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双膜瓜甜套种白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甜瓜栽培双膜甜瓜种植也叫双膜覆盖栽培,是在甜瓜地膜覆盖的基础上再加盖一层塑料薄膜小拱棚种植甜瓜的栽培技术。此项技术可使甜瓜的成熟期比露地直播栽培提早35~40d,比单层覆盖提早15~20d。由于上市早、品质好,价格高,经济效益是单层覆膜的1.5~3.0倍。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全膜垄作栽培方式对黄土高原旱作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克新1号马铃薯品种为材料,设全膜双垄垄上播种(A1)、全膜单垄垄上播种(A2)、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A3)和露地常耕平作(CK)4种栽培方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垄作栽培方式均能够提高各生育时期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以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效果最好;与露地常耕平作相比,全膜垄作栽培方式可以极显著或显著提高马铃薯株高、冠幅、茎粗及叶片SPAD值。同时,全膜垄作栽培方式能够提高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降低马铃薯青薯率和烂薯率,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比全膜双垄垄上播种的产量增加5.53%, 比全膜单垄垄上播种的产量增加14.23%,其中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节水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3.
秋延迟马铃薯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的滕州市,马铃薯栽培面积达2万hm2以上,占滕州市蔬菜种植面积的40%。近年来,枣庄市示范推广了马铃薯秋延迟栽培技术,并以其产量高、  相似文献   

4.
拱棚马铃薯栽培技术黄有惠,龙厚明(山东省滕州市科委277500山东省马铃薯种植属中原二季作栽培区,常年种植面积1.3万hm2。本地0℃活动积温5066,无霜期197天,是山东省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近几年来,该市采用旱春拱棚栽培技术,比露地马铃薯提早……  相似文献   

5.
沟垄和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明不同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生长特征及品质影响的差异,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双垄垄播(T2)、全膜双垄沟播(T3)、半膜沟垄垄播(T4)、半膜膜侧种植(T5)6种栽培模式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沟垄和覆膜栽培能显著促进连作马铃薯生长,且T3处理促进作用最大;并能显著提高连作马铃薯产量,增产幅度为1.5%~29.8%,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沟垄和覆膜处理马铃薯薯块氨基酸总量和还原糖含量较CK存在显著差异,其中CK的氨基酸总量最高,T4的还原糖含量最高;而薯块干物质、蛋白质及淀粉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张维国 《作物杂志》2013,29(1):87-90
在青海省互助县曹家堡进行不同类型地膜覆盖马铃薯单因素试验,以白膜覆盖、黑膜覆盖、降解膜覆盖为处理,以起垄露地种植和平地种植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深度0~10cm处,增温效果为白膜起垄>起垄降解膜>起垄黑膜>起垄露地>露地平种,10cm深处的增温效果>土壤表面。各种地膜覆盖后均可缩短马铃薯的生育期,提前收获,白膜覆盖和降解膜覆盖缩短生育期的作用大,黑膜覆盖作用小。白膜、黑膜和降解膜起垄覆盖马铃薯后,均可增加马铃薯株高、茎粗,提高马铃薯的结薯数和大薯率,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块茎淀粉产量,但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下降,黑膜覆盖后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下降的少,白膜覆盖和降解膜覆盖下降的多。普通白膜和黑膜的残留量大,降解膜到收获时基本腐烂。采用白膜或降解膜进行马铃薯覆盖最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马铃薯、玉米单作、单套单、双套双、单套双、双套单等种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单作玉米比单作马铃薯经济效益高;马铃薯与玉米套作均比单作玉米或单作马铃薯经济效益高;在套作模式中,以单套单或双套双效益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1 双膜覆盖技术优势 (1)采用双膜覆盖能使苗床内形成温室,起到增温、保墒作用,可显著提高棉花苗期对不良气候环境(低温、霜冻、降雨)的抵御能力,保苗率明显上升,达到90%以上,实现一播全苗,苗全苗壮;(2)采用双膜覆盖能实现棉花早播,与单膜相比可提前5~7d.出苗早,生长快,使棉花整个生育期提前,增加果枝台数和单株结铃数,霜前花比例大,棉花品质好.及早收获能保证拾花劳力不紧张,拾花费用相比下降0.1~0.15元/kg.及早冬翻冬灌,为来年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3)解除了职工破板结的劳动强度和费用.  相似文献   

9.
柳永强 《中国种业》2017,(12):49-50
在陇中半干旱区,采用黑膜覆盖、黑膜覆盖+滴灌两种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陇薯7号的生长发育、产量及抗旱性。结果表明,黑膜覆盖模式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马铃薯产量与大薯重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在密度为51000株/hm~2时产量最高;黑膜覆盖+滴灌模式下,密度51000株/hm~2与57000株/hm~2的产量较高,二者基本持平。黑膜覆盖+滴灌模式比黑膜覆盖模式马铃薯产量增幅明显,其平均抗旱指数达到1.40,说明黑膜覆盖+滴灌是陇中旱作区马铃薯抗旱栽培的高效模式。  相似文献   

10.
阐明地膜和稻秸覆盖对冬作马铃薯产量、品质和杂草发生的影响,为冬作马铃薯高效栽培提供参考。在大田条件下,以‘费乌瑞它’和‘闽薯1号’为试材,设置4种覆盖栽培方式,分析各处理产量、营养品质及杂草防效的差异。结果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地膜和稻秸覆盖处理商品薯产量分别提高3.2%~15.8%和13.7%~30.9%,总产量分别提高3.2%~18.1%和14.8%~21.9%。黑膜覆盖处理下的块茎淀粉含量最高,较对照显著提高15.9%~19.3%;黑膜和稻秸覆盖有助于提高块茎维生素C含量,相比对照增幅分别为10.1%~39.6%和26.7%~36.1%。覆盖栽培明显抑制马铃薯田间杂草发生,黑膜、白膜和稻秸覆盖处理杂草鲜重较对照分别下降66.4%~77.6%、32.4%~34.5%和25.9%~37.4%,其中黑膜覆盖的杂草鲜重防效最明显。综上,地膜和稻秸覆盖有助于提高马铃薯产量,采用黑膜覆盖还有利于改善块茎品质,而且具有明显的抑草效果。  相似文献   

11.
水稻收割后用稻草覆盖免耕栽培马铃薯是一项农业新技术。该技术在免耕土表上播种,播后施肥再覆盖稻草,与常规种植方法相比,不仅成本低、用工少、免耕耙、省化肥,而且薯块较大、品质优良。2011年,江苏省滨海市三中港农业开发区建立220亩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示范区,亩产马铃薯2212千克,比常规种植方法增产1倍多。一、选择早熟优良品种水稻收获后,选用计划种植油菜的田块抢种秋马铃薯或春马铃薯。秋马铃薯生育期  相似文献   

12.
雷山县常年种植马铃薯0.37~0.4万hm^2,稻田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65%以上。为摸索稻田脱毒马铃薯增产增效技术措施,2003年开展“稻田免耕、稻草覆盖”脱毒马铃薯技术研究,免耕覆盖长势优良,增产增效显著,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高产栽培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13.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秋覆膜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张雷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142-145
在推广应用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基础上,从进一步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玉米经济性状、提高玉米产量入手,进行了全膜双垄沟播秋覆膜对旱地玉米产量和降水利用率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全膜双垄秋覆膜沟播栽培可明显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玉米的经济性状明显改善,玉米产量比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播种前覆膜和半膜覆盖栽培分别增产16.13%和46.08%,增产效果明显;水分生产率比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播种前覆膜和半膜覆盖栽培分别提高34.5%和57.8%。  相似文献   

14.
日本马铃薯产业的总体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天峰 《作物杂志》2005,21(3):35-37
日本马铃薯生产水平比较高,年种植面积10万hm2左右,平均产量达33t/hm2,主产区超过40t/hm2,产量水平超过了我国马铃薯单产的1倍多,可以和世界马铃薯生产水平较高的欧美国家相媲美,在亚洲居领先地位。日本的马铃薯食品加工业比我国起步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卡乐比马铃薯有限公司和欧美的一些马铃薯加工企业几乎是同步来到我国开展马铃薯加工业务。1生产与消费概况日本马铃薯的主产区在北海道,属于马铃薯一季作栽培区,栽培面积占全日本马铃薯栽培面积的65%左右,总产量占全国的77%。马铃薯是这里农作物轮作体系中的骨干作物,栽培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甜菜。长崎县和鹿儿岛,马铃薯栽培面积分别占……  相似文献   

15.
李挺 《耕作与栽培》2000,(1):10-10,54
马铃薯 /冬瓜—晚稻新 3熟种植制度 ,马铃薯与冬瓜采用拱棚覆膜栽培 ,提早上市 ,经济效益较高 ,后作晚稻增产显著。该种植制度是稳粮增效 ,开发冬季 ,发展效益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1998年 ,我们在黄岩北洋镇推广了 36 .7hm2 该种植制度 ,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据近 3年试验统计 ,覆膜马铃薯产量稳定在 12 0 0kg/6 6 7m2 左右 ,产值2 0 0 0元。覆膜栽培的冬瓜一般产量 350 0kg/6 6 7m2 产值 30 0 0元以上。新 3熟比老 3熟产值提高 2 .8倍 ,经济效益非常显著。1 马铃薯 /冬瓜—晚稻新 3熟特点1.1 增加复种指数 ,提高土地产出…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生产中沟垄不同覆盖种植方式的增产效果和水分利用特点,在2016年和2017年设置了大田试验,包括秸秆带状沟覆宽垄种植、秸秆带状沟覆微垄种植、全覆膜沟垄种植和露地平作4个处理。结果表明,在干旱年份(2016年),沟垄覆盖种植可显著降低马铃薯全生育期耗水量6.1%~13.2%,平均提高块茎形成期1.2~1.8 m土层含水量7.6%,全覆膜沟垄作可显著提高淀粉积累期0~0.2 m土壤含水量30.3%。在平水年份(2017年),除全覆膜沟垄种植显著降低马铃薯全生育期耗水量22.2%外,其余处理与露地平作无显著差异;沟垄覆盖种植0~2m土壤含水量在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分别平均比露地平作高8.7%、13.0%和13.1%。与露地平作相比, 2个生长季沟垄覆盖种植可使马铃薯全生育期0~2 m土壤平均贮水量提高5.4%~15.5%,单株生物量增加12.8%~147.4%,成熟期株高增加21.1~39.7cm,进而马铃薯增产51.6%~88.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68.2%~111.7%。以玉米秸秆带状沟覆微垄种植增产增效最显著,2年平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纯经济收益分别较露地平作提高87.8%、97.5%和254.2%。因此,玉米秸秆带状沟覆微垄种植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此外,与全覆膜沟垄种植相比,秸秆带状沟覆微垄种植具有操作简单、无污染、投入产出比高等优点,适宜在西北半干旱区马铃薯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马铃薯的生长习性调节起垄造沟方式,2012—2014年进行大田定位试验,设置全膜覆盖垄上微沟(垄上营造10 cm高,20 cm宽的微沟,马铃薯种植在微垄顶部,RMF)、全膜覆盖垄沟种植(RF)和露地平作(CK)3个处理,测定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马铃薯产量,计算≥10℃地积温、作物生育期耗水量、贮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等参数,研究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种植对土壤水热环境和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RMF和RF在平水年(2012年和2014年)可显著提高各生育期和全生育期≥10℃积温,在丰水年(2013年)则与CK无差异。块茎膨大期0~80 cm的土壤贮水量RMF比CK低28.20~31.61 mm,80~200 cm的土壤贮水量RMF高于RF和CK。与CK相比,RMF和RF明显提高马铃薯地上基部茎数、茎分枝数和茎干重;马铃薯产量分别比CK提高60.78%~89.37%和41.91%~73.3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CK提高49.46%~82.55%和35.62%~65.66%。RMF块茎膨大期的耗水量比CK增加66.52%;在季节性干旱年份,0~200 cm土层的土壤耗水量比RF增加14.19%,从而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不同栽培方式对微型马铃薯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滕州市是山东省最大的马铃薯产区,全年种植面积近 4万公顷,总产量 12 06亿千克.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保护地设施栽培投入的不断增加,种薯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为向农户提供质量好、数量足、价格合理的微型马铃薯, 2002- 2003年通过试验研究了选用不同的基质和不同的栽种密度对微型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不同覆盖方式对冬种马铃薯生长特性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王正荣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5):117-122
为了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以马铃薯品种‘荷兰7号’为材料,采用塑料薄膜和稻草为覆盖物的方法,探讨冬种马铃薯覆盖栽培的生产效应。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均能提早马铃薯出苗5天以上,缩短生育期8~22天,促进茎叶生长,提高结薯数,增加薯块大薯重量,提高薯块产量29.04%~67.68%。不同覆盖方式栽培的产量高低依次为:草+白膜,黑膜,草+土,草+黑膜,白膜,盖草,裸地(CK)。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块茎的干物质含量、还原糖含量、淀粉含量、商品薯率等有较大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薯块品质。不同栽培方式各有特点,因此各地应根据生产条件采用相应的栽培方式,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20.
从播前准备、适期播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4个方面介绍了川坝区全膜覆盖小拱棚栽培菜用早熟马铃薯技术,通过双层保温措施,该技术具有播种早、成熟早、收获早、上市早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