛水苏(Stachys lanata Jacq)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电解水可以促进绵毛水苏种子的发芽,其中pH值为3左右的电解水对加快种子萌发、提高芽鲜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过强的酸性和碱性的电解水,对绵毛水苏种子发芽速度和发芽率有抑制作用;但中性电解水对发芽率则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酸性电解水在茄子灰霉病防治和果实保鲜上的应用效果.[方法]以茄子离体叶片、田间茄子和茄子果实为材料,研究酸性电解水对茄子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茄子果实保鲜的影响.[结果] pH2.4的酸性电解水对田间茄子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为68.71%,可以部分替代农药;酸性电解水对茄子离体叶片灰霉病和田间茄子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相关程度高,利用酸性电解水对茄子离体叶片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可以快速检测酸性电解水对田间茄子灰霉病的防治效果;pH5.9的酸性电解水浸泡处理茄子果实,茄子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失重率和褐变指数较小,对茄子果实的外在、内在品质都产生积极影响.[结论]酸性电解水具有成本较低、操作简易、环境友好等优点,在蔬菜病害防治及蔬菜保鲜方面具有很好的利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酸性离子水的消毒效果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酸性离子水对餐具、手指和操作空气进行了消毒试验。结果表明,酸性离子水的消毒效果良好,杀灭率均为90%以上,接近或达到了酒精(体积分数75%)的消毒效果,且酸性离子水制作生成简单,故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以菜心和鸡毛菜两种叶菜为试验材料,研究酸性电生功能水对其生长、品质及虫害防效的影响,探索喷施酸性电生功能水进行叶菜绿色无公害栽培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酸性电生功能水处理可显著促进叶菜的生长及提高产量,弱酸性处理的产量低于强酸性处理,但二者差异不显著;酸性特别是弱酸性电生功能水更利于改善叶菜品质;酸性电生功能水能显著降低叶菜虫害的危害指数,其中强酸性处理的防治效果强于弱酸性处理,且与杀虫剂处理差异不显著;从主成分分析及环保、成本综合评价可知,弱酸性电生功能水为最优处理。总之,酸性电生功能水在海南干季叶菜栽培中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